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人物

焦作市

王弼(226-249)
三国时魏玄学家。字辅嗣。山阳(今焦作市)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亨高名,卒时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有《周易注》、《老子注》。

向雄
西晋河内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彭城太守向韶子。初仕魏为郡主簿。钟会叛乱被杀,无人敢近,独自安葬会尸。入晋,为黄门侍郎,累至侍中、征虏将军、封侯。武帝命齐王攸就藩,上疏谏止,不被采纳,忧愤而死。

苟晞
西晋河内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初仕为司隶部从事。东海王司马越以为先锋,领兵镇压汲桑和吕郎起义,以功升抚军将军,都督青兖军事,封侯。为官峻法,严刻立功,日加斩戮,人不堪命,号称“屠伯”。后与司马越发生矛盾,传檄州郡陈越罪状,发兵与越交战。司马越死,洛阳被刘聪攻陷,拥立豫章王端为皇太子,设行台。为太子太傅,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据阳夏。石勒攻阳夏,城破,被俘杀。

张本禄(1924-)
焦作人。1947年毕业于是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历任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副校长,南昌航空工业学院高级工程师、副院长、院长。1949年在香港参加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起义。1952年起参加了新中国航空工业学校的创建。

靳尚谊(1934-)
油画家。焦作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油画《瞿秋白》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银质奖。有《靳尚谊油画作品集》、《靳尚谊作品选》。

沁阳市
范缜(?-?)
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沁阳市东北)人。南朝梁文学家、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仕南朝齐,为尚书殿中郎,出使北魏,声闻邻国。入梁,官至国子博士。撰著名哲学论文《神灭论》,阐明了形神辩证关系。

马嗣明(?-?)
河内野王(今沁阳市)人。仕北齐官至通直散骑常侍。隋初,卒于太子药藏监之位。博通经方,医术精妙,多治疑难病症。为人把脉,一年前使知其生死。

王琚(?-?)
唐怀州河内(今沁阳市)人。少有才略,好玄象炼丹之术。青年时结识太子李隆基,引其为心腹。玄宗即位后,他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等诛杀太平公主,功拜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封赵国公。

穆宁(715-794)
唐怀州河内(今沁阳市)人。初为盐山尉。安史之乱,他起兵抗拒叛军。历官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河南、江南转运使。广德初加库部郎中。不久出任鄂州刺史,坐事免官。以秘书监致仕。家道以严称。

穆赞(747-805)
唐怀州河内(今沁阳市)人。秘书监穆宁子。初为济源主簿,其父受诬,他哭诉朝廷为父辨冤。累官至御史中丞。因事贬为饶州别驾,转虔、常二州刺史。宪宗即位,进宣歙观察史。

穆质(?-810)
唐怀州河内(今沁阳市)人。穆宁次子。德宗朝历补阙、给事中,对时政得失多有陈论。宪宗欲用宦官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讨王承宗,他率先反对,宪宗不快,改任太子左庶子,外调为开州刺史。

温造(766-835)
字简与。唐河内(今沁阳市)人。初为徐州节度府参谋,后迁殿中侍御史。出任郎州刺史,开后乡渠九十七里,溉田两千顷,誉为“右史渠”。授河阳怀州节度观察使。又奏开浚古秦渠枋口堰,溉田五千顷。累官至侍御史。

李商隐(812-858)
字义山。唐怀州河内(今沁阳市)人。开成二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因受牛李党人士令狐楚株连而受李党排斥。一生仕途坎坷,仅做过几次节度使属官。有《李义山集》。

向拱(912-986)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后周广顺中,授皇城使,出监昭仪屯军。不久,改客省使、知陕州。显德二年(955),世宗征淮南,授宣徽使兼缘江招讨使,赵晁等骄恣横暴,强劫妇女,拱到任后,杀其不奉法者,军中肃然,加检校太尉。宋初,加兼侍中,太平兴国初,授左卫上将军。卒,赠中书令。

卢多逊(934-985)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后周显德进十,授秘书郎、集贤校理。宋初,擢知制诰。历兵部郎中、知贡举、翰林学士等。奉诏同修《五代史》,迁中书舍人、参知政事。专修“时政记”,进《开宝通义篡》一百卷。太平兴国初,拜中书侍郎、平章事。与赵普不协,召对多攻普短。四年(979),从平太原,加兵部尚书。赵普复相,不自安。秦王廷美获罪,因与其交结,削夺官爵,全家亲属配流崖州。死于流所。

