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网
安庆市名胜古迹
- 迎江寺
-
在安庆市区东南部。为我国长江沿岸著名佛教古寺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历代均有整修或扩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建。明光宗亲题赐名“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改称“敕建迎江禅寺”。乾隆帝亲赐“善狮子吼”匾额;光绪间(1875-1908),慈禧太后亲题“妙明圆镜”匾额。现存建筑为同治年间(1862-1874)修建,共3进。占地1万多平方米。
- 振风塔
-
在迎江寺内。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楼阁式砖石结构,高7层,分168阶盘旋而上。每层八角,各悬铜铃,风起叮当作响;各层塔门多变化,游人往往迷入难出。内有浮雕佛像600多座,碑刻51块,外有石栏环卫。登塔眺望,巍巍龙山,浩浩长江,全市景色,一览无遗。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江岸上著名古塔,俗称“万里长江第一塔”。
- 菱湖
-
在安庆市区内。面积8平方公里,以盛产菱藕著名。原为自然水塘,后扩建成游览胜地,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内有明史可法“宜城天堑”石碑及清书法家邓石如精美碑刻。
- 马炮营起义会议旧址
-
在安庆市区西北隅杨家塘边叶氏会馆。原为各地考生来安庆参加科举考试下榻处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六日下午,清安庆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趁南洋各镇新军在安徽太湖县举行会操、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之机,于此举行紧急会议,决定当晚举行起义,公推炮营队官熊成基为安庆革命军总司令。是晚九时,驻在玉虹门和东门外的马营、炮营同时攻城,由于城内步营未及时接应,加之安徽巡抚朱家宝的残酷镇压,起义失败。现存砖瓦结构的四合平房8间,门额“叶氏试馆”四字仍隐约可见。
- 吴樾墓
-
在安庆市西门外鸭儿塘东山岗。吴樾(1878-1905),清末光复会会员,桐城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学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后参与创办两江公学。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派绍英、载泽、端方、戴鸿慈、徐世昌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他深恨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9月24日在北京车站谋炸出洋五大臣,事败,壮烈牺牲。1912年其弟吴楚将其移葬于此。孙中山亲撰祭文,有“爱有吴君,奋力一掷”之句。
- 陈独秀墓
-
在安庆市北门外大龙山麓。陈独秀(1879-1842)安徽安庆人。1942年5月,在四川江津病故,1947年由其子迁葬于此。墓冢用白色块石垒砌,四周护以石栏。松杉环绕,幽雅寂静。
- 文庙
-
在桐城市中心。始建于元延佑初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初建今址。明清两代曾19次修葺,最后一次修复在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达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长方形,金柱8根。整个文庙,处于丁字街口,构成大街的端景,既显示桐城文化昌盛,又是古代城市规划的创举。
- 六尺巷
-
在桐城市西后街。巷宽6尺,长约百米。清康熙时(1662-1722),有叶姓与当世宰相张英家争地界不休,张英于朝中得知,便给家中写诗一首,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让3尺,叶家感其义,亦退后3尺,故成此巷。今巷口立有保护标志。
- 左忠毅公祠
-
在桐城市北大街。简称左公祠。现存前后两进,皆青砖小瓦,木构架。前为大殿,占地约100平方米;后为住宅,名啖椒堂。左忠毅(1575-1625),桐城人。明万历进士。天启四年(1624年)任左佥都御史,不畏权势,敢抗阉党。杨涟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他与杨涟同被诬陷,死于狱中,谥“忠毅”。乡人感其忠,特立祠祀之。
- 吴樾故居
-
