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人物

宿迁市

项梁(?-前208)
下相(今宿迁)人。战国末楚国名将项燕子。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起义后,他与侄项羽在吴起义。后任张楚上柱国,率兵渡江西进。陈胜失败后,立楚怀王之孙心为王,自号武信君。屡败章邯所率秦军,渐骄。后与秦军定陶作战中,被章邯击败阵亡。

项羽(前232-前202)
下相(今宿迁)人。名籍,字羽。楚贵族后裔。少从叔父项梁习武,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随项梁于吴举兵反秦,拥兵八千。三年,秦将章邯击赵,围困巨鹿,羽随上将军宋义往救,宋惧敌不进,羽杀宋取而代之。率全军渡漳水,破釜沉舟,获巨鹿大捷,摧毁秦军主力。九战九捷,威名大振,封诸侯上将军,统率各诸侯。领兵西进,于新安夜坑秦降卒二十余万。至函谷关,知刘邦已破咸阳,与范增设鸿门宴,定计灭刘邦,未遂。又西屠咸阳,焚秦宫,杀秦王,掠宝物,自立为西楚霸王。大封诸侯,都彭城。与刘邦争战四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冬,被汉军困于垓下,突围至乌江(安徽和县)自刎。

刘荣(?-1420)
宿迁人。初为总旗,给事燕王官邸。有智略,深被成祖器重,授密云卫百户。从燕王起兵反朝,屡立战功。累授都督佥事、左都督、辽东总兵官,封广宁伯。战滹沱河,救北平,败安平军,解永平围,有功,令率兵三千,断绝建文帝粮道,不行。欲斩,诸将为他求饶,乃免。渡江策封功臣,因前罪不封,止授都督佥事。明永乐八年(1410年)从成祖北征,以游击将军督前哨。师还,即军中进左都督,遣镇辽东。十二年,又从北征,仍为前锋。因功受赏,充总兵,复镇辽东。十七年六月,倭寇二千余人乘船来犯,他依山设伏,另遣将断其归路,将敌人擒斩无遗,从此倭寇不敢再犯辽东。以功封广宁伯,始更名荣。为将,常为先锋。驭士卒纪律严明,有恩信。次年卒于任。赠广宁侯,谥忠武。

刘安
正统十四年(1449)与郭登镇守大同,也先挟持英宗至城下。约登出见,不出。安出见,伏哭帝前。驰奔至京师,言奉上皇命告敌情,且言封己为侯。群臣交章弹劾,下狱定死罪。适逢京师戒严,释放充任总兵官,把守东直门。寇退,升都督同知,复伯爵。英宗复位,受于世侯。曹钦反,受伤,加封太子少傅。成化中死。赠峄国公。

朱瑞(1905-1948)
宿迁人。解放军炮兵创始人。早年在徐州、南京读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4年考入广东大学。1925年赴苏联,先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30年3月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曾赴鄂豫皖边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领导集中分散的三个师成立红一军。1933年任红五军团政治委员。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参加直罗镇战斗。1936年底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和组织部部长、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延安炮兵学校校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延安炮兵学校校长、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1948年10月1日在辽沈战役攻克义县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胡宁(1916-1997)
物理学家。宿迁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3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爱尔兰共和国都柏林高等研究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苏联莫斯科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专于理论物理、量子场论、粒子物理理论、广义相对论。

徐速(1924-1981)
小说家。江苏宿迁人。抗战爆发时辍学从戎。抗战结束后离开军队,赴北平半工半读,并与友人合办《新大陆》杂志,开始从事写作。1950年去香港,1965年至1978年主编《当代文艺》。1969年至1971年应聘任珠海学院教授。他以长篇小说创作见长。曾被选为香港近代十大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宿豫区
沭阳县
胡应嘉
沐阳人。由宜春知县提拔为吏科给事中。三迁都给事中。弹劾高拱,拱由此恨应嘉。明穆宗嗣位,请御文华殿与辅臣面议大政。他身居谏职,号称敢言,议者目为过激。屡升参议,忧归,闻拱再相,惊怖而死。

