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人物

邵阳市

刘仪顺(1778-1868)
湖南宝庆(邵阳市)人。幼随父居四川宜宾。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加入白莲教,到贵州后改用灯花教名义,任教主,被尊称为刘教祖。咸丰七年(1857年)十二月,与副手何冠益在思南县鹦鹉溪起义。军队裹以白色头巾,故称白号军。起义后,迅速攻下思南,杀死知府福奎。先后攻下黔东北和黔西北近二十县。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被叛徒出卖,杀害于成常。

蒋延黻(1895-1965)
邵阳人。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南开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35年后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政务处处长、驻苏联大使、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署长。1947年任常驻联合国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国“大使”。

彭述之(1896-1983)
邵阳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回国,在上海大学任教。曾任《新青年》、《向导》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主任,中共顺直省委书记。是中共第四、五届中央委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执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大革命失败后,成为取消主义者,采取托洛茨基立场,与陈独秀等入组织“无产者社”,进行分裂党的活动。1929年被开除出党。同年与陈独秀等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反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1931年参与建立中国的托派组织。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1948年去香港。后由巴黎移居美国。

吕振羽(1900-1980)
历史学家。湖南邵阳人。192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同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民国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教授。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南京参加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后在重庆从事文化界的统战工作。1942年赴延安,任刘少奇秘书。建国后,历任大连大学校长、东北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北人民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研究中国历史。著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史》、《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

尹仲容(1903-1963)
经济学家。湖南邵阳人。192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中国建设银行协理、资源委员会国际贸易事务所纽约所主任、行政院工程计划团团长。1949年到台湾,历任台湾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台湾“中央信托局”局长,“经济部”部长,“行政院”经济安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外汇贸易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美援运用委员会主任委员,台湾银行董事长。

贺绿汀(1903-1999)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邵阳人。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1931年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4年后创作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和电影插曲《春天里》、《天涯歌女》。1937年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后在重庆育才学校任教。1941年参加新四军。1943年赴延安筹建中央管弦乐队。创作《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等歌曲。1945年后在华北大学任教。建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姚喆(1906-1979)
湖南邵阳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五军四纵队五大队排长、第三师特务连连长、红三军团特务团一营营长、红三军团五军一师三团团长、红三军团一师参谋长、国家政治保卫团团长、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参谋长、陕甘宁红军独立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大青山骑兵支队司令员、绥蒙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绥蒙军区司令员。全国解放后,任第二十三兵团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石新安(1907-1978)
邵阳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军团连长、团供给处主任,第一军团管理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官处处长、师敌工部部长、支队政委,鲁西军区组织部部长,冀鲁豫军区分区政委。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晋鲁豫军区旅政委、第五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1951年后,任贵州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区政委。是中共七大、十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尹俊(1909-1987)
湖南邵阳人。字杰夫。中央军校分校、国防大学毕业。曾任国民党第十军第十八师师长。1949年到台湾后,历任军长、宪兵司令、澎湖防卫部司令、金门防卫部司令、陆军副总司令、警备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

李薰(1913-1983)
金属物理学家。邵阳人。193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矿冶系。1940年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该校冶金系研究室主任。1951年获谢菲尔德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沈阳分院院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学部主任,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我国开拓了钼的氧化和铀的冶金等研究。组织研制成一批新材料,对发展我国主温宇航材料和原子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魏荣爵(1916-2010)
声学家。宝庆(今邵阳市)人。193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物理系。1947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五十年代在南京大学创设我国第一个声学专业。长期从事物理声学、语言声学、建筑声学、分子声学及非线性声学研究。

武冈市
邵东市
刘巴(?-222)
湖南邵东人。初北归曹操,辟为掾。奉使长沙等地,因战乱未能复命,遂辗转入蜀。刘备据益州,历为左将军西曹掾、尚书令等。居官清廉,退无私交。

袁国平(1906-1941)
湖南宝庆袁家台林(今属邵东)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1929年后历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宣传部部长、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红八军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理主任。曾荣获二等红星奖章。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皖南事变中不幸牺牲。