在桐城市胜利街涤园巷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吴樾于北京车站谋炸清廷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壮烈牺牲。故居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宽阔,分前厅、后厅、厢房、后院等。今尚存厢房5间,为吴樾当年书房和卧室,面阔19米,面积为187平方米。砖木抬梁式结构。
- 施从云墓
-
在桐城市区东南12.5公里丁庄。施从云(1879-1912),桐城人。近代著名资产阶级革命家。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响应武昌起义,推翻清朝政府,在滦州(今属河北)宣布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被推为总司令。次年在进攻天津清军时,被诱入清营谈判而遇害。1925年,当时北京政府追赠为上将。1936年,国民政府对其举行了国葬。
- 戴名世墓
-
在桐城市区东北10公里、红庙乡清水村南山岗。因戴氏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殿试一甲第二名,俗称“榜眼”,故此墓民间俗呼“榜眼坟”。戴名世(1653-1713),桐城人。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撰《明史》。为“桐城派”文学八大家之一。所著《南山集》,宣称明末弘光年号不可废,以“大逆罪”下狱,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被凌迟处死。此即历史上著名“文字狱”戴南山案。后归葬故里,仅立墓碑一块,文曰“戴南山墓”。
- 披雪瀑
-
在桐城市区西北4公里。瀑长约900米,雨后瀑宽可达9米。全瀑分3段:中为河道,又称拔龙瀑,长约800米;后瀑为垂瀑,长约50米。三段景致各异。宋时已成游览地。桐城著名学者姚鼐有《游拔雪瀑记》记其盛。
- 姚莹墓
-
在桐城市区西北9公里、龙眠乡双溪村小河口。系夫妇合葬墓。姚莹(1785-1853),桐城人。为姚鼐著名弟子,桐城派重要作家。清嘉庆十三年(1830年),擢为台湾兵备道。鸦片战争时与总兵达琪阿率军三次大败侵台英军。清廷与英议和,以其“冒功”罪入狱。咸丰初再次起用,授广西按察使,继迁湖南按察使,死于军中。归葬于此。墓地面积108平方米。
- 张宰相墓
-
在桐城市北龙眠山。又称大、小宰相墓。大宰相即张英(1637-1708),桐城人。清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小宰相即张子廷玉(字衡臣,赐号勤宣),康熙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张英墓规模宏大。张英晚年归隐龙眠,筑“赐金园”自居。自择墓地。传其选择墓地有“金鸡报晓,勤勉侍朝”之意,以表达对康熙皇帝的忠诚,故此地名曰“金鸡地”。廷玉墓距英墓2.5公里。“父子双宰相,归葬同一方”。
- 五祖山
-
在宿松县城西南4公里,与湖北黄梅县交界处。因唐代高僧、禅宗五祖弘忍和尚常游此,故名。弘忍和尚在佛教史上享有盛名,其弟子分别创立禅宗的“南、北宗”,此山也远近闻名。相传弘忍欲卓锡(注:僧人居留或停留的地方)于此,但又觉得山前的龙湖水腥,遂吟道:“平生不爱鱼池水,风动波声也带腥。”遂作罢。后人在山上兴建五祖禅林,一时香火鼎盛,足与黄梅县名寺东山寺比美。寺附近有授法洞,相传弘忍和尚曾在洞内讲佛,还有一天门诸胜。昔寺庙已毁。
- 小孤山
-
在宿松县城东南60公里的长江中。海拔63米。一峰独立,故名孤山。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故名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俗称彭郎矶)相对。民间有“彭郎爱小姑”之说。江流至此,湍激如沸,海潮不得上。元天历中,曾立铁柱于山,曰海门第一关。半山有启秀寺,始建于唐,其后有圮有建,寺内供奉小姑像。山顶建有梳妆亭,相传小姑梳妆处。寺四周山中有龙角石、龙耳洞、龙眼石、琼岩滴翠诸景,有弥陀阁、界潮祠、送子塔、先月楼诸古建筑,以及明嘉靖帝御诗碑和名士题咏石刻诸古迹。
- 白崖寨
-
在宿松县城东北30公里白崖山上。由块块大石垒成,寨墙高4-5米,险要地段呈双层寨围。有寨门4座,周9公里。为元末义民吴士杰所建。明清两代多次修整。吴氏曾在东峰、西峰、北岭各以为营,间列市肆。以西峰最险。明末史可法依寨歼敌,曾去西峰营内犒军,于石上镌“最上一乘”四字。今寨围、寨门均在。是江淮间发现的最为古老和完整的城堡建筑。
- 廖河古戏台
-
在宿松县北浴乡廖河村下街。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修。是江淮地区最古老的戏台之一。戏台面积32平方米。黄梅戏《打猪草》、《边界岭》、《送香茶》等重要剧目,首场均在此戏台演出,剧情原始故事也发生在附近村落。此戏台为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
