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名胜古迹

亳州市

道德中宫
在亳州市区内。又称老子行宫。《史记》记栽:“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字聃。”苦县,属古亳州境。此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唐玄宗、宋真宗等皇帝均亲至此祭祀老子。明清两代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和扩建。碧瓦红墙高耸,琳宫紫气萦回。

陈抟故居
在亳州市区西南6公里陈庄、宋塘河西岸。陈抟(?-989),号扶摇子。五代、宋初亳州陈营(今属亳州市)人。道家著名学者。先后在武当山、华山修炼,后唐、后周授其官职,均固辞不就。宋太宗待之甚厚,赐号希夷先生。故其故居又称希夷故居。有《无极图》、《先天图》等著述,其学说成为宋代理学组成部分。陈庄即陈抟故里,陈庄人至今亦认为是陈抟后裔。故居原为2进4个院落组成,错落有序。1988年澳门陈族归乡认宗,决定由亳州市与澳门陈族联谊会共同捐资,重新修葺此故居。现故居建筑群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有山门、正殿等建筑,正殿中塑陈抟坐像,飘逸睿智,仙风道骨。后殿内刻希夷睡像,展示其“一觉睡起八百年”的特殊睡姿。院内立清光绪间(1875-1908)“希夷故里”古碑。

董园石墓
在亳州市南郊。实为三国曹操祖父曹腾墓。因墓地在董园村前又内系青石砌成,故俗称“董园石墓”。曹腾(?-160),东汉后期宦官,东汉谯(今安徽亳州市)人。一生奉事四帝,居中常侍,封费亭侯,卒葬于此。1973年经考古部门发掘,清理出铜镂玉衣、玉枕、铜猪、铜爪饰及鎏金铜构件等珍贵文物。墓今仍原样保留。墓冢为一大高丘,冢周松柏成荫。冢内全系大石条筑成,共用石372块。入墓门即为甬道。墓室长15.3米、宽10.2米、高3米。甬道两壁及石门内外均有雕像。墓内共7室。各室内壁上有彩画,仍隐约可见天象图、仕女图、仙境图等图案。

江宁会馆
在亳州市内古泉路。为江宁商人在亳州集资所建。始建于明,现存为清代建筑。有山门、戏楼、钟楼、鼓楼、大殿。戏楼两侧,各有楼房3间,东西廊各有看台5间。建筑群组成四合院。建筑面积达1600平方米。亳州,历代为皖西北商业重镇,全国闻名。清代时共有各类商人会馆31座。

地下运兵道
在亳州市内。传说为曹操地下运兵所凿。在老城区地下,深距地面1.7-3.5米。分布于古街道两侧,每侧均双道并行,双道之间设传话洞。系砖结构,道宽0.6-1.3米,高1.3-2米。各道相接处呈“T”字形,壁设小龛似灯台,以置灯照光。一定距离内,均设通气孔数个,以利地下道空气流通。道中筑有路障。据发掘遗物鉴定,实为宋末元初遗迹。地道自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发现,至今陆续发现2000余米。

汤陵
在亳州市古城北门外1公里涡河北岸凤头村。传为商成汤衣冠冢。陵如高丘,四周古树参天,近旁原有古刹。今刹早圮,陵、碑俱在。

华陀庵
在亳州市城区东北隅。华佗(?-208)字元化,谯(今亳州)人,东汉名医。相传曹操悔恨杀害同乡名医,始建此庵。现存建筑主体为清嘉庆二年(1797年)遗物。时安徽巡抚朱硅题写了“燮理通徽”金字匾额。1981年,再修庵堂。青砖小瓦,古亭窄巷。庵周广植蔓陀罗等中草药植物。

