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人物

六安市

英布(?-195)
六安县人。汉初诸侯王。布衣出身。因犯法黥面,故又称黥布。曾为骊山役徒。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同役徒相约起义,遁江南。陈胜起义后,往谒番阳令吴芮,劝其起兵,芮招为婿,并率兵略江北。后从项羽救赵,遂使其有巨鹿大捷。并从函谷关间道破秦军,助项羽入关。后又充楚军进兵咸阳,以功封为九江王。楚汉战争归汉,汉封淮南王,与韩信一同围歼楚军于垓下。项羽灭。高祖十一年,因韩信、彭越被杀,遂率部反,败逃江南,后为吴芮子成王臣诱杀。

何充(292-346)
安徽六安东北人。安丰太守何叡子。风韵典雅,文义见称。初仕为大将军王敦掾,与王导友善,早任显职。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出为会稽内史、建威将军,在郡提拔寒庶,甚有德政。王导死,代王导辅佐成帝,迁中书令、领军将军。谋立康帝。为避庾氏,出为徐州刺史、骠骑将军。穆帝即位,为辅臣。永和二年死,谥文穆。

朱亮祖(?-1380)
六安人。元末起兵,后为朱元璋所俘,归降。参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役。明洪武元年(1368年),随廖永忠取两广,以功封永嘉侯。后出镇北平。十二年,镇广东。以“所为多不法”,次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召入京鞭死。

涂宗瀛(1812—1884)
安徽六安人。举人。历官知县至广西、河南、湖南巡抚,湖广总督。曾国藩督两江时,为其主持军粮事。后在广西少数民族地方兴办学校,办理河南灾赈。反对湖广销盐“增淮减川”议。光绪二十年卒。

朱蕴山(1887-1981)
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安徽六安人。安徽赓扬书院、巡警学堂肄业。早年参加光复会。曾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件。1908年加入同盟会。192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曾筹组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并任常委。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通电反蒋,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并受通缉。同年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进行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任华北民族革命同盟主任。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次年任民盟中央常委。1948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第一届中央常委、组织部部长。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民革第二至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王明(1904-1974)
安徽六安人。原名陈绍禹。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任学生联合会干事。10月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为斯大林作翻译。1929年回到上海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30年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他以反对“立三路线”为名,写了《两条路线》(后改名为《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提出了比“立三路线”更“左”的政治纲领。1931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后又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实际上取得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同年11月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出国之前,组成以秦邦宪(博古)为负责人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继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1932年后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书记处候补书记。1937年回国后到延安,增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任职期间,反对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原则,犯了右倾主义错误。1939年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国女子大学校长。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建国后,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去苏联,长期侨居。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74年在莫斯科病逝。

黄岩(1912-1989)
六安人。曾任中共霍丘县区委书记。1937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中共舒无地委书记、新四军旅政委、中共津浦路西地委书记、华中干部学校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副秘书长、中共江淮区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皖北行署主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省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和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德贵(1914-1988)
六安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连指导员、营政委。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三师团政委,中共赣榆县委书记,山东军区分区副政委、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师长,第九兵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南京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军区空军副政委,空军军长,军区空军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田川(1926-)
剧作家。六安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第三师宣传队分队长、东北民主联军纵队文工团副团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5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历任军文工团团长,总政治部文工团编导、创作室主任,总政治部歌剧团团长。作品有歌剧《小二黑结婚》(与人合作)。合作改编的歌剧《傲蕾·一兰》。

寿县
召信臣
西汉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初以明经为郎,迁谷阳长,宣帝时任零陵、南阳太守等官。在南阳时,曾组织人民利用郡中水泉,开通沟渎,筑堤闸水门数十处,灌溉农田三万余顷,岁获丰稔。郡县吏家之弟不以家耕为事者,都予罢斥,因而百姓归田,户口倍增,吏民尊称为“召父”。后迁少府。

