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的北京(3)

像在家里一样

“新社会店如家,亲身体会在大华;服务员多殷情,无微不至如亲人……”这是旅客赵镇林给大华妇婴旅社写的大字报。她带着三个孩子从吉林来到北京,住在这个旅社里,最小的女儿突然生起病来,真叫她不知如何才好。正当她心焦意乱的时候,服务员周慧君走进房来说:“不要焦急;送到医院去看看吧!”说着说着,她就包好孩子,抱着她上医院了,从医院回来,后来她还屡次帮助请医生来治疗,使孩子很快的恢复了健康。

旅客们在三十多个留言簿上记满对于大华妇婴旅社服务员的称赞和感激。一位旅客这样写道:“大华大华,温暖如家,招待妇女似姐妹,照顾儿童如慈祥的妈妈。”

他来到大华妇婴旅社,就像回到家里一样。

妈妈办事去了。

理发也不必出门。

太感谢了!

一家人的经历

有着三十五年历史的北京内城有轨电车在半个月前停驶了,代替它的是崭新的无轨电车和汽车。刚刚解放时,北京只有49辆破旧的有轨电车。

两年前的冬天,有轨电车售票员项世荣突然接到一件通知:电车公司决定抽调他到上海去学习驾驶无轨电车,薪金照发。那时,项世荣只有25岁。半年以后,他回到北京成为第一批无轨电车司机。

项世荣是北京市第一批无轨电车司机中的一个。

解放前。

妻子陈光英在电车公司修理厂当电工。

弟弟项世华原来是搬运工人,现在是无轨电车上的售票员。

妹妹项桂英是电车公司的配电工。

全家欢聚一堂。

在物资生活有了保障以后。

父亲项文采拉了一辈子人力车,现在在家里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他在商店里购买日用品。

妈妈曾经为了全家的吃穿愁了几十年,现在管理着他们这个美好的家庭。

他们走在从前沿街叫卖的地方,不免还会还会想起许多不愉快的往事。

即使长大以后也不会理解他们的家庭过去是怎个样儿。

芦沟桥畔话今昔

芦沟桥已有7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北京附近的名胜,而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起,它的名字却传遍了全世界,因为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就是从“芦沟桥事变”开始的。

时隔22年—实际上只是经过了解放后的十年,芦沟桥一带的面目已经根本改观,在这里只能见到一片繁荣的景象了。

北京附近的芦沟桥,1937年的“七七事变”就发生在这里。

永定河水沿着长辛店人民公社张郭庄生产大队的自流灌溉区不停地流入西岸的田野。

长辛店人民公社的麦地旁,长辛店机车车辆厂扩建的部分正在施工中。

东岸芦沟桥人民公社小屯生产大队史振山的一家。成立公社之后,生活更加有保障、更加愉快了。

芦沟桥人民公社小屯生产大队种了两千多亩蔬菜。

东岸石景山钢铁公司的乳牛厂旁边,有了这样的林荫道。

桥头的宛平县城现在改为北京市的芦沟桥镇了。镇外的一文字山(有楼房处)是过去日军架炮的地方。

“七七事变”前夕的卢沟桥。

新建的北京电影洗印厂

1958年9月建成的北京电影洗印厂是一座自动化的洗印厂,它的密封式的建筑里有着完善的通风、供热、供冷、采光、防音等特殊设备。假如电源发生故障,厂内的发电机在10秒钟内就能自动供电。这座洗印厂是由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帮助设计并派专家指导安装的,因此,它又是中捷友谊的结晶。

在北京电影洗印厂的印片机旁。

洗印厂的显影大厅,这里有11台自动洗片机。

厂里的捷克斯洛伐克专家、布拉格电影洗印厂总工程师克连博士(右)同我国技师施祖德(左)和技术员谢荷蓉一起研究彩色影片的洗印问题。

利用电解机从废定影液里提炼白银。

将声带和画面配合起来。

北京玉器

北京玉器已有悠久的历史。去年,政府新建一所大楼,成立了北京玉器厂,它几乎容纳了全市的玉器工人,并且使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了。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也设立了玉器研究室,将使这门工艺的水平能够再接再厉地不断提高。

北京玉器厂。

珊瑚六臂佛锁蛟龙。

黄玉提梁卣。

水地翡翠花瓶。

翡翠马。

松石:聊斋故事“婴宁”—王子服路遇婴宁,一见钟情。

碧玉“西厢记”—张生偷看莺莺和红娘烧香。

著名玉器艺人潘秉衡(左起第二人)、何荣(右第一人)等进行创作探讨。

中德友好人民公社

1959年1月27日,风和日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和他的夫人等来到了北京东郊朝阳人民公社东坝管理站。社员们喜气洋洋地接待了贵宾。为了纪念这次访问,他们把东坝站命名为“中德友好人民公社”。

社员们热烈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和夫人等前来访问。

格罗提渥总理夫人把礼物赠送给社里的儿童。

公社的蔬菜温室。

幼儿园里的孩子们,非常喜爱德国贵宾赠送的玩具。

织地毯,社里的特种手工艺之一。

社里的“苏高血”种马群。

社里的北京鸭,今年要繁殖6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