向皇后(1064-1101)
宋怀州河内(今沁阳市)人。神宗皇后。向敏中之曾孙女。治平三年归神宗颖邸,封安国夫人。神宗即位立为皇后。哲宗立,尊为皇太后。哲宗死,无嗣君,太后果断决策迎立端王,暂同处理军国大事,半年后还政。

李邦彦(?-1130)
宋怀州(今沁阳市)人。常以俚语为词曲,为文敏思而工媚。徽宗大观二年上舍第一,试符宝郎。善事权贵,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宣和三年拜尚书右丞,五年转左丞,六年拜少宰。宣和三年(1121),拜尚书右丞。阴结蔡攸等,谗王黼,罢。六年(1124),拜少宰,无所建树,惟阿谀奉迎,以充相位,目为“浪子宰相”。靖康元年(1126),升太宰,力主割地。太学生陈东等数百人至宣德门上书请罢邦彦等。遇其退朝,痛斥其罪,邦彦疾驱得免。罢相。建炎初,主和误国,责浔州安置。卒。

李曾伯(1212-1258)
宋怀州(今沁阳市)人。字长孺,号可斋。李邦彦孙,历任濠州通判、淮东制置使兼淮西制置使。上书言时政,加华文阁待制,宝章阁直学士,权兵部尚书。

许衡(1209-1281)
字仲平,号鲁斋。元河内(今沁阳市)人。少学儒术,博通诸经。被忽必烈召至京师,任京北提学。议事中书省,与刘秉忠等议定朝仪、官制。领太史院,与郭守敬、王恂等制造仪象圭表,制定“授时历”。

张弘范(1238-1280)
字仲畴。元河内(今沁阳市)人。又称张九,善骑马使槊,有勇力。任蒙古军汉军都元帅时,率兵侵宋,执文天祥于五坡岭,破张世杰、陆秀夫军宋从此亡。工诗、曲,词亦很有特色。

李棠阶(1798-1865)
清沁阳人。道光二年进士,授编修。历任詹事府右中允,广东学政,又至太常寺少卿,道光二十五年缘事降三级,主讲河朔书院。咸丰三年太平军北伐围困怀庆时,在乡组织乡团友助社,对抗太平军,以功赏四品卿衔。同治元年任军机大臣。次年迁工部尚书。同治初,先后上疏言吏治,请不要罢黜恭亲王奕訢。1864年任礼部尚书。潜心理学,会通程、朱、陆、王各家学说,主张身体力行。著作甚富。同治四年卒。

孟州市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人。先后任大梁、徐州等节度使属官,累迁至监察御史。宪宗朝,随裴度平吴元济,官至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朝官至吏部侍郎。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韩湘(?-?)
字北渚。唐河阳(今孟州市)人。道士。少孤,由从祖愈抚养成人。官至大理丞。后皈依道教,为我国神话传说“八仙”中的“韩湘子”。

李重贵(?-1010)
孟州河阳人。善骑射,宋太宗即位,补殿前指挥使。历代并副都部署、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咸平二年(999),契丹南下,张凝领先锋出击,遇敌,重贵率部策应,退契丹兵。景德裆初,为大内都部署。以疾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卒。

冯拯
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北宋太平兴国进士,历任右正言、判司度支勾院、祠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景德中,为参知政事。以疾求罢,除户部尚书、知陈州,再知河南府。天禧中,拜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后罢相。拯性好富贵,家居奢侈,常想为节度使,懼为人议论,屡求闲郡以自蔽。卒,赠太师、中书令。

李重贵(?-1010)
孟州河阳人。善骑射,宋太宗即位,补殿前指挥使。历代并副都部署、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咸平二年(999),契丹南下,张凝领先锋出击,遇敌,重贵率部策应,退契丹兵。景德裆初,为大内都部署。以疾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卒。

陈贯
祖籍相州安阳人。后居河阳。第进士,为临安县主簿。历审刑院详议官,知卫、泾、相诸州,利州路、河北、河东转运使,三司户部、盐铁副使等。咸平中,大将杨琼、王荣丧师而归,。上书,指斥琼等“畏死不畏法”。又上《练兵论》等三篇。后以疾死。著有《兵略》,为时人称赞。