吴印咸(1900-1994)
摄影家。沭阳人。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5年后任电通、明星影片公司摄影师,参加拍摄影片《风云儿女》、《生死同心》、《马路天使》。1938年赴延安,任延安电影团摄影队队长,参加拍摄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后任延安电影团负责人。1946年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处长、副厂长、厂长。1955年后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曾任影片《红旗谱》摄影。作品有《白求恩大夫》、《毛主席在“七大”作报告》等。

徐世平(1925-)
沭阳人。1940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淮海军区营教导员、第三野战军团组织股副股长。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后,任海军舰艇政委。1953年毕业于苏联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同年回国。任海军舰长、海军舰艇大队大队长。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历任海军舰艇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总参谋部军训部副处长,海军舰队参谋长,海军水面舰艇学校副校长,海军学院训练部部长、副院长,海军指挥学院副院长。1988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泗阳县
张相文(1866-1933)
字蔚西,号沌谷。清同治五年(1866)生于江苏省桃源县(今泗阳县)东门外南园。他自幼好学,爱好舆地,博览史传,卓有识见。甲午战争后,张相文因痛惜清政府将宝岛台湾割让给日本,萌发了研究地理学的决心,四处寻求学习外国史地知识。其年他到苏、常地区的家馆任教,买到一些有地理新鲜内容的书刊,其中有上海格致书院出版的《格致汇编》和徐家汇天主堂出版的《地理备说》等,从中得到了不少地理新知识,更看到中国古舆地学的不足。1899年2、3月间,张相文携子张星烺来到上海,自己进入南洋公学师范院读书,同时兼教地理等课,这是中国在中小学设置正规地理课程之始。1899年7月,张相文重回南洋公学边学边教。返校后,张相文听美籍教师说,过去他阅读的《格致汇编》和《地理备说》,译文多误,与原文有出入。为能直接阅读外文书刊,他先后从校内的日籍教师栗林孝太郎和藤田丰八学习日文,与友人合译了日人著的《中国学术史纲》,后又根据孟德斯鸠关于法学著作的日文版与友人合译为《万法精理》(今译《论法的精神》),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中译本。在教授地理课程的同时,他将讲稿加以整理,并参照日本等国外地理教科书资料,编写地理教材,于1901年出版了《初等地理教科书》(2册,南洋公学出版)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4册,上海兰陵出版社)。此二书为最早的中国地理课本,出版后多次印刷,销行量达二百万部以上。其影响之大,出乎出版部门和张相文本人意料之外。我国的地理知识,因而得到第一次大普及。

在南洋公学时,张相文除与特班教习蔡元培结为挚友外,还结识了章太炎、邹容等。旋经他们介绍,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多次在章太炎办的《苏报》和蔡培元办的《警钟报》上,发表鼓吹革命的文章,并为《警钟报》筹款。不久,章太炎与邹容因《苏报》案被捕入狱,张相文曾多次到狱中探望,并与蔡元培奔走营救,章太炎乃得出狱。离开南洋公学后,张相文先后任安徽寿州阜丰商业学校校长和广州两广师范讲习所地理教员。1905年开始在上海专门从事著述。1908年,张相文编著出版了《地文学》一书(上海文明书局)。这是中国第一本普通自然地理著作。全书分星界、陆界、水界、气界、生物界5编。在此之前,国内外的自然地理著作内容仅限于无机自然界,而张相文却新增生物界一章,把无机自然与有机自然联系起来,加强了地文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科学性,这在世界地学史上也是一个创举。直至现在,普通自然地理教材的基本内容仍不出这一框架。张相文不仅重视研究地理,而且对于地理关系密切的地质学,也颇重视。他认为我国地域面积虽广大,但多山地、高原。如对其地质情况不了解,则对这些地区面貌的变迁、资源的开发,都是困难的。不久,他即以日本横山又次郎的《地质学》为底本,编著四册《最新地质学教科书》,在地质地貌方面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

