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名胜古迹

海淀区
颐和园*
在海淀区,距市中心约15公里。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原为清代的行宫花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改称今名。全园由万寿山、昆明湖等组成,占地约290万平方米,计有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主要景物如佛香阁、德和园大戏楼、排云殿等均是清末木构建筑的代表作。其园林布局,集我国造园艺术之大成,尤以西山、玉泉山群峰为借景,扩展了空间,气魄宏伟,为我国园林艺术中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典范。

仁寿殿
在颐和园东宫门内。清乾隆时(1736-1795)名勤政殿,光绪时(1875-1908)重建,改称仁寿殿。是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大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慈禧、光绪曾在此多次接待外国使节。

乐寿堂
在颐和园内,面临昆湖。是慈禧居住的地方,门厅称“水木自新”。“乐寿堂”黑底金字金字横匾为光绪帝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堂内西内间为慈禧寝宫,东内间为更衣室。宝座前置有名贵的青花瓷大果盘和4只镀金九桃大铜炉,均为慈禧生前原物。堂阶两侧对称排列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大瓶,为取谐音“六合太平”之意。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大戏楼
在颐和园德和园内。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建。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面对颐乐殿,翘角重檐三层,高21米,底层舞台宽17米。底层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设置水法布景。南部毗连的两层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的台。清末,京剧艺术勃兴,著名演员如谭鑫培、杨小楼等曾在此为慈禧演戏。

万寿山
在颐和园内。燕山余脉,海拔108.94米。明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的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山前建圆静寺。清初,曾作宫廷养马的草料场。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祝皇太后六十诞辰,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万寿山。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的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藏传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

佛香阁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下有20米高石台基,气势宏伟,是全园的中心建筑,为颐和园标志。清乾隆时(1736-1795)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1875-1908)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

排云殿
在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中部。是慈禧做寿时接受贺拜、举行庆典的地方。全部建筑均用游廊贯串,并用黄琉璃瓦盖顶,为颐和园内最为壮观的建筑群。殿内陈设多为慈禧70诞辰时各地督抚大臣所献的寿礼。

谐趣园
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是著名的“园中之园”。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嘉庆十六年(1881年)重修,改称今名。后被英法联军所毁。光绪时(1875-1908)重建,为慈禧观荷垂钓之所。

长廊
在颐和园内,昆明湖北岸。东起邀月门,西迄石丈亭,中穿排云门。廊长728米,共273间。内部每根枋梁上都绘有精美传统彩画,共有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画8000多幅。它像一条彩带把远山近水和各座建筑连成一体。

清晏舫
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昆明湖岸。原称石舫,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舫上原有中式舱楼,后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仿外国游轮重建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义,命名“清晏舫”。船体长36米,用巨大的石块雕砌而成。两层舱楼系木结构,但都油饰成大理石纹样。

昆明湖
在颐和园内,面临万寿山前山。面积3300余亩。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元代定都北京后,为兴漕运,经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发上游水源,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成为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酷似江南风景,遂有“西湖”、“西湖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十七孔桥
在颐和园昆明湖上。清乾隆时(1736-1795)建。为园内最大的石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

耶律楚材墓
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耶律楚材(1190-1244),为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大臣,契丹族,辽皇族子孙。墓为北京西郊一带的著名古迹,元明以来,凭吊题咏者,留下不少诗篇。后因造园,祠墓均被土山覆盖。清乾隆帝建造清漪园时,在原地恢复祠墓,立碑记其沿革,并褒彰耶律楚材功绩。现存规模系光绪时(1875-1908)重修,飨堂、墓室一如旧制。

买卖街
在颐和园后湖中部两岸。俗称苏州街,临水列肆。清乾隆时(1736-1795)仿江南水乡构筑,帝后常泛舟游逛,店伙均由太监充任。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仅存泊岸遗迹与小桥两座。20世纪80年代已于原址复建,计铺面60余座。所有字号仍沿用旧档中所存原名,成为现今唯一可见的皇家宫市。

