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名胜古迹

保定市

大慈阁
在保定市区中心。据载,由蒙古汗国将领张柔所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被焚后重建。因地势高耸,形状雄伟,数十里外可见。

莲花池
在保定市区中心。初建于唐上元年间(674-676)。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张柔移镇清苑(今保定),在此扩建园苑,引城西北鸡距泉的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名此园曰雪香园,为其私家园林。因荷花繁茂,故明代称为莲花池。万历年间(1573-1620)大规模扩建,改名为水鉴公署,成为达官贵人优游宴饮之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其西北建莲池书院,后辟为行宫,乾隆、嘉庆、慈禧等出巡,途经保定均在此驻跸,仅乾隆帝一人即达6次之多。总面积2.4万余平方米,池水面积7900余平方米。现已辟为莲池公园。

临漪亭
在莲花池水中央。此亭与莲花池为园内中心风景点。清乾隆帝诗有“临漪古名迹,清苑称佳构。源分一亩泉,石闸飞琼漱。行宫虽数宇,水木清华富。曲折步朱栏,波心宛相就”之句。

水东楼
在莲花池园内正东。楼南有碑2通,一为唐苏灵芝书写的《田琬德政碑》,笔法潇洒;一为明王阳明诗碑,笔力雄劲,气度不凡。

观澜亭
在莲花池园内水东楼西南假山上。清乾隆帝曾四次在此题诗记游。

君子长生馆
在莲花池园内正西。门额有“君子长生馆”五字匾,寓“君子之德,与世长存”之意。两边有楹联曰:“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歌何处,更教思古发幽情”。

寒绿轩
在莲花池园内南塘南岸。轩前翠竹千竿,迎风摇曳,取宋欧阳修“竹色君子赋,猗猗寒更绿”的诗意以名轩。每逢冬雪初降,园林银装素裹,游人多来此赏雪。

高芬轩
在莲花池北面、洒然亭之东。轩内北墙上嵌康熙帝擘窠大字“龙飞”二字。轩后是碑刻长廊,长达33间,内壁嵌有碑刻82方,分为3段。西段有26方,自明王阳明《客座私祝碑》至《蜀山图歌》,草书居多;中段有14方,以行草居多为,多为诗歌;东段有42方,是著名的《淳化阁帖》碑刻,有晋王羲之、唐怀素及颜真卿、宋米芾、明王阳明及董其昌等书法大师杰作。

淮军公所
在保定市体育场街东侧。原为县城隍庙、土地祠旧址,清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奉旨率淮军到达保定,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在此建淮军公所,并为在南京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阵亡的将士建昭忠祠和祭场。李鸿章死后,诏改昭忠祠为李鸿章祠堂。淮军公所是一处具有江淮建筑风格的建筑群体。旧址占地约1万多平方米。

直隶总督署*
在保定市南市区裕华路。前身为宣化堂,为元代顺天路总管府驻处。明洪武中设为保定府衙署。永乐年间(1403-1424),大宁都司从蓟镇迁此。清初将保定城西北隅原明总兵署改为参将署。康熙八年(1669年),撤大宁都司,直隶巡抚自正定移至保定,巡抚署设于参将署,原大宁都司署改为参将署。清雍正年间(1723-1735),直隶巡抚升为总督,改建参将署为直隶总督署。辛亥革命后,先后为直隶督军、直鲁豫巡阅使、保定行营、河北省政府、十一战区司令部等衙署。1948年后曾为冀中行政公署、河北省人民政府驻地。院内古柏参天,清幽雅静,现辟为直隶总督署博物院。

钟楼
在保定市裕华东路西段路北侧。建于金大定间(1161-1189)。楼内悬有金大定年间所铸大钟一口,钟高2.55米、径2米,为现存早期古钟之一。

涿州市
云居寺塔
在涿州市内东北隅。有砖塔两座,南北遥峙。南为智度寺塔(高33.99米),北为云居寺塔(高52.11米)。云居寺塔系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八角六层,一反佛塔用奇数的惯例而采用偶数。斗拱结构与辽代木建筑多有相符。塔内中央有巨大的砖制中心柱,内设阶梯直达上层。外面有走廊环绕。塔为辽大安八年(1092年)所建。南塔为八角五层,结构与北塔相同,唯各层斗拱不如前塔富于变化。因二塔造型优美,颇具盛名。