- 射蛟台
-
在枞阳县城内。《史记》载:汉武帝南巡,登潜天柱山,“浮江自寻阳出枞阳”。城内有一小石山,传汉武帝在此射蛟。
- 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
-
在枞阳县城北1公里金鸡山下月月湖畔。面湖靠山。庵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有佛殿和经房数十间。太平天国时,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将领先后两次在此召开军事会议:一次在太平天国七年(1857年)为解桐城之围;一次在太平天国八年8月,为解天京(今南京)之围。太平军枞阳会议在太平天国革命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 浮山
-
在枞阳县城东北30公里。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三面环水。这里岩洞星罗棋布,峭壁雄伟壮观。最奇之峰名首楞岩。站立峰顶,一泻千里的浩瀚长江,万顷烟波的白荡湖水,尽收眼底。南朝梁已建有寺庙,宋天禧间(1017-1022)河南名僧远录来此讲佛。明万历间(1573-1620)桐城居士吴澹宇在此立寺,弟子达千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方以智,曾在此为僧,为华严寺住持,撰《浮山志》10卷,死后即葬此。历代游客、僧人留下大量摩崖石刻,今仍可见483块。清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海峰作《游浮山记》,详记山史。
- 方以智墓
-
在枞阳县浮山北麓。方以智(1611-1671),桐城人。参加“复社”活动,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有明季四公子之称。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检讨。明亡,于顺治七年(1650年)愤而出家,改名大智,号弘智。清帅马蛟腾曾诱云:“官服在左,白刃在右,易服则生,否则死”。他引颈就刃,马不能屈。博学多才,天文礼乐,诗词书画,琴棋射数,医药物理,无不精研。《四库全书》称其“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晚年于浮山礼佛,死于江西,移葬于此,因怀念明朝,墓碑不书清年号。墓依山面水,占地217平方米。
- 刘大櫆墓
-
在枞阳县金社乡向荣村一山丘上。为刘大櫆夫妇之合葬墓。刘大櫆(1698-1779),桐城人。师事方苞,清代散文大家。与方苞、姚鼐合称“桐城派三祖”。有《海峰集》传世。整个墓地面积250平方米。冢后立有青石墓碑,文曰:“皇清敕即文公海峰先生之合墓”。碑文为刘氏弟子姚鼐所题。
- 姚鼐墓
-
在枞阳县城西北45公里、牛集乡铁门口村。姚鼐(1731-1815),世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人。为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人刘大櫆的学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入翰林,充《四库全书》编修官。中年弃官,历主江宁、扬州、徽州、安庆等地书院达40余年。为“桐城派”文学理论集大成者,海内外知名。墓地面积142平方米,墓圹以条石砌成,墓后有姚氏后裔所立墓碑。
- 花亭湖
-
在太湖县城北2公里。为崇山峻岭之中的人工湖。1958年建。水面面积72平方公里。湖东鹰嘴崖上,有西风禅寺。湖北有秋潭寺,寺东有天然溶洞,洞高9米,进深16米,洞壁有“暑雪晴雷”石刻,洞顶奇石多姿,古松横插崖缝,风景特异;湖南有狮子崖,崖侧有老虎石、老虎洞、古佛庵、龙门寺;湖西北有汤湾温泉,日流泉水132吨,水温48.5°C,水中有对人体有益元素十多种,可浴可饮;在湖西1.5公里辛家冲,产“法华方竹”,竹杆呈方形,每年出笋两次,移栽不活,唯生此地,为一大奇观。
- 海会寺
-
在太湖县城东15公里的白云山麓。寺建于宋或宋之前。清代修葺。今存佛殿两幢,宇阁轩昂,颇为壮观。寺前临玉带河,寺后依凤凰峰,寺右有响水崖,仙泉飞练,寺外有葱郁挺拔竹林,寺内有苍劲古朴老松。
- 佛图寺
-
在太湖县城北20公里大尖山麓。传晋天竺(今印度)高僧佛图澄所建,故名。寺前有两巨石对峙,上覆巨石,镌“天就门”三字,为出入必经之路。寺后有五大巨石,垒成十余米高石塔,立于万丈悬崖之顶,险绝天工。塔下有生白洞,洞上有八正桥,洞内有一线天。寺左石壁高耸,飞瀑倾注。寺下有“屏风石”,有石刻多处。
- 赵文楷墓
-
