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名胜古迹

桂林市

桂林山水#
在桂林市境北起兴安、南到阳朔的100多公里间。由于石灰岩地形发育,地下水潜蚀,地壳变动,以至桂林诸山,皆如平地拔起,奇峰罗列。山多岩洞,洞内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组成各种景物,奇态异状,琳琅满目。漓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由东北向东南,与西来的阳江相汇合,流水清澈,像玉带般旋绕城区。桂林至阳朔沿江一带,群山峭拔,绿水迂回,构成长达百里的美丽图画。自古即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

桂林王城
在桂林市中心。是明代靖江王王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他从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洪武五年起营建王府宫殿,历时20年。宫殿庙坛,亭台阁轩,堂室楼榭,无所不备。洪武二十六年,筑王城,周围约1.5公里。清初为定南王孔有德府第,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孔有德纵火焚毁王府。现王城尚完好。

独秀峰
在桂林市中心。是桂林一座主山。平地拔起,孤峰矗立,四壁如削。共306级到达山顶。

榕湖、杉湖
在桂林市中心。明洪武八年(1375年)南城向外扩展,由护城河逐渐变成风光绮丽的城内湖。东面湖畔有杉树,叫杉湖;西面湖畔有古榕,叫榕湖。中以阳桥为界。杉湖开敞,东濒漓江,南邻象山,榕湖湖岸,树木茂密。

白崇禧旧居
在桂林市榕湖北路榕湖饭店内。原名桂庐。砖木结构,中西结合二层楼房,建筑面积872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白崇禧兼任桂林行营主任常住此。1949年,白曾多次回桂住此,并在这里接待国民党要员居正、阎锡山、李文范等人。白崇禧(1893-1966),广西临桂人,国民党新桂系首脑之一。

李宗仁官邸
在桂林市文明路16号。1948年李宗仁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后,由当局所建。官邸面积3000平方米,砖木结构,中西结合二层楼房两幢。楼外有庭园,面对杉湖,环境幽静。李宗仁于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10月在此办公居住。李宗仁(1891-1969),广西临桂人。为国民党桂系首脑。

象鼻山
在桂林市内阳江和漓江汇流处。又称象山。山状似巨象伸鼻吸水,故名。山顶平展,北端有明代的普贤塔。山下有水月洞,是由象身形成的圆洞,江水贯流,可过小艇。

水月洞石刻
在桂林市象鼻山北麓。水月洞居漓江之上,水贯其中,形如圆月,倒映江中,景致奇特。水月洞共有石刻50余件,多为宋人题刻。张孝祥的《朝阳亭诗并序》和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并序》石刻尤为珍贵。张孝祥(1132-1170),南宋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第一,乾道元年(1165年)任广西经略安抚使。范成大(1126-1193),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淳熙间任广西经略安抚使,在桂期间写了大量诗文,《复水月洞铭并序》是其重要作品。

宝积山
在桂林市中山北路。与叠彩山的四望山东西对峙。山南端有诸葛武侯祠,通称孔明台。山北端有华景洞,洞前有铁佛寺。洞深五六丈,可达孔明台。

清真寺
在桂林市崇善路南端。清雍正末年始建,嘉庆十四年(1809年)增建寺门,道光至民国间均有整修。坐西朝东,砖木结构。由讲经堂、沐浴净身房和“他铺”房组成,占地1218平方米。是广西现存较大较好的清真寺。

木龙洞石塔
在桂林市木龙洞外、漓江岸边。塔用巨石雕成,高4.3米,分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石塔小巧玲珑,质朴古雅,是唐代遗物。

