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网
宿州市名胜古迹
- 扶疏亭
-
在宿州市市区内、原古城北城墙上。宋苏轼为徐州知州时,曾画墨竹本,赠于宿州知州,并附有画竹诗:“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苏轼去世,宿州知州将画与诗镌于石,构亭储之,名曰扶疏。取“竹影扶疏”之意。元末毁于兵火。明弘治间(1488-1505),宿州知州曾显重新筑亭,且将墨竹段残碑嵌置亭壁。明清两代屡加修葺。亭内歌颂苏轼的碑刻甚多,为皖北名胜之一。
- 福音堂
-
在宿州市大河南街东段。为一近代宗教式典型建筑群。建于清代末年。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东西长70米,南北长77米,占地面积5390平方米。由大门厅、男客厅、女客厅、大礼拜堂、小礼拜堂、牧师楼、宿舍区等组成。大礼拜堂为福音堂中心建筑,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中国古典殿堂型式,上为重檐四坡屋顶,中为木质构架屋身,屋身由木柱支撑,木柱下为石质台基。为淮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教堂建筑群体。
- 徐王墓
-
在宿州市夹沟乡。龟山之左、丰山之右。徐王,本姓马,名不详,因排行第二,俗称马二公。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之父。明前即葬于此。洪武二年(1369年)追封为徐王。洪武四年在墓前建庙和祭祀署。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北巡,道经宿州,亲往祭祀。永乐九年,重修墓。永乐十五年,成祖再次来祭。崇祯四年(1631年)重修享殿。殿在清末毁于兵火。“徐园芳树”历来为古宿州名胜。
- 褚兰汉画像石墓
-
在宿州市褚兰集西南1公里、墓山孜北坡。当地俗称“九女坟”,实为东汉建宁四年(171年)胡元壬的合葬墓。1956年发现、清理。墓有两座,均青石建筑。一座有画像石15块,一座有画像石6块。
- 陈涉吴广起义旧址
-
在宿州市大泽乡涉故台。台似覆斗形,长67.6米,宽65.5米,面积4427.8平方米。北高南低,台上树木成荫,现建有涉故台小学及钟楼。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涉、吴广同被秦征发的“闾左”900人前往渔阳(治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途经大泽乡,遇雨受阻过期,按秦律过期者斩首。陈、吴即率众“为坛而盟”,杀死押送军官,陈自立为将军,吴为都尉,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 古盟台
-
在宿州州东北解集镇南、拖屋河畔。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鲁国遣使臣子贡、吴国遣使臣太宰噽,代表鲁、吴两国在此会盟。双方共筑土台,举行会盟仪式,故名盟台。传说鲁国使臣子贡留恋此地风光,寓居较久,故将附近山名曰“子贡山”,当地人俗呼为“贡山”。后人曾在此台上建庙,以纪念鲁、吴二国使臣。
- 皇藏峪
-
在萧县城东南22.5公里山中。为淮北地区著名风景区和避暑胜地。原名黄桑峪,因峪内长满黄桑树而得名。相传秦末刘邦(汉高祖)曾藏匿于此,遂更名皇藏峪。四周崇山峻岭,古木参天,林深处有一古寺名瑞云,传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建,历代重修。寺依山而起,院深如海。寺旁有皇藏洞、拔剑泉、仙人床、美人洞、观景峰、九龙窝诸胜迹。皇藏峪周围有林地3100亩。
- 天门寺
-
在萧县东南20公里天门山中。元至正年间(1341-1370)建,明宣德年间(1426-1435)修。原有殿宇抗日战争时毁,建国后重修20余间。四周层峦起伏,嶙峋怪石。
- 余家台新石器文化遗址
-
在泗城西14公里的瓦韩乡。
- 文庙大成殿
- 在泗县泗城镇。
- 释迦寺
- 在泗县。
- 燕喜台
-
在砀山县城郊。又称宴喜台。唐李白与邑令刘砀山秋夜泛舟燕喜厅池,饮酒赋诗于此。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游砀山,县令刘某于燕喜台设宴招待。李白写下《秋夜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诗:“明宰试舟楫,张灯宴华池。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今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江南通志》载“台上有石刻‘宴喜台’三大字,相传李白笔。”
- 明建邵普宅
- 在砀山县。
- 清真寺
- 在砀山县城关镇芒砀路东侧。
- 薛显墓及碑
- 在砀山县赵屯乡。
- 毛程铺石桥
- 在砀山县赵楼乡。
- 垓下
-
在灵璧县东南古沱河北岸。又称古垓下聚。楚汉战争最后决战于此。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率诸侯兵30万,追击西楚霸王项羽,兵分三路,围攻垓下。韩信十面设伏,张良又令各营夜奏楚乐,楚兵闻之,军心涣散,项羽与美人虞姬对饮帐中,悲歌慷慨。虞姬自杀,相传项羽跨上乌骓携虞姬首级突围而去。
- 虞姬墓
-
在灵璧县城东7.5公里、宿(州)泗(县)公路旁。墓前一石碑,横额刻“巾国千秋”,两旁刻“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今建有墓园,有方毅手书门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