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人物

周口市

川汇区
项城市
应顺(?-?)
东汉大臣。字华仲。汝南南顿(今项城市)人。少给事郡县,为吏清公,迁冀州刺史。事后母至孝,廉直无私,不阿权贵。十子皆有才学。

应奉(?-?)
东汉学者。字世叔。汝南南顿(今项城市)人。出身官宦世家。天资聪明,读书五行并下。初为郡决曹史,曾普查管内囚犯,过后能口道上千人姓名、案情。桓帝时举茂才,拜武陵太守,有政绩。任司隶校尉,纠举违法,不避权豪。桓帝拟立田贵人为皇后,他上书异议,因立窦氏为后。党锢起,以疾乞退。追愍屈原,著《感骚》三十篇。

应劭(?-?)
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南顿(今项城市西南)人。应奉子。少博学多才,灵帝时举孝廉,后拜太山太守,镇压郡内黄巾。曹操父亲被陶谦杀于郡界,他害怕报复,遂投奔袁绍。献帝迁都许,他著《汉官礼仪帮事》,参与修订典章制度。献帝时,任泰山守,编辑所闻,著有《汉官仪》十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制,多为他所订立。

应瑒(?-217)
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汝南南顿(今项城市西南)人。应劭子,曹操辟为丞相掾属,转平原侯庶子,后为五官将文学。为“建安七子”之一。

应詹(279-331)
东晋大将。字思远。汝南南顿(今项城市西南)人。初为太子舍人,迁南平太守,督五郡军事。元帝假詹建武将军,赐爵颍乡侯。迁益州刺史,散骑常侍,累迁光禄勋。封观阳县侯,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

袁聿修(约522-582)
北周大臣。字叔德。陈郡项(今项城市东北)人。历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五代。九岁为州主簿,十八岁为州中正。任徐州刺史,还吏民为之立碑德。官至仪同大将军。

王建(846-918)
五代蜀帝。字光图。陈州项城人。唐末参加忠武军,为军侯。从僖宗,为壁州刺史。昭宗封为蜀王。梁灭唐,王建自立为蜀帝。庙号高祖。

袁甲三(1806-1863)
清大臣。字千桥。项城人。道光进士。屡上疏言时政,以直言著名。道光十五年授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升员外郎,兵科给事中。咸丰三年(1853)赴安徽助吕贤基军务。后长期与捻军、太平军战于淮北、河南。擢都察院副左都御史。咸丰七年授太仆寺卿,擢三品顶戴。咸丰八年,代胜保督办三省军务,次年充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赐号“伊勒图巴图鲁”,历官左副都御史,漕运总督。曾被和春等参劾革职。同治二年卒。

袁保恒(1826-1878)
清大臣。字小千。项城人。袁甲三子。道光末进士。道光三十年授编修。同治元年擢翰林院侍讲,迁詹事府右春坊,侍讲学士。随父镇压太平军,参加亳州、怀远诸役,赐号“伊勒图巴图鲁”。后从李鸿章、左宗棠镇压捻军、回民军。左宗棠率军出关,襄办转饷事宜。历官至内阁学士,户部、吏部、刑部侍郎。上疏陈时政,请防俄罗斯入侵,设台湾巡抚。光绪元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户部左侍郎。光绪三年,治赈河南,卒。

袁保庆(?-1873)
清大臣。字笃想。项城人。咸丰十年捐刑部郎中,随毛昶熙在河南办团练。同治元年,与太平军胡正先部战,次年战捻军于项城,以功加盐运使衔。十二年卒于江宁盐法道任上。

袁保龄(1840-1889)
清大臣。字子久。项城人。袁甲三次子。以父荫内阁中书,光绪四年擢道员,七年调直隶,与李鸿章筹办海防。勤于学问,熟于掌故。

袁世凯(1859-1916)
字慰亭,别号容庵。项城人。袁甲三侄孙。光绪八年,因协助朝鲜国王李熙平定汉城兵变,清政府叙奖五品同知衔,十一年升道员,加三品衔。十五年擢山巡抚,二十八年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三十一年北洋军练成,扩编为六镇,从此成为北洋军阀武装集团首领。三十三年调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宣统三年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1916年6月6日在全国人民声讨中忧惧而死。