陈安石(1014-1094)
贯子。以荫及第。嘉祐中,为夔峡转运判官,改提点陕西刑狱。历使京西、河东、淮南、京东,知苏州、邠州、河中府,进天章阁待制。召为户部侍郎,出知永兴军、邓、襄、陈、郑州及河阳。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卒。

刘锡五(1904-1970)
孟县人。上海大学肄业,曾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委员,全国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中共北平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1945年后,任中共嫩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是中共八大代表。

修武县
张范(?-212)
三国魏谋士。字公仪。河内修武人。性恬静乐道,汉末大乱,避地扬州。袁术礼请不往,曹操迎拜谏议大夫。至议郎,参丞相军事。曹每征伐,常使范留守。为政求恤,家无余财。

向靖(363-421)
字奉仁。东晋末河内山阳(今修武县)人。以平京城功封山阳县五等侯,又征鲜卑、平卢循,功封安南县男,官至北青州刺史。入宋,封曲江县侯,官至太子左卫率。治身俭约,不营家业。

王印川(1878-1939)
修武人。曾留学日本。民国元年,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出任修武煤矿豫泰公司总经理。1918年任众议院秘书长,总统府顾问。1920年上半年任河南省省长。1924年任段祺瑞执政的善后委员会委员。1926年经办《狂风》杂志。1934年任皖省府秘书长,1937年卸任。

程毅(1889-1909)
修武人。清光绪三十二年,就读于北五省师范学堂,此间结识革命党人胡瑛等,后被校方勒令退学。抵上海后,与革命党人于右任、秋瑾等相互往来。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应秋瑾之聘,任绍兴大通学堂学监兼教员。光复会皖浙起义中,程与秋瑾坚守大通学堂,被捕后死于狱中。

温县
石奋(?-前124)
秦末汉初温县人。刘邦击项羽时,年十五从刘邦为中涓,受书谒。文帝时官至太中大夫。无文才学术,而恭谨无比。被擢为太子太傅。景帝即位,官至九卿,以恭敬过度,景帝不以为便,徙为诸侯相。有四子,都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父子五人均二千石,因号为“万石君”。

石建(?-前123)
西汉初温县人。石奋子。有父风,以驯行孝谨,景帝时官至二千石。武帝建元二年(前139),被任为郎中令,谨言慎行,唯恐不逊。每奏事,屏去旁人方敢尽言。在家事亲至孝,甚于诸弟。

石庆(?-前104)
西汉温县人。石奋少子。景帝时,以孝谨承父泽官至二千石。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窦太后以其家素恭谨,被任为内史。后为太仆,旋出为齐相,人多慕其家风,不事而齐国治,元狩、元鼎间,历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官至丞相,封牧丘侯。在官醇谨而已,无所匡言。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自感渎职,上书愿归相印,武帝诏责,复起视事,三岁病卒。

石德
西汉温县人。石庆子。父死嗣位为侯,后为太常,以罪免爵,国除,其父任丞相时,家人为小吏至二千石官者十三人,此后势衰。

蔡义(?-前71)
西汉河内温人。初,以明经供职于大将军霍光幕府,数岁迁补复盎城门侯。后被召见,说《诗》,为帝所悦,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进授昭帝,数岁,任少府,迁御史大夫,代杨敞为丞相封阳平侯。年八十余,步行俛偻,须两吏扶夹而行。时人言霍光置相不选贤能,仅用可由自己完全操纵的人。义为相四岁病死。

傅喜(?-10)
西汉河内温县(治今河南温县西)人。哀帝祖母傅太后从父弟。哀帝即位,为卫尉,迁右将军。后任大司马,封高武侯。傅太后欲求尊号,他忤太后意,被免职就国。平帝立,王莽专政,免傅家外戚子弟官爵,喜独被迎回长安,后复遣就国,病卒。谥贞侯。

傅晏
西汉河内温县(治今河南温县西)人。哀帝祖母傅太后从父弟。女为哀帝皇后,封孔乡侯。以外戚宠幸,任大司马卫将军。谄附傅太后,与朱博相结,承意奏免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与大司空师丹。其事为彭宣等劾奏,被削减爵户。前1年,坐乱妻妾免爵,徙合浦。

汉元帝傅昭仪(?-前2)
哀帝祖母。西汉河内温县(治今河南温县西)人。元帝为太子时,得进幸。及即位,立为婕妤,甚有宠。为人有材略,善事人。生男,为定陶恭王。元死,随王归国。成帝无子,他厚赂赵昭仪与王根,立其孙为太子。成帝死,哀帝即位,封为太皇太后,日骄,傅氏、郑氏封侯者六人。

