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名胜古迹
张家口市
- 大境门
- 在张家口市内。原为明代长城的一个关隘。此段长城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徐达督兵修补长城,建此关口;清代筑城楼,为扼守京都之北门。素为兵家必争之地,亦为汉蒙民商贸易之货物集散地。门额有1927年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所书“大好河山”四字匾。
- 赐儿山云泉寺
- 在张家口市西1.5公里赐儿山东麓。俗传至此寺子孙娘娘庙可祈神求子,故山名赐儿山。寺坐西向东,随山就势,择景而建。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后有增建。山西崖下有天然石洞三,中为风洞,左右为水洞、冰洞。水洞泉水甘美,终年不竭不冻;冰洞冰雪晶莹,盛夏不融。冰水两洞虽近在咫尺而寒温迥异,犹如冬夏。
- 水母宫
- 在张家口市桥西区内。
- 文昌阁
- 在张家口市桥区内堡子里。
- 玉皇阁
- 在张家口市桥区内堡子里。
- 鸡鸣山避风桥
- 在张家口市下花园区。
- 北魏石窟
- 在张家口市下花园区。
宣化区
- 宣化城址
- 在张家口市宣化区。又称宣府城址。宣化,汉、唐、辽、金、元、明诸朝历为塞外重镇。元为宣德府治。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此设宣府左、右、前三卫,为京畿防卫要地。次年,在土城原基址上展筑新城,方二十四里,有七门,并筑南关城。宣德五年(1430年),在此设万全都指挥使司,正统五年(1440年)又加固城防,成为明朝九边中建筑最为坚固的镇城。现城址基本保存。城墙总长约12120米,东西1960米,南北3100米,部分城墙保存完好。
- 清远楼*
- 在张家口市宣化区城内正中。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楼3层,高17米,建于7.5米高的砖砌高台上,巍峨雄伟。楼悬明嘉靖年间铸造的铜钟一口,故又名钟楼。钟高2.5米,直径1.7米,重约万余斤。此钟声音宏亮,四十里外皆可闻。三层楼上四面各悬匾额一块:南为“清远楼”,北为“声通天籁”,西为“震靖边氛”,东为“耸峙严疆”。楼曾于清代维修,仍保存明代建筑风格。
- 镇朔楼
- 在张家口市宣化区钟楼南面,与南门(拱极楼)相望。始建于明正统年间,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楼南有“镇朔楼”匾额,清乾隆六年制,北面有“神京屏翰”匾额,系乾隆帝御笔。
- 宣化辽墓
-
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为辽检校国子监祭酒兼监察御史张世卿墓。建于辽天庆六年(1116年)。室内壁画约有86平方米,分布于墓室四壁和顶部,绘出行、伎乐、宴饮等活动,描写了墓主人生前的豪奢生活。墓顶上绘彩色星象图,以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为主,吸取古代巴比伦黄道十二宫之说,组成了中外合璧的星图。壁画内容丰富,彩色鲜艳,年代准确,在我国保存得不多,为研究我国辽代的社会历史、绘画史、天文科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烹茶图
星象图—以巨大的莲花为中心,莲花外径约100厘米,其外围绕内、外两周星宿。内周为二十八宿,外周为黄道十二宫。该图引起中外研究古代天文学的学者们的浓厚兴趣。
后室顶部彩绘星图M10
- 五龙壁
- 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东北、宣化师范学校院内。
康保县
- 金界壕
- 在康保县东南18公里郝四倌乡。
- 蒙古族阿布盖庙遗址
- 在康保县东北屯垦镇西北。
- 兰城子古城遗址
- 在康保县东南30公里万隆店乡。
- 小兰城古遗址
- 在康保县东南18公里郝四倌乡。
张北县
- 燕子城
- 即今张北县旧城。辽代称燕子城。辽主经常驻跸于此,当时燕子城的规模大抵与今之张北县城相当,全部板墙夯筑。辽、金、元三朝于城内东北角建筑行宫,全部砖石砌筑,作为皇帝往来的停留地。明洪武年间(1368-1398)改为兴和守御千户所,以重兵驻守。永乐二十年(1422年)为蒙古部落袭陷,遂弃。现在张北旧城仍保存完好。城内多旧式房屋,成为北去元上都旧城和清大喇嘛庙的必经之地。
