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名胜古迹
九江市
- 大胜塔
- 在九江市能仁寺大雄宝殿东南侧。始建于东晋,后毁。唐大历年间(766-779)白云端禅师重建,殿塔并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经兵祸,殿堂遭坏,塔毁3级。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关督白景福劝募修复。塔为砖石结构,通体呈六角锥状,共7层,高42.26米。
- 甘棠湖
-
在九江市中心。面积约270亩。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清风徐来,碧波涟漪。湖中筑有长堤,长50米,堤上有宋代修建的思贤桥。湖中烟水亭为唐代建筑。是九江市著名风景名胜。
周瑜点将台
- 天花宫
- 在九江市南门湖与甘棠湖之间长堤南端。据《德化县志》记载,宫系清同治九年(1870年)所建。为砖木结构。宫内有娘娘殿、娘娘亭、左右禅房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尤以娘娘亭最著,通体木质结构,高12米,六角三层,飞檐画栋,亭内有梯可上,六面均有窗栏,可凭栏远眺湖光山色。
- 烟水亭
- 在甘棠湖中。建于唐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相传为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点将台旧址。唐诗人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时,建亭于其上。后人因其《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之句,遂命名为浸月亭。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理学家周敦颐来九江讲学,其子在甘棠湖堤上建楼筑亭,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而名烟水亭。两亭俱在明嘉靖前废毁,明末于浸月亭废址重建,将已废烟水亭之名移此,称此至今。明清多次复修增建。
- 浪井
- 在九江市北部长江边。又称灌婴井、瑞井。为西汉名将灌婴在高祖六年(前201年)带兵驻扎九江时所凿,人称灌婴井。后堙塞。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孙权常住此城,立标命人挖井,适得故处,发现井壁有铭云“汉高祖六年颍阴侯开此井。”权见铭欣悦,以为祥兆,故名瑞井。因井紧靠长江边,每当大风吹起,江涛汹涌,井中有浪,故又名浪井。唐诗人李白曾在《下浔阳泛彭蠡寄王判官》诗中写道:“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
- 能任寺
- 在九江市东部。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后废。唐大历年间(766-779)由白云端禅师重建,后多次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复建。系九江三大丛林之一(另二为龙池寺、舍利寺,已废)。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九江市现有最大的古建筑群。
- 锁江楼宝塔
- 在九江市东北、长江边一小山坡上。据清同治《德化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在县城东北3里处建楼3层、塔1座,并铸铁牛4头。后地震,江水冲起数丈,岸矶崩溃,楼废,铁牛沉入江中,仅存宝塔。塔为砖石结构,通体为六面锥状。共7层,高约35米。距今近400年,虽经风雨剥蚀,地震摇撼,特别是1938年遭日军兵船炮击,中弹3处,但仍屹立长江边。舟船上下,数十里可见塔影。
- 浔阳楼
-
在九江市东北长江边。始建年代无考,唐时即有。著名诗人白居易有《题浔阳楼》,韦应物有《登郡楼寄京师诸季及淮南子弟》诗。此楼清代尚存,后毁。1986年重建。占地2000平方米,主楼面积300平方米,高21米。外三层内四层。建筑风格参照明代容与堂刊本《水浒传》插图和宋代《清明上河图》设计。此楼因《水浒传》宋江题反诗而闻名遐迩。
- 宋江充军到江州(今九江),一日来到浔阳楼,独自吃闷酒,感慨万千,提笔在墙上题了一首《西江月》词:“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在词后还写有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为此被打入死牢,差点丢了性命,幸亏梁山好汉劫法场获救。
- 琵琶亭