汉哀帝傅皇后(?-前1)
傅太后从弟女。哀帝为定陶王时,傅太后取以配王。哀帝即位,立为皇后。其父晏封孔乡侯。哀帝死,王莽执政,排挤打击丁、傅外戚,用太皇太后名义将其废黜,月余,与赵飞燕同时自杀。

司马郎(170-207)
三国魏河内温县(今温县西)人。曹操征为司空掾属。曾为兖州刺史,宽仁治民,政绩显著。建安二十二年,与臧霸等征吴,兵至居巢,疫病流行,染病死于军中。为官简朴,雅好文学。

司马芝(?-?)
三国魏河内温县人。字子华。初居荆州,后归曹操,任菅长。执法严正,不畏强暴。魏文帝时,为河南尹,后任大司农。

司马懿(179-251)
字仲达。河内温县人。三国魏大臣。博学精儒,多谋略,善权变。曹操征为文学掾,后任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重。丕死,与曹真等辅明帝,任大将军,多次率军抗击诸葛亮,使亮至死不能得志于中原。曹芳即位,受遗诏与曹爽同辅政。嘉平元年,杀曹爽,并屠戮三族,遂专断国政。死后其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他为宣帝。

司马师(208-255)
字子元。司马懿长子,有谋略,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与其父密谋诛杀大将军曹爽及党羽。嘉平六年废魏帝曹芳,立曹髦。文钦反叛,亲征,眼病发,死于许昌。晋朝建立,追尊为景帝。

司马昭
(211-265)字子上。三国魏权臣。司马懿次子。继其兄司马师为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甘露五年,杀曹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发兵灭蜀汉,自称晋公,后为晋王。晋朝建立,追尊为文帝。

晋武帝(236-290)
即司马炎,晋朝建立者。字安世。司马昭长子。继其父为相国、晋王,不久,受魏禅,即帝位,建都洛阳。咸宁六年(280)灭吴,统一全国。为帝期间,颁布户调式,允许世家大族荫亲隐佃客、免除赋役按官品占田;继续沿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形成门阀政治。大封宗室,拱卫皇权,使居要地,并尽州郡兵备。太康年间,曾有过短时期的繁荣。后期生活极度荒淫,朝政紊乱,遗诏传帝位给白痴司马衷。死后不久,即发生“八王之乱”及异族入侵,很快就被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所灭。崩,谥“武”,庙号世祖。

晋惠帝(259-306)
即司马衷,字正度,司马炎次子。太熙元年(290)即帝位,改元永熙。在位十六年。为人痴呆昏庸,天下荒乱。初由贾后专权,引发“八王之乱”,其后诸王相继擅权,他一直作傀儡皇帝。光熙元年(306)死,或说被东海王越毒死。

晋怀帝(284-313)
即司马炽,字丰度,司马炎第二十五子。在位五年。惠帝时为皇太弟。光熙元年(306)即帝位,改元永嘉。即位后承惠帝纷乱局势,又有东海王司马越专权,故无所作为。永嘉中,进入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五年,刘聪破洛阳,炽被俘。永嘉七年,被刘聪所杀。

晋愍帝(300-317)
即司马邺,字彦旗。在位三年。武帝孙,吴孝王晏子,司马炽之侄。永嘉之乱中怀帝被俘,他在长安被拥立为太子,怀帝被杀后即帝位,改元建兴。建兴四年,刘曜破长安,他被俘,次年被杀。年仅十八岁。西晋王亡。

晋元帝(276-322)
即司马睿,字景文。懿曾孙,琅邪王司马觐子。永嘉初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怀帝被俘,荀藩推睿为盟主。愍帝时进位丞相。建兴五年(317),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建武二年,愍帝死后,即帝位,改元大兴,都建邺,改建业为建康。依靠南迁的北方士族王敦、王导、刁协,联合江南大族顾荣、贺循,建立起侨寓政权,维持偏安局面。永昌元年(322),荆州刺史王敦发动叛乱,忧忿而死。