- 狼窝沟
- 在张北县油篓沟乡南部。山势险要,自古为军事要塞,是张家口通往坝上的咽喉要地。
- 古长城
- 在张北县狼窝沟。
- 苏蒙联军烈士纪念塔
- 在张北县狼窝沟。
阳原县
- 泥河湾遗址
- 在阳原县城内。
- 侯家窑旧石器遗址
- 在阳原县西南东井集镇侯家窑。
- 玉皇阁
- 在阳原县东城镇。
- 旧东城遗址
- 在阳原县东三马坊乡西南。
- 小长梁旧石器时代遗址
- 在阳原县东大田洼乡西部。
赤城县
- 独石口
- 在赤城县北50公里。为外长城南北的交通要口,形势险要。因南有独石屹立平地,上有独石庙而得名。明初建城堡,宣德五年(1430年)移开平卫治此。为明朝屏障漠北的塞外雄关之一,和古北口、喜峰口合称为“塞上三口”,有“盖京师之肩背在独石口也”之谓。正统末陷于瓦剌部,景泰三年(1452年)恢复。后屡次增筑,万历年间(1573-1620)修治后,上北路参将驻此。今城基本保存完好,用砖石砌筑,十分坚固。衙署、寺庙等房屋仍存部分。
- 赤城温泉
- 在赤城县城内。
- 杨洪墓
- 在赤城县东南样田乡。
- 滴水崖千佛洞
- 赤城县东南后城村。
- 朝阳观
- 在赤城县东南后城村。
沽源县
- 忽必烈行宫旧址
- 在沽源县小宏城子村北。小宏城又称小红城,亦名乌兰城。即元之查罕脑行宫。史载,至元十七年(1280年)作行宫于查罕脑儿(元人诗文又常称为白海行宫)。坐落于海拔1300米的开阔地上,附近有大宏城子,相距2公里。城东北为水泉淖,偏西为公鸡淖,西南为囫囵淖,城西闪电河即金代之金莲川。囫淖即《金史·地理志》中的“白泺”,即白海,径10公里,行宫即以白海得名。城垣高大,远观如长龙巨阜,蜿蜒回环于草甸之上。城北正中有大型宫殿平台基址,台表面发现有大量的黄绿琉璃瓦,元代白瓷、青花瓷片,另出有石刻、建筑瓦件等。《马可·波罗行记》中“查罕脑中有一大宫”,即此处。金元以来非敕建宫殿和庙宇不得用琉璃瓦,当是皇宫所存基址无疑。
- 梳妆楼
- 在沽源县南沟村。南依山峦,东近滦河,东北为延绵不断大草原。据楼可远视金莲川(间电河)和碧波千顷的囫囵淖(白海),壮丽的行宫址映入眼帘。梳妆楼本身保存完好,它是目前在北方保存唯一的形制比较特殊的元代建筑。形如一蒙古包,全部用青砖砌筑。极富神秘色彩。相传为萧太后梳妆楼,实际并非辽代所建,依形制分析,乃元代所建,而且应是宫中一座神殿。酷似中世纪的天文台。完全仿自蒙古包形式,体现了民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 九连城遗址
- 在沽源县西南58公里九连城村。
- 长城遗址
- 在沽源县丰源店乡西南缘。
怀来县
- 土木驿堡
- 在怀来县土木堡村。本名统漠镇,唐末高开道据怀戎时所置,后沦为土木堡。一说辽主北幸过此常设大幕于此,因而筑城。元时仍名为统幕城。属怀来卫,永乐二十年(1422年)在旧城基础上展筑。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挟持下,率京师55万人抵御入侵的瓦剌部。不久被迫回军,在土木堡和瓦剌军展开激战。因堡中无水泉,南去15里有河,为瓦剌部所据,军中凿井不见水,士气涣散,瓦剌骑兵遂从麻峪口入,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城堡亦毁,由于是襟要之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隆庆三年(1569年)又重新修治故垒,保存至今。平面正方形,周长2公里,南北二门城垣存高在8米、厚5米左右,四面角楼高耸,十分壮观。堡内故街道、忠烈祠和碑碣仍保存。
- 上谷郡遗址
- 在怀来县小南辛堡乡。
- 长城遗址
- 在董庄乡乡东南缘、大山口乡和黄岭乡境内。
- 明总兵杨洪墓
- 在怀来县古家窑乡。
- 战国墓群
- 在怀来县北辛堡。
- 鸡鸣驿古城址
- 在怀来县鸡鸣驿。
- 镇边墙遗址
- 在怀来县横岭乡。
怀安县
- 明长城
- 在怀安县柴沟堡西北6.5公里东洋河村北。
- 汉墓群
- 在怀安县东北左卫镇和头百户镇旧怀安村西南。
- 昭化寺
- 在怀安县城。
- 九王城遗址
- 在怀安县东北左卫镇。
- 明“土木之变”旧址
- 在怀来县土木村。
- 鸡鸣驿古城址
- 在怀来县西北18.5公里鸡鸣驿村。
- 镇边城遗址
- 在怀来县东南横岭乡。
崇礼区
- 明长城
- 分布在崇礼区南家营镇、马丈子乡、五十家乡、清三营乡、白旗乡。
- 古人类文化遗址
- 在崇礼区西石嘴子乡脑包梁。
- 汉古城遗址
- 在崇礼区红旗营乡。