圆明园遗址*
在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的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350万平方米,与附园长春、绮春(后改万春)两园合称“园明三园”,周约10余公里。圆明园在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皇四子雍正的赐园,后经重修扩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已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各代屡有修建。园内建有楼台殿阁,亭榭轩馆140余处,并挖湖造山,种植奇花异木,搜罗名贵山石,移山缩地,建成100余景。长春园北部还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俗称西洋楼。园内还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字画、文物珍宝,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园中珍宝,并纵火焚毁,仅存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石雕残迹。

西洋楼
在圆明园东北部的长春园北端。仿瑞士、法国等宫殿园林建筑的一座欧洲式宫苑,占地约6.7万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完成。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破坏,今仅存残迹。

香山
在海淀区,东南距市中心20余里。为北京西郊西山山岭之一。此地重峦叠嶂,清泉潺潺,故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院,为各朝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兴建亭台楼阁,共成28景。“西山晴雪”为“燕京八景”之一。秋来黄栌换装,漫山红遍。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先后为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所破坏,解放前已荒凉不堪,建国后全面整修。

香炉峰
在香山公园西部。俗称鬼见愁。香山的主峰,海拔557米。顶峰有两块巨大的乳峰石,形如香炉,故名。此峰高峻陡峭,攀登不易,在峰顶能饱览香山全景。

香山寺
在香山公园内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赐名大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元皇庆元年(1312年)重修。清康熙帝在此建行宫,乾隆十年(1745年)又修葺扩建,以山名寺。《清一统志》谓寺“依岩架壑,为殿五层,金碧辉映”,可见规模之大。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仅存石阶、石坊柱、石屏等遗迹,唯寺内的“听法松”依然屹立。

双清别墅
在香山公园内香山寺下。这里原有两股清泉,相传金章宗时称梦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题刻“双清”二字,1917年熊希龄在此修建别墅,因以为名。1949年3月,中共中央由河北平山西柏坡迁至北平,暂驻香山,毛泽东在此指挥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并为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直到同年11月迁住中南海。

碧云寺
在海淀区香山东麓。元至顺二年(1331年)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太监于经在寺后建生圹并重修寺院,始称今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增建罗汉堂和金刚宝塔。依山势从山门至寺顶共6层院落,层层殿堂,依山叠起,松柏参天,浓荫蔽日。南跨院内有仿杭州净慈寺而建的罗汉堂,堂内有木质漆金罗汉500尊,还有神像7尊和梁上济公像。

北跨院为水泉院。清泉从山石中流出,淙淙有声。池上有桥,池旁有亭。罗汉堂北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此,后辟为孙中山纪念堂。过纪念堂为金刚宝座塔院,玲珑华丽的汉白玉石塔耸立其间。塔高34.7米,有石阶可盘登塔座。塔座正中开券洞,孙中山衣冠即封葬于此。塔座上有2座圆型喇嘛塔和5座十三层密檐方塔。整个金刚宝座塔满布雕刻精致的浮雕。

牌坊

孙中山纪念堂
在碧云寺。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曾将灵柩停放寺内。纪念堂内陈放孙中山半身塑像和苏联政府赠送的铜盖玻璃棺,两边汉白玉墙壁上镌刻著《孙中山致苏联书》。

万寿寺
在海淀区苏州街广源闸西侧。万寿寺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为明清两代皇家寺院,清乾隆年间(1736-1795)高宗将万寿寺定为皇太后祝寿的庆典场所,故先后两次进行大规模扩建和修葺。光绪年间(1875-1908)为庆贺慈禧六十大寿,又进行第三次重修。该寺经过三次修建后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为一体的古建筑群。千佛阁俗称万佛楼,是寺内最有特色的建筑,建于光绪年间,因壁间嵌有数千小佛而得名,相传慈禧每年来往颐和园,常到此拈香礼佛。

