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名胜古迹
开封市
- 龙亭
- 在开封市西北隅。原为宋代皇宫后宛的一部分。亭内高台是明代周王府花园中的土山,曾堆放煤炭,故名煤山。明末河决城淹,王府沦没,煤山独存。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煤山旧址建万寿亭,遇皇帝生日,文武官吏来此朝拜。康熙三十四年纂修《开封府志》时,称煤山为龙亭山,龙亭之名即始于此。现在高台上有清代建筑的重檐歇山式正殿。殿顶覆盖璃璃瓦,莹光耀目,巍峨壮观。正殿内放置的雕龙大石墩,传为宋太祖的御座。殿四周有精美的雕栏围绕,殿正面的石级分三层70余级,石级中间嵌有雕龙青石,甚为精致。龙亭前有潘、杨二湖。1982年在潘湖内发现明周王府遗址,并出土大量文物。潘、杨湖南,午朝门外有一对石狮,造型雄伟,雕刻精细,似为宋代遗物。
- 相国寺
-
在开封市内。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战国时为魏公子信陵君的故宅。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始修建国寺。唐延和元年(712年)睿宗为纪念他以相王即位,乃赐名大相国寺,并御书题额。寺广545亩,明末黄河泛滥,开封被淹,建筑全毁。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现存清代建筑藏经阁和大雄宝殿,均为重檐歇山,斗拱层层相叠,黄绿琉璃瓦覆盖。殿与月台周围绕以白石栏杆。殿内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高约7米,全身贴金,相传为一棵大银杏树雕成,精美异常。钟楼内存清代巨钟一口,高约4米,重万余斤,故有“相国霜钟”之称,为“开封八景”之一。
大雄宝殿
八角殿的木雕观音
- 佑国寺塔*
-
在开封市东北隅。俗称铁塔。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建。平面呈八角形,13层,高55.08米。外壁镶以褐色琉璃砖,近似铁色,故名。因黄河泛滥,塔基已埋于地下。塔身用不同形制的琉璃砖砌筑成各种仿木结构,檐下配置斗拱,檐上葺以黄瓦,造型宏伟挺拔,俨如擎天巨柱,为宋代砖雕艺术的佳作。历经地震、水患等自然灾害侵袭,仍巍然屹立。塔南八角亭内有宋金时期的铜佛一尊,高5.14米,重11.7吨,亦为珍品。
铁塔外壁琉璃砖上雕有各种花纹图案。
- 开封山陕甘会馆
- 在开封市内徐府街中段路北。旧称山陕会馆,清光绪末改今名。会馆前有雕砖砌成的照壁。照壁两边为掖门,门内有戏楼,左右为钟鼓楼。顺甬道向北有牌楼,飞檐参错,斗拱交互。过牌楼,中为二殿,左右为配殿,再北为正殿,各殿均用琉璃瓦覆盖,金碧辉煌。这里的石雕、木雕和琉璃制品,堪清代雕刻艺术的珍品。
- 延庆观玉皇阁
- 在开封市西南隅。原为元初建造的朝元万寿宫的斋堂,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庆观。观内仅存的玉皇阁,亦称通明阁,高约13米,阁分3层,下层外形为正方形。中层八角,用碧色琉璃砖砌成人字形屋山,该层檐下用枋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椽飞和詹枋等,小巧玲珑,异常精美。顶为八角攒尖形,覆盖琉璃瓦,有铜质顶饰和垂链。南门上悬琉璃砖雕成的盘龙匾,书“玉皇阁”三字。
- 繁塔
-
在开封市东南郊。因建筑在繁台上,俗称繁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为开封市内现存最早的建筑物。平面呈六角形,为楼阁式砖塔。因黄河泛滥,塔基没入地下。现高31.67米。据文献记载原为9层,“明初摧毁,止遗三层”。后在残留的3层塔身上加建7级小塔,形成特殊风格。塔檐下有仿木构建筑的砖雕斗拱。塔身内外各3层,壁面上嵌砌有数十种佛像雕砖7000余块,刻工精美,姿态各异,为宋代砖雕艺术的佳作。塔内有木质楼板和梯道,可登高眺望。第一层南门入口洞内,东西两壁各嵌石6方,东壁刻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西壁刻有《十善业道经要略》。第二层向南洞内,东西两壁亦嵌石6方,为太平兴国七年刻立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向北洞内东西两壁嵌石九方,多为捐施者姓名,第一方为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撰刻的碑石。
繁塔外壁-用约十分之一平方米的面砖砌成,每块砖中有圆形佛龛供奉佛像。
- 古吹台
-
在开封市郊东南3里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奏乐的地方。后来梁王在此增筑吹台。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居此,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古吹台建禹王庙,故又称禹王台。禹王庙有大殿5间,殿北壁嵌有岣嵝碑。殿前两庑各3间。大殿侧檐与两庑间用圆门缀连,分东西两院,东院为三贤祠,西院为水德祠。三贤祠祀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高适,后又祀李梦阳、何景明,合称五贤祠;以后又增高子业,称六贤祠。大殿院门南有御书楼,楼内嵌康有为禹王台诗石刻。御书楼南有清代书写的“古吹台”木牌楼。