袁克定(1878-1955)
项城人。袁世凯长子。1901年捐纳为候选道。1905年入盛京将军幕,参军事。1907年后任农工商部右参议、左参议、右丞。1912年后任开滦矿务督办兼董事长。后任外交部顾问。1914年任“模范团”办事员,编练“模范军”。1916年袁世凯称帝期间居幕后主持策划。失败后匿居天津。

商水县
袁安(?-92)
汝南汝阳人。少习《孟氏易》,为乡邻所敬。初为县功曹,后举孝廉。章帝任楚郡太守,大胆处理楚王刘英谋逆积案,释放无罪者数百家。历迁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氏专权,他常上书指斥,无所回避,并贬其私党四十余人。

袁京
袁安子。初拜郎中。官至蜀郡太守。明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

袁汤
袁京子。少传家学,为诸儒所称。桓帝时历官司空、司徒、太尉。卒后谥康侯。

袁敞(?-117)
袁安子。少传《易经》,以父任为太子舍人。和帝进历将军、东郡太守、官至司空。不阿权贵邓氏,被迫自杀。

袁闳
袁安玄孙。少修操行,父为彭城相,他步行前往探亲,还乡时不肯乘车。桓帝时,预见天下将乱,筑土屋而居八十年。黄巾起义,不扰其居。

袁隗(?-?)
东汉大臣。汝南汝阳人。少历显位,举为三公,权重朝廷,荒淫奢侈。献帝初为太傅,后被董卓所杀。

袁绍(?-202)
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出身门阀大族。初为郎、濮阳长,徙居洛阳。灵帝时为司隶校尉。灵帝卒,与何进谋诛宦官,进被杀,他率军捕杀宦官二千余人。董卓专权,议废少帝立献帝,他不从,逃奔冀州,后以渤海太守起兵讨伐董卓,是关东诸军盟主。代韩馥为冀州牧,大败幽州公孙瓒,兼有冀、幽、青、并四州之地,成为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中最强的一支。建安五年,于官渡之战被曹操击败,不久病卒。史称为人外宽内忌,好谋无断,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

袁谭(?-205)
字显思。袁绍长子。初出守青州。建安七年,其父死,遂自号车骑将军,称兵自立。与弟尚争权,长期互相攻伐。初遭曹操进攻,与其弟共同抵御,后操用离间计,诈许联姻,遂不出兵援尚。弟所居邺被曹操攻破,谭帮曹败尚,尽收其众。曹又转攻谭,被曹部将杀于河北南皮清河。

袁熙(?-207)
字显雄。袁绍次子。其父割据北方时,熙为幽州刺史。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获其母及妻甄氏,丕纳甄氏。与弟尚逃往辽西,为当地公孙康擒杀送曹。

袁尚(?-207)
字显甫。袁绍少子。建安七年,父死,审配等立尚嗣位。与兄谭长期互相攻伐。遭曹军攻杀时兄弟即合兵同拒,曹军一撤又互相残杀。曹操趁其伐谭时,水灌邺城,率军自平原回援,大败于滏水之滨。他逃往中山,被谭败,又逃幽州兄熙处,再逃辽西乌丸,与熙同被当地公孙康诱斩献曹。

袁术(?-199)
字公路。袁绍从弟。初举孝廉,少有侠气。历为郎中、河南尹、折冲都尉、虎贲中郎将。董卓专权,以为后将军,卓议废少帝立献帝,畏祸逃亡南阳。后被袁绍、刘表夹击而败。率众袭占扬州,形成割据局面。兴平二年(195)称帝于寿春,号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署置公卿百官。屡为曹操、吕布所败,欲至青州归附袁谭,病卒于途中。