智度寺塔
在涿州市内。

汉昭烈帝庙
在涿州市涿州南偏西7.8公里楼桑庙。

商代遗址
在涿州市东南高官庄。

刘备故里
在涿州市涿州南偏东8.4公里大树楼桑村。

张飞故里
在涿州市南松林店镇。

郦道元故里
在涿州市涿州东南3.5公里东道园村。

古岐沟关遗址
在涿州市西南南马村乡岐沟村。

西管头汉墓群
在涿州市南皋店乡。

定州市
定州汉墓群
分布于定州市区周围、唐河和孟良河之间。定州为西汉和东汉中山国都城,历代中山王(除靖王刘胜、哀王刘昌等外)及其高级官吏,多葬于此。1965年发掘出三盘山三座大墓,传为糠王、顷王、宪王陵墓,后又在城关附近发现简王、怀王等大墓,现已发现的汉墓达280余座,多尚未发掘。在清理的汉墓中出土有大量珍贵文物,除陶、金、玉、铜、漆、铁器外,各墓均发现玉衣,还有载有《论语》、《儒家者言》、《太公》等古籍的竹简。

(西汉)龙凤心形青玉佩,1969年北陵头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

马蹄金,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

饼金—直径6.1厘米,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

开元寺塔*
在定州市南门内。北宋时寺僧会能往西天竺(今印度)取经,得舍利子归。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真宗下诏建塔,至和二年(1055年)始成,历时55年。因当时定州地处前沿,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察看敌情,故又名料敌塔。为楼阁式砖塔,建于高台之上,平面呈八角形,11层,高84米,是国内最高的砖塔。塔分内外两层,其间有游廊环绕,层间有砖阶可直达顶层。第二至三层游廊顶部天花由雕花砖砌成,并以彩色相饰,极为精美。塔内两壁有壁龛,龛内原有壁画、塑像,各层回廊壁上,历代碑刻和名人题咏甚多。

静智寺塔地宫
在定州市内。

青釉长颈瓶—高18.7厘米,静智寺。北宋静智寺塔和净众院塔的地宫于1969年发掘。静智寺塔塔基地宫建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 。

白釉五足香炉—通高24.4厘米,静智寺。

白釉刻花净瓶—高25.5厘米,静智寺。

净众院塔地宫 
在定州市内。

白釉刻花龙头净瓶—高60.7厘米,净众院。净众院塔塔基建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 。

白釉刻花镶银盖瓶—通高19.8厘米,净众院。

大道观
在定州市内。

文庙
在定州市内。

考棚
在定州市内。

著名音乐家、革命烈士张寒晖纪念馆
在定州市内。

杜茂墓、赵熹墓
在定州市南邢邑镇。

安国市
安国药王庙
在安国市南关。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始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占地3200平方米,前有牌楼、山门,门前有石狮一对,并竖立高27米铁旗杆2根。药王姓邳名彤,安国人,是东汉开国功臣,才兼文武,精通医理,遐迩闻名,殁后葬于安国南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徽宗追封为灵贶侯,并建庙祭祀。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庙宇,并在西厢塑秦越人、张仲景、张子和、华佗、孙思邈、刘河间、孙林、张介影、徐文伯、皇甫士安等十大名医像陪祀。

伍仁桥
在安国市区南12公里的伍仁桥村。又名贵妃桥,明神宗万历皇帝贵妃郑氏所建。全长45米,宽5米。南北横跨磁河,为五孔联拱石桥。桥面两侧望柱雕石狮,桥头有石象、盘龙柱。桥下中间一孔的顶部有大理石即“贵妃石”一块。郑贵妃,大兴(今北京)人,万历初入宫,时年14岁,她出身良家,聪明机敏,一生受帝宠爱。为给皇帝祈福,在药都安国修建此桥。

元戏曲家关汉卿故里及墓
在安国市祁州南13公里伍仁村。

毛泽东视察纪念馆
在安国市祁州东北2.5公里淤树乡八五村。

高碑店市
开善寺
在高碑店市旧城址东北隅。俗称东大寺。据载始建于唐。原建筑多毁,现仅存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建于辽代。殿内柱网富于变化,通面阔达25.8米,但殿内仅见4柱,空间开敞,这是为适应殿内布置密宗观音大士、八大金刚等繁多群像需要而采用的减柱和移柱法,以扩大礼拜视野,充分反映了辽代佛殿结构安排与实用要求紧密结合的设计思想。

