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内门

卜内门 佚名 纸本:53x78cm

卜内门 佚名 纸本:78x53cm

帝国化学工业(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ICI)英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之一,简称ICI。帝国化学工业于1926年12月由以下4间化工公司合并而成:布鲁纳-蒙德公司((Brunner Mond& Co)(亦称卜内门,现时在香港及台湾仍称ICI作“卜内门”)、苏格兰诺贝尔工业(即现在的诺贝尔企业Nobel Explosives,由日本稻畑产业株式会社持有)、联合碱业公司(United Alkali Company)、及英国染料公司(British Dyestuffs Corporation)。总部设在伦敦。其产品包括油漆、香料和电工原料等。2008年元月并入荷兰阿克苏诺贝尔集团(AkzoNobel)。

4间公司之所以合并,是为要面对美国杜邦公司及德国法本公司(I.G. Farben AG)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当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炸药、农药、染料、杀虫剂、工业用化学品、印料及油漆。首年营业额达2,700万英镑。

ICI起初生产酸、碱、氯气、合成氨、化肥、染料、炸药、涂料、皮制衣服和有色金属产品,后来增加了纤维、石油化工、塑料、医药、农药、催化剂、助剂、溶剂和特种化学品。该公司1931年开始生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1934年生产酞菁蓝染料。1939年开发了高压气相法低密度聚乙烯并投入生产。1941年发明了聚酯纤维。50年代初投入工业生产。1945年生产了六六六杀虫剂。1956年首先生产了反应性染料。1966年开发了低压法合成甲醇。70年代中后期在拟除虫菊酯农药方面创制了一系列品种。

帝国化学工业是一个全球性的化工集团,是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和全球最大的建筑装饰漆供应商之一,在全球化工行业中名列前十名。ICI的主要业务范围包括油漆业务;粘胶剂,食品及工业淀粉,合成树脂业务;食品香料及调味品业务;个人卫生护理,树脂添加剂及催化剂业务;区域性业务等。

1983年该公司在各地共有 400多家分公司和十多家联合公司,总营业额达117.14亿美元,在世界200家大型企业化学公司中居第5位,产值约占英国化工总产值的1/3。ICI目前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超过200间生产厂和办事处,雇员超过45,000人,经营50,000多个产品,产品行销120个国家,2000年的销售总额达64亿英镑。

ICI所生产的产品已经深入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为食品和个人护理品、电子产品、特制树脂、香料及调味料提供原料。ICI在全球各地聘用了1,500多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全球市场。

ICI油漆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油漆生产商之一,每年全球有5,000万户家庭使用ICI油漆,如果把ICI油漆的罐子叠加起来将是珠穆朗玛峰的1,450倍。ICI油漆在全球25个国家开设了49间油漆生产厂,产品行销全球120个国家,并且在多个国家雄踞市场领导地位。ICI油漆集团的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建筑装饰漆及包装涂料。旗下拥有多个世界驰名的建筑装饰漆品牌,包括有“Dulux(多乐士)”、“Glidden(利登)”、“Devoe(迪威耳)”、“Cuprinol(卡普林诺)”、“Maxilite Plus(幻色家)”、“Maxilite(美时丽)”等国际著名品牌。

ICI与中国

ICI集团的前身英国卜内门公司Brunner Mond&Co)是著名的纯碱与肥料制造厂商。1898年,该公司派遣一位代表到中国视察,考虑在当地行销产品,随即聘请李德立(Mr.Edward Selby Little)为卜内门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位总经理。李德立曾在中国居住过一段时间,中文十分流利。当时正是满清末年,中国政局混乱,清朝与刚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难以沟通。李氏平日与双方要员均有接触,于是居中协调,安排双方晤谈,并达成共识,促使满清末代皇帝逊位。

从此卜内门公司即正式开始为中国服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卜内门公司和其他英国公司于1926年合并成立ICI集团,为珍惜 ICI与中国历史的这一段渊源,至今在中国仍沿用Brunner Mond的译名"卜内门"。

ICI公司1898年第一次踏足中国以来,一贯十分重视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1984年和 1990年,ICI油漆集团先后在北京及上海设立业务办事处。ICI公司于1992年成立卜内门太古漆油(中国)有限公司, 并于1994在广州投资二千四百万美元建成ICI广州生产厂。ICI公司又于1995年在上海成立卜内门太古漆油(上海)有限公司,紧接着在1998年投资四千万美元,建成ICI首家全自动化油漆生产线工厂。中国一直是ICI集团的一个巨大而有潜力的市场。除在上海、广州建有两个现代化工厂外,还在十个主要城市设有业务办事处,另外大部分的中小城市也同样有 ICI的驻地业务代表。

李德立简介:

李德立(Edward Selby Little,1864-1939)英国人。毕业于剑桥大学。一位从英格兰肯特郡走出来的传教士,1886年22岁时来华传教,1895年,李德立从中国官府得到为期999年的租契(请注意:999年!),开始把庐山山顶气候凉爽的牯牛岭长冲(东谷)开发为外侨避暑地,并根据英文cooling(清凉)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他组织了董事会和类似租界工部局的牯岭公司进行管理,编号出售土地,派设警察,进行完善的市政建设,沿河滩种植了上万株树木,并规定了建筑密度。因此形成溪水潺潺,绿树成荫,一派田园城市风格的风景优美的居住环境。这块避暑地在同一时期西方传教士开发的中国几大避暑地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经营也最成功。

1899年,李德立被聘为上海英资卜内门洋行的首任总经理。1904年-1906年间当选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曾竭力主张在租界禁绝鸦片、支持华董进入工部局董事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以上海外商代表身份,并作为中间人与六国领事一起参加清政府与革命党在上海的南北和谈,同时得到袁世凯和孙中山的和平勋章。1921年-1923年任澳大利亚驻华商务代表。1929年,李德立离开中国,前往新西兰的凯里凯里开辟新的旅游胜地。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当天,南北议和代表唐绍仪(左)、伍廷芳(右)和英国商人李德立合影,摄于上海戈登路(今江宁路)的李德立寓所。照片下为各人英文签名。原照片一式三张,唐绍仪、伍廷芳、李德立三人分别在三张照片上签名后各存一张。本照片为唐绍仪旧藏,现存珠海市博物馆。

清廷代表唐绍仪与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举行和谈

见大事记的最下方。1911年12月18日,清廷代表唐绍仪与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会议。20日,双方签署5条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