姚仲孙(?-?)
宋大臣。祖籍曹州(今山东菏泽),徙居陈州商水。举进士。初授许州司理参军,邢州、资州推官。改大理寺丞,入朝任右司谏,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历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副使,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迁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事。坐属吏伪造文符,出知蔡州,卒。

淮阳区
息妫(?-?)
春秋时陈(今淮阳区)人。女,嫁与息侯,过蔡时,她的姐夫蔡哀侯不以礼相待,触怒息侯,借楚文王兵打败蔡国,俘蔡侯于楚。哀侯在文王面前竭力夸息妫美貌。公元前680年文王灭息,息妫在楚国始终未主动说过一句话。文王讯其因,遂派兵灭蔡。

武臣(?-前208)
秦朝陈县(今河南淮阳)人。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他参加起义军,被任为将军,与张耳、陈余率兵三千北取赵地。由白马津渡黄河,先后攻下赵地十余城,部众发展至数万人。旋用蒯通之计劝降范阳令,使赵地三十余城不战而降,进占邯郸。后听张耳、陈余之说,自立为赵王。周文被秦兵追击,陈胜命令他派兵赴救,他拒不出兵驰援,后为其部李良所杀。

郑当时
西汉陈(今河南淮阳)人。少时任侠,名闻于梁楚间。景帝时,为太子舍人。武帝即位,迁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后为大司农。在任大司农时,曾用徐伯修漕建渠。性廉,不治产,常推荐贤才,闻人之善,即告于帝,唯恐后于人,为时人所称。后以用人获罪,贬为庶人。不久,复迁汝南太守,数岁而卒。

邓岳
陈郡(今河南淮阳)人。有将帅才略,为王敦参军、西阳太守。平讨苏峻、郭默等,迁督交广二州军事、建武将军,领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咸康中,伐夜郎,加督宁州,进征虏将军。终于平南将军。

邓遐
邓岳子。勇力绝人,气盖当时,时人比作樊哙。为桓温参军,数次随桓温征伐。历冠军将军,数郡太守,号为名将。后为桓温所忌,免官。

殷仲堪(?-399)
陈郡长平(今淮阳区)人。晋孝武帝时为著作郎。谢玄镇京口,请为参军,迁长史,领晋陵太守。入为太子中庶子,领黄门郎。授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等职。

殷仲文(?-407)
殷仲堪从弟。从兄荐于会稽王司马道子,为骠骑参军,后为司马元显征虏长史,迁新安太守。因与桓玄有姻亲关系,被贬迁为新安太守。桓玄攻占建康,投附玄,为谘议参军。桓玄篡晋称帝,授侍中、左卫将军,封公。刘裕等起兵讨玄,随桓玄西撤至巴陵,奉安帝二皇后归服刘毅,为镇军长史。历尚书、东阳太守。义熙三年,以谋反罪被刘裕杀害。

殷简之(?-?)
仲堪子。仲堪被桓玄逼令自杀后,简之载丧下都,葬于丹徒。讨桓玄中,简之率私僮、客随大军跟踪桓玄。玄死,简之食其肉。

符存审(861-294)
五代后唐大将,字德祥,陈州宛邱(今淮阳区)人。初事李罕之,后归李克用,从后唐庄宗李存勖破梁军,走契丹,大小百余战,功绩卓著。与周德威齐名,官至宣武军节度使。

符彦卿(898-975)
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符存审之四子。少能骑射,历仕后唐、晋为武将。与高行周降辽,又投后汉,加兼中书令,封魏国公。周太祖征兖州,献马及军粮万石,进封卫王,改封魏王,加守太尉。宋建隆初,加守太师。开宝二年(969),任凤翔节度使。

宋太宗符皇后(942-975)
魏王符彦卿第六女。后周显德中,归太宗。建隆初,封汝南郡夫人,进封楚国夫人。太宗封晋王,改越国夫人。卒。太宗即位,追册为皇后,谥懿德。

太康县
吴广(?-前208)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叔。阳夏(今太康县)人。秦二世元年与陈胜率戍卒九百人起义。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建立张楚政权,吴广为假王。后被部将田臧所杀。