胡质(?-250)
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即知名于江、淮地区,曹魏时期历为顿丘令、常山太守、荆州刺史、征东将军,都督青、徐诸军事。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发展水运,府库充盈,政绩显著。卒后谥贞侯。

蒋钦
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初随孙策东渡,拜别部司马。孙权时官至荡寇将军、濡须督、右护军。常随征讨,多有军功。居家俭朴,为人宽宏,不计前嫌。

宋武帝胡婕妤(368-409)
即胡道安。淮南(今安徽寿县)人。东晋义熙初年嫁与刘裕,生文帝。义熙五年被赐死。刘裕称帝,追赠婕妤。宋文帝即位,上尊号称章皇太后。

吕夷简(979-1044)
原籍莱州,徙居寿州,举进士。真宗朝,历任地方官。仁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天圣中,拜相。因郭皇后言,罢相。不久复相,赞助仁宗废郭后,贬范仲淹等。与王曾数争事,俱罢相。康定初,复入为相,封许国公,兼枢密使。契丹趁宋、夏交战之机,声言欲南下,乃请建大名府为北京,示将亲征以破其谋,旋以病。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请老,以太尉致仕。死,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吕公绰(999-1055)
夷简长子。以荫补将作监丞、知陈留县。历史馆修撰,知制诰,枢密直学士知秦州,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等。后以龙图阁学士、知徐州,迁右司郎中,未拜而死,赠左谏议大夫。

吕公弼(1007-1073)
夷简第二子。赐进士出身,授河北转运使。宋夏议和后,屯兵如旧,民疲餽饷。公弼通御河,运粟至塞下,冶钱以助经费,使近边屯兵就食京东,为仁宗所重。英宗即位,拜枢密副使。神宗立,进枢密使。反对王安石立新法,遂罢为观文殿学士、知太原府。以疾判秦州,改西太一宫使。卒,赠太尉,谥惠穆。

吕公孺
夷简第四子。赐进士出身,判吏部南曹。历知泽、颍、庐、常四州,开封府判官,陕西转运使等。元丰初,命知永兴军。元祐初,授秘书监。迁刑部侍郎、知开封府。为政明恕,擢户部尚书。卒,赠右光禄大夫。

吕公著(1018-1089)
宰相吕夷简子。举进士。仁宗朝,累迁天章阁待制兼侍读。英宗亲政,擢龙图阁直学士,谏英宗勿追崇濮王,出知蔡州。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改知开封府,旋为御史中丞,反对行青苗法,痛斥惠卿奸邪不可用,罢知颍州。得举中太一宫,入知审官院。元丰中,除同知枢密院事。哲宗立,拜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任宰相,废除新法。三年(1088),辞位,加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卒,赠太师、申国公,谥正献。

吕希哲
公著长子,夷简孙。少从学于焦千之,石介等,后与程颢、程颐、张载游。以荫入官,管库约十年。元祐中,范祖禹荐为崇政殿说书,擢右司谏,出知怀州。徽宗即位,召为光禄少卿。改直秘阁知曹州,旋坐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徙邢州,卒。

吕希纯
公著次子,夷简孙。登进士第,为太常博士。元祐初,历宗正、太常、秘书丞,擢起居舍人,权太常少卿。宣仁太后死,立即奏请哲宗勿复行新法,旋授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出知亳州,为谏官张商英所劾,徙睦州、归州。祖父夷简曾因废新法而追贬,希纯亦贬居金州、道州安置。徽宗即位,起知瀛州,旋改颍州。崇宁初,入元祐党籍。

吕好问
宰相吕公著孙,以荫补得官。崇宁初,以元祐党子弟夺职,不附蔡卞。靖康元年(1126),召为左司谏、谏议大夫、擢御史中丞。屡奏请尽革蔡京、童贯之弊政。金立张邦昌为楚帝。好问摄门下省。屈已就事,以图兴复。金五千骑兵攻康王赵构,即遣人以书密告康王。高宗即位,除尚书右丞,为丞相李纲等所论,罢知宣州、提举洞霄宫,以恩封东莱郡侯,卒于桂州。

