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网
白银市名胜古迹
- 剪金山
-
在白银市白银区。山上现存建筑物为清代所重修,整个建筑群分三路布局,南路为中轴线,从低到高依次为三清洞、天王庙、天桥、土地庙、子孙宫、四元君殿、灵官殿、雷神殿等,以420级上天梯连通。东路有刘道塔,经山梁至庙院。西路为石刻。
- 刘道塔
-
在白银市白银区剪金山腰,西邻上天梯。据传刘道原为嵩山少林寺僧人,云游至此,蓄发为道。带一弟子,维修了山腰的三清洞,为便于与山顶庙群相通,他日筑一级台阶,坚持不懈,共筑上天梯石阶360级,每级高约30-35厘米。后人补筑为420级。刘道后坐化于山腰土窑内,其徒掩窑为墓,于墓前建塔纪念。塔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青砖砌,平面呈方形,3层,高约5米,逐层收小,每层顶部砌有飞檐。
- 王进宝将军墓
-
在白银市平川区共和乡马饮水村北5公里。王进宝(1626-1685),甘肃靖远人,16岁在兰州从军,因作战有功,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升任西宁总兵。后在讨伐吴三桂叛乱期间,屡建奇功,擢陕西提督,旋又授“奋勇将军”,兼平凉提督。康熙帝御书“龙飞”两大字。墓封土高7米,周长33米,南北葬向,墓前由北向南依次排列三道牌坊,石兽、石人、石马排列有序,形成长约300米、宽约100米的巨大行营,规模宏大。
- 红山寺
-
在白银市平川区共和乡。此地原名打拉池。始建于元代,初名开元寺。该寺初建一石窟,深5米,高4.5米,宽5米,并在石窟前部用砖木构成悬卷棚,称“大雄殿”,内置石雕佛像、菩萨像多身,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又修建观音楼、法王殿、三清宫、地藏殿、三官殿、三霄殿、药王殿、土地祠等建筑。1936年,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先期到达陕北后,组成由彭德怀任司令兼政委的“西方野战军”西征,经宁夏固原、海原等地于9月13日到打拉池,彭德怀指挥了海打战役,消灭了国民党马步芳、马步青的主力部队。在此期间,彭德怀赠誉开元寺为“红山寺”,并沿用至今。
- 钟鼓楼
-
在靖远县城中心。始建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弘治三年(1490年)增修,1925年重修。楼东西向,三层七楹,斗拱结构,面阔5间,计20.8米,总高17米,歇山顶,建于7.8米高的方形台基上,台下设拱形门,门楣分别镶有“瑞丰”、“天枢”石刻匾额。
- 乌兰山
-
在靖远县城南。树木苍郁,绿云拥黛,昔为“靖远八景”之一,名曰“乌兰耸翠”。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规模宏伟,各具风貌。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创建年代不详,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殿建在砖砌高台上,高9米多,面阔3间,同东西牌楼、钟楼、厢房等错落有致,组成庙院。
- 独石头石刻
-
在靖远县城西约7公里的独石头村。巨石拔地而起,高出地面20米,质地为红砂岩。北面距地面4米处有双勾阴刻正楷“西来鳌柱”四字,每字约0.4米见方,传为南宋大臣张浚抗金时到此所题。此处过去为黄河故道,独石屹立河水中央,惊涛击石,巨浪堆雪,甚为壮观,为“靖远八景”之一。
- 法泉寺石窟
-
在靖远县城东7.5公里扬梢沟口。原名红山法泉寺。四周环山,沟内有泉水流出。开凿于北魏时期,宋崇宁及明景泰、嘉靖年间不断扩建,逐渐形成洞窟连片,造像丰富,楼阁林立,古木参天的佳景。现存千佛洞、天王洞、达摩洞等36个洞窟,藏经楼、大佛殿、文昌宫、钟楼、木卧桥、砖拱桥等建筑,以及清泉、唐榆等十多处。
- 潘育龙墓
-
在靖远县城南约2公里潘家窝窝。圆形封土墓,直径20多米,斜坡长15米。往南约50米处矗立著石牌坊,高宽各7米。坊顶正中竖匾隶刻“敕建”二字,正梁上横向阴刻楷书匾额,坊两边镌有对联。石坊结构周密,雕刻生动,气势雄伟。潘育龙,曾任清陕西提督,赐镇绥将军,世袭沙喇哈,加赠太子少保,谥襄勇。
- 接引寺石窟
-
在靖远县城东约3公里的下滩村山崖上。开凿于北魏时期。现存石窟一个,坐西向东,背山面河。宽8.5米,深7米,高5米。中心方柱紧抵窟顶,柱前开龛,内雕佛像3尊,中间主佛两手抱胸前,端庄慈祥,高1.65米;两菩萨高发髻,著裙服,宁静和善,高1.5米。1985年恢复窟前木构大殿一座,高5.5米,宽10米,深8米,硬山顶,卷棚结构,6根明柱。
- 寺儿湾石窟
-
在靖远县西南寺儿湾村。又称红罗寺,开凿于黄河北岸红砂沉积岩崖上。始创于唐代,原有6窟,现仅存1窟。门为砖券拱结构,窟内共有唐及后代石雕和泥塑造像66尊,有释迦、迦叶、阿难、观音、罗汉、天王等,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窟顶原有彩绘,因烟熏而难以识别。窟前有砖木结构楼阁,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建,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窟前原有配殿、僧屋等建筑,同治年间(1862-1874)毁于兵燹。石窟前楼基北壁一佛龛,为北魏所开凿,龛内造像保存完整。
- 五佛寺石窟
-
在景泰县东20公里的五佛乡。又称沿寺石窟。石窟开凿于北魏,后又经多次重修。进深9米,宽7米,中心方柱紧抵窟顶,每面均宽5米。方柱四面开龛,内分别塑佛像一尊,均为宋代以后作品。窟内南北两角各置一泥塑佛像,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外披袈裟,内著“僧祗支”,下穿裙。南北两壁为7-9排模制泥塑,约有千个。窟前崖面建有三层砖木结构出角楼阁,面阔3间,第三层为八角攒尖顶式亭楼,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其对面金刚殿,为五佛寺之陪殿,面阔3间,两层出角楼阁。两处木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 双龙寺
-
在景泰县城东3公里的芦阳镇。又称碧云寺。现寺内留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的大佛殿一座,面阔3间,进深6间,前卷后脊顶。前二层卷檐翘角楼阁与后面硬山顶大殿为一体。东、南、西三面有廊,边有围栏,东西两侧砖砌拱门。其后东北角崖下,为原寺悬塑石窟,深5米,宽7米,窟顶悬泉滴水叮当,故名滴水崖。
- 观河楼
-
在景泰县东北25公里。面河背山,为原沿寺古建筑的一部分,位于石窟南侧,现存古建筑为清代所建。建筑面宽3间,进深2间,庑殿顶,底层以块石砌成,楼后靠山根为财神阁,硬山顶殿堂建筑,内有佛龛,整个建筑为木结构。其造型独特,为清代木构建筑所不多见。
- 会师楼
-
在会宁县城。旧会宁城城垣已不完整,现仅保存城西门(西津门)及南北城墙各47米。西津门建于城门底座上,有城楼两层,为清代建筑。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会宁城楼人称会师楼。
- 铁木山
-
在会宁县城西北70公里。海拔2100-2397米,面积5.22平方公里。区内林木葱茏,还有一处年涌量达7万吨的钠钙型优质矿泉,被誉为“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