黄霸(?-前51)
西汉大臣。字次公。阳夏(今太康县)人。武帝末补侍郎谒者,河南太守丞,为政宽明。宣帝时为廷尉,川太守,史书称其“治为天下第一”。与龚遂并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后任丞相。

彭宣
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治《易》经,师事张禹,举为博士。经张禹推荐。以明经历任廷尉、大司农、光禄勋、右将军。哀帝即位,徙为左将军。岁余,令其上将军印绶归家。后因鲍宣力荐,复入为御史大夫转大司空,封长平侯。王莽专政,退居封地。

何夔(?-?)
三国魏谋士。陈君阳夏(今太康县)人。初避乱淮南,建安时曹操辟为司空掾属,历为长广、乐安太守,有政绩。入为丞相东曹掾,主张用人根据才能制定爵位,根据需要制定俸禄。为人严正节俭,操特命他以太傅辅佐太子曹丕。魏建,先后任尚书仆射、太傅等职,封成阳序侯。卒后谥靖侯。

何曾(199-278)
字颖考。魏太仆何夔子。袭父爵魏阳武亭侯,历散骑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散骑常侍、司隶校尉、尚书、征北将军,封颍昌乡侯。魏末,积极参与司马氏代魏的活动。晋武帝代魏,授太尉,进爵为公。性奢豪,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筷处。咸宁四年死,谥孝,后改谥元。

何劭(约236-301)
字敬祖。何曾子。与晋武帝同年。武帝即位,为散骑常侍,迁侍中尚书。惠帝即位,为太子太师,通省尚书事,转特进,累迁尚书左仆射。博学善文,著有《荀粲传》、《王弼传》等。永宁元年卒,赠司徒,谥康。

谢奕
谢安兄。少有声誉,初为剡县令。与桓温亲善,为桓温安西司马。每日饮酒,无朝廷礼节。累迁都督豫、司、冀、并四州军事、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卒官。

谢尚(308-357)
字仁祖。陈国阳夏(今太康县)人。豫章太守谢鲲子。袭父爵咸亭侯,出为建武将军、转督江夏三郡军事。以南中郎将督豫四郡,转西中郎将督扬州之六郡诸军事。拜尚书仆射,豫州刺史,进号镇西将军。善音乐,博综众艺。深得王导器重,引为掾属。大司马桓温北伐中原,使率众向寿春,与前秦苻健张遇交战,兵败,被降级。升平初死,谥简。

谢安(320-385)
字安石。有盛名,性沉敏,气条畅,善行书,官府累次征召不就,隐居东山,与王羲之等每日书画悠游。年四十始出为桓温司马,桓温死,为尚收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居朝辅政。孝武帝太元八年(383),为征讨大都督,指挥部将抗击前秦苻坚八十多万大军的进攻,双方于淝水展开决战,晋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保住了东晋的偏安政权。进授太保、都督扬荆等十五州军事,名权倾于天下。后与司道子发生矛盾,出镇广陵。太元十年死,谥文靖。

谢石(327-388)
字石奴。谢安弟,初拜秘书郎,累迁尚书仆射,封兴平县伯。淮淝之役,为征讨大都督,与谢玄等破苻坚。破苻坚功迁中军将军、尚书令,封南康郡公。兄谢安死,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

袁宏(328-376)
字彦伯。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豫州刺史谢尚引为参军,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后为吏部郎、东阳太守。其《后汉纪》三十卷,为史学名著之一。

谢万(?-?)
字万石。谢安弟。才器俊秀,工言论,善属文,放荡不羁,早有声誉。弱冠辟为司徒掾,初为司马昱从事中郎,累迁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监司豫、冀、并四州军事。受任领兵北伐,矜豪傲物,轻视将士。及遇敌,畏怯弃众独逃,致使全军溃败,废为庶人。后复官为散骑常侍。