“燕南赵北”4字碑
在高市碑店镇。

满城县
满城汉墓*
在满城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陵山主峰东坡。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葬于前113-前103年间。窦墓在刘墓之北侧。凿山为陵,内部布局完全模仿宫殿建筑。1968年发掘。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刘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体积2700立方米。墓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整个墓道先用石块填满,后在墓道外口砌两道土坯墙,其间浇灌铁水加以严封。窦墓和刘墓大体相同,体积为3000立方米,外口在两道砖墙之间,灌以铁水封闭,比刘墓更为坚固严密,其库房和车马房亦比刘墓为大。两墓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等器物,丝织和医用金针共1万多件。还有墓主人的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是首次重大发现。衣用玉片制成,玉片间以金丝编缀。刘的玉衣长1.88米,用玉片2498块、金丝约1100克。窦的玉衣长1.72米,用玉片2160块、金丝约600克,结构相同。

(西汉)熊足鼎,通高 8.1厘米。

乳钉纹铜壶—通高45厘米,刘胜墓出土。

铜朱雀灯—通高30厘米,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王后窦绾墓出土。

错金铜博山炉—通高26厘米,刘胜墓出土。

张柔墓
在满城县城北8公里的月明山下。张柔(1190-1268),金易州定兴(今属河北)人。1218年降蒙古,成为蒙古汗国名将,封蔡国公。现墓封土直径20米、高8米。在张柔墓西南侧,还有其子张宏略、张宏规墓。

抱阳山
在在满城县东顺民乡。

晋建方顺桥
在满城南偏西20.1公里。

曹仙洞
在满城县西北坎下乡境内。

夜借商周遗址
在满城县东大册营镇。

清苑县
地道战遗址*
在清苑县城南15公里的冉庄村。原地道全长30余里。主干道高1-1.5米、宽0.7-0.8米,上距地面约2米。地道分军用和民用两种,用以作战和隐蔽人、物。在抗日战争中,进行了大小战斗150余次。

阜平县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在阜平县城南17.5公里城南庄镇东的山坡下。共有三排21间北方农家式平房,面积1715.2平方米。前排9间为作战处、电话室和作战室;中排8间为警卫室,参谋长、秘书办公室和会议室;后排4间为司令员聂荣臻和副司令员萧克的办公室和寝室。晋察冀军区于1937年11月在山西省五台县创建后,不久即迁至阜平南湾等处,1947的10月迁至城南庄。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由陕北经山西抵达城南庄,曾在司令部短暂驻留。
唐建苍山石佛堂
在阜平县槐树庄乡。

徐水县
刘伶墓
在徐水县遂城乡张华村南。现存封土南北长3米,东西宽2米,高1米。墓前立有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安肃邑令谢昌言撰文并树立的《重修刘伯伦墓新建酒德亭碑记》碑一通。刘伶西晋沛国(治今安徽宿州西北)人。曾任建威参军。嗜酒,作《酒德颂》。与嵇康、阮籍等同为“竹林七贤”。后自沛来武遂(今遂城)访张华时卒,并葬于此。

燕长城遗址
在徐水县遂城镇张华村北。

张华墓
在徐水县遂城镇张华村东。

定兴县
慈云阁
在定兴县城内十字街中心。原名大悲阁。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五月。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后改今名。元大德年间龙兴寺住持僧宝德,因旧大悲阁毁于兵乱,遂发愿重建。龙兴寺原有前、中、后三部,现仅存中部之阁。砖木结构,工艺精巧,彩绘华丽,宏伟壮观,保存了元代建筑风格。明御史李荩有碑记。

义慈惠石柱*
在定兴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柱村。又称北齐石柱。柱身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刻铭,柱上有“大齐太宁二年”题记。高约7米,分柱身与石屋两部分,柱身与石屋之间垫一长方形石盖板,盖板上置面阔3间、进深2间的古雕小屋,似一座三间殿宇模型,是研究我国隋唐以前建筑形制的实物资料。柱身刻石柱颂,约3000余言,记叙了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间,杜洛周、葛荣起义及其失败后义葬、义食和兴建石柱经过。

