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名胜古迹

宜昌市

天然塔
在宜昌市南部长江北岸。相传为晋代郭璞始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修。砖石叠砌,八棱七层,高约42米。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形象生动。底层塔门西向大江,石额刻“天然塔”三字,边框饰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门楹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塔内有145级石梯盘旋至顶。

葛洲坝
在宜昌市西北约5公里。紧临长江北岸,突起江中,形成孤岛。长约2公里,宽0.5公里,面积0.8平方公里。相传远古时有青、白龙化为二勇士,驾神舟载木材出长江三峡,过南津关后,遇水妖拦阻,双方展开激战,致使神舟搁浅于沙洲之上,故名“搁洲”,后因“搁”、“葛”音近,讹为“葛洲”。此坝历史悠久,其上曾发现战国古墓。三国时,吴西陵都督步骘曾在此筑城,后步阐据此城降晋。现在此建有葛洲南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长1561米,高71米。

西陵峡
在宜昌市西陵区。

点军坡
在宜昌市点军区江南路。

紫阳龙洞
在宜昌市点军区。

龙王洞
在宜昌市点军区。

李家河遗址
在宜昌市点军区江南路。

孝子河
在宜昌市点军区江南路。

宜都市
红花套原始村落遗址
在宜都市红花套镇。

城背溪新石器遗址
在宜都市红花套镇。

杨守敬纪念馆
在宜都市。

荆门山
在宜都市。

双龙洞
在宜都市。

当阳市
长板坡
在当阳市西端,北隔沮水与锦屏山相望。“流绿十里”为“当阳八景”之一。三国时著名战场。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被曹操追击至此,家属与相随百姓皆被冲散。赵云为救刘备之子阿斗赠单骑出入重围,枪刺剑砍,勇猛难挡。《三国演义》载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娘娘井
在长板坡太子桥西里许。因刘备妻糜夫人死于此而名。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被曹操追击至此,被冲散之糜夫人抱著阿斗,不幸左腿著枪,不能行走,坐于此井旁。赵云寻至,几次请其上马突围,夫人不肯,曰“此子全赖将军保护,岂可无马,妾已重伤,死何足惜,休得两误!”乃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井内。后人有诗赞之:“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主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进旁曾建“糜后祠”,历久渐毁,井犹存。建国后,又经淘洗,水色淡碧,清澈照人。 

太子桥
在长板坡公园西端当(阳)远(安)公路旁。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治今江陵),刘备败于当阳,传说其妻糜夫人抱著阿斗曾避难于此桥下,故名。桥屡经修葺,保存至今。砖砌,单拱,古朴小巧。桥下溪水,潺潺注入沮河。两岸林木,蜿蜒流碧,西北锦屏山,叠苍如绘,相互辉映。

长板桥
在当阳市北郊西连长板坡。三国时蜀将张飞曾在这里横矛独退曹兵,改称横矛处。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追击刘备至此,张飞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大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吓得曹操回马而走,众将亦一起西奔。现遗址尚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立石碑,上刻“张翼德横矛处”。以纪其事。

麦城
在当阳市区东南21公里的沮水西岸。传为春秋时楚昭王所筑。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人伐楚,伍了胥为攻此城,于其左右筑驴、磨两城,故有“东驴西磨,麦城自破”的谚语。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将关羽,遭吴袭击,溃退于此,故有“关云长败走麦城”之传说。千百年来,城因洪水浸蚀冲刷,流沙覆盖淹没,日渐芒废。现仅存部分夯土城垣,长100余米,宽10余米,高近10米。气势沉雄。

周仓墓
在当阳市区东南22公里沮水西岸。临近麦城。周仓,关西人,三国时蜀将,传其两臂有千斤之力。初在黄巾张宝部下为将。后随关羽,十分忠勇,屡立战功。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羽被孙权所杀,仓自刎,葬于此。其墓为圆形,封土坑2.1米,周长22.5米,环砌高约1米青石围墙。墓前石碑上刻“汉武烈侯周将军讳仓之墓”大字。

楚昭王墓
在当阳市区东南35公里磨盘山。又称昭丘。据县志载:“周敬王三十一年,楚昭王救陈,卒于是邑,故称昭丘。”墓高7米,平面直径160米,封冢高峨,周围遍布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文化遗物。

关陵
在当阳市区西北3公里许。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与孙吴交战,败退于临沮,被杀。吴主孙权将其首级运至洛阳送给曹操,同时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此。当初此陵仅具土冢。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始建祭亭,元至元中,增修墓道墓门。明成化三年(1467年)创建庙宇,其后曾重修、增修。楼阁参差,殿堂森严,丹垣环绕,规模宏伟。墓冢在寝殿后,高7米,周70余米,开石为垣,上加石雕栏杆。这里还保存许多明、清两代名人碑刻,其中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所作之诗文石刻尤佳。

