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妇女(1959年)
白族民歌
“花上花,
苍山顶上来开荒,
头上岩鹰来回转,
脚下白云翻。
谁说荒山无用处?
要叫荒山出庄稼;
只要齐心拼命干,
石上能开花。”
—云南白族民歌—
磨制大型灯罩
旅大玻璃制品厂的女工安秀英在磨制大型灯罩。
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
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胡椒园里的工人芦玉锦。
又一批女航空员
又一批女航空员最近从航空学校毕业了,成绩很优良。现在她们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分别担任了飞行员、领航员和通讯员。
航行归来。
利用飞行间隙谈谈自己的心得。
20岁的渊庆平已经掌握了单独航行的技术。
边疆女教师
1954年,一个刚刚离开学校的16岁的汉族姑娘周琼芬,怀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幻想,来到祖国边疆云南西双版纳的南糯山,走进隐藏在云海深处的村寨。哈尼族是从来没有学校的,也根本不知道读书是怎么回事。但是,周琼芬依照党的话,首先深入群众,和他们一起上山采茶种地,一起接水舂米。她的脸晒黑了,手上起了茧了,大家开始把她当作自己人。随着边疆政治经济的飞跃发展,南糯山小学已有很大变化。代替简陋竹房的是一所新的校舍,学生人数已增加到208个。周琼芬教过的第一批哈尼学生,现在有的当了人民公社的会计,有的成为乡干部,更多的已在师范和各种工农专科学校深造。
五年前,年青的周琼芬为自己选择了光荣的职业—小学教师,并且远离家乡来到祖国西南边疆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聚居的南糯山。
周琼芬播下的文化种子已经长出新芽—学生们能阅读书报了。
哈尼族的年青一代正在幸福、健康地成长,刻木记事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
哈尼族历史上第一批知识分子就诞生在这里。
她不仅是受尊敬的好老师,还是孩子们热爱的好姐姐。
倔强的姑娘们
在重庆建设机床厂一个车间里,挂着一面鲜艳夺目的红旗。这面红旗被一个女工小组保持了好久。
这个女工小组的十一个年龄相仿的姑娘,原来都分散在各个生产小组里。她们在得到了车间党支部的支持之后,就组成了一个巧姑娘小组。姑娘们埋头苦干,一个星期过去了,她们个个超额完成了任务,全组节约了245个小时。于是,车间里那面鲜艳的优胜红旗就挂到了她们这个小组的墙上来了。
这样,这些姑娘们不仅在竞赛中连续多次地保持了那面鲜艳的红旗,也赢得了小伙子们的敬佩与友谊。她们之中还有六个人被评为全厂的先进生产工作者 。
在生产竞赛中胜利之后,她们又在研究下一个月的竞赛计划。小伙子们感到她们很厉害,也集聚一起计谋起来。
青年突击手陈心瑶。
优秀学员容述仙。
先进生产工作者雷映碧。
先进生产工作者、女工小组组长欧隆瑛。
她们从老工人邓进阶那儿学到了不少知识与技术。
一个女工的经历
朱法弟是江苏常州乡下一个贫农的女儿,到上海当工人已经有23年了,那一年,她才14岁,家里生活越来越困难,只好硬着头皮一个人到上海来谋生。先做了半年女佣人,后来找门路,好容易才进了日本人开的公大纱厂当工人。为了不受侮辱,她丢了这只饭碗。后来,她进了内外棉十三厂,它就是现在的国棉一厂的前身。这时候朱法弟已经结婚了,有一天工头发现她怀孕了,就一把没收了她的“门票”,她又失业了。比失业更伤心的,是她平常吃得太坏,太累,孩子生下来不久就死了。后来又托人送礼,总算回到了车间。可是接连生了八个孩子,就八次被赶了出来,孩子也死了7个!她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坏了。
上海解放以后,共产党把她从苦海里打救出来,使她第一次感到活得象个人。在工作上积极起来,1950年曾在4个月里连续得了14次红旗奖,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53年,当选为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和上海市的人民代表,担任了车间副主任,还到北京参加了中国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会的时候,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请她们吃了饭,她还见到了亲爱的的毛主席,和他老人家握了手,在一起照了相。
吃尽旧社会的苦,才知新社会的甜。工人出身的车间副主任朱法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现在她还亲自参加织布工作。
朱法弟的一家,现在住的是自己盖的新房子。
大儿子和大女儿都在小学读书。大儿子是她解放前生的8个孩子中唯一侥幸活下来的一个。
老三已能帮妈妈做点事情。
老四才三岁,最喜欢妈妈给她梳小辫。
朱法弟从1953年起就是上海市人民代表。她经常访问群众。
昨天和今天
受尽旧社会摧残的蒙族孤女乌云毕力格在革命军队照料下受到了高等教育,当了中学教师,业余时间她努力专攻数学。
她已成为内蒙古著名的运动员。
从小失去了母爱的乌云毕力格对自己的孩子倍加抚爱。
1952年,由革命军队扶养长大的孩子继续被送往呼和浩特去上学。他们在离开乌兰浩特时,摄影留念。前排右第三人是乌云毕力格。
和朋友们参观内蒙古博物院。她的同学张华(左第二人)从前也是蒙族流浪儿。
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