祖逖故里
在定兴县北祖村店。

唐县
倒马关
在唐县西北90公里。据《畿辅通志》记载:“倒马故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险峻马为之倒,因名”是捍卫京师的重要门户。唐河穿石东去,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关有二城,上城又名上关,为明长城关口所在,建于洪武初年,与紫荆关、居庸关合称为“内三关”。关两侧长城顺东西蜿蜒。“土木之变”鞑靼由此入寇,毁坏关城。景泰三年(1452年)因上城城垣卑小,在城南3里桑园复筑下城,即现倒马关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关城,改设参将。现城内布局依旧,除关城外还有许多文物古迹,有旧衙署,明建杨业、杨延昭忠节石碑,城关北部有倒马关建城碑及六郎碑3通。

六郎碑
在唐县倒马关城西3公里马圈山上。后人为纪念宋将杨延昭(杨业第六子)镇守三关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建。杨延昭(958-1014),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人。宋真宗时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遂城(今河北徐水县境内)一带抗击辽兵,因功授莫州刺史。后辽兵再度入侵,杨延昭伏锐兵于羊山(今徐水县西20公里)之西,大败辽兵,俘其主将。旋升保州防御使,徙高阳关(草桥关)副都部署。碑坐北向南,汉白玉砌,高1.18米,宽0.6米,厚0.7米。碑文楷书“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九字,下署“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沈俊书,正德十五年岁次庚辰春三月吉旦”。

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在唐县仁厚镇北。

中山城遗址
在唐县北店头乡。

高阳县
留法工艺学校旧址
在高阳县高阳东南8.4公里赵堡乡布里村。

明末抗清将领孙承宗故里
在高阳县南街。

清大学士李鸿藻旧居
在高阳县东街。

容城县
晾马台遗址
在容城县东偏北11公里晾马台村。

上坡遗址
在容城县容城西南上坡村。

涞源县
阁院禅林寺
在涞源县城内西北隅。寺内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为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阁。文殊殿为主体建筑,又名大雄宝殿。殿建于高0.75米的砖台上,前有月台,台上东西有古松2株。殿外檐装各种球文格扇门,形制古朴。殿内两壁有壁画。寺内有铁钟一口,高1.6米,口径1.35米,为辽天庆四年(1114年)物。据县志、碑刻及题记等资料考证,寺始建于东汉,唐代重建,辽代大加修缮,现仍保留辽代建筑特点。天王殿及藏经阁均为以后增筑。

兴文塔
在涞源县城东关一高台上。始建于唐,现存为辽代建筑。八角五层楼阁式实心砖塔,高25米。塔身首层下东侧和二层西侧分别镶有唐天宝三载(744年)和明代嘉靖时期题刻。在塔西侧有一组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的泰山宫,现存有山门、钟楼等。

望都县
望都壁画墓
在望都县所药村东。是两座东西对峙、相峙约30米的汉代砖室大墓。东为东汉太原太守刘公(佚名)墓,于1952年清理;西为东汉宦官浮阳侯孙程墓,1954年清理,即望都壁画墓。壁画主要在前室四壁及通中室券门内两侧。所有壁画均线条简练,人物相貌神情不一,鸟兽亦生动逼真。颜料多为矿物质,至今鲜明清晰。画上题记与东汉晚期书法相近。

安新县
仰韶文化遗址
在安新县留村。

雁翎队战斗遗址
在安新县白洋淀区。

易县
清西陵*
在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东北距北京120公里。是清朝皇室陵墓群之一。四周层峦叠嶂,地势开郎。西有紫荆关,南有易水,东南为燕国十都遗址。清初先建陵于遵化县(今市)马兰峪西,雍正八年(1730年)选易州(今易县)永宁山下太平峪为陵址,翌年兴建泰陵。乾隆时有诏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相间在上述二陵分葬,自此,清皇室陵墓遂有东西陵之分。西陵陵区周围100余公里,内围墙长达21公里,有帝陵4座: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后陵3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园寝3座;王公、公主园寝4座;共14座,葬76人。陵内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刻百余座,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泰陵是西陵的中心,其余诸陵分别在东西两侧,建筑形制除慕陵、崇陵无圣德神功碑、石像生、石雕等外,大体相同,唯慕陵无明楼、宝城等建筑,形制特殊。陵区内林木蓊郁,一望无际,空山鸟语,流水潺潺。