- 在九江市区西北长江边。唐代李渤所建。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闻名。历代屡经兴废,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重修,咸丰年间(1851-1861)遭兵毁。1989年重建。新亭位于九江长江大桥东侧,背靠长江,与著名景点浔阳楼、锁江楼连成一线,占地3300平方米。系仿唐代园林式建筑。
- 庐山#
-
在九江市南。飞峙长江边,紧傍鄱阳湖。相传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草庐为舍,故名。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之称。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云中山城-牯岭镇,海拔1167米。庐山为地垒式断块山,多险绝胜景,匡庐瀑布更是名传天下。其中仙人洞石松横空,五老峰山姿奇特,龙首崖苍龙昂首,含鄱口势含鄱湖,大天池霞落云飞,白鹿洞四山回合,玉渊潭惊波奔流,秀峰碑刻如林。
- 据传夏禹疏九江,秦始皇南巡,都登过庐山。东汉明帝时,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有三大名寺(西林、东林、大林)、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杉、贤栖、归宗)。历代诗人墨客慕名前来,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范仲淹等纷纷赋诗填词,岳飞、文天祥、李时珍、徐霞客也曾到此。北宋诗人苏轼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赞词。
- 汉阳峰
- 在庐山东南部。庐山主峰。海拔1474米,终年云雾缭绕。大汉阳峰顶有石砌的汉阳台,据说月明风清之夜,可观汉阳灯火,故名。顶峰黑松遍布,矮小盘结,形状奇异古雅,为别处所罕见。
- 五老峰
- 在庐山万松坪1公里处。五峰耸立,雄伟陡峻。海拔1436米。从山麓明代所建的海会寺仰视群峰,似5个老人并坐,故名。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峰后山谷为青莲寺。李白号青莲,传此乃李白当年“剿云松”隐居之地。
- 铁船峰
- 在庐山牧马场西1公里处。有一壁铁青色悬崖,崖顶巨石如船,故名。面对鄱阳湖,居高临下,十分险峻。
- 花径
- 在庐山牯岭西谷。迎面一座石门,两边分刻著“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石联,上横刻“花径”两个大字。花径亭里有一横石,上刻“花径”二字,传为白居易手书,1930年被石工发现,后定为唐代“花径”所在地。
- 如琴湖
- 在庐山花径东北、牯岭至仙人洞公路南侧。面积10万平方米。以湖形如琴得名。湖心有岛,曲桥相通,岛上建有望湖亭和水榭。
- 仙人洞
- 在庐山牯岭西北处。系悬崖绝壁之天生石洞,上刻有“仙人洞”三字。圆门3尺之外即悬崖,崖旁一块横石悬空,往北伸展,叫“蟾蜍石”,石背裂缝处长一古松,即石松。石上刻著“纵览云飞”四字。洞口有“佛手岩”石刻,乃南宋宝佑三年(1255年)所刻。洞深约3丈,相传为唐吕洞宾修仙之地。
- 御碑亭
- 在庐山仙人洞西北锦绣峰上。又称白鹿升仙台。亭内有碑高约4米,碑文为明太祖所写“周巅仙人传”。据传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有一名叫周颠的疯和尚在南昌行乞,口唱“太平歌”,言朱元璋“做皇帝定太平。”朱得知后,便邀周颠同行。在横渡长江攻南京时,风雨大作,兵马不能前行,周颠立船头,向天呼叫,遂风平浪静。后僧辞归,问其所住,答“我乃庐山竹林寺僧也”。朱元璋建都南京,特遣使来庐山,不见周颠,人传已在此乘白鹿升天。朱元璋即建亭立碑,以张其事。
- 大天池
- 在庐山天池山、御碑亭西。山上有一方池,池水终年不涸。池旁长亭,为东晋僧人慧持所建天池寺原址。附近有宋、元、明以来石刻多块及天池塔、天心台等遗迹。寺西平台即文殊台,是观赏云海之地。
- 小天池
- 在庐山牯岭街东北1公里处。为山北主要风景点。山上松林覆盖,山顶有一圆形泉池,久旱不涸,久雨不淹,小天池之名由此而得。相传是明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饮马之地。天池口西的望江亭,可见一泻千丈的剪刀峡、云中滴翠的牯岭山城。亭下有一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为旧时登山的主要道路,叫莲牯路。一边陡坡,一边悬崖,十分险峻。
- 含鄱口
- 在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即太乙峰。形凹如口,以“势含鄱湖,气吞长江”而得名。岭前石坊刻“含鄱口”三字,左右各刻“湖光”、“山色”两字。往前一伞形亭即含鄱亭,中央有一方形楼台,门上题“望鄱亭”三字,是看鄱阳湖日出之佳地。
- 龙首崖
- 在庐山大天池侧门外数百米处。形似两块巨石,一块直立,深不见底;一块横卧其上,直插天池山腰。上覆劲松,下临绝壑,似苍龙昂首,故名。
- 三宝树
