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网
十堰市名胜古迹
- 回龙寺
-
在十堰市瞿家湾的小山上。寺旁两口清澈见底的水井,如龙双睛,寺前萦绕曲流的马家河,似龙回游,因以寺名。元代始建,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后毁修多次。现存前后三重大殿和东西厢房。寺外左右有小巧古朴的泰山庙、娘娘庙和明建照北塔。
- 赛武当
- 在十堰市茅箭区。
- 岩洞沟水库
- 在十堰市张湾区。
- 黄龙庄园
-
在丹江口市东南。为清末地主庄园。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1118平方米。从垂花门至后厅,满地石砖。门额、梁、枋、柱头拱,均满饰浮雕、透雕、圆雕或线刻艺术图案。整个庄园规模宏大,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
- 武当山#
-
在丹江口市境内。是我国名山之一,方圆400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全山游程达60公里之遥。峰奇谷险,洞室幽邃。历代道教名流如汉阴长生、晋谢允、唐吕纯阳、五代陈抟、宋寂然子、元张守清、明张三丰均在此修炼。亦为著名道教胜地。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即在灵应峰创建五龙祠。宋、元以来,代有开拓、增修、扩建,元末大部毁于兵火,明成祖于永乐十年(1412年)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等督军夫三十余万人在此大兴土木,建成庞大道教建筑群。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维修扩建,“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现在基本上保持著明代初年建筑体系,主要宫观尚存金殿和太和、南岩、紫霄、五龙、遇真、玉虚等六宫,复真、元和、太上、八仙、琼台等五观以及磨针井、玄岳门、榔梅祠、朝天宫等。
- 治世玄岳坊
-
在武当山麓。又称玄岳门。相传进入此门即为朝山神道。此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全以石凿榫卯构成,高11.9米,宽14.5米,四柱三间五楼式。正中坊额上刻“治世玄岳”四字。
- 遇真宫
-
在武当山北麓,距玄岳门1公里。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三丰在此结庵修炼,名曰会仙馆。民间传为“真仙”。明太祖、成祖先后下诏和派人访求,但他避而不见。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此建真仙殿、山门、廊庑、东西方丈、斋堂等大小殿堂屋宇296间,并赐宫名“遇真”。现存主要建筑基本完整。殿内供张三丰坐像,身著布衲草履,风姿飘逸。宫左有望仙台,右有黑虎洞,前临东流水,后倚凤皇山,山环水绕,如天然城郭。
- 玉虚宫
-
在武当山主峰西北,距玄岳门约4公里。此宫为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维修。原为五进三路院落及一系列堂、祠、坛、庙等计2200余间。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城之一。清乾隆十年(1745年)大部被毁。现还残存一些建筑物。门内外各有碑亭一对,巍然对峙,分别为永乐及嘉靖年间遗物,亭内卓立高达9米的巨碑,其下龟趺座约70余吨。宫墙之内,遍布崇台宏基,玉带河蜿蜒回环,花坛井池参差杂缀,犹见当年宏伟规模。
- 元和观
-
在武当山麓,北距玄岳门2公里。是由老路上山必经之地。昔元帝有元和迁校府之名,故名元和观。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至十六年之间,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大修,清代以后屡经修葺。院落深重,殿堂屋宇,大小均衡,体现了尊卑建制。主体建筑立于高台之上,内供铜铸灵官等神像,铸造工艺精巧。
- 磨针井
-
在武当山距玄岳门约10公里的登山道旁。是一座纤巧玲珑、布局紧凑的小型道院。相传昔年有净乐国太子入山学道,因心志不坚,欲出山还俗;至此,见一姥姆,在井边砺磨铁杵,因问磨杵何用?答云:欲磨杵成针,并说“功到自成”。太子始感悟,复入山苦修,卒成正果。磨针井之名,即由此而得。这位姥姆,传说是道教玉虚圣祖紫玄君所幻化。其主体建筑为三开间的殿堂,殿内供真武青年时画像,四壁彩绘壁画8幅,系选用道教神话中的《太子修真图》等题材,殿前立铁杵二根,乌黑光亮,象征姥姆当年所磨之杵。殿旁有方亭一座,亭中有井,其上龛内置铁铸姥姆磨杵像,此亭卓立高台,重檐雕脊,凌空飞展。
- 复真观
