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名胜古迹

韶关市

风采楼
在韶关市内。东濒浈江,西绕武水。明弘治十年(1497年),为纪念宋代郡守余靖而兴建。因古人有诗赞余靖“更加风采动朝端”,故以风采为名。1933年重建。楼高21米,地面至拱顶高约10米,北面设环形楼梯可登临。重檐翠瓦,原与纪念张九龄的风度楼相对,现风度楼无存,风采楼巍然屹立。

南华禅寺
在韶关市南20公里。依山面水,山是大庚岭分脉,水为北江支流曹溪,峰峦奇秀。是中国佛教著名寺庙之一,有岭南第一禅寺之称。创建于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唐仪凤二年(677年),禅宗六祖慧能主持曹溪,发展禅宗南派,故佛教徒有“祖庭”之称。唐代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初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寺庙建筑屡经兴废,现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前后7进,绿树婆娑,殿宇辉煌,尚保存唐代卓锡泉、明代灵照塔等古迹和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有唐代六祖真身像、千佛袈裟及圣旨、北宋木雕罗汉等。 

张九龄墓
在韶关市西北10公里。张九龄(670-740),广东曲江县人,唐开元名相,著名诗人。死后葬于今韶关市郊罗源村翠珠岭。1960年发掘,分墓室、通道、耳室。墓室长4.82米、宽4.80米、高5.85米。墓壁残存壁画。

韶石山
在韶关市北40公里,与霞山遥遥相对。古称蜡烛山。两山同为红色砂岩结构,山势陡峭,丹崖赤壁,怪石玲珑,有姐妹山之称。由韶关市北经古道入韶石山,可见金龟石,犹似金龟匍匐于山峰顶上。龟腹则是一宽敞岩洞,洞内有庙宇。登龟顶可见迤逦而东的“三十六石”,形似骆驼、狮子,俯视有如百兽在足下奔驰。山上还有打铁岩、穿龙岩诸胜景。浈江在峰脚不远处流过,峰东浈江畔崛起一山,形似栩栩如生的鲶鱼,叫“鲶鱼转”,是为韶石,相传四千多年前虞舜南巡时曾登此石并奏韶乐。韶石山自唐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莲花山
在韶关市新韶镇。

蓉山古刹
在韶关市武江区河西。

芙蓉仙洞
在韶关市西联镇。

乐昌市
古佛岩
在乐昌市区西南5公里。属大型石灰岩溶洞。原有古佛寺,已圮,仅存摩崖石刻“古佛洞天”四字。原洞口亦已被泥石堵塞。新开燕子岩、灵子岩、榕树岩三处洞口,均与古佛岩相通。1984年重新开发古佛岩溶洞,全长570余米,最高处30余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

金鸡岭
在乐昌市坪石镇原火车站旁。方圆约3平方公里。危崖峭壁,与仁化丹霞山同为红砂岩构成。岭上有三块大石,堆砌得体,高约6米,长20米,高踞岭巅,状似欲啼雄鸡,故名。岭四周陡峭,雄伟险峻,唯独山顶有可憩息的地方,田可耕,水可渔,险可守。传说太平天国时,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曾在岭上驻守,屯兵垦荒半年,并大败清兵。

九泷十八滩
在乐昌市境内武江中段。面北自罗家渡始,东南至县城泷口,全程40余公里。岭南称水之湍浚者曰“泷”。泷与泷之间曲水回旋,水浅流急处为滩。两岸如削,谷深林密,河道蜿蜒,水流湍急。九泷十八滩为全国首辟漂流旅游点。

坪石古街
在乐昌市。

韩泷祠
在乐昌市。

西石岩
在乐昌市乐城镇。

铜鼓岩
在乐昌市。

碧水洞
在乐昌市。

龙山温泉
在乐昌市廊田镇。

尚乡书院
在乐昌市老坪石镇。

何氏宗祠
在乐昌市老坪石镇。

广国会馆
在乐昌市老坪石镇。

广州会馆
在乐昌市塘村。

楚南会馆
在乐昌市塘村。

江西会馆
在乐昌市塘村。

青建凤翅亭
在乐昌市应山村。

“节孝流芳”
在乐昌市老鸦园。

南雄市
三影塔*
在南雄市中央。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历代均有修葺,1983年重修。塔平面六角,9层,通高50.2米,青砖结构。整座塔自第一层面逐渐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使塔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为广东省著名古塔之一。塔内十六层环置阶梯与各层平座相连,设有栏杆,游人可登临一览远近景色。

珠玑巷
在南雄市北约10公里。唐代称敬宗巷,南宋起用今名。巷长约1500米,由北而南跨在鹅卵石铺成的古驿道上。南宋时,北方大批官员及百姓南移,多居此繁衍,尔后又陆续南下散居,开村辟族。珠玑巷逐渐成为广东许多乡族的发祥地。巷内有北门、中段、南门,各以红石为墙基筑成城门式的小石楼(中段为珠玑楼),均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1982年至1985年重修。珠玑楼上有“珠玑古巷”等石刻。巷内房屋古朴。这里曾是太平军与清兵作战的战场,故房屋多已倾圮,但尚存古榕多株。南门旁有一元代实心石塔,平面八角形,高3.36米,7层。是广东省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唯一元代石塔。

