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名胜古迹

无锡市

薛福成故居
在无锡市学前街。薛福成(1838-1894),清末政论家。1889年出任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主张变法改良。故居分三部分:中部为出使期间建造的“钦赐第”,前后共6进。后二进为楼房方形转楼,面阔11间,加两侧厢为13间。最后为花园,园西北角有藏书楼。东部有花、戏台、廒间等。西部已毁。

东林书院旧址
在无锡市东门苏家弄内。为明东林党人讲学和议论朝政活动的中心。东林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1054-1135)讲学遗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与同邑高攀龙等人,在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的支持下,于杨时讲学遗址上创建东林书院。因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引起了阉党的强烈妒忌和反对,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诏毁天下书院。十二月,阉党魏忠贤罗织东林罪名,矫旨向全国公布了一个309人的《东林党人榜》,在全国实行公开通缉逮捕,致使一大批正直官员惨遭杀戮。高攀龙也因不屈逮捕而投水自尽。天启六年四月,除道南祠外,书院被强行拆毁。崇祯时(1628年),阉党失势,东林冤案昭雪,又下诏修复书院。后又毁损,1981年-1982年进行重修。

梅园
在无锡市西南浒山上。以园内遍植梅树,故名。占地150亩。原是清末进士徐殿一“小桃园”旧址。1912年成为荣氏私园,植梅数千株。1960年扩至横山,面积500多亩。园林布局,以梅饰山,倚山饰梅,别具一格。念劬塔为六角形三层砖塔,高18米,1930年民族工商业者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纪念其母80冥寿而建。登塔可远眺太湖,俯瞰全园景色。

惠山
在无锡市西郊。江南名山之一。山有9峰,蜿蜒若龙,又称九龙山。主峰三茅峰,海拔328米,周约20公里。以泉水著名,有惠山泉、龙眼泉等十余处,故俗称惠泉山。东麓有春申涧、古惠山寺、唐李阳冰篆刻“听松”石床、唐宋石经幢、宋金莲桥、明寄畅园和清代竹炉山房等名胜古迹。1958年开凿映山湖,把锡山和惠山联成一片,辟为锡惠公园。

惠山泉
在无锡市惠山山麓。即天下第二泉。相传经唐代陆羽品题而得名。开凿于唐大历元年(766年)至十二年。水质甘香重滑,唐人以其宜茶,品为天下第二。宋徽宗时且成为宫廷贡品。分为上池、中池和下池,上池水质最好。

惠山唐宋经
在惠山寺山门前。山门北为唐乾符三年(876年)李端符造的陀罗尼经幢,山门南是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造的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幢。二幢形式,大小基本相同,宋幢是宋人仿唐幢建造的。二幢通高6.26米,分顶、身、座三部分。

寄畅园*
在惠山东麓。是锡惠公园内别具风格的一座古典园林。此园在元朝时曾为僧舍,明正德年间(1506-1521)扩建成园。园内有几座富有江南特色的厅堂,左近点缀著一些竹树、山石、池沼。全园大体分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以水廊为主,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即仿寄畅园的建筑形式。

锡山
是惠山东峰脉断处突起的小峰。海拔74.8米,周1.5公里。山顶有龙光塔和龙光寺,山底建有龙光洞,山腰有晴云亭、观涧亭、石浪庵、百花坞等。

蠡园
在无锡市西南五里湖畔。以水饰景,是江南名园之一。由原蠡园和渔庄两部分合并组成。蠡园1927年由实业家王禹卿委托同村虞循真设计,翌年兴工,1930年建成;渔庄建于1930年。五里湖又称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相传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湖上而得名。全园面积87.6亩,其中水面占35.3亩。

鼋头渚
在无锡市西南太湖之滨、充山(南犊山)西端。坐落在三面环水的半岛上,形如突入湖中的鼋头,故名。1918年开始建园。其特点是天然风景为主。园林布局,依山傍水,别具一格,是观赏太湖之佳地。

锡山区、惠山区
宛山塔
在宛山上。塔身用不规则石块砌成,用石灰糯米汁拌砂浆灌缝,非常坚固。平面吴六角形,5层。此塔外形简朴,很像一根大石柱,矗立于宛山之巅,二三十里外都可看到。

泰伯墓
在梅村镇鸿山。据传泰伯是周太王长子,因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与弟仲雍同避江南,成为吴国之君。死后葬于鸿山。鸿山又名古皇山,故此墓亦称吴王墩、皇陵。东汉永兴二年(154年)桓帝命吴郡太守糜豹整修泰伯墓。墓在山南麓,依山建造。上面是坟冢,平面圆形,直径约3米余,周围筑青石块护墙,顶部用土覆盖,高约2米多。前有石望柱一对,各雕石狮一只。墓前有月牙池,池后有石牌坊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的享堂。