魏杞(?-1184)
寿春人。以荫入仕。绍兴进士。历太府寺主簿、宗正少卿,出使金,与金议和成。迁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院事。以左谏议大夫、提举太平兴国宫,授知平江府,为谏官所论,夺职。告老,除资政殿大学士,卒,追谥文节。

巩信(?-1277)
安丰军(安徽寿县)人。南宋时,官至荆湖都统制、江西招讨使。南宋末,从文天祥抗元,战死。

明兴宗吕太后
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太祖初封常氏为太子朱标妃,继封吕氏为太子朱标妃。常妃死,吕妃始居东宫。惠帝即位。尊为皇太后。燕兵攻至金川门,迎太后至军中,讲述起兵原因。太后还,未至,宫中火已起。后即随其子允熙移居懿文陵。永乐元年(1403)朱棣复称她为皇嫂懿文太子妃。

王宁
怀庆公主驸马。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掌后军都督府事。建文中,曾泄露朝庭事于燕王,被抄家、下狱。成祖即位,称赞他孝顺于太祖,忠诚于国家,正直不阿,横遭诬告构陷,封他为永春侯。宁能赋诗,好佛事。曾劝帝诵佛经斋饭僧。帝不悦,对他恩礼渐衰。后来,曾因事被下狱。卒。

袁容
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选为燕王府仪宾,配永安郡主。燕王起兵反朝,有战守功。永乐元年(1403)进驸马都尉,再论功,封广平侯。进郡主为公主。凡帝巡幸,皆命留守京城。宣宗即位,容死,赠沂国公。

曹良臣
安丰(今安徽寿县南)人。归附朱元璋于应天,任江淮行省参政。从取淮东,收浙西,升行省左丞。从取元都,升山西行省平章,还守通州。时大兵出山西,通州守备弱。元丞相也速帅万骑兵来攻,良臣用疑兵计,使其退兵去。良臣复出精兵追逐百余里,元兵自此不敢窥视北平。复从击败扩廓于定西。洪武三年(1370)封宣宁侯,从伐蜀,克重庆。从北伐,至胪朐河,哈刺章渡河拒战,小败。良臣帅兵追至河鲁浑河,敌骑兵大集。良臣与指挥周显等皆战死。赠安国公。

宁正(?-1396)
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元未,随养父韦德成归附朱元璋,积功授凤翔卫指挥副使。从定中原,入元都,守真定,取陕西、守临洮,从破定西,克河州。有战守功。洪武三年(1370)封河州卫指挥使。数年间,把荒废的河州城邑修建为乐土,兼任宁夏卫事,修筑汉、唐旧渠,灌溉田地数万顷,使兵食充足。十三年从北征,取全宁四部。十五年升任四川都指挥使。云南初定,与冯诚共守云南,大败思伦发兵。沐英死,授正左都督代镇云南,不久任平羌将军。总制川、陕兵。二十八年从讨平洮州番乱,还京。次年死。

陈亨
寿州人。元末为扬州万户。归附朱元璋于濠州,由铁甲长提升为千户。从大将军北征,守东昌。洪武二年(1369)守大同。积功至燕山左卫指挥佥事。多次随同出塞远征,升北平都指挥使。惠帝即位,升为都督佥事。燕王起兵反朝,他与刘真、卜万守宁,大宁被攻破,他帅众投降燕王。累随同攻破南军。白沟河之战,受伤几死。战铧山,受重伤,升都督同知。死。燕王即帝位,追封泾国公。

陈懋(1380-1463)
泾国公亨子。初为舍人参军,历任指挥佥事、右都督。永乐元年(1403)封宁阳伯。六年镇守宁夏,善于安抚降卒,封侯。八年从北征,不久命掌管山西、陕西二都司及巩昌、平凉诸卫兵,驻守宣府。十二年随同北征,大捷。十三年复镇守宁夏。后多次随同北征,有战功。成祖死,命掌前府,加封太保。宣德元年(1426),镇守宁夏。三年徙镇灵州城。在镇久,威名震漠北。恃宠自恣,贪污巨万。英宗即位,命参议朝政,出为平羌将军,镇甘肃。十三年征讨邓茂七起义。景帝即位,仍加封太保,掌管中府,兼管宗人府事。天顺七年死。赠濬国公。

