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网
镇江市名胜古迹
-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
-
位于镇江市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1858年6月26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镇江辟为通商口岸。1864年英国开始在云台山上建筑领事馆,1888年初,镇江洋捕殴毙华人,群众愤怒焚毁了领事馆及巡捕房等。清政府屈辱侵略者,1889年照原样赔偿重建,于1890年竣工。现存旧址就是当时重建的建筑。该馆共占地17亩6分1厘2毫,有5幢房屋,均为砖木结构。最高的为办公大楼,靠山坡二幢方形楼房为正、副领事住房。山东南麓2层楼房是宿舍、餐厅及娱乐场所。馆周依山高下筑砖围墙和大铁门。北面临江处是一幢3层长方形楼房,为工部局、巡捕房。
- 金山
-
在镇江市区西北。唐时有裴头陀获金于江边,因改名金山。海拔43.7米,周约520米。原屹立长江中。由于长江水流变迁,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金山开始与南岸相接,现已成为陆山。金山的建筑,傍山而造,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朝阳、白龙、法海、罗汉等洞隐于山的上下左右,都有迷人的神话故事。还有妙高台、七峰亭、留玉阁、楞伽台、慈寿塔等古迹,流传著佛印与苏轼、道悦与岳飞、梁江玉擂鼓等动人的故事。金山之西有石簰山,怪石嶙峋,相传是晋代文学家郭璞墓所在地,再西有唐人评定的天下第一泉。
- 金山寺
-
在金山上。始建于东晋。唐时通称金山寺。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因真宗皇帝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庙宇依山势而造,使山和寺混为一体。王安石游金山寺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
- 中泠泉
-
在金山之西。即天下第一泉。唐陆羽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评为全国第七。稍后刘伯刍把宜于煮茶的水分为7等,中泠泉被评为第一,从此称中泠泉为天下第一泉。清代书法家王仁堪写了“天下第一泉”五字刻在石栏上。是金山名胜之一。
- 慈寿塔
-
在镇江市金山之巅。原为双塔,南北相对,都称荐慈塔。根据文字记载,金山双塔最早建于唐代,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重修。现塔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成。此塔砖身木檐,仿楼阁式,七级八面。
- 北固山
-
在镇江市东北江滨。海拔52.5米,长约2公里。北临长江,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因名北固。又因梁武帝曾登山顶,北览长江壮丽景色,又名北顾山。东吴孙权所建铁瓮城以及晋、唐以来的郡治都在前峰下,现名鼓楼岗。后峰临江,有古甘露寺。寺前有清晖亭和北宋铁塔,寺后有多景楼和祭江亭。当地流传三国时刘备在东吴招亲的故事和遗迹,如狠石、试剑石、走马涧等。
- 甘露寺
-
在北固山后峰上。相传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年),后废。甘露寺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相传,三国时刘备在此招亲。山顶的凌云亭,康有为曾改名为江山第一亭,传为刘备死后孙夫人在此祭他的祭江亭。多景楼是甘露寺风景最佳处,宋书法家米芾《多景楼》诗中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 甘露寺铁塔
-
在北固山上。甘露寺相传为三国刘备招亲的地方。唐李德裕镇润州时,于宝历元年(825年)建石塔,为唐穆宗求冥福。至乾符年间(874-879),石塔倒塌。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甘露寺僧应夫扩建石塔下的舍利改建铁塔。铁塔原为9级。明万历十年(1582年)塔被大风刮倒,后经僧人性成、功琪募款重修,降为7级,高约13米。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塔屡遭大风和雷电袭击,仅存塔座及一二两层。
- 焦山
-
在镇江市东北长江中,与南岸象山对峙。海拔70.7米,周约2000米。因东汉末汉中处士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焦山如中流砥柱耸立滚滚白浪之中,气势雄伟,自古以来即为游览胜地。山中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珍贵古树。定慧寺古刹,是佛教胜地。宝墨轩碑刻是焦山有名的历史文物,搜集自六朝至明、清碑刻260多方;魏法师碑、澄鉴堂法帖是其中著名的珍品;西山摩崖题名石刻,有南朝以来200多名人题刻,其中米芾、陆游等人题名,最引人注目。
- 定慧寺
-
在焦山。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194-195),宋名普济禅寺,元易名焦山寺,清初康熙帝南巡时赐名定慧寺。建筑宏伟,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寮、念佛堂、方丈室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
- 吸江楼
-
在焦山顶端。楼上四面开窗,临窗远眺,长江浩瀚,尽入眼底。为取郑夔联文“吸取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语意,更名吸江。
- 焦山碑林
-
在焦山东侧。占地3751平方米。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已有本邑文人收集南梁至唐名家碑石,在焦山建置古墨亭珍藏。迭经战乱,复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在海云庵内建宝墨轩收藏历代碑石。建国后收集碑石330块,于1961年2月建成集山碑林。按碑刻内容分三类重新排列。一为艺术类,有南朝瘗鹤铭、宋绍圣畜狸说碑、米芾书城市山林横额、宋刻瘗鹤铭、明翻刻隋开皇兰亭碑、明翻刻元赵孟頫画苏轼像并书前赤壁赋石刻、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碑、清汪延麟重摹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碑等。二为文苑类,有宋佚名苏轼游招隐寺唱和诗碑、宋冯福多题鹤林寺碑,明杨继盛与唐荆川游焦山诗碑,还有清代上石的澄鉴堂法帖42石,有苏轼、米芾、鲜于枢等数十人题诗石刻。三为叙事类,有唐魏法师碑等。