玉泉山
在当阳市区西南15公里。超然屹立,气势磅礴。山中蓄佳木名卉,400余种。奇洞怪石,曲溪名泉,素负“三楚名山”之誉。历代名人游此,题咏颇丰。唐张九龄曾留有诗句,括其胜概。山麓有玉泉古刹、玉泉铁塔。寺侧有珍珠泉,晶莹清澈,名山胜景,引人留连。

玉泉寺
在玉泉山东麓。东汉建安年间(196-220),普净禅师结茅于此,梁宣帝敕建覆船山寺,隋开皇时,智者禅师继倡立法门。当时与栖霞、灵岩、天台等并称天下丛林“四绝”。唐贞观中又增建,北宋景德中又重修,并改额为“景德禅寺”,规模达到“为楼者九,为殿者十八,三千七百僧舍”,被誉为“荆楚丛林之冠”。元、明、清都有所修葺。其中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21米,七开间,立柱72根,梁架斗拱用材硕大,天花藻井彩画斑斓,整个建筑结构犹具元代风格。殿前有重1.5吨的隋代铁镬,元代铁釜、铁钟。殿侧有石刻观音画像,笔力遒劲,线条流畅,相传为唐代画家吴道子的杰作。寺内古柏、银杏,枝叶茂密,并蒂莲开千瓣,与寺增辉。

玉泉铁塔*
在玉泉山玉泉寺前土丘上。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所铸。塔基用特制青砖砌成,塔身全为生铁铸造,据塔铭记载:共用铁“七万六千六百斤”。塔身仿木构楼阁式,八角十三层,高16.7米,每层均设腰檐平座,置斗拱出檐。在角梁飞檐的前端,铸出凌空龙头,用以悬挂风铎。塔体系分段冶铸,逐层叠装,不加焊接,形体挺拔纤瘦,玲珑。每值夕阳照射塔身,紫气金霞,交相辉映。

古邮亭
在玉泉寺铁塔北侧。地当古荆州入川驿道,传曾建驿站,后改为邮亭。“邮亭夕照”为玉泉胜景之一。民国时渐趋颓废。建国后修复。两层、六角,攒尖顶,层檐飞展,叠角高挑,下层环廊,上层各面设窗。

珍珠泉
在玉泉山玉泉寺左侧翠寒山下。相传为三国时蜀将关羽死后显灵之处。泉水由山根冒出,清碧如玉,泡如串珠,因名。宋代苏雨题为“漱玉喷珠”,明代袁宏道称为“珠泉跳玉”,游人临岸静观,则池清水静,泡珠缓吐,如击掌跺石,则沸泉翻涌,如发连珠,所谓“泉清珠错落,泉沸珠盘旋,游人一击掌,叠叠如贯珠”,皆是写实之句。泉右山麓竖方形石柱,上刻“汉云长显圣处”,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所立。顶蹲石狮,姿态生动。泉上架珍珠桥,为建国后增建。

枝江市
三佛寺
在枝江市江口镇。

北宋宰相张商英墓
在枝江市白洋镇。

夷陵区
石门洞
在夷陵区城西南约25公里的筐覆山。因洞口原有两石如门,故名。石洞中一水潭,约有14平方米,水清如镜,不盈不涸。有“龙潭仙湫”之称。现古建筑颓废,尚有一批碑刻,立于潭侧。

秭归县
玉虚洞
在秭归县香溪镇东2公里许的谭家山麓、香溪河畔。相传唐天宝五载(746年)发现。洞门呈半月形,洞口刻有“玉虚洞天”四字。进洞门右行,下石阶五十余级,即达洞之内厅,洞室开阔,平面纵长约85米,宽约40米,高约50米,全洞共3600多平方米,宏敞壮丽,浑如地下宫殿。洞中清泉长滴,钟乳石附于四壁;垂于洞顶绚丽多姿。壁间垂一世型钟乳石,似盘龙大柱,高10余米,尤为绝异。据记载,唐代李白、杜甫,宋代陆游均曾游此。

屈原祠
在秭归县城东1.5公里、长江北岸向家坪。又称清烈公祠。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传说屈原死后,有神鱼将其尸体驮回他的故里秭归,在城东五里安葬,是地遂名“屈沱”。祠系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建。宋、元、明、清,屡圮屡修,后改额“清烈公祠”。1978年迁至今地复建,计有山门、大殿、左右配房等建筑。山门为牌楼式,高14米,四柱三楼,正中门额题“清烈公祠”四字,两侧榜题“孤忠”、“流芳”字样。殿后有屈大夫墓,系后世营建之衣冠冢,墓前之石坊、门阙,均系清道光年间(1821-1850)原物。背依崇岭,前临大江。每逢端午佳节,五彩龙舟,竞渡江心,锣鼓喧天,歌声如潮。