神英
寿县人。天顺初,袭父职为延安指挥使,守备宁塞营,从征讨有功。成化中,历任代理都督佥事、总兵官、宁夏、延绥、宣府镇守。弘治改元,移镇大同。十一年被弹劾,闲住。不久起用督兵果勇营,充任右参将,从朱晖御寇延绥。武宗立,以都督同知佥书左府。剿贼,升右都督。正德五年(1510),厚贿刘瑾,封泾阳伯。瑾伏诛,被弹劾,以右都督致仕。越二年卒。

神周
英子。输粟买官指挥佥事。累官都指挥使,充延绥右参将。正德六年(1511)讨河南流贼,再升都督同知。贼平,以副总兵镇守山西。九年,敌寇大举进攻宁武关,他拥兵不战,被捆缚京师。他暗中勾结权贵,行到易州,自称有战功,饶恕其罪,任总旗,输粟买官指挥如故。与江彬勾结,复官都督,主管禁兵。彬败,亦下狱,伏诛。

汤鼐
寿州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官御史。孝宗中嗣位,他首先弹劾大学士万安欺骗皇上误国。弘治元年(1488),又弹劾礼部尚书周洪谟,复弹劾李荣,萧敬等。时帝更新庶政,言路大开。新进者欲争弹劾以建功扬名,鼐尤其如此,他所抨击,兼及海内有名望之人,因此大臣多畏惧,而少傅刘吉尤其不能容忍。指使人日夜窥伺其短。不久,吉人狱案起,鼐被贬戍肃州。久之才放回。

戴宗骞(?-1895)
安徽寿州人。廪生。在乡办团练,抗击捻军。同治中,充李鸿章军幕僚,累官至知县。治南运河堤防,兴畿辅水利屯田,著有《海上屯田志》。光绪六年,从吴大澄办吉林屯政,行保甲,设制造局、采金厂,升任知府。北洋海军辟军港,移防威海,升道员。中日甲午战争起,屡败日本海军进攻,击伤敌舰四艘。次年,炮台陷,自杀。赠太常寺卿。

谢宝胜(1846-1912)
安徽寿州人。从军,曾隶金顺等部西征陕甘、关外各地。中日甲午战争时,与日军战关外,隶马玉崑军。《马关条约》成,悲愤而充京师白云观道士数年。义和团运动中,复出统豫北军。历任副将,河南河北镇、南阳镇总兵,节制河、陕、汝诸军。宣统三年,武昌起义,湖北新军北进,率部抵抗。清廷逊位,自杀。

孙家鼐(1827-1909)
安徽寿州(寿县)人。清咸丰状元。同治三年(1864年)提督湖北学政,后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等职,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傅。戊戍变法时,主办京师大学堂,建议增设中小学堂、速成学校及医学校,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议酌置散卿,广集人才,以资议政。八国联军陷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避事西迁,奉命随行。返京后为体仁阁大学士,后转东阁、文渊阁大学士,晋武英殿大学士。朝廷设资政院,充总裁。三十四年(1908年)封太子太傅。

范传甲(1873-1908)
安徽寿州(寿县)南乡人。字寿山。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安庆入练军武备学堂,与柏文蔚等组织爱国团体“同学会”。旋被选入工程学校,送南京讲武学学习。回安徽后,充工程队排长,与熊成基、薛哲等人,在新军中散发《猛回头》、《警世钟》、《扬州十日》等书刊,鼓吹反清革命。三十三年,与倪映典等人谋画于阴历除夕起事,未果。遂于次年十月二十六日,趁清廷调集江、皖、鄂新军于安徽太湖会操之机,和熊成基约定,在安庆起义。是夜,熊成基于城外发难,范传甲在城内应援未成。次日,在安庆市饮马塘附近对清军统领余大鸿行刺,被执英勇就义。