谢道蕴(?-?)
东晋著名女诗人。谢安侄女,王凝之妻。聪慧有才辩,遇雪,安曰:“何所似也?”道蕴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世称咏絮才。亦善书,有集二卷,今存诗三首、文一篇。

谢玄(343-388)
字幼度。谢安兄谢奕子。少聪颖,为谢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为桓温掾属。出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击败苻坚将彭超等于淮北,进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封东兴县侯。“淝水之战”时,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谢石、桓伊等率八万北府兵击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累迁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封康乐县公。太元十三年死,谥献武。

谢琰(?-400)
东晋大将。字瑗度。谢安子,以贞干称,累迁散骑常侍、侍中。淮淝之役,以勋封望蔡公。迁卫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安帝中,孙恩聚众起义,加督吴兴、义兴二郡军事,领兵镇压,兵败被杀,谥忠肃。

谢混(?-412)
字叔源。谢琰子。娶晋孝武帝晋陵公主为妻。历官中书令、中领军、尚书左仆射。义熙中,因与刘毅合谋不轨,被刘裕所杀。

袁山松(?-401)
东晋官吏。又称袁崧。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曾任吴郡太守。博学善文章,又善音乐,曾对旧歌《行路难》进行加工。著有《后汉书》百卷,文集十卷。

谢景仁(370-416)
东晋大臣。字裕。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三十岁方为著作郎,擢黄门侍郎,拜记室参军。刘裕北伐任大司马留守京城。官至尚书左仆射。

谢灵运(385-433)
南朝宋著名诗人、艺术家,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袭封康乐公,官至黄门侍郎。入宋,降公为侯,贬永嘉太守,继而归隐于始宁(今浙江上虞)。官场失意,寄情山水,《登池上楼》为代表作。善画佛,浙西甘露寺天王堂“菩萨六图”为其手笔。

谢晦(390-426)
南朝宋文学家、书法家。字宣明。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初为建威府中兵参军,后依刘裕,官至侍中。入宋,兼任中领军,封武昌县公。刘裕死,受遗诏辅政,领中书令。与徐羡之、傅亮废少帝,迎立文帝,出任荆州刺史加都督。元嘉三年(426),文帝遣檀道济率军讨伐,晦兵败以谋反罪被杀。

谢世基(?-426)
南朝宋文学家。宋文帝元嘉三年,坐叔父谢晦案被杀。临刑咏诗一首:“伟哉横海鳞,壮矣乘天冀。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诗品》评其诗“气调警拔”。

谢弘微(392-433)
南朝宋文学家。名密。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仕东晋,官至琅邪王大司马参军。入宋,官至侍中。继堂叔谢峻为嗣,袭封建昌县侯。

谢惠连(397-433)
南朝齐文学家、艺术家。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三十四岁方为彭城王法曹参军。卒年三十七岁。幼能撰文,为谢灵运“四友”之一,世称小谢。《雪赋》为其名篇。

袁齐妫(405-440)
南朝宋文帝皇后。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庶出,五六岁方被收养。嫁刘义隆,拜宜都王妃。文帝即帝位,封为皇后,生刘劭,后来刘劭杀父自立为帝。

袁淑(408-453)
南朝宋文学家。字阳源。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官至太子左卫率,太子刘劭杀父自立,胁其从逆,不就被杀。谥号“忠宪公”。

谢稚(?-?)
南朝宋艺术家。字孺子。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官至宁朔将军、西阳太守。多才艺,与堂兄谢庄齐名。工画人物兼禽鸟兽畜,所画牛马尤佳。通音律,善吹笙。

袁粲(420-477)
南朝宋文学家。字景倩。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曾续嵇康《高士传》作《妙德先生传》以自况。封兴平县子,官至中书监,镇守石头城。

谢庄(421-466)
南朝文学家、艺术家。字希逸。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官至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善画,有《琴帖序》传世。诗文《月赋》是其名作。