十方普觉寺
在海淀区寿安山南麓。因寺内有卧佛造像,俗称卧佛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元延佑七年(1320年)扩建。明宣德、正统年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后,改今名。卧佛殿内供有元至治元年(1321年)铸造的铜卧佛一尊,长5米余,右手支颐,左臂直伸,后面环立12尊泥塑圆觉像,表现释迦牟尼涅般于娑罗树下,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卧佛造型浑朴精致,体现了元代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

樱桃沟
在海淀区寿安山西麓、卧佛寺西北。溪流清澈,山径深幽。因山沟中多樱桃树,故名樱桃沟。原多名胜古迹。现多已不存。

黑龙潭及龙王庙
在海淀区寿安山北山腰。山腰有圆潭,径10余米,水从山峡石隙中流入潭内,溢时流泻山下田野中。传说有黑龙潜藏水底,故名黑龙潭。周围建有回廊33间,潭后有庙,名黑龙王庙,东向依山而筑,殿宇层层上升。庙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祀黑龙王,天旱时在此祈雨。庙内现存明清及民国重修碑、御制碑及祈雨灵应碑等多块。

醇亲王墓
在海淀区北安河妙高峰东麓。清道光皇帝第七子、醇亲王(1840-1891)之墓,故俗称七王坟。同治七年(1868年)筹建,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竣工。内葬醇亲王及其妻妾。地表为四进院落,有祠堂、享殿、过厅、走廊、花园等,园寝建筑宏伟而完整。

玉泉山
在海淀区颐和园西。西山东麓支脉。洞壑迂回,流泉密布,泉水清澈,晶莹如玉,故称玉泉池,山亦因此得名。水自池底上翻,如沸汤滚腾,有“玉泉垂虹”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帝改称“玉泉趵突”,称之为“天下第一泉”。水出山名玉河,金、元、明、清各代,成为北京水运和民间用水的泉源之一。山下有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寺,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三十一年改称今名。园内旧有十六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大部毁于兵火。

景泰陵
在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明英宗弟代宗朱祁钰之陵园。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位,改元天顺,朱祁钰被废软禁。不久去世,以王礼葬于金山口。后宪宗即位,复景泰帝号,将原墓扩修为皇陵。嘉靖时(1522-1566)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皇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陵前有黄瓦歇山顶碑亭,亭内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高宗御制诗碑,碑阳刻乾隆御题《明景帝陵文》,碑阴刻“大明恭俭康定景皇帝之陵”。亭后有黄瓦硬山顶祾恩殿3间,其后为宝城。

大觉寺
在海淀区西郊砀台山麓。辽咸雍四年(1068年)建,金时为西山八大院之一,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改今名。依山势层叠而上,颇为壮观。寺宇最高处藏经楼院内有玲珑舍利塔一座。寺内泉水自石缝汩汩而下,汇成碧潭,又经石槽顺山势缓缓回流。已有800年古老历史的银杏树依然枝叶繁茂,乾隆年间(1736-1795)栽种的玉兰树每逢春花怒放时节,更时芳香袭人。

金刚宝座式塔

大慧寺
在海淀区大柳树村。明正德八年(1513年)建。因寺内有大佛,俗称大佛寺。初时规模宏大,现仅存重檐庑殿顶大悲殿,虽经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修葺,梁架木结构仍保存明代风格。殿内原有精美高大的铜佛,在日伪统治时期被劫走,后重装木胎粉彩大佛。山墙前高大的二十八诸天泥塑和墙上的壁画,是明代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杰作。

斯诺墓
在海淀区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坐落在原花神庙遗址上。墓碑为一长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镌刻著叶剑英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环绕,绿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觉幽静肃穆。斯诺(Edgar Snow,1905-1972),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1928年首次来华,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次年著《西行漫记》一书。1972年在日内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遗愿,将其骨灰的一部分运来北京,于1973年10月19日安葬在此。

钓鱼台
在海淀区三里河路南。传说金章宗曾在此钓鱼,后人称金章宗钓鱼古台。元时称此泉水汇集之处为玉渊潭,是大都西郊盛极一时的游览胜地。后几经兴废。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除将潭疏浚成湖外,还重修了钓鱼台,并在其旁修建了行宫。主体建筑为养源斋,现存清乾隆帝书“钓鱼台”、“澄漪亭”、“潇碧轩”、“养源斋”等处匾额,园林布局基本上为乾隆时原貌。