叠彩山
在桂林市区偏北,是市内风景荟萃之地。相传山多桂树,又称桂山。又因山上有个特异的风洞,也叫风洞山。唐代桂管观察使、诗人元晦开拓。山麓建圣寿寺等建筑均已无存。风洞南北对穿,仅能过人,前后开敞如厅。山上有石刻230多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仰止堂
在叠彩山风洞前。为纪念明末抗清将领瞿式耜、张同敞而建。面阔3间,硬山顶,青瓦屋面,砖木结构建筑。瞿式耜(1590-1651),江苏常熟人,官至南明永历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张同敞(1608-1651),湖北江陵人,官至南明永历朝兵部侍郎。为了抗清复明,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瞿式耜亲自指挥军队两次打退清军对桂林城进攻。后被捕,施酷刑而不屈,被杀害。

宝塔山
在桂林市小东江岸边。是座独立小山,山顶有宝塔,故名。它远看像一艘军舰,又叫军舰山。塔六角七层实心砖砌,高13.3米,北面嵌佛像,叫寿佛塔,为明代所建。左边穿山月岩,南北通透。它和穿山并称“穿山塔影”。

花桥
在桂林市小东江和灵剑江汇流处。元代被洪水冲垮,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木桥,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建为4孔石桥,并在西端增建旱桥7孔,更名为花桥。桥长125.2米,高7.2米。

普陀山
在桂林市七星公园中心。1974年建护碑亭于普陀门内,亭中有唐书法家颜真卿书“逍遥楼”碑,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和明包裕的《重修广西省城碑记》等珍贵碑刻。唐代李靖曾在此建庆林观。传“庆林观”三字为唐太宗李世民亲笔题书。

七星岩
在普陀山西侧山腰。原是一段地下河。岩洞雄伟深邃,玉雪晶莹。最宽处43米,最高处27米。七星岩从隋唐起成为游览胜地,留有题刻诗文120多件。

龙隐洞
在桂林市七星山瑶光峰山脚。洞西南通透,洞的一壁插入小东江中。洞内外有唐宋石刻。

梅挚五瘴说石刻
在龙隐洞内。石刻高1.93米,宽1.2米。梅挚,北宋四川新繁(今新都)人,龙图阁学士、陕西转运使,后迁至右谏议大夫。景佑元年(1034年)任昭州(治今平乐)知府时作《五瘴说》。从租赋、刑狱、饮食、财货、帷簿等5个方面,揭露了当时贪官污吏的罪行。他认为造成人民的疾病不是什么自然地理的“土瘴”,而是官吏们的“五瘴”,即“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昏晨醉宴,驰废王事”,“侵牟民利,以实私储”,“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是一篇切中时弊、警语戒人的文献。绍熙元年(1190年)朱晞颜为告诫后人,对“五瘴说”加跋,刻于岩石上。

龙隐岩摩崖石刻
在龙隐洞右上方。有滴玉泉,相传为泡茶名泉。岩内有石刻130件,明人称为“壁无完石”。石刻中宋刻占一半以上。著名的有《元佑党籍碑》,石曼卿的巨鹿介题名,米芾、程节唱和诗,颜延之的《五君咏》碑等。

元佑党籍碑
在龙隐岩内。碑高1.92米,宽1.47米。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宰相蔡京将元佑、元符以来的政敌司马光、苏轼、黄庭坚等309人定为元佑党人,开列名单,书刊刻石,置于文德殿门东壁,为万世臣子戒。由徽宗颁诏全国刻石。第二年徽宗又下令毁碑,全国无存。《元佑党籍碑》的立与毁反映了宋代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历史。此碑是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由党人中的梁焘曾孙梁律重刻。《元佑党籍碑》是一件珍贵文物,全国仅存桂林、融水各一件。

月牙山
在桂林市东。由七星山的南三峰组成。山腰有岩,在花桥西关远望,酷似一弯新月,故名。

尧山
在桂林市东郊。是桂林唯一较大的土山。传说唐时曾建尧帝庙,故名。尧山西南麓还是明代靖江王墓群所在地。

靖江王墓群
在桂林市东郊尧山西南麓。靖江王系明太祖从孙朱守谦的封号,传13代。永乐元年(1403年)朱守谦长子朱赞仪就藩桂林。在南北二十多里,东西六七里范围内,有王、妃合葬墓11座,次妃墓3座,将军、中尉、宗室王亲藩墓320余座。王墓修有内外围墙。构筑牢固。石人、石兽、华表等尚存。雕工精巧,古朴浑厚,是广西珍贵文物之一。