晋明帝(299-325)
即司马绍,字道畿。元帝长子。幼聪哲,被立为太子。有文武才略,敬贤爱客,颇得朝士之心。永昌元年(322)即帝位。即位后,天灾内患交织,欲有所作为而事极艰苦,虽聪明有机断而力不从心。太宁二年(324),荆州刺史王敦再次叛乱,派王导、庾亮等领兵平叛。外戚庾亮权势日重。太宁三年死,年二十七岁。长于画,并长于鉴识,作品有《毛诗图》、《轻舟迅迈图》等。

晋成帝(319-342)
即司马衍,绍长子。太宁三年(325)即帝位。时年五岁,以司徒王导、中书令庾亮辅政,事决于亮。咸和二年(327),苏峻、祖约叛乱。攻入建康,迁帝于石头城。咸和四年,温峤、陶侃、庾亮联兵平定叛乱。咸康二年(336),发布“壬辰诏书”,禁止封山占水,违者以“强盗律”论,但无实效。咸康八年死。

晋康帝(323-344)
即司马岳,衍同母弟。咸康八年(342)即帝位,改元建元。成帝咸和初封吴王,不久徙封琅邪王,以琅邪王即帝位。委政于庾冰、何充。建元二年死。

晋穆帝(343-361)
即司马聃,岳子。庙号孝宗。建元二年(344)即帝位,改元永和,时年2岁,由皇太后临朝摄政。永和三年(347),桓温灭割据四川的成汉,权势渐重。时中原大乱,殷浩北伐失败,被免为庶人。东晋内外大权渐由桓温控制。升平五年死。

晋哀帝(341-365)
即司马丕,衍长子。咸康中封琅邪王。升平五年(361),以琅邪王即帝位,改元隆和。为帝期间,由桓温执掌国政。兴宁三年,服“长生药”中毒死。

晋废帝(342-386)
即司马奕,丕同母弟。穆帝升平中封琅邪王。兴宁三年(365),以琅邪王即帝位,改元太和。为帝时期,桓温掌权。太和四年(369),温伐燕失败。太和六年,被桓温废为东海王,后又降为海西公。太元十一年死。

晋简文帝(321-372)
即司马昱,睿少子。庙号太宗。晋废帝太和中为丞相、录尚书事,封琅邪王。太和六年(371),桓温废司奕,被立为帝,改元咸安。为帝期间,桓温执掌国政。咸安二年死。

晋孝武帝(?-396)
即司马曜,昱第二子。庙号烈宗。咸安三年(372),以会稽王即帝位,改元宁康。太元元年(376),加谢安为中书监、隶尚书事辅政。太元八年,命谢安为主帅,率军在淝水(今安徽淮南市西)击败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偏安政权。后期由司马道子掌权。太元二十一年死。

晋安帝(?-418)
即司马德宗,曜长子。太元二十一年(396)即帝位,改元隆安。德宗是白痴,由司徒、会稽王道子及其子元显相继辅政。隆安三年,孙恩、卢循起义,后为刘裕击败。元兴二年(403),桓玄领兵入建康,废安帝,玄自立为帝,改国号楚。义熙元年(405),刘裕灭桓玄,复位,权归刘裕。义熙十四年,被刘裕所杀,刘裕立司马德文为帝。

晋恭帝(?-421)
即司马德文,德宗同母弟。初封琅邪王,加大司马。义熙十四年(418),刘裕杀安帝,被立为帝,改元元熙,由裕执掌国政。元熙二年,被刘裕废杀,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改元永初,都建康,东晋亡。

司马孚(?-272)
字叔达。司马懿之弟。建安中选为平原侯曹植文学掾。迁太子中庶子,给事黄门侍郎。加骑都尉,赐爵关内侯。齐王时,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魏高贵乡被害,众官不敢近,孚抱尸恸哭。入晋封安平王,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卒谥曰献王。

司马望(205-271)
司马孚子。初仕魏为司徒掾,后官至司徒。司马炎代魏,封义阳王,授中领军。数次领兵伐吴,以功加大司马。泰始七年死,谥成。

司马亮(?-191)
字子翼,司马懿子。仕魏封祁阳伯,镇西将军。晋咸宁三年,封汝南王,官太尉,录尚书事,领太子太傅。武帝末,为侍中、大司马、大都督、都督豫州军事,镇许昌。武帝死,杨骏专权,贾后杀杨骏,入朝为太宰、录尚书事,与卫瓘辅政。元康元年(291),与楚王玮有隙,欲夺楚王司马玮之兵权,反被玮所诬,被玮与贾后谋杀,谥文成。