在太湖县人形山。赵文楷(1760-1808),太湖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嘉庆四年出任琉球正使,代皇帝为琉球王行册封礼,礼成,谢绝厚赠。民国《太湖县志》称:“廉洁之声,著于海外,琉球举国敬礼,特为立祠”。琉球国王向中国皇帝表彰赵文楷的廉洁,并为赵母撰祝寿诗。至今琉球(今冲绳岛)仍留有对赵文楷的纪念建筑物。后任山西雁平兵备道,嘉庆十四年卒于任上。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迁来家乡,与妻合冢,墓前立碑。今墓、碑俱在。
- 邓石如故居
-
在怀宁县城东北60公里大龙山下白麟坂。俗称邓家大屋。怀宁人,清代书法名家。使篆刻面貌为之一变。时称“邓派”,学术界则称之为皖派。清末书法家康有为誉其为“千百年来一人”。故居地处群山环抱,清溪环绕之中,邓氏自称“家在龙山凤水”或“四灵山水间”。有瓦屋24间,为邓氏晚年隐居之所。因自用铁砚一方,故名书斋为铁砚山房。清嘉庆十年(1805年)邓氏病逝于此。附近有邓石如墓。
- 邓石如墓
-
在怀宁县城东北50公里的梅冲。邓氏病逝于附近的白麟坂故居“铁砚山房”,葬于此。墓地处在高山直下的平岗,势如展翅飞鸦昂首向上,当地人俗称此地为“乌鸦伏地”。为夫妇合葬墓。整个墓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墓冢为隆起的土丘。有《完白山人暨潘、沈孺人墓志铭》,为清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兆洛撰文、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丹、曾国藩篆盖。
- 大龙山
- 在怀宁县。
- 雪山洞
- 在怀宁县洪铺镇洪镇村东。
- 普陀寺
- 在怀宁县洪铺镇洪镇村东。
- 道光水文碑
- 在怀宁县洪铺镇洪镇村东。
- 汉冶炼遗址
- 在怀宁县洪铺镇洪镇村东。
- 金鸡戏神碑
- 在怀宁县洪铺镇洪镇村西。
- 牛头山古文化遗址
- 在怀宁县茶岭。
- 司空山
-
在岳西县城西约40公里。相传战国时有淳于氏,官司空,曾隐居此,故名。海拔1227米,与潜山市天柱山遥遥相对。北齐时,禅宗二祖僧慧可禅师,自嵩阳来此居留,遂成名山宝刹。唐至得二载(757年),诗人李白随永王李麟举兵失败后,避居此山,作《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希望脱离尘世的烦恼,过“炼丹保清真”的道家生活。后人建有“太白书堂”,并将诗镌于堂壁。太平天国时,陈玉成曾率部在此安营、练兵。
- 妙道山
- 在岳西县。
- 明堂山
- 在岳西县。
- 花果山
- 在岳西县天堂镇。
- 雷池
-
在望江县东10公里。因古雷水自湖北黄梅县界东流至此,积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东晋时置大雷戍,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叛乱,向京都建康(今南京)进攻,江州刺史温峤欲火速统兵去保卫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权的庚亮得知后,担心当时手握重兵的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因此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峤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不得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起源于此。明天启间(1621-1627)雷池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道从望江县华阳镇流入长江。
- 舒王台
-
在潜山市城内。台高十余丈,方圆数十亩,为宋王安石读书处。皇佑中,王任舒州通判,后入相,封舒王,故名。宋在此建天宁寺。因明史可法在此屯兵,故此台又称天宁寨。
- 太平塔
-
在潜山市城北1.5公里太平山上。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重建。塔高50米,八方七层,中空。今殿、阁、寺均废,塔完好独存。
- 石牛古洞
-
在潜山市城北7.5公里山谷寺西。因山谷中有古洞,洞前有大石如牛眠,故名。这里岩石陡峭,流水潺潺,紫峰白云与苍松翠竹相辉映。唐宋以来,游览者先后在崖壁留下大量题名石刻,现存尚有280余处。其中唐李德修、宋王安石留下的摩崖石刻,尤为珍贵。宋黄庭坚曾读书洞旁,乐其山水之美,因自号山谷道人。李公麟曾画黄山谷坐于石牛之像。石刻大都完整。宋李师中曾在侧建傅岩亭。
- 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
-