靖江庄简王墓
在桂林市尧山东南麓。由高而低,依山构筑。墓有内外围墙,外墙长85.5米、宽40米、厚2.8米、高3米。占地87亩。朱赞仪长子,靖江王第三代,永乐九年(1411年)袭封,在位58年,成化五年(1469年)卒,谥号庄简。王墓1987年修复。享殿内陈列靖江王陵出土文物。

张同敞墓
在桂林市东郊尧山南麓唐家里东。墓为料石围砌,径3米。前有祭亭和祭碑4通。建有围墙陵门,占地1500平方米。张同敞(1608-1651),湖北江陵人。南明永历王朝兵部侍郎兼翰林院领侍读学士,总督广西各路军务,与清军鏖战,1650年与瞿式耜同时为清军孔有德所俘,被囚40天,被杀。

洑波山
在桂林市东洑波门外漓江边。孤峰挺秀,西著陆地,东枕漓江,遏阻江流,形成深潭,素有洑波胜境之称。洑波山尚有清代定粤寺遗物两件,一是大铁钟,一是千人锅。东麓有著名的还珠洞摩崖造像。

还珠洞摩崖造像
在桂林市洑波山麓。唐代称东岩。洞门面江,由漓江渡舟出入游览。宋时开凿西洞口,建国后,在南麓增辟出入口。千佛岩内有唐代摩崖造像36龛、230余尊。洞内摩崖石刻116件,宋代大画家米芾的自画像,范成大的鹿鸣诗等。

南溪山
在桂林市区南将军桥头。东近漓江,东北麓为南溪萦绕,故名。东西两峰并列,耸峙千尺。山有二洞九室,洞中石乳凝成的景物,形象万千。山崖洞壁上,留有唐宋以来题刻近200件。

甑皮岩遗址
在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麓,离市中心9公里。1965年发现,1973年进行部分发掘。出土大量石器、骨角器、蚌器、陶片以及脊椎动物化石,被命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遗址内还发现人骨架35具。研究证实,人头骨与“柳江人”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8000-1万年。

雁山公园
在桂林市南25公里。1869年唐子实所建,占地15万平方米。相思江从园里流过。杨梅山脚有棵红豆树,婆娑参天,三年开花结荚一次,豆色殷红,鲜艳可爱。唐代王维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冠岩
在桂林市南,漓江顺流33公里。因山形像一顶紫金冠,故以山下岩洞称“冠岩”。为漓江名胜之一。岩分4洞,洞洞相连。外洞高大,宽敞明亮,洞顶遍布各种形态的钟乳石。洞内有清流注入漓江。

西山摩崖造象
在桂林市西郊。西山诸峰崖壁佛龛灯龛密布,摩崖造像比比皆是,现存98龛、240多尊,多是唐代作品。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南线造像。在我国佛教造像艺术中别具一格。最大的高2米,最小高仅二三十厘米。

隐山
在桂林市区西。唐桂管观察使、诗人李渤所开发,凿石铺路,建筑亭台,种植花木,题名为“隐山”。隐山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100余件。