司马泰(?-299)
字子舒。司马懿弟司马馗子。在魏封阳亭侯,扶风太守。入晋封为陇西王,官至太尉,改封高密王。卒谥文献。泰性廉静,服饰肴膳如布衣寒士。不识者不知其为王公。

司马干(232-311)
字子良,司马懿子。晋武帝受禅后封为平原王,晋惠帝时,官侍中,加太保。性清虚静退,简于情欲,有政治眼光。齐王冏平定赵王伦,出百钱为冏贺,冏被杀,为之恸哭。对齐王、赵王之诛,颇有前见。东海王越专权,闭门称疾。永嘉五年死。

司马骏(233-282)
字子臧。司马懿子。魏时为安东大将军,镇许昌。入晋封汝阴王。代汝南王亮镇关中。善抚御,有威恩。镇守西疆,颇著功绩。

司马彤(?-301)
司马懿子。司马炎代魏,封梁王。迁北中郎将,督邺城守事。转征西大将军,镇关中。赵王伦废贾后,为太宰、尚书令。及伦败,为司徒。永康二年死,谥孝。

司马攸(248-283)
字大猷,司马昭子。初仕魏为散骑常待,官至卫将军。司马炎代魏,封齐王。加骠骑将军,辅佐兄司马炎建议去奢节俭,不夺农时;武夫释甲,以就农业;务农重本,为治国大纲。深得朝廷内外的推重,官至司空、侍中。在宗族与朝臣中有很高声望。太康四年因受司马炎猜疑,忧郁而死。攸善尺牍,为世所楷,尤善行草书。

司马伦(?-310)
字子彝,司马懿子。武帝即位,封为琅邪郡王,咸宁中改封赵王,迁平北将军,督邺城。元康初,迁征西将军,镇关中。还京,谄事贾后,废太子愍,又以贾后矫诏太子罪杀贾氏。自为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辅政。永宁元年,伦派兵夺天子玺绶即帝位。迁晋惠帝司马衷于金墉城。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等起兵攻入洛阳。晋惠帝复位,被赐死。

司马玮(271-291)
字彦度,司马炎子。初封怡平王,太康末,徙封楚王。与汝南王亮、太保卫瓘有隙。元康元年(291),与贾后合谋,矫诏杀司马亮和卫瓘,贾后又矫诏以专杀为罪,被贾后所杀,是为“八王之乱”始。谥隐。

司马冏(?-302)
司马攸子。晋惠帝元康中,为散骑常侍,领左军将军、翊军校尉。与赵王伦谋废贾后,迁游击将军。不满其位,被排挤出洛阳,为平东将军,镇许昌。赵王伦废惠帝自立为帝,冏自许昌起兵,联合成都王颖、河间王颙攻入洛阳,杀伦,迎惠帝复位,以大司马辅政。与司马颖、司马颙、司马乂等发生矛盾,诸王爆发混战。永宁二年(302),被长沙王乂俘杀,谥武闵。

司马乂(277-304)
司马炎子。太康末受封,为员外散骑常侍。元康初,被贬为常山王。永康二年(301),赵王伦称帝,乂联合诸王起兵攻入洛阳,杀伦。授骠骑将军,徙封长沙王。太安二年(302),与司马颙、司马颖联兵攻杀齐王颙,接着又与司马颙、司马颖之间发生混战。后被东海王越俘杀,谥厉。

司马颖(279-306)
司马炎子。太康末,封成都王,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后为镇北大将军,镇邺城。永康二年(301),与河间王颙等起兵攻入洛阳,杀赵王伦,为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录尚书事辅政。后还镇邺。不久又与长沙王乂、齐王冏发生矛盾,与司马颙连兵攻司马乂、司马冏。永安元年(304),为丞相,自立为皇太弟。王濬攻邺,南撤至洛阳。张方挟惠帝拥颖到长安,司马颙废颖归藩。永兴三年(306),东海王越起兵迎惠帝,颖从洛阳出逃关中,途中被刘弘俘获,至邺被杀。

司马颙(?-306)
司马孚孙。咸宁三年(277),封河间王。元康初,为平西将军,镇关中。赵王伦称帝,颙起兵与诸王攻入洛阳杀伦,授太尉、侍中,辅政。不久与诸王又在洛阳城内外发生混战。永安元年(304),部将张方挟惠帝入关中。永兴三年(306),东海王越领兵攻关中,迎惠帝还都洛阳。怀帝即位,诏征授司徒,于赴洛阳途中被司马越弟司马模所杀。