泰伯庙
在梅村镇伯渎河边。据传泰伯与弟仲雍同避江南,在梅里(今梅村)筑吴城,自号“勾吴”。后代为了颂扬他在此建庙。泰伯庙又名至德寺,俗称让王庙。庙内主要建筑为至德殿,殿前立“至德名邦”的石牌坊,照池上有香花桥,均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时重建,其他厅堂、廊屋大都是清代修建。

江阴市
徐霞客墓
在江阴市马镇镇南砀岐村。徐霞客(1587-1641),江阴人。我国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墓原在江阴县(今市)前马桥,南砀岐小学(后改名为徐霞客小学)之北。1973年后,在马镇乡南砀岐村,徐霞客数次启航和归途的河埠边,建起了徐霞客纪念堂。1978年又将徐霞客墓迁至堂的后院内。墓高约1米、直径2.4米。

晴山堂石刻
在江阴市马镇镇南砀岐村徐霞客故居内。晴山堂石刻,因嵌于堂壁上而得名。共有76块,分别镌刻85位知名人物的94篇诗文。石刻内容,主要是称誉徐霞客生平活动的史料。晴山堂诗文原都为纸本手卷,徐霞客母亲逝世后,徐霞客请工匠镌刻石上,镶砌晴山堂内。

兴国塔
在江阴市澄江镇西南。

适园
在江阴市澄江镇南。

黄山炮台遗址
在江阴市澄江镇东北。

南朝梁帝萧方智墓
在江阴市西石桥镇。

延陵季子墓
在江阴市申港镇。

春秋吴王子墓
在江阴市周庄镇伞墩。

宜兴市
太平天国辅王府
在宜兴市内和平街(原名通真观)。清咸丰前为史进士住宅,太平军攻克宜兴后,成为辅王杨辅清的府第。王府虽系利用旧房屋,但至今尚保存有当年太平天国的彩绘和壁画。

周处庙
在宜兴市区东庙巷。晋惠帝时为纪念周处而建。周处(?-297),义兴阳羡(今宜兴南)人。少时凶恶,人们把他与南山(宜兴城西南铜官山)的猛虎、长桥下的恶蛟同称为“宜兴三害”。后他知过悔改,射死猛虎,斩除晋蛟。任御史中丞,建威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平西将军,谥孝,故称周孝侯。现庙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庙左有周处墓。

张公洞
在宜兴市区西南约22公里的禹峰山麓。据《宜兴县志》记载和民间传说,2000多年前,曾有庚桑子隐居于此,故名庚桑洞。又说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张果老在此隐居,故名张公洞。为石灰岩溶洞,主要分前后两部分,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特点是洞中有洞,洞内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复一洞,大小洞穴多达72个。与善卷洞、灵谷洞称作“宜兴三奇”。

善卷洞
在宜兴市区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全洞共3层,分上中下后4部分,面积约5000平方米。夏凉冬暖,因称暖洞。上洞宛似螺壳,气温终年保持23°C。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狭长,有飞瀑流水,故名瀑布洞。与后洞相连的水洞长120米,辗转曲折,轻舟一叶,荡漾其间。中洞崖壁上原有唐大中四年(850年)“十仙”游洞的留题和梁代著名书法家陶弘景的题刻。洞内钟乳石千奇百怪,最大的高达7米。

灵谷洞
在宜兴市区西南约30公里的石牛山南麓。距张公洞6公里。是一个巨型的石灰岩溶洞。全洞面积约8000平方米,最高处9.2米,最低处负6米。整个石洞由5个大石厅组成。洞内奇异景物共有30多处,其中有一个17米高、5米多宽、2米多厚的大石幔,色雪白,似飞瀑。唐代诗人陆龟蒙当年在宜兴采茶时发现,并进洞观赏。洞内岩壁至今还保存有宋、明、清时游人的题诗墨迹。

国山碑
在宜兴市祝陵善卷洞附近的国山(原称离墨山)顶上。国山碑是三国时,吴天玺元年(276年),因在离墨山中发现石洞,即现在的善卷洞,当作大瑞,向皇帝上表献媚,皇帝孙皓立即派遣司徒董朝等前往封禅,改离墨山为国山,刻国山碑,或称禅国碑。碑圆鼓形,高2.34米,围宽3.3米。碑文从东面读起,再转向北、西南各面,计43行,共约1000字。其内容为立碑起缘、瑞应祥兆、歌功颂德。此碑是江苏现存最古老的封禅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