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网
庆阳市名胜古迹
- 肖金砖塔
-
在市区南18公里的肖金镇。为宋代所建。原为金城寺中塔。今寺已毁,只留此塔。全部砖结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顶部残,现存7层,高约20米。无台基和基座,第一层塔身较高。第二层以上逐渐收小,各层塔渐收小,各层塔檐上铺以小瓦,造型优美大方。
- 北石窟寺*
-
在市区西南25公里寺沟川蒲、茹两河交汇处东岸。北石窟为北魏永平二年(509年)泾州刺史奚康生开始建造。窟龛开凿在黄砂岩的崖面上,分上中下三层,南北长120米。最高处距地面十余米。编号165窟,俗称“佛洞”的大窟,是窟群中最大、保护最好的一窟。高13.2米,深17.9米,宽21.7米,内造七佛,身高8.1米许;十胁侍菩萨,身高3-4米;二交脚菩萨,高5.8米;三头四臂天王,乘象普贤菩萨,前壁门上明窗左右有大型高雕佛本生故事《萨垂那太子舍身饲虎图》,门外两侧雕有金刚力士和狮子。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开窟造像,现存窟龛295个、塑像2100身。石刻及墨书题字150方、碑刻7通。
- 普照寺大殿
-
在县城内。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原有五佛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布设宏伟,气势磅礴。从明代起多次修缮,现存大殿为清代修缮。坐北朝南,面阔3间,长23.7米,宽13.5米,高9.5米。
- 慈云寺女真文铁钟
-
在县城内钟楼巷慈云寺。钟高2.55米,口径1.57米,厚0.14米,重约4000公斤。钟钮以双龙口衔宝珠紧贴钟顶,双龙一体,弓腰以穿铁钮而上悬。腹部全为大小不等的方格,内书女真文或汉文。上层方格内横书女真文56字,下书“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八个汉字。
- 傅介子墓
-
在城关镇。原有很大的封土堆,现存石马、石虎各一对,马立式,高1.4米,长1.7米;虎蹲式,姿态威武,高1.1米,长0.9米。现墓前立有明正德年间(1506-1521)吏部郎中都穆还立方石碑一座。傅介子,汉北地郡义渠(今庆阳县)人,官拜义阳侯,曾受命以赏赐为名,在宴席上刺杀楼兰王,为汉代开通西域立下显著功勋。
- 万山寺石窟
-
在大黑河东岸右窟洼。开凿于南北走向的红砂岩壁上,34米长的距离内,有3窟。中窟顶残留飞龙、祥云等浮雕,东壁长方形石台上有造像23尊,居中为释迦牟尼,两侧分别为迦叶、阿难,均高1.1米,施以彩绘。两侧壁为侍立弟子,北狮的文殊和乘象的普贤菩萨,通高0.97米。南北壁分别雕有神态各异、大小相等的7尊佛像,其中一大肚佛,造型别致,极为罕见。从造像风格上看,似为晚唐作品。南窟有窗无门,有一通道与中窟相通,内壁一石台,正中为一佛二菩萨坐像,通高1.2米,石台两侧各雕一天王。石窟门外壁上刻有“万山寺”三字。
- 王符墓
-
在镇原县城北山上。顶呈月牙状,墓前建有思潜亭、潜夫祠、石碑等。近年重修墓地及纪念设施。占地3亩,周围广植青松翠柏。王符(约85-162),安定临泾(今镇原南)人。东汉散文家,史书载:王符志意蕴愤,乃隐著书30余篇,以讥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
- 石空寺石窟
-
在镇原县城东3公里茹河南岸。共有两个大窟,保存石雕和泥塑像13尊。1号窟宽12米,高8米,深4米,正中一佛像,两侧各有一弟子。佛立式,高4.7米,螺髻云面披通肩袈裟,袒胸,下著裙。弟子、菩萨均高3.1米。2号窟内雕五佛、四菩萨。佛高4.7米,菩萨高3米,造像与1号窟同。两窟龛相距3米,有洞相通,据题记和雕刻风格看,此窟始凿于宋代,建成于明,清代修复,但仍不失宋代风格。
- 玉山寺石窟
-