柏文蔚(1876-1947)
安徽寿州(寿县)人。字烈武。早年随父读书,青年时与同乡孙毓筠等联合办“阅报书社”,研究新学,寻求治国之道。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与赵声等在南京组织“强学会”,谋反清以抗外辱。事泄走安庆,入武备学堂充学兵。三十一年,在芜湖任安徽公学教员,与陈独秀等成立反清团体“岳王会”。不久在南京第九镇三十三标二营任管带,加入同盟会。因谋炸两江总督端方,失败后走东北,任吉林屯田营管带。宣统三年(1911年)夏,与冯麟阁、蓝天蔚等谋于东北起义,旋因武昌起义爆发,乃南下发动新军第九镇攻下南京,任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北伐联军总指挥。次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民国2年(1913年)被袁世凯免职,当即宣布安徽独立,参加讨袁。失败后,亡命日本,后赴南洋。民国6年归国,历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政府委员等职。晚年信佛。

方振武(1885-1941)
安徽寿县瓦埠镇人。国民党陆军上将。辛亥革命时发动安庆马炮营起义。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后任奉军张宗昌部第二十四师师长。1926年加入冯玉祥的国民军,任第五军军长。同年9月五原誓师后,出任联军援陕副总指挥兼第一路军司令。1927年任第三方面军总司令。1929年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后因反蒋被扣押。1931年获释,闲居上海。1932年潜赴山西,组成抗日救国军,北上抗日。1933年5月,率部赴张家口,与冯玉祥、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北路军总司令,在察哈尔东部地区,英勇抗击日侵略军。抗战初期,曾在桂林参加抗日工作,后由于蒋介石的胁迫出走香港。1941年日军进占香港,他离港进入广东省境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廖运泽(1903-1987)
安徽寿县廖家湾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副团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任国民党政府军旅、师、军长,第八绥靖区副司令。1949年因所属部队起义遭国民党通缉而去香港。由于向往新中国,于1952年从香港返回内地。历任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参事,民革中央委员、江苏省委主任委员,江苏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和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三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朱海观(1908-1985)
文学翻译家。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回族。1932年至1936年,先后毕业于金陵大学英文系、历史系。曾任国民党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苏联塔斯社驻中国总社翻译。建国后,任《世界文学》编委。译有[俄]格罗斯曼《不朽的人民》、陀斯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伊林《人与自然》、[美]《海明威中篇小说选》、沃克《战争风云》,[印度]安德纳《克什米尔牧歌》等。

孙大光(1917-2005)
寿县人。曾任共青团江苏临时省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学生南下抗日义勇军军政委。1937年后在广东、重庆、长春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7年后任中共内蒙古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东北人民政府交通部秘书长。建国后,历任东北航务总局局长,大连海运学院院长,交通部部长,国家地质总局局长,地质部、地质矿产部部长。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霍山县
何尚之(382-460)
今安徽霍山北人。初为临津县令。宋文帝时为丹阳尹,于城南设置玄学,招聚生徒,时称南学。后国子学建,领国子祭酒。屡迁至尚书令。虽掌朝政,而不荐举亲戚故旧。爱好文义,有文章传世。大明四年卒,谥简穆公。

宋前废帝何皇后(445-461)
即何令婉。今安徽霍山北人。孝建三年(456)纳为皇太子妃。大明五年(461)卒,谥号献妃。前废帝即位,追谥献皇后。

何偃(413-458)
今安徽霍山北人。州举为秀才,累迁至太子中庶子、侍中、掌诏诰。时父尚之为司空、尚书令,父子并处权要,而善理机宜,时人称誉。宋孝武帝时官至吏部尚书,大明二年卒,好谈玄,注《庄子消遥篇》。