谢超宗(?-483)
南朝齐文学家。谢灵运孙。仕南朝宋,官至尚书左丞中郎。入南朝齐,官至黄门郎。文有词采,孝武帝赞曰:“超宗殊有凤毛,恐灵运复出”。

宋顺帝谢皇后
即谢梵境。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升明二年(479)立为皇后,顺帝禅位,降号汝阴王妃。

谢朏(444-509)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聪慧,年十岁能作文。齐代宋,以不愿解天子玺授齐王,遂禁锢不用。武帝时复授义兴、吴兴太守,在郡不理政事,专务聚敛。齐末朝政昏乱,辞官家居,梁朝复授以中书监、司徒。卒,所著书及文章,并行于世。

袁昂(461-540)
南朝梁文学家、艺术家。字千里。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仕南朝齐,为御史中丞,吴兴太守。入梁,累官至司空。善画人物,著《古今书评》。

谢览(477-513)
南朝梁大臣,字景涤,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娶南朝齐钱塘公主,拜驸马都尉。入梁,任吴兴太守,以廉洁著称。官至吏部尚书。

谢徵(500-536)
南朝梁文学家,字玄。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官至鸿胪卿。长于为文,梁武帝令徵赋诗三十韵,限三刻成,二刻便就,文辞甚美,梁武帝反复赏阅。

谢举(?-548)
南朝梁文学家。字言。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少好学,年十四赠沈约五言诗,甚受称赏。所至皆有政绩,晋陵郡民为立德政碑。文集于侯景之乱中散逸。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其兄谢览齐名,长于玄理和佛义,注《净名经》。

袁宪(529-598)
字德章。陈郡阳夏(今太康县)人。仕南朝梁,官至司徒户曹。入南朝陈,官至尚书右仆射,封建安县伯。陈宣帝卒,受遗诏顾命,后主为始兴王叔陵所伤,政事多由其处理。陈亡入隋,历为昌州刺史、晋王府长史。为官廉洁。开皇十八年卒,谥简。

沈伦(909-987)
宋大臣。字顺仪。河南太康人。后周入赵匡胤幕府。历官给事中、陕西转运使、户部侍郎、枢密副使、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韩元善(?-?)
元大臣。字大雅。太康人。由国子生任州判官,至正中拜参知政事、迁中书左丞。他曾模仿宋代名臣范仲淹,置田百亩为义庄周济贫穷,在家乡办义塾,受乡人爱戴。

顾佐(?-1446)
字礼卿。太康人。明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庄浪知县。永乐中,历任御史、应天,顺天府尹、贵州按察使。刚直不阿,吏民畏服,有人把他比为宋包拯。洪熙元年(1425)官通政使。宣德中,官京尹、右都御史。弹劾贪赃枉法者,朝纲肃然。正统初,致仕。操行清白,性格严肃坚毅。上朝参,常独坐小夹窒,非议政不与诸司同坐。人称为“顾独坐”。正统十一年卒。

李欧梵(1942-)
评论家。河南太康人。1961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留学,专攻中国近代思想史和文学。197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达茅斯学院、印地安那大学等校任教。后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文系教授和远东研究中心主任。近些年来,他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与介绍,积极推动东西方、海峡两岸文学的交流。

鹿邑县
李耳(前571-?)
春秋末哲学家。字伯阳,又称老子,道家之祖。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东)厉曲仁里人。相传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见周朝衰微,退隐函谷关。现存《老子》(《道德经》),记述了他的主要思想。

虞诩(?-?)
东汉大臣。字升卿。陈国武平县(今鹿邑县西北)人。初为太尉李修属吏,拜郎中,朝歌长,后任武都太守。当时羌胡残破并、凉二州,朝议欲弃凉州,他建议李修反对,凉州终于得保。后任武都太守,赴任途中受阻,他以增灶方式迷惑羌人,终于到任。顺帝时入朝,历官司隶校尉、尚书仆射,纠举违法,不避权贵。为人刚直,虽三遭刑罚,终生不改。

李之铉(?-?)
清隐士。字子金。鹿邑县人。曾以能文主苏门社。明亡后,绝意仕进,专研经史,以著述自娱。对经学、史学、数学、几何、天文、历法、音乐、诗词等均有研究且造诣颇深。自总十二种书目名曰《隐山鄙事》。