-
在武当山天柱峰东北,距玄岳门约15公里。为登金顶之孔道,当襄(阳)啜(阳)之要冲,背依陡岩,面临深谷。据传净乐国太子入山修道之初,曾在此留住,因又名太子坡。此观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三度重修。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红门建于第一层坡上,额书“太子坡”三字,四周丹墙环绕,复道曲折,中轴线上有龙虎殿、正殿、后殿、左右配殿等,青瓦朱檐,右侧另辟院落,为接待客堂,其前依岩建造五层高楼,其间有梁枋十二,交叉叠搁,下以一柱支撑,结构奇特,为古代木构建筑中所谓“一柱十二梁”之杰作。上有藏经楼,临岩独立于崇台之上,左循曲径石磴上攀,有小巧玲珑的高阁,内供太子童年塑像。
- 天津桥
-
在武当山距复真观2.5公里的九渡涧(又称剑河)上。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永乐十年(1412年)重修。桥面平拱,两厢有石栏,镌刻极精,其下发券三孔,状若连虹,桥下九渡涧,奇石嶙峋,涧水潺潺。溯流而上,可览玉虚岩、蜡烛涧诸胜。两岸景物曲折多变,一端有龙泉观殿堂遗址。另一端紧对龙泉观照壁,沿河而上,进入紫霄宫的神道“十八盘”。
- 玉虚岩
-
在武当山天津桥东约1.5公里、九渡涧北岸悬崖之上。为武当山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岩庙之一。据现存元至元三年(1337年)碑文记载,此岩为玄帝(即真武帝)往来修真之所,武当山三十六岩之一,庙系元泰定元年(1324年)建。中奉帝君、雷部诸神像,系至顺元年(1330年)所塑,或构殿奉祀,或倚岩设立。后因年久失修,原有建筑废圮。现存建筑,系晚清重修,中供真武神像及左右侍从、五百灵官,均为同治年间重塑,惟雷部诸神尚存元代风格。此岩悬嵌于峭壁中部,飞临深谷,涧水倾泻,声震如雷,举目仰望,峭壁夹岸,宛如天井一线。向东于两岸山峰之间可望见金殿屹立于天柱峰顶,金光熠熠,极为壮观。
- 紫霄宫*
-
在武当山天柱峰东北展旗峰下,距复真观71.5公里。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武当山上保存较完整的宫观之一。1931年曾为贺龙率领之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紫霄殿面阔5间,重檐九脊,翠瓦丹墙,其额枋、斗拱、天花,遍施彩画,藻井浮雕二龙戏珠。殿前平台宽阔,雕栏重绕。殿内供玉皇、真武、灵官诸神。殿后父母殿,崇楼高举,此宫背倚展旗峰,面对照壁,五老、三公诸峰,近旁并有赐剑台、禹迹池、禹迹桥等遗迹。
- 雷神洞
-
在武当山紫霄宫后展旗峰西端。系天然石穴。据《太和山志》:为邓天君修炼处。洞中以砖石筑小殿,红墙青瓦,形制古朴。殿内供泥塑神像,传为雷神。洞内清泉一缕,常年滴沥,积聚成池。
- 太子岩
-
在武当山展旗峰山腰、紫霄宫后。系一天然石穴略加人工开拓的洞室。洞口高约10米,宽15米,深约11米,洞室宽旷,洞底坦平,正中有元代初年建造的小型石殿,玲珑别致。殿内供太子(即真武帝)童年塑像。其旁有侧洞,阴凉深邃,中有清泉,涓涓汇聚,常年不竭。洞前石栏回折。崖穴下方,有红色门墙屹立山半。
- 南岩
-
在武当山紫霄宫西约2.5公里。山岭奇峭,林木森翠,上接碧霄,下临绝涧,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岩。唐宋以来,即有道人在此修炼,元代在此建有道观,至大元年(1308年)赐号“天乙真庆万寿宫”,后大部毁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此营建殿宇640余间,清末被毁。元君殿基址上,尚存玉皇塑像。
- 天乙真庆宫
-
在武当山南岩前侧紫霄岩悬崖绝壁上。建于元延佑元年(1314年)。为石砌仿木结构,其梁柱檐檩、斗拱、门窗,均用石材雕琢,拼砌而成。立殿前廊道,抬头仰望,危崖摩天,凭栏俯视,绝涧千丈。殿内三塑像,庄严肃穆;壁间环列五百铁铸灵官,形态各不相同。左侧殿内“太子卧床”组雕,形象极为生动。石殿崖前,有浮雕云龙石梁,长约2米,宽仅30多厘米,悬空伸出栏外,前端龙头之上置一小香炉,俗称龙头香。过去不少朝山香客,为了表示虔诚,多膝行其上,敬烧龙头香,偶一失足,即坠涧丧命。至今于此扶栏俯视,仍使人毛骨悚然。
- 五龙宫
-
在武当山天柱峰以北,东距玉虚宫15公里。面对金锁峰,左绕磨针涧,中为一块平坡地。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均州守姚简祈雨于武当山,见有五龙从空飞降,即在此建五龙祠。元仁宗时加赐为大五龙灵庆万寿宫,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于旧址重建殿堂庙宇850间,赐额“兴圣五龙宫”,辛亥革命后,又大部毁坏。宫内石阶九重,崇台递升,从下仰望,如在天上,宫门殿内,有水火二将塑像,魁梧威严。玄君殿基址中部汉白玉石座之上,供真武帝君铜像。