齐郁林王何妃
即何婧英。今安徽霍山北人。齐永明二年(484)纳为南郡王妃。永明十一年为皇太孙妃。郁林王即位,为皇后。性荒淫奢侈,为妃与后时,与外人通奸,赏赐其亲戚常百数十万。郁林王废,贬为王妃。

何戢(447-482)
今安徽霍山北人。娶宋孝武帝山阴公主,拜驸马都尉。后废帝,顺帝时,褚渊参预朝政,戢与褚渊相善,历为司徒左长史、侍中、中书令。入齐,历吏部尚书、吴兴太守。家累世贵盛,性好奢侈,衣服被饰,极为华丽,举止喜慕褚渊,时人呼为“小褚公”。建元四年卒,谥懿子。

何点(437-504)
今安徽霍山北人。少以父母俱遭祸死,遂绝婚宦。博通群书,善谈论,遨游人世,恣心尽意,时人号为“通隐”。宋征太子洗马,齐累征中书郎、太子中庶子,并不就。与梁武帝有旧,诏征为侍中,又不就。开监三年卒。

何胤(446-531)
点之弟。好学,师事沛献,受《易经》及《礼记》、《毛诗》。又入钟山定林寺学佛典。齐历秘书郎、国子博士。继王俭、张绪后,撰定新礼。累迁至中书令。明帝时辞职隐居会稽若邪山。梁时,征为特进,不就,于东山聚徒讲学。中大通三年卒。

霍邱县
蒋光慈(1901-1931)
诗人、小说家。安徽霍邱人。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赴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参加过共产国际会议,不久加入共产党。1924年回国,发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一文,并创作了大量诗歌,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同年在上海大学任教。以后,参加过北伐革命。1928年与钱杏村等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0年、参加筹备和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候补委员。他早期诗作反映了“五四”后一代青年对革命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小说多描写革命者的斗争,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李特(1902-1938)
原名徐克勋。安徽霍邱人。1924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入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事政治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彭(湃)杨(殷)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工农红军第25军副军长。1932年任第73师参谋长。1933年7月任红31军参谋长、副军长。1934年任红四方面军副参谋长兼红军大学副校长。1935年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西路军参谋长。1938年初在新疆迪化错杀。

台静农(1903-1990)
安徽霍丘人。是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曾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1925年参加鲁迅发起的未名社,开始发表短篇小说《懊悔》、《天二哥》、《红灯》、《新坟》、《拜堂》等。作品多取材于民间日常生活,富有乡土气息。文笔简练,朴实,深受鲁迅的影响。抗战前曾在北京、山东、厦门等地高校任教。抗战开始后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去台湾省编译馆任职,后到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

李霁野(1904-1997)
教授。霍邱人。燕京大学肄业。1925年参加未名社。曾任辅仁大学、重庆女子师范学院、台湾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外语系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天津市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译有[英]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等。

李何林(1904-1988)
安徽霍丘人。1924年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后在天津女子师院、中法大学、解放区华北大学等校任教,并从事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建国后任教育部秘书长、北师大教授、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1977年后任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作协理事、鲁迅研究学针副会长等。主要著作有《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有《李何林选集》、《李何林文论选》。

杨国夫(1905-1982)
霍邱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连、营、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山东纵队副旅长,清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兼师长。参与创建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师长、纵队副司令员,第十五兵团副军长,江西军区副司令员。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建国后,任中南第一文化速成中学校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山东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冶秋(1909-1987)
霍邱人。1932年参加左联。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冯玉祥处任教员兼秘书。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局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顾问。