- 焦山抗英炮台遗址
-
在焦山东麓。鸦片战争发生后,清政府在焦山安设炮位。1842年7月15日英军舰“弗莱吉森号”向焦山侦察时,遭到焦山和东码头炮台守军的轰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建焦山和象山炮台。焦山8座,象山11座。至光绪六年(1880年)又改建为明台,并在山顶坛建明台一座。炮堡呈椭圆形,最长处为77米,最宽处为55米。共有8个,以条石为基,然后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焦山炮台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近代炮堡遗址之一。
- 昭关石塔
-
在镇江市西云台山北麓的五十三坡上,北临长江。约建于元末明初。属喇嘛塔形式,有“昭关”刻字,故名。全部石构,石塔建于台座上,高约4.69米,座、身、顶三部分全用青石雕刻建成。石塔传为三国孙权与刘备联姻时所建的“石瓶”。此塔为佛教遗物。
- 米芾墓
-
在镇江市南郊鹤林寺附近的黄鹤山北麓。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为“宋四家”。墓有石圹,直径11米,坟包径约4米,外包护石。墓有台阶60级,两边置玉带坡,墓道由上而下向北延伸,长60米。坟前墓碑,上刻“1987年春重修,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学启功敬题”。墓前50多米处尚有石坊柱一对,上刻联语:“抔土足千秋襄阳文史宣和笔,丛林才数武宋朝郎署米家山”。
- 宗泽墓
-
在镇江市东郊京岘山北麓。宗泽(1060-1128),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宋名将。靖康元年(1126年)任河北义兵都总管,后任副元帅。徽、钦二帝被掳后,宗泽留守开封,用岳飞为大将军,屡战屡胜,金人敬畏。他欲乘势收复失地,曾24次上书高宗赵构还都,遭到拒绝,忧愤病逝。宗泽去世后,子宗颖和岳飞护柩至镇江,与夫人合葬京岘山上。依山势用块石驳砌圆形墓圹,周长28.8米,坟直径3.5米、高2米。墓前竖白云墓碑,高1.9米,上刻“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墓道长90米、宽2.5米。
- 招隐寺
-
在镇江市南招隐山中。东晋隐士戴顒居此山中,故名招隐山。戴顒死后,其女将住宅舍为佛寺,故称招隐寺。寺内有昭明读书台和增华阁。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这里读过书,并在增华阁编成我国第一部诗文词赋的选集《文选》。招隐山上还有虎跑、鹿跑二泉和虎泉亭。
- 万寿塔
-
在丹阳市东云阳镇宝塔湾。是一座木檐楼阁式砖塔。平面八角形,7级,塔总高46.65米。塔身外八角形,内室为方形,上下交错。各层有木扶梯上下。
- 延陵季子墓碑
-
在丹阳市延陵镇。季子名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的第四子。长子诸樊为王,欲以兄弟传国,诸樊死传弟余祭,余祭死传余昧,余昧死欲传季札,季札不受,让给余昧之子僚。季札封于延陵,故称延陵季子,死后立庙奉祀。原有三庙,现只存南庙,庙后为季子墓,庙前立有“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世称十字碑。
- 陵口*
-
在丹阳市陵口镇东南隅。是南朝齐梁两代陵墓入口处。为萧港(亦称萧塘河)入运河之口,陵墓都集中萧港沿岸。齐梁两代建都建康(今南京),当时王子公卿谒陵,都从秦淮河上溯破岗渎,过二十四埭,到丹阳,再从陵口进萧港至各陵。有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齐武帝萧赜景安陵、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齐明帝萧鸾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建陵、梁武帝萧衍修陵、梁简文帝萧纲庄陵,以及金家村和水经山村失考墓等。
- 墓曾遭盗掘或破坏,现在遗存的仅是墓前的一些石刻,其中有神道石柱、石麒麟、石天禄、石辟邪等,是一群精致而又宏伟的石雕艺术。此处为萧、梁陵墓的门户,在萧港口两岸立有二石兽,一为石麒麟(独角),一为石天禄(双角),体积庞大,为丹阳六朝陵墓石刻中最大的一对石兽。解放前二石兽倒埋在土内,1956年从土中挖出,重新安放。
- 达贤庙
- 在扬中市。
- 水师衙门遗址
- 在扬中市。
- 东岳庙
- 在三茅镇4.5公里的三跃镇。
- 隆昌寺无梁殿
-
在句容市宝华山上。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全部用砖垒砌,不用寸木,殿的装饰都用砖雕制成。在古铜殿两侧,有左右两无梁殿,都是楼阁式。殿顶重檐九脊,内部系砖垒成的拱券,外部是仿木结构殿堂形式的砖雕。
- 南朝萧绩墓石刻
-
在句容市石狮沟村东南。萧绩是梁武帝萧衍的第四子,死于中大通元年(529年)。墓前遗存石兽和石柱各一对,石兽凶猛健美。二石柱高6米多,上刻“梁故侍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康简王之神道”,是六朝陵墓最大的石刻之一。
- 茅山九霄万福宫
- 在句容市。
- 三宫五观
- 在句容市茅山镇。
- 绍隆寺
-
- 圌山报恩塔
-
因位于圌山上,故名。建成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平面八角形,7层,每层有砖叠砌的腰檐,塔端耸立着葫芦铜顶。附近群众有“清明”登圌山游览的习惯。传说建塔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运输困难,乃命登山者每人携带塔砖上山,因而又有“万人塔”之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侵略军窜犯镇江时,当地人民曾利用此塔监视英国兵船的动向。
- 断山墩遗址
- 在丁岗镇东南平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