在镇原县城东约40公里的茹河北岸。共有5窟,石造像82身,2-4窟保存完好,2号窟为方形,顶部有圆形藻井,窟深5.8米,高2.95米,宽4.1米,窟后壁有3座须弥座,佛像已佚,两壁各有两排5孔浅龛,上排龛内均有雕像一尊,下排龛内均有五土主像一尊。3号窟深6米,高3.6米,宽4.5米,两壁均有三层浅龛,每龛内各有一座佛,第三层则为一通长方形浅龛,内列10身武士立像,南壁门内两侧有一佛二菩萨浮雕像。4号窟与2号窟形制完全相同,塑像保存完好。从石窟造型风格看出该窟为宋时开凿。
- 黄河古象化石出土地
-
在合水县城西北8公里马莲河西岸。1973年在木瓜嘴半山腰的棕黄色砂和含砂粘土层中,发现大象门齿化石,经发掘,清理出全身骨胳,头骨、脚趾、脊椎、四肢,保存完整。修复装架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2米。是迄今所知世界上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此象属长鼻类的一种,生活在第四纪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50万年。现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内。根据一同出土的其它动植物化石推侧,当时的陇东气候比较炎热干燥,是一种热带干草原气候,犹如今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稀树草原。
- 莲花寺石窟
-
在合水县城东北约90公里的莲花寺村。建于唐代,全长19米,高6.4米。整个崖面依山势而开龛,以崖面而雕像,龛室相连,群像密集,布局合理,工艺高超。崖面上成排罗列著五百罗汉像,形成4个中心,佛涅般横卧,房屋建筑和塔保存了初唐到宋中叶的石刻造像,特别是在起伏不平的崖面上,满布造像,无一空隙,每身造像神采各异,布局统一,互相照应,充分表现了古代匠师精湛的艺术天才。
- 保全寺石窟
-
在合水县城东北约110公里的保全寺村。建于北魏中期,南北长约40米,共开窟龛30多个。除中心部分3、4、6窟较大外,其余为圆拱形浅龛。龛高1米左右,雕凿题材为北魏的一佛二菩萨、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千佛等。大部分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晚于云岗石窟30多年,造像不像云冈那样粗壮圆浑,而呈现了龙门秀丽的风格。
- 塔儿湾石塔
-
在合水县城东北约100公里的子午岭林区苗村河北岸。建于宋代,以凿磨的红砂岩条块垒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13层,高约12米,无台基和基座。第一层每面有浮雕石刻造像,内容多为说法图。还有以罗汉为主尊的画幅,雕造技巧细腻,疏密相间,每面雕像分为5幅,共40幅,每幅雕像13-15身,共造像五六百身之多。以众多的画幅表现罗汉,是这一造像塔的突出特点,为别处少见。
- 双塔寺造像塔
-
在华池县城东60公里王台村东侧山腰。属宋代建筑。双塔并列,相距8米。旧有寺院,早圮,现留石雕残佛像3身和寺院遗迹。佛塔通体以戏砂岩石料打制、凿磨镶砌而成,体型瘦长,犹如圆锥,雕作华丽,由东向西编号为一、二号。一号塔平面呈八角形,11层,高约12米。第一层八面,第二层以上为十四面体,向上渐收小,每面宽40厘米。每层浮雕大小佛像,共3500多身,均为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各具神态。二号塔与一号塔相同,第一、二、三层塔身各面雕作小佛、说法图、比丘,第四层一面开龛,雕一佛二弟子,其他各面空白。第五层以上无雕像,共雕大小像约600余身。通体雕作佛像的石质造像塔,宋代建造风格在甘肃省只此一例。
- 东华池塔
-
在华池县城东北约60公里东华池半山腰间。通身砖砌,平面呈八角形,七层楼阁式,通高26米,无底座台基,每面宽3.29米,下大上小。塔顶为葫芦型刹柱,上置宝珠。第一、二、三层檐上施平座,平座有栏杆,人可通行。第一层门向东北方,单砖券顶,门洞高1.87米,进深2.88米。内辟八角形塔室。第二层以上每间隔一面开门或刻版门,每层辟四券门,分层转换方向。门旁各设直棂窗,为宋代建造风格。