中隐山
在桂林市西5公里。四周群山环绕,景色秀丽。有上中下三洞。下洞叫张公洞。中洞叫吕公岩。上洞为佛子岩。后洞是危崖陡壁,凭栏眺望,桃花江蜿蜒于广阔田野之中。

虞山
在桂林市北极路东。又称舜山。是一座独立的孤山。山下有唐代建的虞帝庙和舜祠,祠左有宋代建的南熏亭,抗日战争时期均被毁。相传舜帝南巡,曾游此山,死于苍梧,二妃殉之。因舜系有虞氏,史称虞舜,故后人称此山为“虞山”,并建庙塑像纪念。山壁间有唐至清石刻60多方,如唐韩云卿撰文、韩秀实书、李阳冰系额的《舜庙碑》和宋代朱熹作的《虞帝庙碑》等石刻。山西麓有韶音洞,洞前清风林木,后有淙淙潭水,交响成韵,似演奏舜帝所作的韶乐也。洞内有宋人书刻“韶音洞”三大字。

芦笛岩
在桂林市光明山,距市区6公里。因附近生长芦草,用以做笛而得名。岩洞雄奇瑰丽,萦回曲折,精致集中。洞内由大量天然石钟乳组成各种景物。洞内有唐代以来墨迹70余处。

骝马山摩崖造像
在桂林市秀峰区骝马山北麓。现有造像6龛23尊、灯龛2处。二号龛至六号龛造像集中完好,三号龛造像10尊,具有让代早中期造像风格。三号龛中有一尊古波斯供养像,是桂林首次发现。

静江府城池图摩崖
在桂林市鹦鹉山西南山腰。图高2.91米,宽2.98米。是一幅南宋时期的桂林城市图。城图描绘城壕建置、军营、官署和桥梁津渡为主,兼之主要街市和山川名胜,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地图。南宋末年,为防蒙古军队进攻,在“西南会府”桂林筑城防守,从宝佑六年(1258年)到咸淳八年(1272年),历时14年,城池完工后,便刻下城图。该图在年代上仅次于苏州的北宋《平江府城图》,石作规格则居首位,是全国重要石刻之一。

桃花江
在桂林西郊,流经市区入漓江。发源于灵川县的思磨山和维罗岭。桃花江清幽恬静,明澈如镜。沿桃花江游览,可以尽情欣赏两岸的山光水色。

漓江风光#
在桂林至阳朔间。是桂林山水重要部分,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苗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在梧州汇入西江。山峰奇特,秀水萦回。

阳朔县
徐悲鸿旧居
在阳朔县城县前街17号。旧居砖木结构平房,面阔3间,进深3间。1935年,徐悲鸿到桂林阳朔进行创作活动。先租住于此,后李宗仁购买此房赠送给他。1936-1937年他在此居住,进行了大量创作。“晨曲”、“逆风”、“风雨君子”、“古柏”、“漓江春雨”等是该时期的代表作,并号“阳朔天民”。阳朔高田乡穿岩的潘庄,是徐悲鸿常去写生作画的地方,名作“漓江春雨”就是在该处创作的。现这座西式二层楼房尚存。

阳朔风光#
在漓江自北向南。石灰岩地形发育。漓江自北向南流贯。山峰奇特苍翠。江水清澈迂回。古有“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

屏风山
在阳朔县阳朔公园。山峰平地突起,崖峭岩曲,山色如黛,耸立县城西,屏障全城而得名。登此可观赏阳朔全城,饱览碧莲峰风光。

碧莲峰
在阳朔县城旁。是县城主峰,山势嵯峨,四季苍翠。东临漓江,山峰倒映江中,异常秀丽。西北南三面皆住人家。唐代诗人沈彬有“碧莲峰里住人家”的诗句。

书童山
在阳朔县城南1.5公里、田家河与漓江汇合处,左靠田家河,右临漓江。挺拔峻秀,周围彩壁如屏,山顶绿树成林。对岸田家河洲,翠竹茂林,村落隐现。

榕荫古渡
在阳朔县城南6公里处。田野中挺立一株大榕树,树旁金宝河有古渡,故称。树大数围,枝丫婆娑,盘根错节,浓荫蔽天,盖地亩余。传为隋代所植,与置阳朔县同时。树前一片平地,铺满绿草,树下金宝河,明净如镜。

