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宝清县 名胜、古迹 人物、典故 地方特产 清属三姓副都统辖地,后属临江州和临江府。1916年置宝清县,属吉林省依兰道。1992年划归双鸭山市。 邮编:155450 区号:0469 荒原上的战士(1958年) 这片五万平方公里、躺在兴凯湖北岸和乌苏里江西岸的草原,已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战斗在草原上的有一万三千名复员的铁道官兵,还有从祖国各地来的技术人员、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 “八五二”农场副场长匡汉球率领技术人员继续勘测荒地。 “八五二”农场在14个月里垦荒60万亩。 开荒后的第一年就收了3450万斤大豆和小麦。 开荒者经常和积水作斗争,这是他们在水中抢收大豆。 这个农场将饲养大批牲畜和家禽。饲养员甘叶凤原来是四川的高小毕业生,现在已经到这里安家落户了。 副场长黄振荣(左)向第二分场第三生产队长胡怀义了解大豆脱粒情况。 从北京双桥拖拉机修配厂来的工人们。 在拖拉机上安装御寒木棚,准备继续日夜开荒。 友谊之花(1959年) 1954年国庆节,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赠送我国一个大型谷物农场所需要的全套机械设备。后来苏联又派来51名专家帮助建场、传授大规模开荒和经营管理的经验。农场建立在黑龙江省的合江地区,名字就叫做“友谊农场”。 矗立在友谊农场里的中苏友谊纪念碑。 友谊农场的各种生产工作都是使用机器的。这是工人们在大豆地里中耕。 今年友谊农场又获得了小麦大丰收。这是晒麦场一角。 在从前的荒原上,不仅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庄稼,而且出现了丰盛的果木。 苏联赠送的烘干机,每小时可烘干2吨小麦。 “北大荒”的建设者们既会辛勤地劳动,也会愉快地休息。这是农场为他们兴建的俱乐部。 农场托儿所的孩子。 农场职工住得多舒服。 拖拉机手刘瑛(左)已由农场保送到东北农业学院合江分院深造。 春风吹绿北大荒(1959年) 完达山南北,兴凯湖和乌苏里江之间,一望无际的肥沃的草原上杳无人烟,在这里,有的地方黑土层厚达三、五尺。1958年,十万转业军人象一股洪流,从全各地涌来。沉睡的北大荒苏醒了。他们是来开辟农场的。 北大荒的完达山下,白桦树林连绵几百里。 要在荒原上走出一条幸福之路。 安下了“最初的家”。 不到一年,新村已经陆续建立起来。 半年之内修起了年产三千吨的人造石油厂。 昨天是军人,今天成了生产能手。 划破千年草封的荒原。 沼泽地带的运输。 遍地都是摘不完的黄花菜。 “荒原”上麦浪滚滚。 雁窝“岛”的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对外交通只有冰封期间才方便。这是向这陆上孤岛运送全年物资。 从乌苏里江捕捞的大蚂哈鱼。 转业部队的文工团员。 雁窝岛被征服了(1964年) 曾经是绝少人烟的“北大荒”,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如今成为著名的粮仓。“北大荒”有许多国营农场,雁窝岛上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 黑油似的土地苏醒了。 许多青年志愿来到雁窝岛参加建设。 雁窝岛的鱼产十分丰富,善于捕捞的人,可以随手捉起一尾大鲤鱼。 大面积的大豆田。 北大荒的一个农场(1978年) 八五三农场位于黑龙江宝清县。它是一九五六年由人民解放军的转业复员官兵开始创建的。他们刚来这里时,看到的只是无际的荒原和沼泽,杳无人烟。他们经过三年奋斗,达到了粮食自给。从一九五九年起,这个新建的农场就开始向国家提供商品粮。 一九七七年,全农场的粮食又获得了好收成。图为一个生产队的晒麦场。 科学实验活动普遍开展。图为一个生产队的科研小组成员在观察小麦新品种的生长情况。 收获后立即深翻,为明年丰收打基础。 畜牧业也有了发展。 大豆长势旺盛。 全农场共有三十六个养鸡场。 近三年来,修筑了四座水库,既可防洪灌溉,也可养鱼。 农场的一个居民点。 小麦是这个农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一九七六年一年,造林三千三百亩,新增山地果园三百亩,苗圃五百八十亩。这是一个林业队的苗圃。 农机修造厂。 养鹿场。 参加早期建场,艰苦奋斗十九年的老垦荒战士贺铁军。 北京下乡知识青年方瑜,为加速农业机械化努力研究技术。 从建场以来一直担任生产队长的赵尚秋(左三),被大家誉为好带头人。 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