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名胜古迹
许昌市
- 小西湖
- 在许昌市。东汉末年因挖土筑城,形成坑洼,后导入水,汇聚成湖。北宋韩持国修展江亭,欧阳修建欧阁。文人学士如眉山苏氏、洛阳二程、朱熹、范仲淹等慕名云集。苏氏昆仲卜居于此,书酒自娱。文彦博治许时又建曲水园。屡经扩建,浚湖引水,亭台楼阁,石桥曲径,为历代诗人墨客咸集胜地。苏轼为官杭州时,致书州官赵德邻,建议许州西湖更名为小西湖。
- 文明寺塔
- 在许昌市东南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相继修葺塔顶。平面八角形,为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约52米。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砖砌塔身巍峨挺拔,高耸入云。塔身各壁皆有门窗,由底层南塔门入内为八角形塔心室。塔内有盘旋梯道,可登塔顶。此塔造型优美,为河南省明代砖塔之冠。
- 春秋楼
- 在许昌市关帝庙内。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式,殿顶覆绿琉璃瓦。楼上楼下均带回廊。建筑雄伟,金碧辉煌。相传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俘关羽,拜关羽为偏将军,并以厚礼相待,赐关羽一府。关羽把一宅分两院,皇嫂住内院,自已住外院。春秋楼就是关羽秉烛夜读《春秋》的地方。
- 灞陵桥
- 在许昌市西郊的石梁河上,距城4公里。传为关羽辞曹挑袍处。东汉末,关羽被曹操所获,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不忘旧主,思兄心切,欲往谷城寻找刘备,曹操追羽至此,赠其锦袍,关羽恐有诈,立马以刀挑之而去。桥系青石栏杆,盘龙相交,镶有碑碣两方,一曰挑袍图,线刻图案,栩栩如生,传为唐吴道子所画;一曰辞曹书,清代书法家滕之湖楷书。桥西有关帝庙,古柏参天。桥旁立一碑刻,大书“汉寿亭侯挑袍处”,系明将左良玉手笔。
- 天宝宫
- 在许昌市区西北25公里。北有石梁河,河上有古石桥,“石梁皓月”号称“许昌十景”之一。面积约2万平方米。宫内,前有宋秦桧跪拜岳飞亭,后有吕祖大殿,中轴线上殿宇7座,和廊庑桥坊等组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相传北宋太祖死后,长子赵德元未继位而生厌世之心,到此出家。宋苏轼游此,在吕祖殿书写对联云:“庙貌与天齐云来云去风不定无异空中楼阁,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真乃蓬莱仙景。”吕祖殿高10米许,面阔11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绿琉璃瓦覆盖殿顶,檐下施七彩重昂斗拱。殿正面有11根浮雕滚龙石柱。宫内现存“大元宣谕圣旨碑”二通。
- 华陀墓
- 在许昌市北10公里苏桥村南。墓高5米,周围百余尺。墓前立一碑楼,碑上刻有正书“神医华佗之墓”。碑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当地从医者为颂华佗的功德集资而立。碑楼经修复,高约2米,楼顶的构造为典型北方农村门楼式样。
禹州市
- 夏台
- 在禹州市北门里。又称钧台。夏代历史遗迹之一。禹治水有功,舜封禹为夏伯于夏邑,即今禹州。钧台原在市南15里,早圮。明嘉靖十年(1531年)知州刘魁在县治北门内建禹、汤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知州于国璧在庙前建大门,题名“古钧台”。清末毁于兵火,仅存台基,略呈方形,高4.4米,阔7.4米,长6.15米。
- 钧台窑遗址*
-
在禹州市北门里。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地近钧台,故也称钧窑。窑地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堆积一般在1米左右,厚者达2米以上。窑址分4个不同的烧造区域:钧瓷区、汝瓷区(包括影青瓷)、河南黑釉天目瓷区、磁州窑系的白黑花瓷区。产品种类繁多,造型优异,釉色光亮莹润。特别是钧瓷,窑变美妙。窑创烧于北宋初年,北宋晚期专为宫廷所烧。
(宋)钧窑—粉青窑变粉红碗。
- 禹王锁蛟井
- 在禹州市区古钧台左前方。禹州古为夏禹国,相传大禹治水,降服兴风作浪的水怪蛟龙,将其锁在都城内的深井中,使它不再危害人民。井上有亭榭式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井口左侧矗立一石柱,柱身系一千钧铁链,一端下垂井底;俯视水中,被锁之蛟似隐约可见。传谓铁链不得随便抽动,动则井内腥风阵阵,水波翻涌,蛟怪即跃跃欲出。
- 吴道子故里
- 在禹州市西南约20公里的山底吴村。吴道子(685-758),唐代杰出画家。入吴村,街两边陈列著各种石碑雕刻,或人物,或风景,或文字,风格迥异,不少碑石是采来的天然石块,不加修饰,自然成趣。1990年村里成立了吴道子国画院。吴道子五十一代孙吴光明任院长。
- 神垕镇