尚义县
- 明长城
- 在尚义县甲石河乡和下马圈乡南边界。
蔚县
- 玉皇阁
- 在蔚县城北城垣上。又称靖边楼。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清代重修。西山墙均有彩绘壁画,内容为道教的“天宫图”。人物刻画细腻,玉宇琼楼,风光秀丽。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精美壮观。
- 南安寺塔
- 在蔚县城西南隅的南安寺旧址。现寺已不存。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高约28米。用条石叠砌的塔基高2.5米。一至三层为木构出檐,以上为仿木砖檐。一至三层及十三层的角檐有铁套兽,四至十二层为陶套兽。每层八角各悬挂一铁铎,风吹拂,铎声清悠。每层正面四方中央各悬挂一面铜镜,层层增大,每当旭日东升,铜镜便熠熠生辉,是蔚县古城的“镇城之宝”。此塔始建于北魏,辽、金重修。从塔的造型和风格看,塔基、塔座为清代重修。
- 代王城
- 在蔚县东北代王城村。春秋为代国都城。前476年赵灭代。前228年秦攻破赵国,赵公子嘉出奔于此,自立为代王。后为秦灭。秦亡后,项羽徙封赵歇为代王,汉高祖立其兄喜为代王,均驻此。汉武帝时代国废。现代王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城内出土大量汉前的绳纹陶片、筒、板瓦残片、陶壶、罐、豆和铜镞等物。在城址中部有一小城,方形长宽40米,城墙高11米,传为代王嘉的宫城。
- 代王城墓群
- 在蔚县代王城东南1.5公里处。平坦的地面上巨阜突起,高大的封丘延绵不断。每座墓大者直径40-50米,小者10余米,高在10-15米不等,很有气势,系汉代居住城中的贵族墓地。1973年10月曾发掘墓群最西土堆,其余墓葬保存较为完好。出土汉代陶器、玉器、五铢钱等。
- 释迦寺
- 在蔚县西蔚州镇内。
- 灵严寺
- 在蔚县西蔚州镇内。
- 三关遗址
- 在蔚县东北西合营镇。
- 王敏书院
- 在蔚县西暖泉镇。
- 华严寺
- 在蔚县西暖泉镇。
- 赵长城遗址
- 在蔚县东北桃花镇和西南下战乡、果庄子乡、岔道乡、东杏河乡、张家窑乡。
- 玉泉寺
- 在蔚县西南玉泉山麓。
- 元书法家赵孟頫题杨氏石碑
- 在蔚县南杨庄乡。
- 重泰寺、弥勒寺
- 在蔚县西北涌泉庄乡。
涿鹿县
- 黄帝城
- 在涿鹿县东南古城村(即三堡村)北。是历史上的涿鹿故城,明志称为“轩辕城”。《史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括地志》曰:“涿鹿故城在妫川东五十里,本黄帝所都”。黄帝城东北邻水库,东南1里有阪泉,即黄帝泉,泉北有黄帝祠址。城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510米,东西宽450-500米。在城垣内夹杂有大量先秦时期遗物,如石斧、纺轮、鬲足、盘、罐、瓮残片。城内地面上到处分布有绳纹板瓦、兽面瓦当,经常出土刀币、半两钱、铜镞、铜镜等物。由此可以初步断定黄帝城的时代为战国到秦汉时期。
- 阪泉
- 在黄帝城东南1里许。又称黄帝泉。池水方圆在1亩左右,深2丈许。泉眼在南,来自地下,喷涌如注,淙淙有声。泉底澄澈如镜,鱼藻繁茂,此泉向东北弯曲流入水库。在黄帝泉侧,垂柳碧茵,交相辉映,是近百里内的风景佳处。陂泉西侧原有黄帝祠,今仅存遗址。
- 轩辕城
- 在涿鹿县城内。
- 黄帝战蚩尤遗址
- 在涿鹿县城。
- 巨禅师灵塔寺
- 在涿鹿县城。
万全区
- 万全右卫城
- 在万全区万全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砖石包筑,是宣镇19个卫所城中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万全右卫控扼通往塞北草原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屯驻重兵,官军多达3802人,是重要的火力点,也是明北面的边防重镇,北经膳房堡可达坝上蒙古草原。长时期成为塞外蒙古诸部和明廷征战不已的拉锯之所。城内仍存有大量旧式房屋,原衙署、寺庙、教场的布局仍可依稀可辨。
- 明长城
- 在洗马林镇、膳房堡乡东北界、梁家庄乡、新河口乡、北沙城乡、旧堡乡一带。
- 汉墓群
- 在万全区西南北沙城乡。
- 玉皇阁
- 在万全区西洗马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