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跨地区名胜古迹

西陵峡
西起巴东县官渡口,东止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20公里(其中峡谷段42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

兵书宝剑峡
在西陵峡香溪东1.5公里、长江北岸的陡壁峭岩上。相传蜀相诸葛亮有兵书收藏在上,岩上石隙中有物叠置,状若书函,名曰“兵书”,其右下方,有条形岩石凸起,宛如浮雕巨剑,名曰“宝剑”,峡以此得名。所谓兵书,乃是古代巴人岩棺葬之之遗迹。

青滩
在西陵峡兵书宝剑峡下游约4.5公里。又称新滩。旧为峡中险滩之一。因历次江边悬岩崩坍而成。滩长约120米。

牛肝马肺峡
在西陵峡青滩下游约5公里。峡中峭壁对峙,北岸石壁之上,有数片重叠突出下垂的岩石:东侧的几片黄色岩石,其状如肝,因名“牛肝”;西侧一片形态似肺,故名“马肺”。如今牛肝保存完整,唯马肺已肃落大半,据说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被英国军舰开炮轰击所致。

崆岭峡
在西陵峡牛肝马肺峡东2.5公里。处于秭归县之庙河与黑岩子之间,全长2.5公里。其间峰峦连峙,参差互出。峡中有崆岭滩。

黄牛峡
在西陵峡中崆岭峡内,距宜昌市西45公里。以长江南岸之黄牛山而得名。山上有一排陡峭石壁,作神人牵牛状。

黄陵庙
在西陵峡中黄牛峡黄牛山麓,是西陵峡中著名古迹之一。相传始建于汉,后毁,唐大中元年(847年)复建,名黄牛祠,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祀禹王,改今名。历代名人如李白、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等游此,均留有名篇佳句。现存庙宇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等,依次建造在逐级升高的台地之上。主体建筑禹王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面阔进深均为5间,高约15米,重檐九脊,青瓦丹墙,檐下悬“玄功万古”匾额一方,传为明藩惠王朱常润所题。武侯祠、山门,均为晚清建筑,殿内存有圭形石碑,刊《黄牛庙记》,相传乃诸葛亮所撰。庙后有泉,甚清洌,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凿石为池,至今聚泉仍丰。庙院前临汹涌大江,后倚高岩如屏。

蛤蟆碚
在西陵峡中黄牛峡下游南岸,距宜昌市西北25公里。山麓有大石霍然挺出,长28米,宽约7米,体呈椭圆,形如蛤蟆。碚尾山腹有石穴,中有清泉,泠泠倾泻于“蛤蟆”的背脊和口鼻之间,名曰蛤蟆泉。其内积泉成池,水色清碧,其味甘美。唐陆羽《茶经》记载:“峡州扇子峡蛤蟆碚,水第四”。因得“天下第四泉”之名。宋欧阳修有诗云:“蛤蟆吐清泉,甘液胜饮酎”。

灯影峡
在西陵峡中扇子峡下游、长江西岸。又称明月峡。距宜昌市约17公里。两岸峰峦高达五、六百米,岩壁色泽乳白,皎如明月。唐李白诗“春水月峡来”;宋欧阳修之“江上挂帆明月峡”句,皆指此。

三游洞
在西陵峡中灯影峡下游江北,距宜昌市10公里。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人曾来此寻幽探胜,赋诗抒怀,并由白居易撰《三游洞序》以纪其事。此洞始名“三游”。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曾游此,人们称为“后三游”。洞形成于峭壁的中部,背倚西陵峡,面临下牢溪,高峦深谷。洞室面积约700平方米。洞室内外石壁上,存有欧阳修、黄庭坚、叶衡等宋人题刻10余处和明代重刻《三游洞序》石碑一通及其他诗文题刻40余处,还刻有近人柯逢时、张难先、冯玉祥等的题词。洞外山顶及其附近,还有传为三国蜀汉刘封所筑的城垒和张飞擂鼓台等遗迹。

陆游泉
在西陵峡中西陵山腰。有石磴一径可达。泉位于悬崖下,呈正方形,长宽各约1.5米,深约1米,近似小潭。水面如镜,清澈见底,夏不枯竭,冬不结冰,取而复满,常盈不溢,味甘凉爽。古时称为“神水”,游者多以瓶、罐盛之携家。陆游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游三游洞时,曾在此汲泉煮茶品尝,并赋诗一首书于峭壁上。因名陆游泉。

张飞擂鼓台
在西陵山南侧江边石台上。传东汉赤壁大战后,张飞为宜都太守,曾擂鼓督练大军于此,故名。“今故垒犹存”。顶呈椭圆形,广约20平方米,周置青石栏杆,中立高4米余、宽0.2米方形石柱,上书“汉张飞擂鼓台”六字。

下牢溪
发源于宜昌市境大麻溪,流经西陵峡三游洞,绕山右入江,全长约25公里。溪口入江处,旧称下牢戍,为古代屯兵设防之处。形势险峻。宋欧阳修《下牢溪》诗云:“隔谷闻溪声,桑溪渡横岭。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景”。

南津关
为西陵峡出口处。江岸狭束,形势险要,素有“雄当蜀道,巍镇荆门”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万里长江,劈开重山叠岭,至此,即进入富饶的江汉平原。

香溪
上起兴山县城西北皂角树,至秭归县香溪口汇入长江。由发源于神农架的九冲河与龙口河汇流而成。全长37公里。相传西汉元帝时和亲匈奴的王昭君入宫前在此面水而居,常在溪边浣洗,因洗涤了香罗帕,致使溪水芳香四溢,因名“香溪”。溪水湛蓝碧透,溪底彩石斑斓;两岸峰峦峻秀;沿河绿荫夹岸。

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碑
在襄樊市襄阳区和宜城市交界的长山上。张自忠(1892-1940)山东临清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1940年5月,日本侵略军分三路大举进犯襄樊、宜昌,张自忠亲率两个团一个特务营迎敌,“自晨至末,血战未休”,终因寡不敌众,于5月16日在此牺牲。1941年5月,当地民众为纪念张自忠殉国一周年,于此立碑。

白起渠
西起南漳县武安镇,东至宜城县郭海营。又称长渠,全长约46公里。为战国秦将白起所开,故名。白起(?-前257),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名将。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率大军攻楚之鄢(今宜城楚皇城),不下,乃在鄢城百里外筑土障,壅西山长谷水为渠灌之,淹死楚国军民无数。此渠后人用以发展生产,《水经注》载“灌田三千顷”。唐胡曾诗曰:“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后因天灾战乱,渠渐荒废。现经修复,且增挖38条支渠,总长180余公里,又建中、小水库10座,灌田23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