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2)
哈尔滨的冰上活动(1955年)
哈尔滨市中心区的南岗滑冰场。
傍晚了,松花江上滑“爬犁”的人还舍不得回去(爬犁是类似雪橇的一种运动器具)。
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工人冰球队和市冰球代表队在厂内冰场上作友谊赛。
“阿姨,我们也要学习滑冰!”
曾经获得1953年全国冰上运动大会女子组花样滑冰第二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助教李建华。
滑冰场上的孩子(1957年)
十岁的滑冰“老手”韩波。
哈尔滨市专为孩子们设立的滑冰场。
练习。
表演。
还没有尽兴。
战胜洪水的英雄城市(1957年)
哈尔滨是松花江中游的城市,在建城的60年里遭到4次大水。第一次在1932年,当时敌伪统治者除了诵经祈神外,束手无策。听任洪水冲进市区,几千人死于非命。但解放后的3次大水都被共产党领导下的市民挡住了。下面介绍的是哈尔滨人民怎样战胜了1957年这一次特大洪水的。
1957年水位120.30公尺,尚志大街平安如旧。
1932年水位只有119.72公尺,尚志大街(解放后改今名)已是一片汪洋。
图为日夜领导防汛的指挥部,中立者是防汛指挥吕其恩。
连续3次战胜洪水的哈尔滨。
解放军官兵挖掉堤边的稀泥。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李昌在堤上运土。
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工人在水中坚持了16小时的扛土抢险工作。
参加防汛斗争的苏联专家。
江北30余里的大坝也加固了,农田没有遭到水淹。
被洪水包围的哈尔滨水泥厂一直照常生产。
冒着六级风,下水修堤脚。
20万防汛大军日夜守护在百余里长堤上。
从全国各地运来了防汛器材。
潜水员是抢险队的眼睛。
扎防浪木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参观团在大堤上慰劳防汛大军。
防汛期间,商店和电影院照常营业。
松花江畔的动力设备工业基地(1959年)
松花江畔的哈尔滨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今天,这里已成为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一个基地。
哈尔滨市锅炉厂的一个车间。附近的汽轮机厂和电机厂,建筑和环境各有特色,但都和这个车间同样美丽。
电机厂在制造第二台72450千瓦水轮发电机。
汽轮机厂制成的5万千瓦汽轮机的转子。
比火车头大好几倍的72450千瓦水轮机的涡壳,躺在电机厂车间里,就象巨大的蜗牛一样。
给5万千瓦汽轮机的后汽缸加工时,人和机器不得不钻进去工作。
锅炉厂制造的这个汽包,是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不可缺少的设备。
会劳动也会休息(1959年)
我国农村经济的飞跃发展,不仅使农民的生活富裕起来,也使他们逐渐摆脱着文化落后的状态。他们中间涌现了不少的歌手、演员……这里介绍的是哈尔滨市郊平房人民公社义发源村农村业余剧团的活动。
饲养员范玉兰虽然没有结婚,却很能体会剧中少妇的心情。
耕作区党委书记满连海不仅带头组织业余剧团,还亲自化装登台。
拖拉机手高振起和铁匠杨悦所同声合唱。
周作仁拿惯了菜刀,吕显华拿惯了锄头,挥起纸扇来却同样灵巧。
汽车司机姜维斌的女儿对爸爸的胡须很感兴趣。
年青的护士梁淑英变成老太太了。
木匠王文举(左起第三人)喜爱铙钹,烧窑工李树洞(左起第二人)大敲木鱼。
业余剧团的小演员姜秋萍(左)和杨玉芳。
朱玉华:台下算盘敲,台上嗓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