陶勇(1913-1967)
安徽霍邱人。原名张道庸。1929年参加商南立夏节起义,先后在红军十一军三十二师任班长、排长、连长。1931年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剿”作战及西征入川。1935年率部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各次反“围攻”作战及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一支队副参谋长、苏浙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一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全国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鹤桥(1914-2008)
霍邱人。曾任少共霍丘县委秘书,第十八军师宣传队队长,第二十五军、第十五军团政治部科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政治部科长、太行陆军中学政委,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处长,冀鲁豫军区组织部部长。1947年后,任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组织部部长。参加了进军大别山和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1950年后,任西南军区组织部部长、军政委。1958年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后历任昆明军区副政委,通信兵部、第二炮兵政委。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吴皓(1914-1974)
霍邱人。曾任霍邱县政治保卫局秘书长、皖北特委书记、豫皖苏七地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信阳地委书记,河南省委工业部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王奎先(1916-2003)
霍邱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总校队长、山东军区团长、东北民主联军旅长、第四野战军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广西公安总队司令员、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光宇(1919-2017)
霍邱人。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安徽省副省长,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副书记,安徽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舒城县
周瑜(175-210)
庐江舒(安徽舒城县)人。字公瑾。三国吴名将。从祖父、伯父皆汉太尉,父为洛阳令。少与孙坚子策相友。初从袁术。东汉建安三年(198年)奔吴,授建威中郎将。辅孙策于江东创立政权,时年二十四岁,吴中皆呼“周郎”。后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时乔公二女皆国色,孙策娶大乔,瑜娶小乔。后留镇巴丘(湖南岳阳市)。五年,孙策卒,与长史张昭同辅孙权。十三年春,为前部大都督,攻江夏。九月,曹操南下入荆州,自江陵水陆俱下,试图灭吴,东吴震恐。孙权会诸将于柴桑城,共商对策。周瑜、鲁肃力主联合刘备,共同抗曹。是冬,亲率孙、刘联军大败曹兵于赤壁,奠定魏、蜀、吴鼎足之势的基础。十五年,自请进取西蜀,军至巴丘病逝。孙权为之素服举哀,亲迎灵柩于芜湖,葬之舒境(安徽庐江县内)。

陈敏
庐江(今安徽舒城)人。机敏有才干,以郡廉吏补尚书仓部令史。齐王冏等起兵讨赵王伦,敏出为广陵度支,运粮济司马冏。派兵镇压石冰、封云等,以功授广陵相。时中原大乱,遂据历阳自称都督江东诸军事、大司马、楚公,加九锡,以甘卓为心腹,授江东首望顾荣等数十人为将军、郡守。后顾荣、周玘等以为敏人微才弱,成不了大气,遂连通甘卓等讨敏,敏兵败被杀。

何敬容(?-549)
庐江(郡治今安徽舒城)人。娶齐武帝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入梁,历秘书郎、黄门郎、守吏部尚书。普通四年(523)出为吴郡太守,在郡四年,治为天下第一。征为吏部尚书,迁至尚书令。以妾弟盗官仓米,挠法说情,免官。复授以侍中、太子詹事。侯景之乱时卒。

李公麟(1049-1106)
庐州舒城人。字伯时,自号龙眠居士。北宋熙宁进士。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学,喜藏钟鼎古器和书画。初喜画马,在京师每过天厩纵观国马,画人物、佛道像,集先世名手之长,自成一家,推为宋画第一。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门,闲暇时与二三友载酒出城,访名园荫林,坐石临水,悠然终日。元符三年(1100年)以疾告老还乡。隐居故里龙眠山至终。

秦民悦(1526-?)
庐州舒城人。贫苦农家出身,好读书。明天顺进士。迁工部员外郎监制造,严惩徇私舞弊。后出为广平知府,兴办教育,劝耕作,备荒赈饥。以治绩显著,擢江西参政,迁右副都御史,巡抚京畿蓟州等地。后迁南京吏部尚书,赴任途中卒,谥壮简。

孙立人(1900-1990)
安徽舒城县人。青年时期就读于清华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1928年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回国从戎。他在近三十年的军旅生活中,从一名下士递次升至二级陆军上将,官至台湾陆军总司令。

艾煊(1922-2001)
作家。安徽舒城人。1939年在大别山做抗日救亡工作,后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随军记者并开始文学创作。在解放战争中,担任第三野战军新华社采访主任、编辑主任,特派记者。建国后历任《新华日报》副刊主编、编辑部副主任。1979年后任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中国作协理事等。其电影文学剧本《风雨下钟山》(与梁信合作)拍成故事片,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影片奖。