花戏楼*
在亳州市区西北隅大关帝庙内。是专供演戏所用的古代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1622-1722),乾隆年间(1736-1795)施以雕刻、彩绘。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左右为钟、鼓二楼,门前列石狮、铁旗杆,杆高数丈,重15吨,上有悬钟、蟠龙、飞凤。戏楼内装大木透雕和彩绘。戏台前左右各有6间看楼,戏台正面对大殿,大殿前厅彩绘富丽,后厅高大宏伟,供奉关羽像;大殿左右有庭院各一,修竹幽径,藏有元赵孟頫等人书刻。

明王台
在亳州市古城北关。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迎弥勒教首领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立政权,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刘福通为丞相。此台即韩林儿宫殿建筑遗址。

章华台
在亳州市城东南38公里、乾溪沟之侧。春秋时楚灵王筑。《史记》载:楚灵王十一年(前530年)楚伐徐国以恐吴国,灵王次于乾溪以待之,即此。当时台内建筑陈设穷极奢侈,灵王留恋不欲返国,引起内乱,仓皇回奔中死于芋尹申亥家,申亥以其二女从死。今台东有二女孤堆,传为二女墓葬。台上原有灵王庙,今台久圮,二女孤堆仍在。

曹操宗族墓群
在亳州市南郊。俗称曹家孤堆。实为曹操宗族墓葬群。周围十余里。谯城(今亳州)城南有曹腾、曹褒、曹嵩、曹炽、曹胤等人墓。据考古调查资料,除上述人物墓葬外,还发现了曹鼎、曹勋、曹鸾、曹宪、曹湖等人墓葬,另外还有尚未查出墓主的墓冢多座。近年发掘3座墓葬,其中一为曹腾墓、一为曹嵩墓。出土银楼玉衣、铜楼玉衣和字砖300余块。字砖所注年代为延熹七年(164年)、建宁三年(170年)。其中曹腾墓有石室7,规模宏大,俨然地下宫,室内有大型画像石刻、彩绘,今仍隐约可见。

利辛县
纪家塔
在利辛县孙集乡纪家村北。因纪氏家族集资所建,故名。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七层六面,高约10米,砖石仿木结构。自第三层至七层,塔壁均砌有拱形佛龛,内有雕塑小型佛像。

伍奢冢
在利辛县城西北20公里。冢高9米许,基宽70米,长100米。原有古庙及石碑,已不存。伍奢,子胥之父,春秋后期楚大夫,楚平王时傅太子建。平王纳费无忌谗言,伍奢因直言被杀。葬此。明《颍州志》载:伍奢冢有二,此为其一,另一在阜阳城东岳庙后。

蒙城县
万佛塔
在蒙城县城内。因塔内镶嵌的万尊佛像,故名。高38米,13层,平面呈八角形。砖砌,内外壁均嵌红胎琉璃面砖。每层有4门和4假门,均壶门式,1-7层门窗方位相同,8层以上逐层转换,上下错置;顶装有铁制法轮。从结构特点判断,宋代建筑成分居多。

庄周故里
在蒙城县城东门外。《史记》云:“庄子,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春秋战国时漆园即在今蒙城县城附近,旧址尚存。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蒙城县令王竞建庄子祠。同年,苏轼作《庄子祠记》。王安石路过蒙城作《蒙城清燕堂》诗有云:“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宋代庄子祠被黄水淹没,有万历年间(1573-1620)重建,清代屡次修缮。祠已不在,苏轼《庄子祠记》碑犹存。

嵇康亭
在蒙城县城东北隅嵇山上。山嵩不过数丈,有土无石,然环山皆水,别具一格。嵇康,三国魏人,为“竹林七贤”之一,曾隐居于此,著书立说,故名嵇康亭。“嵇山夜月”为“蒙城八景”之一,亭内名人题咏颇多。现存亭为1962年重建。

漆园旧址
在蒙城县涡河北1.5公里。《史记》载庄周为漆园吏,即此。北宋建有庄子祠,苏轼为记,明代天顺(1457-1464)中没于水,迁之河南岸重建。其地商称北冢,周曰漆园,汉之后置蒙县、山桑、蒙郡、涡阳、淝水,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蒙城。现涡河北故城存小街子,河南岸有漆园街、庄子祠。