曹邺读书岩
在阳朔县城北天鹅山下。岩宽数尺,壁间刻“曹邺读书岩”五大字。传唐代曹邺曾在此读书,因而得名。曹邺(816-约875),桂州(治今广西桂林)人。唐著名诗人。

仙桂桥
在阳朔县白沙乡旧县村遇龙河支流上。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南宋绍兴七年十二月初三(1138年1月5日)重修。单拱石桥,桥长15米、宽4.2米、拱跨6.9米。桥面铺石板。是广西现存最早的桥梁。

画山
在阳朔县东北。漓江中的名山,是一巨大平直的峭壁,高宽各数十米,面向江水,上面布满各种颜色的石纹,纵横交错,远看像一幅色彩丰富的图画,仔细端详,图上现出各种形态的骏马。在山麓有饮马泉。

兴坪
在阳朔县北。是漓江岸的古镇,晋代熙平县治。依山面水,熙平水东来汇入漓江。古有“阳朔山水在兴坪”之称。镇前有榕潭,潭水碧澄,泊船良港,樯桅林立,宛如水上市镇。镇后山上有株古榕,树大十围,枝丫婆娑,浓荫如盖。

福利镇

临桂区
跑兵岩
在临桂区。

华岩
在临桂区保宁乡。

古桂柳运河
在临桂区。

红滩景区
在临桂区。

漓海景区
在临桂区。

红滩瀑布
在临桂区。

花坪
在临桂区。

灵川县
万寿桥
在灵川县。

佛塔岩
在灵川县。

龙岩
在灵川县青狮潭乡。

灵川象鼻山
在灵川县。

青狮潭
在灵川县青狮潭乡。

海洋山
在灵川县。

全州县
妙明塔
在全州县城。原为湘山寺镇北宝塔。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重建。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赐名妙明塔。明万历、清康熙年间维修。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7层,高26.6米。塔腔壁与塔墙间设螺旋形台阶。塔内壁嵌宋、明、清、民国碑刻24通。塔后石崖壁刻有康熙皇帝御书“寿世慈荫”和兰花一幅,传为石涛所作。塔前有放生池石雕群。

放生池石雕群
在全州县城湘山寺前。为一组清光绪五年(1879年)雕凿的石雕群。依天然岩石形态的不同,雕凿成狮子、麒麟、龙、鱼、龟、鸟和人物等30件石雕艺术品。在石雕群四周筑墙保护,墙长23米、宽18米,面积414平方米,蓄水成池,石雕倒影,神情活现。

湘山寺
在全州县城西1公里。湘山峰峦蓊郁,岩洞幽深。寺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已圮。寺前有依天然岩石雕成的动物石雕放生池,寺后有妙明塔(无量寿佛塔),高7层,铜葫芦顶,矗立云表。山巅有飞来石,传为自罗浮山飞来。

燕窝楼
在全州县永安乡石头岗村。即蒋氏宗祠门楼。明正德六年(1511年)工部侍郎蒋淦修建,清道光年间(1821-1850)维修。祠堂门楼柱顶上数百朵斗拱环环相扣,巧筑如燕窝,故名。门楼高12米,面阔3间8米,进深9米,穿斗式木构梁架,庑殿顶,青琉璃瓦盖。楼门上方悬“恩荣”竖匾,两侧为内阁大学士叶尚高题写的对联。

白茆坞牌坊
在全州县见塘乡。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又称孝子石牌坊。四柱三间三楼,宽和高均为9.5米。明楼次楼为庑殿顶。是广西现存雕制最精,艺术价值最高的牌坊。

平乐县
榕津古榕
在平乐县榕津街。

二塘古墓群
在平乐县。

鱼堰温泉
在平乐县。

朝天岩
在平乐县二塘街。

冷水石林
在平乐县。

兴安县
灵渠*
在兴安县境内。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于公元前223至前214年兴修。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长34公里。历代屡有修建。初名秦凿渠,唐以后改今名。在渠道水浅流急处筑斗门,提高水位,使船只通行。唐有斗门十八,宋为三十六,清为三十二。灵渠的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渠上有石桥多座。解放前年久失修,堤坝崩塌,渠道淤塞。建国后经多次修建,成为兴安重要农田灌溉河道。