- 二将城
-
在华池县山庄乡葫芦河上游二将川南岸。地势险要,古城沿山形走向而就,近似长方形,面积60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1032年,西夏建立后,屡次南下侵宋。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韩琦与范仲淹同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共抗西夏。范仲淹在环庆建成城寨,训练军队,招集党项、汉族流亡之人民安居,当地人民为了纪念这两位民族英雄,把他们当时筑的营寨地称为“二将川”,后又改为“二将城”,此城保存完整。现存范韩两公功德碑,详记两人之功德,背阴刻当时边防设置简图和注录说明。
- 环县塔
-
在环县城北1公里、环江东岸第二级阶地上。平面呈八角形,楼阁式,高5层,顶有塔刹,通高约22米,砖砌,无台基。第一层较高,各层有隔板。各级塔檐上部施平座,上有栏杆,人可通行。属宋代建造风格。
- 普照寺贞元铜钟
-
在宁县博物馆内。钟高2.2米,口径1.5米,厚0.1米,钟钮为一双龙首饰。钟铸于金正隆元年(1156年),重量近万斤,其形美观大方,铸造精细,保存完好。
- 辑宁楼
-
在宁县城内。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为州署谯楼,因建在辑宁街得名。坐北向南,通高25米,东西长23米,南北宽11.5米,楼台基为砖石砌筑,台基上楼高15米,宽6米,长16米。系穿斗式木架结构,单檐歇山顶,面阔共5间,檐下有斗拱6朵,檐廊环以明柱16根,前后装修为方格扇门窗,雕梁画栋,十分壮观。1937年宁县国共两党在此楼举行红白区域划界谈判,达成协议。
- 湘乐砖塔
-
在宁县城东约30公里的湘乐乡西北角。建于宋代。保存完好。平面八角形,七层楼阁式,顶部残,通体高22米。无台基和基座,第一层较其他层稍高,向上收小,面宽3.76米。
- 政平张家书房
-
在宁县城南约32公里的堡子山上。堡子山形似一卧于泾河与马莲河交汇处头北尾南的神龟,昔为“政平八景”之一,曰“泾莲清波卧神龟”。堡子山中央原有清代张姓氏族所建民宅三进。书房为其中一进,四合头格局,上房街房各7间,东西厢房各3间。门设街房东边,迎门为一小佛龛。上房和两厢房作工考究,门窗皆为大型套格雕花,明柱承檐,斗拱翘角,雕梁画栋。上房正中设刻花檀木屏风,自屏风左右绕出后门,是后花园。园中奇花异木,幽香沁人,凭栏远眺,两河在脚下相会,三县在眼中尽收。
- 政平砖塔
-
在宁县城南30公里、古城垣东侧政平镇。平面方形,砖砌5层楼阁式,通高19米,顶残。方形基座,底边长2.11米,宽2米。第二、三层施平座、栏杆。第四层以上无平座。塔室各层楼板毁,仅存木梁。造型较美,近似西安大雁塔。具备唐代特点。
- 塔儿庄砖塔
-
在宁县城西110公里的盘克乡子午岭上。系砖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楼阁式,高3层,通高约11米,底边长3.5米,表层砖经打磨加工,十分规整。无台基及基座,塔身第一层正南面设门。第二、三层檐部斗拱两朵,檐上方椽铺以瓦,均施平座、栏杆。四周栏杆所砌砖面刻有牡丹、荷花、菊花、忍冬等花卉图案和马、羊、象、鹿、鱼、鸳鸯等动物图形。第三层南北面设真门,单砖券顶,门旁各设刻版九格窗。东西均设刻版直棂窗,版门均镶一石板。塔身保存十分完整。雕刻工艺精湛,造型生动逼真,似为唐代所建。
- 赵氏石坊
-
在正宁县城西南30公里罗川古城内。现保存3座,分别为明代邑人赵邦清、景清、龚育所建,因他们都是正宁籍的清官,邑人称为“三清”,立有“清清清”三清字碑。景清、龚育石坊较小,在西街,堙没泥中。邦清石坊较大,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以红砂岩石料筑成,门3间,高约10米,通身雕琢华丽。坊面浮雕彩绘人物画面,歌颂赵氏生前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