- 在禹州市区西南30公里。号称钧都。以盛产钧瓷而驰名中外。唐宋以来,瓷商、陶贾云集此间,促进神垕镇经济上的繁荣。明弘治八年(1495年)镇中心建有伯灵仙翁庙,祀窑神(已不存)。清在庙前建有一戏楼建筑,华丽奇特,今存斗拱别致,浮雕精美。
- 刘知远墓
- 在禹州市区西北30公里的柏嘴山下。即后汉高祖睿陵。刘知远(895-948),五代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其墓冢高10米,头向正北,冢前有石俑、石兽组成的仪仗,长达300余米(现大部不存)。东距高后陵18公里,西距其子后汉隐帝颍陵4公里,为五代后汉陵墓群之一。
长葛市
- 石固遗址
- 在长葛市老石固村东南0.5公里的台地上。面积约4万平方米,包括居住遗迹和墓葬。考古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清理出房基、窖穴和灰坑等重要遗迹和遗物。一般文化层堆积1.3-1.7米。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
- 明建和尚桥
- 在长葛市和尚桥镇。
- 清末翰林杨佩璋故居
- 在长葛市后河镇。
- 葛仙灵池
- 在长葛市后河镇。传为灵人葛玄避暑处。
- 子产墓、祭仲冢
- 在长葛市山孔村。附近陉山为战国魏襄王大败楚师处。
- 东汉名士陈太丘祠故址
- 在长葛市赵楼村东北。
- 东魏敬史君碑
- 在长葛市老城镇。
- 古社柏
- 在长葛市老城镇。
- 泰山庙大殿
- 在长葛市老城镇。
建安区
- 曹魏故城
- 在建安区古城村。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此。原城已毁,仅存遗迹。内城系皇城,宫殿遗址,历历在目,砖瓦残片随处可见。城内原有汉献帝庙,今已不存。城西南隅有毓秀台,高15米,广200平方米,是汉献帝祭天地之坛。台西5里处有汉献帝墓,南有张、潘二妃墓。城北6公里许,五冢巍然高耸,是伏皇后五姊妹墓,俗称五女冢。古城北15公里许田村有射鹿台,清人滕子胡石刻尚在。汉献帝与曹操“许田射猎”的故事即发生于此。
鄢陵县
- 尹宙碑
- 在鄢陵县第二中学(原为孔庙)内。立于东汉熹平六年(177年)。碑长方形,通高2.5米,宽0.95米,厚0.24米。小篆书题额,仅存“从铭”二字。碑文为隶书,凡15行,满行27字,左下部文字已磨损,现存339字,传为蔡邕书。碑文主要赞颂尹宙的功德。尹宙字周南,鄢陵人。元皇庆二年(1313年)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八赤为修孔子庙,到各地寻找石材,在洧川发现此碑,移置孔子庙内。后没于土中,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因洧水泛涨,岸崩而出土,重置于孔庙戟门内。
- 乾明寺塔
- 在鄢陵县城西北乾明寺内。平面呈六角形,为十三级楼阁式砖塔。高38.3米,每层下都有斗拱承托。第三层嵌砌有佛像砖雕8块。塔身各层共有券洞门10个、佛龛14个、佛室1个。塔内有台阶可旋登。塔身外部呈浅橙色。视塔之造型和结构特征,可能建于北宋中晚期。
- 兴国寺塔
- 在鄢陵县南5公里马栏镇原兴国寺西侧。寺已毁,砖塔尚存,塔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塔为砖结构六角九层楼阁式建筑,高约27米。每层都有斗拱装饰。塔刹为铁质,塔身内部中空,为典型北宋建筑。
襄城县
- 文庙
- 在襄城县城内西北隅。建于明代,屡有修葺。庙内现存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为重檐庑殿式建筑,屋檐斗拱承托,屋顶琉璃瓦覆盖。庙前泮池之南有琉璃影壁,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高9.5米,长24.45米,厚1.63米。全壁由三组彩釉方砖浮雕组成,主体画面长13.5米,为四龙戏二珠,为明代琉璃砖雕艺术的珍品。
- 乾明寺
- 在襄城县城南1.5公里、首山西北隅。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建。元初焚于兵火,至治二年(1322年)重建,明清屡次修葺。占地25亩,现存大雄殿、元神殿、知客房等50余间。其中大雄殿为九脊八坡歇山顶式,进深12.46米,面阔14.24米,高12米,木构斗拱形制特殊,为豫中之仅有。山门外照壁,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方砖浮雕,正面为黄帝采饲图,背面为七圣迷路图,造型古拙质朴。
- 紫云书院
- 在襄城县城西南10公里的紫云山中。紫云山乃伏牛山余脉,主峰海拔375米。山上遍植槲树,有泉水涌出,山石嶙峋。沿小溪入山半里许,小石桥之北,苍松翠竹中掩映古建筑一组,即紫云书院。明成化四年(1468年),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丁忧回乡,爱此山秀丽幽静,建屋3楹,读书讲学。成化十八年,奉诏赐名“紫云书院”,乃扩建殿宇堂斋,如文庙之形制。次年李敏病归,养病于此,与诸生讲习程朱之学。自此以后,文人学士,络绎不绝。现存大殿和东西配殿及东西厢房各3间,门楼1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