此后他的足迹,南到岭南,北至塞外,不仅到齐鲁、冀北、内蒙、山西、热河等地作过许多地理考察,而且在河套地区进行过垦殖试验,努力使地理研究与改造社会相结合。他就考察所得,写了二三十篇专题论著。20世纪初期,张相文感到研究地学,“足迹所经,检查测量,均苦其有限,”因而想联络国内诸地学人士,共同相互切磋,以期集思广益,并拟创办地学刊物,以利于广大国人地学水平的提高。1909年9月28日,他邀请白毓昆、张伯苓、陶懋立、韩怀礼等地质和地理学家、教育界官员及各校师生100多人,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该会于1912年迁往北京),他自己担任中国地学会会长长达20年之久,为创建中国的近代科学地理学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地学会刚成立,经几个月筹备,《地学杂志》创刊号便于1910年问世了。《地学杂志》以刊登“地学上最新之发明”为主,“选择材料力求新颖”。自创刊起至1937年因抗战兴起暂时停刊止,历28年,共刊181期,共载文1600余篇。载文的范围,相当广泛,是我国地学文献的重要宝库。

张星烺教授(1889-1951)
宇亮尘。为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子。幼承家学,早读经史。1899年,张相文携子张星烺来到人文荟萃的上海。年仅11岁的张星烺则考入南洋公学留学甲班(小学低班)。后考取北洋大学,学习理科。1906年被选派赴美国留学,进入哈佛大学化学专业学习。三年后,自哈佛大学化学系毕业,又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生理化学,暇时好读史书。在柏林大学取得学位之后,谢绝了国外的重金聘请,于1912年8月回国。但不幸患上肺结核病,只得在浙江黄岩的岳父家养病。家中藏书很多。他便利用养病之机饱读史书,多方搜集中西交通史资料。1919年,张星烺曾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同时与父亲张相文一起兼任该校国史编篡处特别篡辑员,并被派往日本调查民国史料。1926年,他应聘为厦门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还先后在辅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高等学府担任教授,海内外许多有成就的历史学者皆曾蒙其教诲。除任教编史以外,张星烺还继续不断地搜集中外关系史方面的有关史料,先后翻译了两种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历经十几年努力,从中国正史、野史、游记、文集、笔记等274种书籍和英、德、法、日文等42种书籍中摘录有关资料。上自天文、下自地理,民族、文化、科技、历史、政治、经济、生物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加以阐述,并作考证。终于在1926年38岁时,完成了《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的初稿。1930年,《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正式出版,全书共分六大册,3000多页,100余万字。

张星烺先生得高望重,为一代学术宗师。他的教学,旁征博引,以论证史实,语言简练,内容详尽,嘉惠学子颇深。他任辅仁大学史学系主任,与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同为当时史学系的著名教授,甚为学生所景仰。他教书育人,奖掖后进,热心帮助学生。一位品学优良的学生,毕业后欲至燕京大学研究所深造。他为了助成此举,以高龄之躯,步行数里,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往返为之联系,使这位优秀生终于实现其志愿,后得赴美留学。她为了怀念老师,于1989年设张星烺教授奖学金于北师大历史系。1946年至1950年,张星烺还曾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其前身即其父张相文倡办的中国地学会。由于长期带病工作,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于1951年7月与世长辞,终年63岁。临终时他给子女留下遗言,把父亲张相文和自己的所有藏书及自己的手稿,全部捐赠给了中国人民大学。

韩德勤(1892-1988)
江苏泗阳县洋河镇人。国民党陆军中将。于1909年被县里选送考取南京江苏陆军小学第四期,后进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从陆军小学开始,就与江苏同乡-邻县涟水的顾祝同在一起,他们关系非常密切,结为“把兄弟”。1935年11月,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主任,韩任重庆行营主任办公厅厅长。1937年春顾调任西安行营主任,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韩也调来西安,为该行营主任办公厅厅长。1939年秋末,韩正式接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1946年初,任徐“剿总”副总司令。1948年,顾任国防部参谋总长,韩改任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奉命急运粮食、弹药等物,空投徐州。失败后去台湾。到台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3年退役,只挂了一个国大代表头衔。他曾组织出版《泗阳县志》(影印泗阳民国志),并写了序言。他晚年非常思念家乡,很想喝洋河大曲酒。1988年8月15日,韩病故于台北家下,时年96岁。他在洋河镇还留有一座房子。

姜玉田(1927-)
泗阳人。1943年参加新四军。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1952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后任空军飞行大队大队长,团长、师长、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82年入军事学院学习。后任军区空军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