文庙
在蒙城县城内新城路中段。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明代曾有扩建。晚清及民国间又有维修。共32间,皆清代建筑。东西长38.1米,南北宽52.2米,面积1976平方米。文庙主体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蔚为壮观。殿前月台高1米有余,旁有石阶供人登台。东、西庑各7间,东庑供孔子贤弟子,西庑供历代贤儒。乡贤祠、名宦祠各3间。忠孝祠、节义祠各1间。乡贤祠供地方贤士,名宦祠供在蒙城有政绩的官吏。

檀公城旧址
在蒙城县城北20公里。中有北冢山,环山筑三道城垣,纵横7公里,至今内城外郭仍依稀可辨。蒙城商时称北冢,后合“北”、“冢”为“蒙”。南朝宋太尉檀道济驻兵于此,檀公城由此得名。清时捻军任柱受太平天国封为鲁王,也以此为屯兵之地,城内有任庄即鲁王故里。

涡阳县
石佛寺
在涡阳县顺河集北4公里处。始建于明,重修于清。原有后殿、正殿、前殿、东西廊房等,为皖北名寺之一。现仅存后殿3间,系清代建筑。寺内有明代石佛像7尊。其中释迦牟尼等大型座像3尊,均为大佛盘坐在莲花座上,体态丰满高大,佛座通高1.77米。侍士佛2尊,一抱拳,一合掌,侍立于大佛两旁,姿态恭谨。骑士像1尊,武官横跨马背,威武雄壮。石猴像1尊,猴背阴刻“敢当铁佛”四大字。佛像均保持石雕写实艺术,雕工粗犷,显出明代石雕特色。

天静宫
在涡阳县郑店村。郑店,古名福宁镇,为春秋时代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出生地,后人在此建宫,尊奉之。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165年)。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敕修,元至顺三年(1332年)再度敕修并立碑纪念。此宫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谓之枕山际水之地。原宫占地3000亩,居中有老君殿。宫内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为一罕见的庞大纪念性古建筑群。历经数代兵火和风雨之摧蚀,现仅存东岳庙、九龙井,余均为遗址。在此清理出大批文物。

范蠡墓
在涡阳县城东南15公里。清光绪《安徽通志》:“越大夫范蠡墓地涡阳东南范蠡村。”旧时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如土山。上建庙宇,内塑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照。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齐、鲁间,经商致富,号陶朱公,卒于定陶(今山东济阳)。传墓地在鄂、鲁、皖有6处之多。近处原有范子祠。历经战乱,松柏祠宇已毁,土冢尚存。

张乐行故居
在涡阳县城西北6公里张老家村。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捻军起义领袖张乐行诞生于此。在早期结捻活动中,这里是各路捻军旗主聚会议事的中心。同治二年(1863年)张乐行战败被俘就义。故居屋宇现尚存前后两进数间,屋砖基、土墙、木结构、草顶,附近有“民国六年清明立”碑一方。

捻军起义旧址
在涡阳县城内。即旧雉河集山西会馆。清咸丰五年(1855年)八月,捻军各支起义首领数百人,在此举行有名的雉河会议。决定建立大汉国,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号大汉明命王。统一了领导与指挥的军事体制,结束了“居则民,出则为捻”的流散状态。会馆早年被清军焚毁,后又遭侵华日军轰炸,今仅存“山西会馆”石额一方,石狮、石鼓各一对。

嵇康墓
在涡阳县城东北30公里的石弓山南麓(原属蒙城县)。嵇康(224-263),三国谯郡铚(今安徽蒙城县)人。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因政治上拥护曹魏,反对司马氏集团篡权,为司马昭所杀。临刑前,索琴弹了一曲已成绝响的《广陵散》。后葬于此。墓今尚存,为一高大土丘,占地面积近1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