达园
在海淀区海淀镇北1公里。原是北洋军阀王怀庆的私家花园,故俗称王怀庆花园,是京郊私家园林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始建于民国初年,占地12万平方米,其中水面占三分之一。整个庭院融江南园林与北方建筑于一体,湖水山石叠映,亭榭长廊相连,绿树成荫,翠竹葱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乾隆御笔石碑以及古代遗留的稀有石笋和珍奇太湖石点缀其间。

觉生寺
在海淀区北二环路北侧。因寺内藏有明永乐二年(1404年) 铸的大钟,俗称大钟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规模宏大。曾是皇帝祈雨、信徒从事佛事的场所。大钟楼为一座上圆下方的两层木结构大殿,象征天圆地方。楼内中心处砌八角形池,深0.7米,直径4米,距钟口1米,击钟时能起共鸣作用。钟通高6.75米,钟唇厚18.5厘米,外径3.3米,重约46.5吨。钟身内外铸满佛教经咒17种。总计万余字。击钟时尾音长达3分钟以上,钟声传播距离为15-20公里。

真觉寺*
在海淀区北京动物园后长河北岸。明永乐时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大正觉寺。寺内殿宇在本世纪初已毁,只留下明成化九年(1473年)建成的金刚宝座塔。塔仿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建造,为内部砌砖、外表镶石的砖石结构。下部是宝座,座前后辟券门,内有石阶梯,盘旋而上通向宝座顶部。座顶上有5座小型石塔和1座方室圆顶琉璃罩亭,塔身及金刚宝座上刻有佛像、梵文及宗教纹饰。

慈寿寺塔
在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内。寺为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于万历四年(1576年)所建。基址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太监谷大用墓地。清光绪年间(1875-1908)寺废,仅留孤塔矗立在寺院的废址上。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高约50米。塔基和塔身有乐器和花卉图案等精美砖雕,生动细腻,为明代密檐塔的代表作。

魏太和造像
在海淀区车儿营村。雕于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造像置于一石室中。佛像连座高2.2米。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石造佛像。

蓟门烟树碑
在海淀区学院路黄亭子村元代土城遗址上。元、明以来把德胜门外元大都城健德门(俗称土城关)当作战国蓟门旧址。元代称作“蓟门飞雨”,明时始称“蓟门烟树”。碑高约3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方形碑座,碑阳为乾隆帝手书“蓟门烟树”四字,碑阴为乾隆帝御题七律。

团城演武厅
在海淀区红旗村。俗称小团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高宗为出征四川懋功大小金川曾在此筑碉堡多处,选旗兵中精壮者,成立健锐云梯营,以练习仰攻。现傍山尚存一些碉堡。演武厅为圆形城堡,外环筑护城河及石桥,城上有二楼,楼内立乾隆御制碑。城南有殿3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殿前有月台,可供阅兵。1934年曾遭火灾。演武厅西南有实胜寺碑亭,乾隆十四年建,内有满、汉、蒙、藏四体文刻写的清乾隆帝《御制实胜寺碑记》方形,高丈余,四面镌文,记述平定金川的经过及实胜寺沿革。今寺已不存,只余碑亭。

定慧寺
在海淀区四季青乡罗道庄村。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后多次重修。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赐名定慧寺。寺呈四合院式布局。约40间殿房。门额及天王殿额皆康熙御书,大殿内悬匾额“慈云广覆”亦为康熙手书。大殿面阔3间,甚为雄伟,仍保留了明代的建筑形式。

曹雪芹纪念馆
在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溥杰题写匾额“曹雪芹纪念馆”。馆内建筑主要以曹雪芹当年居住的12间清代制式营房为中心。纪念馆院内陈列有一批碑刻,其中“曹茔碑”记述了曹氏家族墓地在香山一带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