司马越(?-311)
司马泰子。元康初,讨杨骏有功,授散骑常侍,右仆射,领游击将军,封东海王。永安元年(304),挟惠帝攻成都王颖于邺,兵败,逃回东海。永兴中,起兵讨河间王颙、成都王颖。司马颙、司马颖兵败,相继被杀。入洛阳为太傅、录尚书事,独掌朝政。光熙元年(306),毒杀惠帝,立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永嘉中,匈奴、鲜卑等少数族纷纷起兵反晋。永嘉四年(310),率兵出洛阳撤往南方。五年,于途中病死。谥孝献。

司马允(272-300)
司马炎子。咸宁中封濮阳王。太康末徙封淮南王,授镇军大将军,都督扬江二州军事。元康末入朝,为骠骑将军、侍中,领中护军。赵王伦废贾后、孙秀专权,欲收允兵权,起兵与司马伦战,兵败被杀,谥忠壮。

司马晏(281-311)
司马炎子。太康十年(289),封吴王。历射声校尉、后军将军。赵王司马伦专权,与兄司马允共起兵讨伦,司马伦败,授上军大将军,加侍中。长沙王乂攻成都王颖,为司马乂前锋都督,与司颖多次交战。累至太尉、大将军。永嘉末,洛阳陷落,被乱兵所杀,谥敬。

司马遹(278-300)
惠帝长子。初封广陵王。惠帝即位,立为皇太子。贾后专权,与贾后及其党羽发生矛盾。元康九年(299),被贾后矫诏废为庶人,囚禁于金墉城。永康元年,贾后又矫诏使孙虑毒杀。谥愍怀。

司马覃(294-307)
司马炎孙,司马遐子。惠帝中,齐王冏专权,立覃为皇太子。司马冏败,河间王颙立成都王颖为皇太弟,废覃为清河王。永嘉初,吕雍、陈颜等谋立为太子,事泄被杀。

司马铨
司马炎孙,司马遐子。初封上庸王。怀帝即位,改封豫章王,不久立为皇太子。永嘉末,洛阳被刘聪攻陷,死于乱兵之中。

司马端
司马炎孙,司马遐子。初封广川王,兄司马铨被立为皇太子,改封豫章王。历散骑常侍、平南将军,都督江州军事。永嘉末,洛阳陷落,投奔苟晞,立为皇太子,不久被石勒所杀。

司马晞(316-381)
司马睿子。太兴元年(318),封武陵王。历散骑常侍、镇军将军,累迁镇军大将军、太宰。太元六年死,谥威。

司马遵(374-408)
司马晞子。初袭封新宁王,后袭父司马晞爵为武陵王。历散骑常侍、中领军,累迁侍中、大将军、太保。义熙四年死,谥忠敬。

司马道子(364-402)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子。初封琅邪王,徙封会稽王。太元初,为散骑常侍、中军将军。太元十年进位丞相,扬州牧。时孝武帝不亲朝,朝政全由道子掌握。道子又委政于世子司马元显。淝水战后,代谢安居朝执政,为当尚书事、司徒,重用王国宝。安帝即位,荆州刺史殷仲堪等起兵讨王国宝,被迫免奴为客者当兵,以抗衡荆州,以致与荆州的矛盾不断加深。元兴元年(402),荆州刺史桓玄发兵攻建康,建康城破,道子父子俱被杀。

司马元显(382-402)
司马道子子。十六岁为侍中。安帝初,兖州刺史王恭起兵攻建康,为征讨都督,领军征讨王恭。王恭败死,代父居朝执政,授散骑常侍、中书令、中领军、录尚书事。为抗衡荆州,发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当兵,以致与荆州的矛盾加深。与其父道子搜刮民财,民不聊生。引起孙恩起义。元兴元年(402),荆州刺史桓玄起兵攻建康,建康城破,与父同并其六子皆被桓玄所杀。

宋少帝司马皇后(393-439)
即司马茂英。晋恭帝女。初封海盐公主,少帝为公子时娶。宋初拜皇太子妃,少帝即位,立为皇后。少帝废,降为营阳妃。元嘉十六年卒。

常爽(?-?)
字仁明。河内温县(今温县)人。北魏名儒。少聪慧,明习六经,精研百家。后归依北魏太武帝。赐爵六品,拜宣威将军。于战乱之时复兴教育。教书二十余年,时人称为“儒林先生”。有《六经略注》一书。