在潜山市城南7.5公里。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9-1980年三次发掘,出土石、陶、玉器等文物近千件。石器有刀、斧、锛、凿、铲等,尤以奇数相列的1-13孔大型石刀,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所罕见。陶器有鼎、豆、壶、杯等,多在独特的造型上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玉器有环、璜、管、铲、琮等,雕刻精美,图案对称。工艺水平很高。出土60多个纹饰、镂孔与不镂孔的陶球,腹内有丸,摇之有声,清脆悦耳,精致奇巧。此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原始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与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同期诸文化比较,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点,称薛家岗文化。
- 吴塘堰
-
在潜山市野人寨、三祖寺对面。为曹操经营皖城(今潜山市)时,遣庐江太守朱元光屯皖所筑。扬州刺史刘馥(?-208),曾对此进行修治。历代对堰均有修整。明万历时(1573-1620),可灌稻田1.1万余亩,时称“金坝”、“玉渠”。
- 天柱山#
-
在潜山市境内。传为周大夫皖伯封国于此,故又名皖山、皖公山。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登祭天柱,封号南岳。今祭台遗址尚存。海拔1485米。这里群峰兀立,危崖罗列,怪石嵯峨,千岩万壑,有天柱、飞来等七十二峰,有麒麟、熔药等十六岩,有霹雳、鹦鹉等五十三怪石,有试心、千丈等十七崖,有宝公、司元等二十五洞,还有十八岭、十三井、七关、八池、四十八寨以及唐宋以来各种摩崖题刻300余处。山中产“天柱云雾”名茶,并有瑞香木、鱼鳞木等多种珍贵植物。
- 天柱峰
-
在天柱山的主峰区。为山之主峰,峭壁危岩,突起如柱,海拔1485米。峰顶一石,高达20余米,上尖、中宽、下削,如蜡烛形。唐诗人白居易有诗誉之:“在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风雷。玉光白桔香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为淮南、江北诸峰之冠。
- 司元洞
-
在天柱山的主峰区,飞来峰之东。洞空邃,可容万人。四面通达,迂回曲折,秘不可测,故又称“神秘谷”。洞侧怪石老松,人迹罕至。
- 渡仙桥
-
在天柱山的主峰区。又称试心桥,俗呼三步两道桥。横于天池峰顶,中划二开,分成两岸,中架两石,宽1米许,高悬云汉,桥下千丈绝壑,万寻深渊。桥北石上平削如掌,有小池二,一方一圆,名天池,广不盈尺,池水清洌,久旱不涸。此处观日出、晚霞、雾潮、云海最佳。
- 西关寨
-
在天柱山的主峰区。南宋末年农民领袖刘源的抗元大本营设于此。刘源,原为义兵长,南宋未,蒙古兵南侵,刘源结寨保民,在天柱山抗敌18年之久。被害后,寨民葬之天柱山百花岩,立碑曰“刘大王之墓”。
- 飞来峰
-
在天柱山飞来区。为天柱山第二峰,远望可与天柱峰相埒。峰顶有巨石,浑圆如盖,形若石冠,周围约70米,高3米,似从天外飞来,故名飞来石。上有天池,下有雷公洞、乌龙井等景。
- 天狮峰
-
在天柱山东关区。为天柱山第三峰。形若猛狮,昂首如顾。峰顶平坦,峰下有洞,可通千丈崖。
- 炼丹台
-
在天柱山良药区。位于良药坪左山凸怪石中,与中炼丹台、下炼丹台,皆传为东汉末左慈烧药炼丹之地。
- 佛光寺
-
在天柱山马祖区。别名马祖庵,由唐代僧马祖道一居此修持而得名。明万历帝赐名佛光禅寺。明末,毁于兵火。清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清咸丰时(1851-1861)再毁,同治间(1862-1874)重修。1933年再次修缮。寺由群山环抱。寺前有一巨石,如木鱼,故名木鱼石。周围有马祖和尚修怀圣地马祖洞,有自然天成的莲花洞、霹雳石等名胜。
- 山谷寺
-
在天柱山野寨区。传南朝梁时,有宝志禅师至此开山建寺,后三祖僧璨禅师承达摩衣钵,云游至此,扩建寺院。隋大业二年(606年)璨禅师立化于寺前大树下,后人建立化亭。历代屡毁屡建。四周古木参天,东有宝公洞、锡杖井、卓锡泉。西有石牛古洞,为宋文学家黄庭坚读书处。觉寂塔屹立寺内。今仅存藏经楼和偏房数间。
- 觉寂塔
-
在天柱山野寨区山谷寺内。始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太历七年(772年)改今名。三祖塔在潜山市山谷寺东北,唐代宗大历七年敕改为觉寂塔,峭壁间刻杜牧怀古诗。今塔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建。七层八角,高10丈,楼阁式。塔顶有铁铸相轮,高5米。
- 左慈炼丹房
-
在天柱山马祖庵后。大石怪兀,中有石室。相传左慈在此石室内得九丹金液经,能役使鬼神,变化万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