古吹台正门
- 铁犀
- 在开封市东北郊铁牛村。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巡抚于廉所铸。因当时屡遭河患,铸此镇物以降水害。明末河决,庙宇毁坏,铁犀淹没。清顺治年间(1644-1661)掘出,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庙宇,改名镇河铁犀庙,将铁犀移置庙中。犀高2米许。
- 北宋东京城遗址*
- 分外城和宫城,外城在开封市城四周,距城约1.5公里。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南北稍长,东西略短,呈长方形,总长约2.9万米。宫城即大内,又称皇城,在东京外城正中偏北,周长约2.5公里。原为唐宣武军节度使治所,后梁改为建昌宫,后唐复为宣武军治所,晋为大宁宫,周世宗时虽加营缮,但仍不像王者制度,规模比较狭小。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开始扩建宫城,到政和三年(1113年)春,在宫城外北部建一组园林式的殿群,名延福宫。计有7个大殿、15个阁楼,非常壮观。金灭北宋后,皇宫遭破坏。
祥符区
- 朱仙镇清真寺
- 在祥符区泉仙镇南大街东。现存建筑有山门、厢房及大殿。大门面阔3间,进深3间,歇山顶,方石柱。大殿高15米,前后殿面积达800平方米,前殿为卷棚顶,后殿为硬山顶,极其高大壮观,是河南现存最大的明清时代伊斯兰式的大殿建筑。
- 朱仙镇岳飞庙
- 在祥符区西南朱仙镇。始建于明初,明清多次修葺。占地约5000平方米。现存大殿一座,为明代建筑。殿前碑刻15方,其中有岳飞《满江红》词和《送紫崖张先生北伐》词。字体奔放,苍劲有力。该庙是中国四大岳庙之一。
尉氏县
- 兴国寺塔
- 在尉氏县城东、开许公路西侧。塔与寺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寺久废而唯寺塔独存。塔为六角八层楼阁式,基座被水淤埋,现塔高30米,塔身由下而上逐层递减,中为塔心柱,绕柱为蹬道,可盘旋而上,上置宝瓶式铜塔刹,塔体内外壁镶嵌佛像砖约100多块,刻工精细,形象逼真。
- 紫铜钟
- 在尉氏县城关镇。
- 阮籍啸台
- 在尉氏县城关镇。
- 尉缭故宅
- 在尉氏县城关镇。
- 兴龙岗文化遗址
- 在尉氏县洧川镇。
- 洧川城南门
- 在尉氏县洧川镇。
- 城隍庙
- 在尉氏县洧川。
- 汉岑彭墓
- 在尉氏县十八里乡。
- 马武墓
- 在尉氏县十八里乡。
- 桐刘文化遗址
- 在尉氏县大马乡。
- 周灵王墓
- 在尉氏县大马乡。
- 明荣宁荣穆王墓
- 在尉氏县庄头乡。
- 康王城
- 在尉氏县庄头乡。
- 苑陵城
- 在尉氏县岗李乡。
- 三亭岗
- 在尉氏县岗李乡。
- 天井寺
- 在尉氏县岗李乡。
- 刘乡古墓群
- 在尉氏县张市乡。
- 阮籍墓碑
- 在尉氏县小陈乡。
- 汉蔡邕墓及府邸遗址
- 在尉氏县蔡庄。
- 王三官墓
- 在尉氏县蔡庄乡。
- 韦贤墓
- 在尉氏县水坡乡。
- 李牧墓
- 在尉氏县水坡乡。
- 大兴寺遗址
- 在尉氏县永兴。
兰考县
- 焦裕禄烈士墓
-
在兰考县城北河堤上。焦裕禄(1922-1964),山东淄博市人。1962年12月任中共兰考县委书记,时值自然灾害严重,他同群众一起,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身患肝癌,坚持工作,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逝世后葬于郑州烈士陵园,后遵其遗嘱迁葬于兰考。陵墓面积约100亩。
- 张良墓
- 在兰考县城西南6公里曹辛庄车站南侧。张良(?-前186),字子房。在楚汉战争中立有功勋,汉朝建立,封留侯。后托疾隐居于东昏县(今兰考)西南的白云山,卒后葬此。现墓高10米,古柏环绕,郁郁葱葱。
杞县
- 大云寺塔
- 在杞县城南25公里、开淮公路东侧瓦岗村大云寺旧址上。塔建于唐末,明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塔原通高21米,现高19.30米(因塔刹和第七层破坏)。塔为砖筑七级八角形。从第一至六层塔身内外壁共嵌佛像400余尊。
- 虎丘寺
- 在杞县。
- 鹿台岗商代遗址
- 在杞县裴村店乡。
- 孟岗仰韶文化遗址
- 在杞县裴村店乡。
- 李岗汉代古战场
- 在杞县裴村店乡。
- 冉伯牛墓冢
- 在杞县裴村店乡。
- 明鼓楼
- 在杞县城关镇。
- 大成殿
- 在杞县城关镇。
- 圉城遗址
- 在杞县圉镇。
- 凤凰台古墓群
- 在杞县五里河乡。
- 江淹墓
- 在杞县官庄乡。
- 石陵寺
- 在杞县官庄乡。
- 翟义墓
- 在杞县湖岗乡。
- 明状元孙贤墓
- 在杞县苏木乡。
- 晁错墓
- 在杞县葛岗乡。
- 楼望墓
- 在杞县葛岗乡。
- 宋存留院(庆源寺)
- 在杞县泥沟乡。
通许县
- 子羽墓
- 在通许县城东1.5公里。面积60平方米,墓高14米,保存尚好。内葬春秋时期郑国行人(官名)子羽。子羽(公元前512-?),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孔子学生。曾助公孙侨(子产)相郑,是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羽墓春秋”被称为“通许八景”之一。
- 李左车墓
- 在通许县李左村。
- 明大将李诚住宅遗址及陵墓
- 在通许县大岗李。
- 庞涓墓
- 在通许县。
- 曹子建墓
- 在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