屈原故里
在秭归县城东北30公里的屈坪。是一个山间小盆地,有屈坪河与响鼓溪在此汇注。东面伏虎山,雄奇壮丽,西临王寨山,南望九岭头,北倚天池山。相传屈原诞生于此,故又名三闾乡。至今尚存有屈原庙、读书洞、吟诗台、照面井等遗址。坪前立有石碑一通,上书“楚三闾大夫屈原故乡乐平里”十二字。

屈原庙
在屈原故里香炉坪。原为祀屈原之姐庙,后因并祀屈原始改今名。相传为屈原旧宅所在。庙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历代屡有废兴,清代重修,1980年翻修。为民居建筑形式,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粉墙。香炉坪为一秀美的台地,平面呈新月形,两侧突起而中部低洼,远看宛如香炉,因名。其下临响鼓溪,后倚王寨山,坪上修竹耸翠,其东有三峰突立,环拱月形台地。

读书洞
在屈原故里响鼓溪左岸,距香炉坪约1.5公里。相传为屈原少年时读书之处。洞口高约2米,上负陡崖,藤萝垂挂,洞室幽曲,凉气袭人。旁有耳洞,可另通洞外。西侧响鼓崖,陡峭如削,崖上圆形石台,传为屈原吟诗之处,名吟诗台,南面响鼓溪,凭高急泻,落入棺潭。

照面井
在屈原故里香炉坪东面伏虎山西坡。相传为屈原幼年与其姐偕同照影梳洗之处。井台傍崖凿砌,井口浑圆,直径0.8米,深1米,四周围以石雕栏杆;井水清澈,碧透如镜,水味甘美,清洌爽人,其旁古树二株,形如伞盖,笼罩井台。树侧有清咸丰十年(1860年)所立石碑,上刻“照面井”三个书体遵劲的大字,并有小字注明:此系屈公遗井,以后切勿荒秽,此株青树,永世勿得砍伐。三闾阁坛弟子同修。

远安县
回马坡
在远安县城西北19公里罗汉谷中段。传三国蜀将关羽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入蜀遇吴回马处,故名。此处古为通往四川要道。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平均约10米,两旁绝壁如劈,危峰似倾,或苍藤悬挂,或老树横出。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斜坡上衍处建有碑亭,后毁,1982年修复。亭高8米,重檐,六角攒尖顶,上覆绿色琉璃瓦,周环精致栏杆。亭中石碑正面镌“关圣帝君入蜀遇吴回马处”大字。亭旁溪石上马蹄形小坑,传系赤兔马所踏,因称马蹄滩。滩头建有小天梯,不远处还有芝兰幽洞、鱼泉瀑布等。

鸣凤山
在远安县鸣凤镇。

东周文化遗址
在远安县花林寺镇。

花林寺
在远安县花林寺镇。

宝华寺
在远安县花林寺镇。

观音寺遗址
在远安县花林寺镇。

鹿苑寺
在远安县花林寺镇。

古高安县县治遗址
在远安县旧县镇。

南襄古城垣
在远安县南襄城。

古陶井
在远安县南襄城。

清天缘堰
在远安县南襄城。

火神庙遗址
在远安县鸣凤镇。

兴山县
昭君故里
在兴山县城南郊宝坪村。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她生长的宝坪村,又名昭君村,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岩壑含翠,香溪回环。唐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即指此地。附近尚存有昭君宅、昭君井、妃台山、昭君台、梳妆台、珍珠潭、望月楼等遗迹。

昭君宅
在昭君故里宝坪村内。1983年就其故居旧址重建。占地200平方米。主体建筑砖木结构,面宽5间,轩朗明洁。小径盘旋;其后奇峰幽谷,屋前曲岸枕波。

昭君井
在昭君故里附近。又称楠木井。井水清澈碧绿,四季不竭,清甜可口。井台为石筑成,中嵌楠木,清晰可见,旁立石碑,上刻“楠木井”三字。相传此井为昭君当年汲水之处。原先水量微少,稍旱即枯,昭君出世后,井水陡增,澄碧清亮。后昭君之母忽梦黄龙欲逸,井水将涸,村人即从西蜀秀山采来楠木,嵌于井口,锁住了龙头,而使井水丰裕,长年不竭,楠木井因此扬名。井水温度冬季可达30°C,夏凉如冰,用以冲泡昭君村出产的白鹤茶,清香可口,人称龙泉茶。

