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名胜古迹

三门峡市

三门峡风景区
在三门峡市区东北约15公里处。三门峡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凿成的三条泄水狭谷,称为神门、鬼门、人门。鬼门居南,水流湍激,不可渡;神门居中,狭不容舟;仅有在北的人门可渡舟船。切割水流的三岛也叫鬼岛、神岛、人岛。三岛之下的河水中还有三岛,叫丹炉、梳妆台、中流砥柱。镌刻在峡谷石岛上的题刻诗文多达70余处,最为著名的是刻在狮子头上的“峭壁雄流鬼斧神工”八大字,系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所刻。1957年兴建三门峡大坝时,鬼岛、神岛、人岛和梳妆台被炸掉,只有炼丹炉和中流砥柱依然屹立于黄河中心。

张公岛和炼丹炉
在三门峡大坝下边,靠近右岸的人门河口处。相传古代有个姓张的艄公,目睹三门峡水道险恶,经常发生船翻人溺的惨祸,就在该岛上结庐为庵,为来往船只导航。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将该岛起名张公岛。在张公岛上,有一个形状像香炉的岩石,岩石上还有一个凹下去的圆坑,像是盛放铁锅的灶口,人称“仙人炼丹炉”。

黄河古栈道
在三门峡大坝下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都是紧挨著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我国唐代以前多建都关中,为保证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及西北戌军的粮草供应,每年都要经黄河向关中运去大量的粮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但作为黄河漕运必经之路的三门峡,水势险恶,来往船只,十之有八要被黄河吞没。从西汉开始,每年到枯水季节,都要征调大批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所谓栈道,就是在黄河两岸的峭壁悬崖上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或在断崖上凿出卯眼,塞上木桩搭成栈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栈道在东汉时已开凿,至今在栈道上还留有东汉和平元年(150年)以及北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现黄河古栈道保存完好。

虢国墓地
在三门峡市北上村岭,北临黄河。1956-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共发掘出234座古墓、4座车马坑。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并确认是虢国墓地。1990年在原发掘墓地之北,又发现了许多墓葬,其中第2001号墓长5.3米、宽3.55米。葬具为单椁重棺,出土珍贵文物3200余件。许多青铜器铸有铭文,多系“虢季”所作,墓内随葬七鼎六簋,可知此墓主人当系虢国的一代国君。虢国太子墓及虢季墓发掘后均已回填,唯第1727号车马坑已修建保护房,建立博物馆供游人参观。车马坑为长方形,长15.1米,宽3.82米,深4.1米。坑内有车5辆、马10匹,纵列置于坑内。车子由车箱、车轮、车辕等组成,每辆车驾二马,头向北排列整齐。

1990年发掘的M2001(虢季)为国君级大墓。

虢季列簋,通高约23.2厘米。

虢季列鼎,通高25.4-39厘米。

虢季角编钟—通高22.7-58.7厘米。

虢季铭文拓片

通高20.4厘米。

丰伯叔父簋,通高21.6厘米。

铜方壶,通高49厘米。

义马市
鸿庆寺石窟
在义马市矿区石佛村。开凿于北魏时,唐代续凿。现存6窟,两窟已没于土中。第1窟平面近方形,内雕方形塔柱,柱上雕刻多已剥蚀。后壁浮雕降魔变图,十余魔鬼,手持利器、团扇,向佛进逼。东西两壁亦浮雕佛传故事。雕刻精致,堪称北魏佛教石雕艺术佳作。
灵宝市
亚武山
在灵宝市豫灵乡南25公里的小秦岭山脉之中,背靠秦岭,东据崤函,西临潼关,俯视黄河。主峰海拔2156.9米,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相传真武大帝在此出家,后转至湖北武当山得道,这里便称作亚武山。亚武山自然景观雄、险、奇、秀。自甘泉峪入山,犹如走进幽深的天然画廊,清泉潺潺,奇峰竞秀,巨石峥嵘。过倚天门,亚武山五峰矗入眼帘。东眺海天旭日;南望秦峰浪涌;西顾华山,遥遥相对;极目北方,黄河如带。

古函谷关
在灵宝市北坡头乡王垛村。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匣子)而得名。现存关城遗址,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为不规则长方形,平夯夯打而成。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战国秦,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赵、魏、韩、燕联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败五国之师。秦王政六年(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至此复败还。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刘邦西入咸阳,遣兵守此以拒诸侯军。汉置关都尉戍守。元鼎三年(前114年)徙关于新安县后,改置弘农县于此。现仅存关门。由古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15公里,为一条东西向通道,称函谷古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2-10米,谷岸坡度40至80度。谷底有蜿蜒崎岖的道路相通。人行其间,如入函中。古函谷关东门右侧,为一直径0.9米的竖井窖穴式兵器仓库,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兵储藏兵器的箭库。共状如一口旱井,内置箭簇。
渑池县
秦赵会盟台
在渑池县城西约0.5公里处。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赵惠文王,提出在渑池会盟,陪同赵王前去的是蔺相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令赵王鼓瑟。此时蔺相如也向秦王提出请秦王击鼓,以相娱乐。秦国大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针锋相对地提出:“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此次会盟,名为友好,实为秦国以势欺人。蔺相如智斗强秦,取得胜利。相传此台即为会盟遗迹。

仰韶遗址*
在渑池县城北8公里仰韶村南台地上。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遗址三面临水,北靠韶山,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1921年发现,1951年经考古发掘,获得丰富资料,确证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袭关系,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历史。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骨锥、骨针及钵、盆、碗、罐等陶器,器表大部分施有彩绘图案。

丈八佛寺沟石窟
在渑池县坡头村西北。有唐雕石佛100多尊,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

卢氏县
城隍庙
在卢氏县城关镇。

孔庙
在卢氏县城关镇。

虢台庙遗址
在卢氏县城关镇。

裴里岗文化遗址
在卢氏县五里川村南1里薛家岭。

岗台
在卢氏县。

石岭头寨
在卢氏县。

祁村湾遗址
在卢氏县。

战国燕王墓
在卢氏县。

唐李密墓
在卢氏县。

王伯当墓
在卢氏县。

扁鹊洞
在卢氏县。

陕县
宝轮寺舍利塔
在陕县老城东南隅宝轮寺旧址上。寺已早毁,唯塔独存。寺建于唐代,塔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塔门南向,平面呈正方形,为十三级叠涩密檐式砖塔,高26米许,用青灰条砖垒砌而成,砖与砖间用白灰浆粘合。塔内有塔心室和砖砌梯道,可登临眺望。

温塘摩崖造像
在陕县西南温塘村。村南断层山丘的崖壁上雕有唐代造像数十尊,较大的造像龛4个。第2龛呈火焰状,高2.23米,内立观音像一尊。第3龛刻一菩萨立像。第4龛高1.76米,呈火焰状,内雕一佛二菩萨,三像下登莲台。另有若干小佛龛。近年新发现的几个佛龛,有的佛像尚未雕成。附近有温泉水,可供沐浴。

七里古槐
在陕县观音堂乡七里村小河北岸。树高24.4米,腰围8米,树形挺拔苍劲,奇特多姿,状如虎头,人称“虎头槐”。相传为东汉时所植,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古槐。现树干虽已中空,但仍抽新枝。古槐旁临的小河上下两岸,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1927年冯玉祥将军曾在树下歇息演说。村民将演说内容刻碑纪念,碑高2米,宽0.9米,石碑立在村东北大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