泰陵
在清西陵中心。是清雍正帝陵墓。建于雍正九年至乾隆二年(1731-1737),雍正帝即位初年便遣大臣选择陵址,始定东陵九凤朝阳山,后改定易县城西永宁山麓。是西陵兴工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建筑。前有一座联拱式一孔桥。桥北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条宽10余米、长2.5公里的神道。进大红门,右侧有具服殿,殿北是30米高的圣德神功碑楼,内立石碑两通。碑楼四角有汉白玉石华表,满刻云龙浮雕。从此过桥,石翁仲、狮、象等排列神道两侧。有马道通宝城,城上有宝顶,下即地宫。雍正崩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二年三月与孝敬皇后、敦肃皇贵妃合葬泰陵。

泰东陵
在泰陵东北1.5公里处。内葬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营造期间,乾隆帝曾亲莅检查。在清代后陵中规模较大。陵区遍植古松。

昌陵
在泰陵西1公里处的宝华峪。为清嘉庆帝陵墓。昌陵在建筑上有几处特别之处:隆恩殿为紫花石(豆瓣石)铺墁,磨光烫,平光如砥,石面呈黄色,缀以天然形成的紫色花纹,千姿百态。其地宫是西陵中规模最宏大的,而且未被盗掘。据“雷氏图纸”记录,地宫为四门九券,且刻有经文,与清东陵内乾隆帝的裕陵规模和装饰相近,是一座石雕宝库。

昌西陵
在昌陵西侧1.5公里。内葬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规模较小,无方城、明楼。但其隆恩殿内藻井彩画为丹凤展翅,与众不同。宝顶前神道正中嵌有回音石,游人至此发出声响,可闻地下传出的回声,弧墙两侧亦有回声效果,为清西陵诸陵中所独有。

慕陵
在清西陵最西面。为道光帝陵墓。道光陵寝原建于东陵宝华峪,历时7年,竣工后葬入孝穆皇后,翌年地宫浸水,道光十二年春改营于西陵龙泉峪。陵规模较小,没有大碑楼、石像生、明楼等建筑,但工程质量坚固精细,围墙磨砖对缝,干摆浆灌,殿宇不施彩绘,均由楠木构造,精美异常。殿内藻井、雀替、檩枋、门窗上均雕刻数以千计的云龙和蟠龙。龙头部分采用透雕手法,龙形矫健,犹如飞腾于波涛云海之中。龙首皆昂首空中,张吻鼓腮,吞云喷雾,楠木香气馥郁。俗传东陵道光陵地宫浸水后,道光帝认为这是因“群龙钻穴,龙口喷水”所制,命巧匠用楠木雕龙,升龙于天,隆恩殿雕饰遂别具一格。竣工后先葬入孝穆等三个皇后,咸丰二年(1852年)将道光帝入葬。

崇陵
在泰陵东北5公里处。是清光绪帝陵墓。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清陵中建筑年代最晚的一座。1915年葬光绪帝和孝定皇后于此。动工兴建之初,由于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陵工停顿,后从逊清皇室经费中拨款才得以完成,故规模较小,亦无大碑楼、石像生等。因用料均为桐木、铁料,俗有“桐梁铁柱”之称。山陵银松、罗汉松甚多,周围为大面积果园,景色秀丽。由于建陵年代较晚,至今梁枋彩绘如新,金碧辉煌。

崇妃园寝
在崇陵东面。是光绪的珍妃和瑾妃之墓。建于1912-1915年。珍、瑾二妃是同胞姐妹,他他拉氏,满族,满洲镶红旗人。珍妃关心国事,支持光绪帝变法维新,被慈禧太后打入冷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行前命太监推珍妃入八角琉璃井内溺死,翌年方将尸体捞出,葬于西直门外田村,1915年移葬崇妃陵。

永福寺
在清西陵东部。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专为陵寝祭祀设置。整个寺院主要殿宇均为黄色琉璃瓦顶,余为布瓦顶。黄灰瓦顶、红色院墙,掩映于苍松之间,高低错落,显示出一幅幽静壮观的古刹风光。