司马楚之(390-464)
字德秀。河内温(今温县)人。南朝宋初,聚众据长社反抗刘裕,不久归依北魏,南御刘宋,北伐蠕蠕,军功卓著。封琅邪王,任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以清俭闻名。

常景(?-550)
字永昌。河内温(今温县)人。北魏孝文帝时荐为博士,其文冠冕一时。奉诏撰《诏书》、《朝仪》。任长安令,甚有惠政。官至车骑将军、秘书监,以撰诏功封濮阳县子。居官清俭。

司马消难(?-?)
字道融。河内温县人。少聪慧,涉经史,好虚名。初仕北齐,官至北豫州刺史,因文宣帝晚年昏虐而惧祸降北周。拜为大将军,封荥阳公,出任邙州总管,因杨坚专权而率军投降南朝陈。入隋,文帝杨坚赦其罪。性贪淫,轻于去就,世称反复之人。

司马裔(?-571)
字遵胤。河内温(今温县)人。仕北魏,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归附西魏,赐爵龙门县子,官至车骑大将军。入北周,进爵为琅邪公,官至大将军。不营产业,家无余财。

司马申(?-586)
字季和。河内温(今温县)人。仕南朝梁,官至散骑常侍。入陈,任秣陵令,以干练见称。受陈后主器重,官至右卫将军,封文始县伯。掌管机密,往往泄漏。性狠毒,谄佞媚主。

王智兴(757-836)
字匡谏。唐怀州温县(今温县)人。初为徐州衙卒,累擢至沂州刺史。讨平叛将王庭凑,封武宁军节度使。平李同捷叛,以首功加太傅,封雁门郡王。后任许州刺史等职。

陈长兴(1771-1853)
温县人。陈氏太极拳陈玉庭十四代传人。陈氏太极拳为陈氏家学,世代传习。到了陈长兴,才传给外姓杨露蝉。后经长期发展、衍变,形成了太极拳的各个流派。

武陟县
蔡茂(前24-47)
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西汉哀帝、平帝时以儒知名,征试博士,以高第擢拜议郎,迁侍中。新莽时免官不仕。光武帝时曾为广汉太守,抑制权贵,无所顾忌。建武二十年(44)为司徒,居官清俭。

药崧
河内(治今河南武陟)人。家贫为郎,常独自于尚书台值班,东汉明帝见他生活困窘,遂赐尚书以下朝夕两次公餐,从此成为定制。曾遭明帝欧打,他躲入床下,称:“天子穆穆,诸侯煌煌,未闻人君自起撞郎。”明帝为之罢手。官至南阳太守。

山涛(205-283)
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武陟县西)人。早年隐居不仕,与嵇康等交游,为“竹林七贤”之一。入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少傅。所选拔人才,遍及朝内外。为官清俭。

向秀(约221-约300)
字子期。晋河内怀(今武陟县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清悟有远识,少为同乡山涛所知。与嵇康交往,康善锻铁,秀佐之。又与吕安善灌园于山阳。雅好老庄,曾为《庄子》作注,末完而卒,后为郭象所续。

山简(253-312)
字季伦。河内怀县(今武陟县)人。山涛子。晋永嘉中为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出为征南将军,镇襄阳。刘聪陷洛阳,他被迫撤离襄阳,迁于夏口,病卒于镇。追赠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

何瑭(1473-1543)
字粹夫。明武陟人。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以经筵触忌讳,谪开州,修黄陵岗堤成,擢东昌府。晋南京太常少卿,历工、户、礼三部侍郎,晋南京右都御史,未几致仕。

毛昶熙(?—1882)
河南武陟人。户部侍郎毛树棠子。道光进士,入翰林。历官至左都御史,工部、吏部、兵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咸丰十年以顺天府丞加左副都御史督办河南团练,帮办军务,镇压太平军与捻军。擢顺天府尹、太仆寺卿、内阁学士。屡上疏言镇压捻军之策及善后事宜,多被采纳。同治元年协助僧格林沁击溃捻军,以功迁礼部侍郎。同治中,率部与捻军战于河南各地。同治八年行走总署,九年任兵部尚书。同年(1870)处理天津教案,暂署三口通商大臣。曾先后两次主持会试。光绪八年卒。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