昭君台
在昭君故里对面妃台山。相传是昭君幼年拾柴劳作之处。入宫前她留恋家乡,登山回眺,因以“妃台”名山。昭君入宫后,乡人“筑台而望”,至今犹存台基遗迹。据记载,汉时在此立有昭君祠,唐建有昭君院,宋立有昭君故里碑,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曾重修昭君院,清光绪十年(1884年)秋,在此重立昭君故里碑,如今碑文尚存。建国后,重修了昭君亭、昭君坊和昭君故里碑。登台四望,山峦重叠,满坡桃李柑橘,台前溪水澄澈。

珍珠潭
在昭君故里附近回水沱。香溪至此突然急转南流,河底复有清泉涌出,形成回水深潭。据说昭君入京应选,临别故乡时,曾在此河岸伫立沉思,眷恋乡士。行前临潭照影,将头上颗颗珍珠撒落潭中,从此“珍珠潭”闻名于世。

白羊寨
在兴山县城西北25公里。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李来亨联明抗清的重要遗址之一。康熙三年(1664年),遭清军围攻,虽英勇抗击,终因众寡悬殊,始退守茅麓山,力竭矢尽,全家自焚。现寨内尚存帅府、演武厅、凤舞营、跑马场、火药局、确窝子、磨坊岭等遗址。尤以李来亨于南明永历九年(1665年)所立“圣帝行宫碑”为珍贵。四周岩壁陡峻,关隘森严,营寨故垒,犹依稀可辨当年风貌。

圣帝行宫碑
在白羊寨山顶上。系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将领李来亨于南明永历九年(1655年)在关帝庙前所立。高4.8米,宽近1米,篆额“圣帝行宫碑”,底为长方形碑座,巍峨挺拔。碑文通过农民军信仰关羽的祀奉,以张巡、岳飞等历史人物为表率,赞颂仁人志士,挟击叛将贰臣,号召人们发扬民族气节,协力抗清御侮。碑文还注明了李来亨的籍贯和南明王朝授予他的封爵,列出许多于史无载的部将姓名、封号等。

高岚景区
在兴山县城东30公里。中有高岚山,因云雾常绕其巅而名。风景区以高岚河与夏阳河汇合处的两河口为中心,面积20余平方公里。区内奇峰耸翠,峡谷幽深,溶洞深邃,皆为大自然景观。

跳鱼潭
高岚景区之一,在两河口上游河岸上。因河中鱼不时飞跃潭中而名。潭位于高出水面约2米的岸边,广10余平方米。水色如碧,急旋不止,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河中鱼逆游至此,即奋力飞进潭中,旋转数圈,又跳入河内,彼上此下,络绎不绝。

八段景
高岚景区之一,在两河口下游不远处。此间七条巨壑,把绵亘的峰峦分割成八段,宛如八扇大型画屏,因以名之。其中羊角寨,佳木繁荫,拔地参天。特别有高山水池,清澈如镜,石制臼磨,苔痕斑驳。山腰,碧溪曲流,忽明忽暗。山麓,盘谷深切,幽邃无际。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兴文塔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南门外稻场坳山上。清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传说五峰城及其周围地脉轻浮,毗邻长阳城及其周围地脉凝重,地气外溢难出栋梁之才,因建此塔以镇之。塔基石建,身砖砌,顶铜制,七层六角,通高30余米。底层塔门上嵌长3尺许,宽2尺余石额,镌“兴文塔”三字,左右嵌石条,刻“云梯直上欣题雁,天阙遥开稳步鳌”对联。

白溢寨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城西30公里的玉屏山上。山长百余里,高2300余米,峰陡峡深,泉曲瀑飞。上之古砦,多为山石所垒,内除居民房舍外,有土司唐镇邦帅府遗址,还有古树、怪石、奇洞、异穴等。素为“邑中登览胜区。”据记载,清嘉庆元年(1796年)长乐、长阳一带白莲教首林之华、覃加辉等率众踞此。清廷派威武侯额勒登保统大军围剿,造大炮轰击,白莲教众因粮尽难支,相携跳入崖殉难。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长阳人遗址
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西南45公里,赵家堰下钟家湾附近,关老山南坡。为一海拔约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约2米,阔约6米。1956年以来先后发现人类的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经鉴定,人的上颌骨和牙齿比之北京猿人具有显著的进步性质,但也存在著原始特征。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距今约10余万年,故定名为“长阳人”。

天柱山
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城西。海拔1380米。孤峰峙立,拔地耸天,有如擎天巨柱,故名天柱山。它与大武当山正好处在同一经度上,一南一北,交相辉映,故又名中武当山。柱顶平阔,有3座石峰直插云霄,在天柱之顶有一眼清洌甘淳、四季长流的清泉。山顶的道观建筑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在三峰之间砌筑有两座“武当桥”,并开凿3300多级登山石级,使天柱山成为鄂西南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