燕下都遗址*
在易县城东南,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是燕国故都之一。故城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中部有运粮河故道纵南北。宫殿区在城址东北部,由3组建筑群组成,分布在武阳台东北(小平台)、东南(路家台)和西南(老爷庙台)等3处。墓葬区设在东城的西北角。近年勘探发现,燕下都的营建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期燕昭王时期,是当时燕国在南方的重要门户及军事重镇。燕太子丹送别荆轲即在此地。燕国中兴之主燕昭王也曾在这里高筑黄金台以招纳天下贤士。

圣塔院塔
在易县城西南2.5公里荆轲山上。原为圣塔院寺内建筑。寺与塔同时创建于辽乾统三年(1103年),不久塔与寺俱毁,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重修,现仅存塔和清《重修圣塔院记》石碑一通。塔建于山上,清碑上又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等语,故又称荆轲塔。八角十三层,通高25.36米,砖石结构,实心。塔集楼阁式与密檐式砖塔于一身,造型典雅秀丽,虽经多次修葺,仍保留辽代风格。

狼牙山纪念塔
在易县城西南40公里处。因山势险峻状如狼牙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是晋察冀边区的东部屏障。1941年秋,日本侵略军3000余人,分9路向边区进犯,晋察冀边区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留下少数部队在狼牙山的牛角壶一带牵制敌人。经过激烈战斗,仅剩下马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五人,在敌人三面包围下坚持战斗,击退敌人多次冲锋。后弹尽路绝,宁死不屈,纵身跳下悬崖。马保玉等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和宋学义负重伤脱险。1958年人民政府在此山棋盘陀上重建纪念塔。十数里外可见。聂荣臻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紫荆关
在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东汉时名五阮关,建武二十年(44年)乌桓为寇,遣马援出五阮关掩击。宋时名金陂关,后因山多紫荆树而改名,金元以来皆名紫荆关。明初进行大规模改筑和新建,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与二关号称内三关。现存多为明代建筑。原关有4门,以南北二门为交通要道。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南门有“紫塞金城”匾额,皆明万历年书、刻。关城东西南三侧墙外有墙,北墙下临拒马河,依山面水,形势险要,为军事要地。其北城门、北城墙均以大块料石垒砌,建筑水平高超,为全国同类建筑中罕见。

双塔庵双塔
在易县太宁寺村北的太宁山腰。两塔相距20米,均为砖塔。二塔始建于金皇统四年(1144年),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重修,现仍存金代风格。东塔:八角十三层,通高17米。西塔:八角三层,楼阁式,平面呈八角形,通高10.58米。塔身简洁,刹、座繁华,造型新颖脱俗。

曲阳县
北岳庙*
在曲阳县城内。原名北岳安天元圣帝庙,简称北岳真君庙。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时期,为祭祀北岳之所,历代沿袭成制,至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始改祭于山西浑源州,此庙遂废。北岳庙建筑规模宏大,平面布局成田字形,现存面积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39米。主体建筑是德宁之殿,重檐琉璃瓦顶,四周有白玉石栏杆,栏柱上的狮子、棂窗砖刻,均为元代作品,精巧生动。殿内绘有壁画,东西两壁为巨幅《天宫图》,高6.5米,宽17.6米,最大的人物高达3.3米。西壁最高处绘有“飞天之神”,形象狰狞,矫健有力,荷戟而视。两壁共绘人物73个,神态各异。相传为唐朝吴道子真迹,疑为元人仿唐人技法之作。据传隋末窦建德曾率农民起义军进驻曲阳,起义军纪律严明,深得人心。民间为纪念义军,称德宁之殿为窦王殿。庙内存有北齐、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碣137块,其中大魏王府君碑,在康有为编纂的《广艺舟双楫》一书中定为神品,拓本甚多。其他如宋代韩琦碑,明代朱元璋碑等都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修德寺塔
在曲阳县小南关原修德寺旧址内。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现存为宋代原物。塔建在巨大方形石砌高台的后部中心线上,八角六层,实心砖塔,不能登临,通高32米。此层塔身各面砌出个小型砖塔,围成五圈。此塔造型独特,装饰简洁新颖,集华塔建筑与楼阁式建筑于一身,是国内仅存的古塔实例。

石雕观音立像—高34.5厘米,北魏永熙二年造。1953-1954年发掘修德寺塔基及宋代寺址时,出土大量北魏至唐代的佛教石造像残片,经修复,得残像2200余躯,绝大多数为曲阳黄山所产的汉白玉所制。