李寿轩(1906-1984)
邵东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加了北伐战争。后在彭德怀部任士兵委员会委员。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大队长、团长,第二十七军师参谋长、军参谋长。参加了井冈山斗争、在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太行军区分区司令员、延安中央党校队长、八路军总部教育科科长。1945年后,任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司令员、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铁道兵团参谋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回国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司令员,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洞口县
袁也烈(1899-1976)
湖南洞口人。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国民革命军叶挺部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龙州起义。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和济南、淮海等战役。建国后,曾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政委,海军副参谋长、水产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新邵县
廖耀湘(1906-1968)
湖南邵阳县(今新邵县土桥乡回龙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法国陆军大学毕业。曾参加过“八·一三”上海抗战,南京保卫战,滇西、昆仑关大战,远征缅甸和反攻缅北等战役,获得过国民政府颁授的青天白日勋章及英国、美国分授的自由勋章和十字勋章。日本投降后,任第九兵团中将司令,于辽沈战役中兵败被俘。获得特赦后,转为社会主义服务。

绥宁县
新宁县
江忠源(1812—1854)
湖南新宁人。道光举人。早年曾在浙江任知县。咸丰元年(1851)从赛阿尚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率旧部乡兵,号“楚勇”。战永安、桂林、全州、道州,尾追至长沙,击杀冯云山于蓑衣渡。历官湖南道员、湖北按察使、安徽巡抚,帮办江南军务。咸丰三年,上疏论军事,请严军法、撤提镇、汰冗兵、明赏罚、戒浪战、严约束、宽胁从,等八事。与太平军战于江西、安徽一带,增援南昌、田家镇、庐州,赐号“霍隆武巴图鲁”。咸丰四年,太平军攻克庐州,投水自杀。封骑都尉加云骑尉世职,谥忠烈。同治中,晋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刘长佑(1818—1887)
湖南新宁人。道光拔贡生。咸丰初年,以乡勇随江忠源赴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长期转战湖南、江西、广西诸省,曾战败江西太平墟,欲自杀,末遂。赐号“齐普图巴图鲁”,升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同治元年(1862)调任直隶总督,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围剿事宜,镇压捻军,战败被革职。同治十年再起,历官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筹措中越边界防务及中缅边界事务。光绪十三年卒。

刘坤一(1830-1902)
字岘庄。湖南新宁人。禀生出身,咸丰五年率领团练抵抗太平军,以功擢直隶州知州、临江知府,赏加道衔。同治元年(1862年)任广西布政使,围剿太平军有功,清廷赏赐硕勇巴图鲁名号,调江西巡抚,赐头品顶戴。同治十三年署领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刘敦桢(1897-1968)
建筑史学家。湖南新宁人。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回国后,曾任湖南大学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工学院院长。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工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三十年代与梁思成共同调查古建筑遗址,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后又对我国传统民居和园林进行研究,主持修复南京瞻园。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著有《中国住宅概说》,有《刘敦桢文集》。

邵阳县
隆回县
魏源(1794-1857)
宝庆府邵阳(今隆回县)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举顺天乡试,宣宗亲阅其卷,挥翰褒赏。会试落第,刘逢禄赋诗惋惜,并荐,遂入内阁中书。二十四年中进士,权知兴化,后知高邮州。咸丰三年(1853年)以“迟误译报”革职。七年,病逝于杭州。魏源与龚自珍齐名,时有“龚魏”之称。精研史地,辑有《海国图志》一百卷。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曾参加浙东抗英战役。能诗文,诗多揭露清朝腐朽统治,体现爱国思想。

魏光焘(1837-1916)
魏源族孙。湖南邵阳(今隆回县)人。早年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起义。历任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

蔡锷(1882-1916)
湖南邵阳(今隆回县)人。原名艮寅,字松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从师梁启超、谭嗣同。次年,赴日本留学。二十六年回国,参与汉口起义,事败复去日本,入士官学校,专攻军事,三十年归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宣统三年(1911年)在昆明起兵,响应武昌起义,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民国2年(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暗加监视。民国4年与梁启超策划反袁,化装逃出北京。12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任第一军总司令。袁死后,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民国5年因病赴日本就医,不治逝世。

袁朴(1904-1991)
隆回人。字茂松。黄埔军校第一期、陆军大学第二期毕业。曾任国民党政府第一师旅长,第五十七师副师长,第八十军、第十六军军长。1949年到台湾后,历任台湾东部守备区司令、军团副司令、陆军副总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

城步苗族自治县
杨正修(?-1022)
城步砦(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苗族。唐末五代“飞山蛮”首领杨再思第三子。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归附于宋。翌年经魁进士,敕差韶州都统,授光禄大夫。后裔有宋统制杨再兴等,史称“杨氏世勋”,与太原“杨氏世将”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