四贤祠
在灵渠岸边。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广西肃政廉访使乜儿吉尼所建,祀秦郡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观察使李渤、防御使鱼孟威。明清重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时,于旁增建黑神祠,专祀黑衣神乜儿吉尼。祠宇三殿并列,中祀4人和历代对灵渠有功官员,左祀龙王,右祀黑神。因年久失修,1984年重建,扩大庭院。

飞来石
在灵渠秦堤上。是一座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面平坦,高约4米,周约20米,有石级可登。四周有石刻11方。

三将军墓
在灵渠南岸。现墓碑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所立,文为“明朝敕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神墓碑”。相传秦始皇命史禄开凿灵渠,先后派了张、刘、李三将军来监修堤,张、刘二将军都因逾期未修成堤而被杀。李将军总结前二任的经验,把堤如期修成,因不愿独占功劳,也自杀了。后人并葬之于此。又传说,三将军墓埋葬的是3个著名的石匠。

万里桥
在灵渠上。据《广西通志》载为唐李渤任桂管观察使时所建。历代屡有修葺,建国后进行了重修。桥为虹式单拱,长14.55米,宽6.05米,拱高4.55米,有条石桥栏。1985年修复八柱四坡琉璃瓦顶桥亭。古为往来南北必经之地,由此到京师(今西安),路程有万里,称万里桥,是广西最古的一座石桥。

严关
在兴安县城西7.5公里。处于狮子、凤凰两山之间,西南向,城垣一道,以青料石砌成,长43.20米,高5.30米,厚8.23米。关门居中,门前后两重发券,大2.90米,高3.79米,内外额刻“古严关”三字。旧有关楼,早已不存。严关始于何时不详。现存城垣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修筑,关门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并外右崖壁有宋、明摩崖石刻十余方。附近群山可资屏障。地面狭窄,通道迂回,是古代军事必争之地。

乳洞
在兴安县城西南6公里茅坪村龙蟠山。因有三洞,又分别称为上洞、中洞、下洞。下洞又名喷雷洞,洞口宽广,里面平坦,有许多巨大的钟乳石倒悬在洞顶,泉水沿石壁流出,在内形成一股溪流,水势急陡。洞深处有石乳凝成的水池,大小不一,高低不一,排列成梯田,称为龙田。又名驻云洞,洞呈圆形,有清康熙年间(1662-1722)雕的观音像6尊。上洞,又名飞霞洞,地平宽广,钟乳石千奇百怪,极为壮观。洞壁间有唐、宋石刻30余件。

秦城遗址
在兴安县城西南20公里。现存城基,北起马家渡口南岸,南达水街村旁。相传秦戍五岭时筑。

红军堂
在兴安县界首镇。原名三官堂。建于民国初年。坐西向东。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建筑,通面阔10.3米,进深13米。封火墙硬山顶,小青瓦面。建国后三次维修。1934年,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江西、湖南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从永安关和雷口关进入广西,占领从屏山渡到界首的湘江所有渡江点,在三官堂设渡江指挥部。指挥红军与封锁湘江的蒋、桂、湘军40万军进行了壮烈的阻击战,突破敌第四道封锁,保证了中央军委领导和红军胜利渡过湘江,向越城岭资源方向前进。湘江一役,中央红军锐减。三官堂在红军渡江战役中,后厅一角被敌机炸塌,1936年群众集资修复。兴安人民为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把三官堂改称红军堂。

灌阳县
赤壁山
在灌阳县城北30公里。群山罗列,峭拔千寻,临江而秀,横亘数里。崖壁上镌“赤壁”二字,笔划遒劲,山以此得名。悬崖山腰间有赤壁岩,洞中有洞,有暗河与灌江通,洪水涨发,波激洞中,怪声万状,坐听岩中,像金石丝竹并奏。

