敦煌悬泉置

悬泉置为汉代驿置传舍,西汉武帝后期(约前111-前94)始建,东汉末废弃,位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乡,即今甘肃省敦煌市五冬乡甜水井南5公里的火焰山下。其地处戈壁腹地,南依荒山,北临沙滩,远眺疏勒河和长城烽燧,东南入悬泉谷5公里与悬泉水相通,是汉代东西交通线上的重要枢纽。1987年发现,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

遗址面积22450平方米,坞堡等遗迹在东,灰区在西、北。坞堡近正方形,每边长50米,墙体用土坯砌筑,外涂草泥。坞院内四周建房舍二十余间,为办事机构和传舍用房。坞外南侧为马厩,东西30米,南北15米。坞门向东,近门处有警卫室三间。坞西、北系灰层堆积,其西部的最厚处达1.2米,简牍文书少数出于坞内房址内外,大部分出自这里。出土的24450余枚件简、牍、帛书、纸文书、墙壁墨记中,有完整或较完整的簿册40余编。纪年简中最早的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最晚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昭、宣、元、成和王莽简最多。内容有诏书、来往公文、律令、科品、檄记、符传、过所、爱书、簿籍、邮书、医书等,以来往公文、符传、过所、簿籍为多,次为各种邮书。悬泉置的性质与烽燧不同,因这次发现,对汉代邮置传舍的职能、机构、管理制度有了进一步认识,为研究丝绸之路的早期历史提供了大量新资料,对研究两汉西北边疆史有重要意义。

帛书信札(纵23.3厘米)

汉简出土情况

汉简发掘现场

简牍传车亶舆簿(长2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