- 太和宫
-
在武当山天柱峰山腰紫金城南天门外。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正殿额题“太岳太和宫”。前有朝拜殿,左右为钟鼓楼,其内悬永乐十四年所铸铜钟。紧对正殿为小莲峰,其上建转展殿,内存永乐十四年从天柱峰顶移此的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铸造的铜殿一座。右下为皇经堂,清代改建,额书“白玉京中”四字,画栋雕梁,色彩绚丽。这组瑰丽精巧的建筑,处于孤峰峻岭之下,殿宇楼堂依山傍岩,布局巧妙。
- 朝天宫
-
在武当山太和宫一天门下。志载此宫始建于元,明永乐十年(1412年)重修,清末民初荒废,仅存殿基崇台及小庙3间。近年来修复正殿、山门、配房等附属建筑,再现了青瓦红墙的道宫风貌。这里上拱天柱主峰,下瞰南岩胜景。崇台之下存碑石数通,中有抗日战争时期各届人士慰问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官兵碑文和李宗仁夫人郭德洁题记。
- 金殿
-
在武当山天柱峰顶端。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面阔进深各3间,高5.54米,宽4.4米,深3.15米,全为铜铸鎏金,仿木构建筑,重檐叠脊,翼角飞举。下设圆柱12根。殿内神像、几案、供器均为铜铸,中供真武帝君,侧侍玉童、玉女,水火二将,列立两厢。殿体为分件铸造,连接精密,毫无铸凿之痕。虽经500余年风霜雨雪侵袭,至今仍金碧绚烂,宏丽如初,实为我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殿下峰腰绕石城一周,名紫金城,长达1.5公里。登上金顶,远眺群峰环峙,苍翠如屏,丹江水库碧平如镜。俯瞰太和、南岩、五龙诸宫,尽收眼底。凌晨观日出,傍晚看云海。
- 古猿人遗址
- 在郧阳区梅铺镇滔河南岸。
- 明、清古建筑
- 在郧阳区陈家庄。
- 伍子胥堰
- 在郧阳区。
- 唐王家族墓群
- 在郧阳区城关镇。
- 文庙
- 在郧阳区城关镇。
- 文峰塔
- 在竹山县城关镇。
- 护福寺
- 在竹山县城关镇。
- 新石器遗址
- 在竹山县城关镇。
- 三国练兵场遗址
- 在竹山县文峰乡。
- 跑马道遗址
- 在竹山县文峰乡。
- 温泉寺
-
在房县城关镇东南12.5公里马栏河南岸。背靠汤池沟口。因寺内有温泉而名。层楼耸翠,飞阁流丹。现存建筑面积218平方米,砖木结构。其中大殿、九脊四坡顶,面宽5间,进深3间,轩昂宏伟。台亭,六角攒尖顶上下两层,高9米,俏拔卓立。
- 七里河遗址
- 在房县红塔乡。
- 挂榜岩
- 在房县桥上乡。
- 黑龙洞
- 在房县桥上乡。
- 清文武衙门
- 在房县九道乡九道梁村。
- 苏维埃乡政府旧址
- 在房县万峪河乡列家坡。
- 显圣殿
- 在房县军店镇。
- 上津古城
-
在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镇。为明代城址。周长1236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城墙高约7米,呈梯形,为青砖砌成。设5个城门,高3米余,门内右侧有蹬道至城楼。城外有护城河,宽35米,深6米。城中轴线偏西有一南北向主街,连接南北二门,从西门至主街有一小街,街道正中以青石板铺面,旁为卵石墁路,街檐设下水道。房屋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隆脊吻檐,雕梁画栋,一进多重。此城建于明嘉靖二至三年(1523-1524),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现城垣完整,城内建筑大部分为原貌。
- 白龙洞猿人遗址
- 在郧西县安家乡。
- 明建铁山寺
- 在郧西县店子镇。
-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
-
在竹溪县城南30公里的小汇乡慈丰村。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所刻。崖壁长8米,宽8米。石刻文字直排楷书,正文计9行共68字。内容反映了当时营建皇宫在此采伐木材的情形。
- 楚长城遗址
-
在竹溪县西北部关垭子山口。即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交界处。据考证,此段长城系楚国中期以防备秦国入侵而修筑。遗址以关垭子为中心,东起竹溪县平安乡与陕西省旬阳县的钬桶之间,沿著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向西北绵延70余公里。中心处遗址长约300米,高5米,宽3米,里外三层。城墙外壳由0.5米厚的石灰和黄土混合筑砌。城墙与山势融为一体,更显山势峭陡,关口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