白沙古墓群
在灌阳县黄关镇。

俊山
在灌阳县黄关街。

孝义可风牌坊
在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文昌阁
在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石寨古炮台
在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白竹岩
在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文峰塔
在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将军庙
在灌阳县文市镇月岭村。

荔浦市
荔浦塔
在荔浦市荔城镇。

鹅翎寺
在荔浦市荔城镇。

马岭古墓群
在荔浦市马岭镇。

丰鱼岩
在荔浦市三河乡。

小青山
在荔浦市。

鹞鹰岩
在荔浦市青山镇。

资源县
八角寨
在资源县梅溪乡。

资江
在资源县梅溪乡。

永福县
百寿岩
在永福县寿城镇,东北距桂林市80公里。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知县史渭,镌楷书大“寿”字于夫子岩石壁,长5尺,宽4尺,大“寿”字中,镌有真草篆隶的小寿字100个,每个小寿字旁都注有文体,称为百寿图,是我国南方摩崖石刻中的珍品。

永宁州城
在永福县寿城镇。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土筑城墙。成化十八年改成料石包砌城墙。万历三年(1575年)城池向北扩宽,城墙加厚增高,增建敌楼4座。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南北敌楼被烧毁,城墙崩塌,后修复。州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0米,东西宽170米,城墙通高3-3.7米,厚3-3.3米。城门楼砖木结构。面阔3间,重檐歇山顶。明代农民起义首领韦朝威和韦银豹、韦朝猛等曾占领该城为据点,长达数十年。隆庆四年(1570年)被俞大猷领明军收复。题名南门为“永镇门”。

龙胜各族自治县
龙胜温泉
在江底乡矮岭村。

红军楼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龙坪村。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为一侗族鼓楼,16柱五重檐,四角攒尖顶,高10米,面阔和进深均为10米。1934年,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湘江第四道封锁线后,于12月10日到达平等乡龙坪寨。夜里国民党派遣特务放火烧龙坪寨,以离间红军与侗族人民的关系。周恩来组织干部战士扑灭了大火,抢救了寨中200多座木构民居和一座鼓楼。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道理,处决纵火特务,救济受灾群众。侗族人民为感激红军的恩情,把这座侗族鼓楼改名为“红军楼”。

粤东会馆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

鼓楼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

风雨桥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乡。

恭城瑶族自治县
湖南会馆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城。湖南籍人集资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同治元年(1862年)、光绪三年(1877年)和1915年重修。院落式布局。占地面积1847平方米。门楼面阔3间,进深2间,高2层,重檐歇山顶,盖青瓦。戏台为木石结构,六柱台梁式构架,歇山顶,四角飞檐。
周渭祠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城。又称周王庙。系祭祀宋御史周渭的祠庙。创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间(1723-1735)重修。坐北向南,院落式布局,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现存门楼、大殿和厢房。门楼俗称蜜蜂楼,面阔3间,进深3间,叠梁式木构梁架,重檐歇山顶,琉璃瓦盖。周渭(922-999),恭城人。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上书朝廷,陈述时务,被召应试,赐进士。从政廉洁,为民谋福利。开发民智,兴办学校。逝后建祠纪念。

武庙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城印山。又称关帝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坐北向南。四进院落,砖石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2130平方米。戏台用方形料石块砌基。台梁式木构梁架,重檐飞角,歇山琉璃瓦顶。

孔庙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城印山。坐北向南。明永乐八年(1410年)始建于城北凤凰山。成化十三年(1477年)迁县西黄牛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迁建今址。清康熙九年(1670年)毁于兵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其后修葺,大致保持原状。建筑为砖木石结构,依山而起,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大成殿是主体建筑,建在二级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4间,抬梁式砖木构架,重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是广西一座保存完整的孔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