金寨县
徐立清(1910-1983)
安徽金寨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二部组教科科长、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全国解放后,历任军委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李耀(1911-2003)
金寨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七军营长兼政委、第二十八军手枪队队长、第二十五军连指导员、陕北干部学校大队政委、总兵站医院政委。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华中国民抗敌自卫军参谋长、新四军第六支队总队政委。1941年后入延安军政学院、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任豫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旅政委、陕南军区副政委兼军副政委。参加了进军豫西和伏牛山、淮海等战役。建国后,历任第一步兵学校政委,总后勤部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副政委。是中纪委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徐启文(1911-1977)
金寨人。曾任中共四川省委保卫局特务大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总政治部保卫局侦察部部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保卫部副部长、晋察冀边区公安总局局长、中共河南省委社会部部长、武汉市公安总局副局长。建国后,历任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湖南省委书记。

张贤约(1912-2002)
安徽金寨人。原名张贤若。1929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政治委员、团长。1936年率部参加长征。1936年任红四军十二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先遣支队支队长,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六军副军长、军长兼政治委员和迪化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全国解放后,历任西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林维先(1912-1985)
安徽金寨人。又名林新。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班长、指导员、政治委员、师长、参谋。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四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新四军七师副参谋长,第十八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七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淞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司令员,浙江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在中共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委员会委员。

洪学智(1913-2006)
河南商城(出生地现属安徽金寨)人。1929年参加赤城县游击队。1930年后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政治委员。1935年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三师副司令员、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军长。全国解放后,历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8年9月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先瑞(1913-1996)
金寨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鄂陕游击师司令员,第七十四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独立坚持鄂豫陕边区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团长、副旅长。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河南军区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和中共第三地委书记,参与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桐柏军区副司令员兼旅长,鄂豫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豫西军区、陕南军区副司令员。参加了中原突围和解放豫西、陕南等战斗。建国后,任陕西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战役系。后历任北京军区、成都军区政委,兰州军区顾问。是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皮定均(1914-1976)
安徽金寨人。1955年 被授予中将军衔。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方面军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红军大学教导师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团长、太行军区分区司令员、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参与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旅长。1946年后任华东野战军纵队副司令员、第八兵团军长。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兼政委。回国后,任福建军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兰州军区、福州军区司令员。是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曾绍山(1914-1995)
金寨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政治部少年宣传队队长、师政治部秘书、师司令部参谋。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旅作战股股长、旅参谋长,太行军区副旅长兼分区司令员、分区政委兼中共二地委书记。参加了夜袭阳明堡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纵队副司令员、皖西军区司令员、第三兵团军长。参加了上党、进军大别山、渡江、西南等战役。1950年后,任第三兵团兼川东军区副司令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兵团副司令员。回国后,历任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政委,济南军区顾问。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方升普(1915-1981)
金寨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团长、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晋豫游击支队副司令员、一二九师团长、太行军区分区副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1946年任中原军区副旅长。在中原突围中,协助旅长皮定钧率部向东线突围,完成掩护主力向西实行战略转移的任务。后任华东野战军师长、华北军区纵队副司令员。参加了莱芜、孟良崮、太原等战役。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防空军军长、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宋承志(1917-2010)
金寨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第三十军连指导员、营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随西路军余部进入新疆,任新兵营炮兵大队大队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副营长、延安军事学院炮兵大队副大队长、延安炮兵学校训练部副部长。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团团长、东北野战军炮兵师副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建国后,任炮兵师师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师长。回国后,历任东北军区炮兵参谋长、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方子翼(1917-2015)
金寨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十军师政治部股长、军政治部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随西路军余部到新疆。后入新疆航空队学习。1947年后,任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飞行教官训练班副班长,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飞行大队政委。建国后,任空军航空学校校长、空军驱逐旅旅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师长。后历任空军军长、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是中共八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