徐广缙(1786—1858)
河南鹿邑人。嘉庆末年进士。历官御史、顺天府府尹、江宁布政使、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道光二十六年任云南巡抚。次年,改授两广总督,办理英人要求进入广州城之交涉,得道光帝信任,封一等子爵。咸丰初年,镇压两广太平天国运动,加太子太保。继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署湖广总督,赴湖南截击太平军。战败,被革职抄家。咸丰八年卒。

西华县
殷浩(?-356)
字深源。陈郡长平(今西华县东北)人。豫章太守殷羡子。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好老易。成帝时庾亮征为记室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征建武将军、扬州刺史。以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等五州军事。率军北伐,被前秦苻健军打得大败。桓温上疏弹劾,被免为庶人。永和十二年死,诏追复本官。

殷景仁(390-440)
南朝宋文学家。陈郡长平(今西华县东北)人。仕晋,官至太尉行参军,入宋,武帝时,累官至太子中庶子。少帝时,位侍中,文帝时,官至中书令。

殷芸(?-?)
南朝梁文学家。字灌蔬。陈郡长平(今西华县东北)人。仕南朝齐,为宜都王行参军,入梁,累官至司徒左长史。奉梁武帝作《小说》三十卷,世称《殷芸小说》。

殷钧(484-532)
南朝梁书法家。字季和。陈郡长平(今西华县东北)人。娶梁武帝女永兴公主,拜驸马都尉,任秘书丞。出任临川内史,以德化民,官终国子祭酒。

姚枢(1203-1280)
元大臣。字公茂。柳城(今西华县西)人。忽必烈为亲王时,聘他教授世子读经,并备作顾问。提出八种建议三十条救时之法,对元统一中国、发展经济起到积极作用。累官翰林学士。

刘千斤(?-1466)
名通,河南西华人。有力气。因以号千斤。明正统中,曾在荆、襄流民中筹进起义。成化元年(1465)领导流民起义,称汉王,年号德胜,后被俘牺牲。

王富洲(1935-2015)
登山运动员。运动健将。西华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勘察系。同年被选入中国登山队。1960年5月25日与贡布、屈银华一起从东北山脊登上海拔8848.1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1964年登上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

扶沟县
甄权(540-643)
唐名医。许州扶沟(今扶沟县)人。善用针灸为人治病。贞观十七年寿达一百零三岁,太宗曾亲临其家问以长寿秘诀。撰有《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各一卷。

吉鸿昌(1895-1934)
抚沟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入冯玉祥部,曾任国民联军第三十六旅旅长。1926年任冯玉祥北伐军十九师师长、西北军第三十师师长兼宁夏省主席。蒋冯阎大战后,1930年被改编,任蒋二十二路军总指挥兼第三十军军长、第三十师师长。1933年加入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察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兼北路军前敌总指挥。1934年于天津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1月24日英勇就义。

吉星文(1910-1959)
扶沟人。曾在中央军校、陆军大学学习。1937年任国民党政府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团长,驻守宛平城。七七事变时,率部抗击日军。后任第三十七师师长,第三十七、第一二五军军长。1949年到台湾后,历任台湾第五十军战斗团团长,澎湖防卫部、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1958年8月23日傍晚六时三十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吉星文与赵家骧、章杰等三位副司令正在明德湖中的凉亭用餐,被炮火击中,失血过多而亡。

穆欣(1920-2010)
扶沟人。1938年在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创办了《战斗报》。1940年参与创办《抗战日报》(后称《晋绥日报》),任通讯采访部主任。1946年后,任新华通讯社特派员、解放军第四兵团分社社长、云南分社社长,志愿军第三兵团宣传部部长兼新华分社社长。1956年后,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教研室主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外文发行出版局副局长兼人民画报社社长、总编辑。著有《南线巡回》、《陈赓大将》、《穆欣通讯选》等。

沈丘县
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