梅关
在南雄市北24公里与江西省大余县交界。古称秦关,又称横浦关。梅关因位处梅岭得名,地势险要。是历史上南北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孔道和战争必夺的关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是游击队出没之地。距关楼150米梅岭古道侧有六祖庙,传唐代为纪念六祖慧能途经梅关而建,历代均有修葺。1987年重修。砖木结构,宽4米、深5.8米,悬山顶,盖灰色板瓦。

钟鼓岩
在南雄市北约27公里,与梅关相望。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两个岩洞,一名钟岩,因内有一石击声如钟鸣的悬石,一名鼓岩,因内有一石击声如鼓响的悬石,合称钟鼓岩。为道教圣地。

仁化县
丹霞山#
在仁化县城南8公里。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与罗浮山、西樵山、鼎湖山齐名。南明虔州(今赣州)巡抚李永茂,兵败退居长老寨。因此处山岩由红砂岩构成,颇似河南邓州的丹霞山,故名。是地理学上“丹霞地形”的代表。山势绵亘,峰林陡峭,红崖丹壁,凝碧的锦江萦绕山麓。远看三峰耸立,蜿蜒变化,似船似龙。由龙尾登山,宝珠峰峙其左,海螺峰居其中,长老峰倚其前。以海螺峰最为雄峻。

双峰寨
在仁化县城西南。建于18世纪末叶。面积4164平方米。平面为长方形,有一主楼和4个炮楼。主楼5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改为4层。高15.8米,为寨内最高建筑。4个炮楼均3层,高13.8米,寨堡周围墙内建有三面走廊。走廊分上下两层沟通五座楼房。走廊每隔3.9米设一个小炮眼,共55个。寨楼居高临下,便于据守。寨中心有近4000平方米的空坪,是当年农军练兵后场。

城口古秦城
在仁化县城口镇。城口扼湖南通广东之要冲,又因城筑东西两溪之口而名。秦末龙川令赵佗筑。明清时期是粤、赣、湘边境的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盛极一时。古秦城原筑已毁,唯存清代重修的西城门楼。平面单间,高6.2米,面宽5.4米,进深7.62米。砖木构筑。前门与古道相连,通湖南;后门入城。城内街道宽5米,河卵石铺就。前门门楣上有红砂岩石刻横匾,高0.4米,宽1.2米,正中楷体横书阴刻“古秦城”三字。

云龙寺塔*
在仁化县董塘镇安岗村后。始建于唐乾宁元年(894年),清代更为现名。为楼阁式实心砖塔。平面方形,5层,高10余米。每层各面有砖砌仿木构筑的倚柱、额、枋、斗拱等结构。造型独特,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始兴县
满堂围
在始兴县隘子镇西南3公里满堂村。客家围楼,是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竣工于咸丰十年(1860年)历时28年。是目前广东省内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抵御性营垒式围屋。总体平面近似长方形,有十二院、九厅、六天井,建有平房、楼房、炮楼等居室数百间,占地11,100平米,正面还有长180米、宽7米的门坪,鼎盛时居民达800多人。

车八岭
在始兴县东南部。是南岭南缘保存较完整、分布较集中、原生性较强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区面积7545平方公里。

玲珑岩
在始兴县城南镇。

“书堂瀑布”
在始兴县司前镇。

凉山宝塔
在始兴县城南镇。

明建八角宝塔
在始兴县周所圩村。

翁源县
梅岩
在翁源县新江上坝,距公路约4公里的山腰。为宋进士梅鼎臣及其子梅佐的世居所在,故名。由3个岩洞并列而成。站立洞口,可眺望新江、上坝、小镇等处的平原山川、田园、村落;又可俯瞰山脚下的天然湖。转身入洞,迂回前进,可抵达一个高10余米、宽1000多米的“洞厅”。3个洞口汇合的地方,有宽约3米的地下溪流,水流在离中洞入口60米处突然消失,复在下洞出现,蔚为奇观。

珠岩
在翁源县。

书堂石
在翁源县三华镇。

明龙田城
在翁源县周陂镇。

积峰塔
在翁源县岩庄镇。

八角塔
在翁源县岩庄镇。

曲江区
狮子岩
在原曲江县城西南约2.5公里。由两座首尾相连貌似狮子的山峰组成。1958年在其溶洞内发现“马坝人”头骨化石和共存的剑齿虎、剑齿象、鬣狗、犀牛、大熊猫等动物化石。1984年在洞内又出土两件重要古人类化石,也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古人类。1973-1985年,在“狮头”、“狮尾”之间的峡地先后清理距今4000多年的墓葬100多座,发掘出相当丰富的文化遗存,被命名为“石峡文化”。

南华寺
在曹溪村。

南华温泉
在马坝镇。

韶石山
在周田镇。

唐代仙人塔
在大塘镇新桥村。

青水塘炮楼
在重阳镇。

新丰县
雁塔
在新丰县。

云髻山
在新丰县丰城镇。

乳源瑶族自治县
云门寺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城外6公里云门山山麓。是佛教禅宗五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六祖慧能弟子灵树的传法和尚文偃开山建寺,创立宗派,现寺宇尚存。寺前有观音山,后有桂花潭、出米石、九仙岩、慈悲峰、钟鼓石等山水名胜。现存殿宇为1943-1950年间住持虚云募化重建。

必背瑶寨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

乳源温泉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镇。

南水水库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

埕头瀑布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

青岗温泉
在乳源瑶族自治县侯公渡镇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