石雕菩萨立像—高35厘米,东魏武定二年造。

石雕菩萨思惟像—高46.5厘米,东魏元象二年造。

石雕双观音立像

文昌塔
在曲阳县小南关。

定窑遗址
在曲阳县城。

钓鱼台仰韶文化遗址
在曲阳县城。

八会寺石佛龛
在曲阳县城。

蔺相如故里
在曲阳县产德乡西相如村。

蠡县
大宋台
在蠡县蠡吾西偏南3公里大宋村。

“影三郎”汉墓
在蠡县蠡吾北4.4公里郑村。

顺平县
汉古墓子城遗址
在顺平县城内。

博野县
王子墓
在博野县城内。

清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故里及祠堂
在博野县北杨村。

汉蠡吾古城遗址
在博野县西北城东乡。

雄县
涞水县
野三坡#
在涞水县境内。风景区内地质年代地层出露比较齐全。面积460平方公里,其中突出的是千姿百态的群峰和深邃幽长的百里峡谷。其雄、险、奇的景象实为华北地区罕见;白草畔景区植物种类繁多,较好地保存原始森林的自然风貌;拒马河、小西河四季不冻不竭,河岸如意岭下,单体突起的沙丘和百米宽的沙滩构成了水浴、沙浴、日光浴三结合的天然浴场。因地处偏僻,野三坡保持了浓厚的古老民俗乡风。

镇江塔
在涞水县城北偏西11公里中水东村西、清水河东岸。古代清水河常有洪水泛滥,为息水患,修塔镇之,故名镇江塔。塔始建于唐先天二年(713年),明正德元年(1506年)、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均有修葺。塔为方形密檐砖塔,空心不能攀登,平面呈正方形,7层,通高14米,塔底层周长9.2米。此塔造型古朴,稳重浑厚。

皇甫寺塔
在涞水县皇甫寺村东北0.5公里。原为毗卢寺内舍利塔,寺毁后便以塔所在地为名。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八角十三层,平面呈八角形,通高22米,直径约5米,全部砖砌。此塔上丰下锐,素雅秀丽,表现了金代古塔独特的风采。

庆华寺花塔
在涞水县北洛平村北2.5公里庆华寺山门正南。因塔刹上雕饰较多,故名花塔。约建于辽金时代。八角单层,通高13米。表面用砖砌出八层、116个小佛龛,直到刹尖。每个小佛龛上均雕有3个寿桃,列成三角形,龛内原有佛像。其艺术构思在于表现千佛涌现,极富特色。

西岗塔
在涞水县城西北约1公里西岗上。因建在西岗上,故名西岗塔。塔建于辽金时代。八角十三层,通高36米,底层直径6.5米。此塔结构特殊,集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于一身并兼经幢装饰,第一层和最高层上下呼应,显得紧凑而富于变化。是辽金砖塔中不可多得的实例。

清怡贤亲王墓
在涞水县东营房村西1公里处。又称十三王爷坟。怡贤亲王名允祥,清康熙帝第十三子。雍正时封和硕怡亲王,因治理京畿水利有功,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雍正八年(1730年)病逝。帝为之辍朝三日,命配享太庙,遂建陵墓于此,占地600余亩。早岁墓地建筑甚多,日本侵华时期屡遭破坏,现仅存石牌楼、神道碑、华表和五孔石桥等。石牌楼有二座:一为七楼四柱牌楼;一为火焰牌楼,高10米,宽25米。神道碑高5米,宽1.4米,碑上有用满汉文字刻写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亲王神道碑”等字。墓园三面环山。茂林丰草。

大龙门关摩崖刻石
在涞水县。大龙门关又称龙门峡。是明真保镇长城的重要关口,也是紫荆关通往山西的重要通道。拒马河水从峡谷中穿行东去,两侧峭壁千重,形势险要。在两峰壁立的崖口两侧,有明时摩崖刻石数十处,包括词、绝句和题记。刻石文字有大有小,把龙门峡谷的独特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题记人多为明边关守将。

大龙门城堡
在涞水县拒马河南岸。大部保存。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为长城关口。城南垣以山为障,西、北、东以大条石和青砖砌筑,十分坚固。西门有“镇宣威武”四字匾额。城内有衙门一座,校场、军库各一处。设把总驻守,下辖关隘12座。

西岗三塔
在涞水县城东南。

晋名将祖逖故里
在涞水县王村乡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