- 在庐山庐林大桥西边。其中两棵为柳杉,高约40米,树干需4人合抱。另棵为银杏,古老挺拔。树底石上,刻著“晋昙诜手植”五大字。传为晋昙诜和尚自西域带回的树苗,亲手载于此,距今约1500年。
- 东林寺
-
在庐山西北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名僧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属山西宁武附近)人)在此建寺讲学,并创设莲社(亦称白莲社),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后世推尊他为净土宗始祖。唐时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来寺,后和该寺智恩和尚同渡日本传经讲学,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
- 寺前虎溪,上有石拱桥。相传慧远专心修行,影不出户,送客不过虎溪桥。当时常与诗人陶渊明、山南道士陆修静谈儒论道。一次他送陶、陆出山门,边谈边走,不觉过了桥,“神虎”吼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这个文苑佳话,称为“虎溪三笑”。寺东罗汉松传为慧远手植。历代文人慕名而来者甚众,李白、白居易、柳公权、陆游、王守仁等均曾在此题诗,立有石碑。
东林寺大门
- 寺前虎溪,上有石拱桥。相传慧远专心修行,影不出户,送客不过虎溪桥。当时常与诗人陶渊明、山南道士陆修静谈儒论道。一次他送陶、陆出山门,边谈边走,不觉过了桥,“神虎”吼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这个文苑佳话,称为“虎溪三笑”。寺东罗汉松传为慧远手植。历代文人慕名而来者甚众,李白、白居易、柳公权、陆游、王守仁等均曾在此题诗,立有石碑。
- 西林塔
- 在庐山东林寺西。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明代曾重修。塔呈六面七层,均有佛龛。塔南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层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鹫来”,五层为“天上清”,六层为“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虽历尽沧桑,仍完好无损。塔以其侧西林寺而得名。寺原为沙门竺昙禅室,自晋至唐,一直处于鼎盛时期。元毁于兵火,明相继修复。清咸丰四年(1854年)再毁,十一年重建又毁,现仅存一栋殿宇。北宋诗人苏轼曾有《题西林壁》一诗。
- 海会寺
- 在庐山南麓。背靠五老峰,面对鄱阳湖,气势雄伟。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重修。殿宇宏敞,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是庐山五大丛林之一。寺内珍藏的文物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子昂写绘的《妙法莲华经》、心月和尚手镌五百罗汉图拓本及普超僧以血书写的《华严经》81卷。
- 醉石馆
- 在庐山南麓虎爪岩下。为东晋诗人陶渊明醉游之所。原系书馆,馆西有濯缨池,一瀑布自上而下,池中有巨石,高大如一小屋,顶平而光。陶渊明辞官归田后,隐居于此。醉则卧此石,称醉石,并赋《归去来辞》。
- 黄龙寺
- 在庐山玉屏峰西麓。创建于明代。现存大殿3楹。寺周万山环抱,绿树四合。寺前有三宝树。
- 秀峰
- 在庐山南麓。山奇水秀,碑刻如林。秀峰,有香炉、双剑、文殊、鹤鸣诸峰。南唐中主李景15岁时筑台读书于此,景即帝位后九年(951年),以书台旧基为寺,取“开国先兆”之意,名开先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游,手书“秀峰寺”,赐为匾额,遂改名秀峰寺。为庐山五大丛林之冠。山门旁有观音大士画像碑,高3米多,宽2米,又称铁观音。寺后有中主读书台,台上有米芾手书碑刻。台前紫色雕栏皆南唐风格。台下有聪明泉及石凿洗墨池,传为李景洗笔处。读书台下左侧有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碑。石壁上有黄庭坚“七佛偈”、王守仁“纪功碑”等手书碑刻。寺西便道,可见清康熙帝手书“秀峰寺”及雍正帝书“洒雪松”二碑。月门前为漱玉亭,有苏轼题咏。亭下龙潭,马尾瀑经玉峡泻入潭中,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四周有历代名人书刻70余种。
- 青玉峡
- 在庐山南麓。峡上诸峰间有两瀑布,一名马尾瀑,水自双剑、文殊两峰之间流出,因崖口狭小,泉水喷散万数十缕,形似马尾,故名。另一名庐山瀑布,自鹤鸣、行包两峰之间流出,高数十丈。两瀑汇合,流出峡谷,成为山南奇景。龙潭四壁,有历代文人石刻,其中以宋书法家米芾书“青玉峡”、“第一山”最为珍贵。漱玉亭依山临涧,是观瀑听泉的好地方。
- 观音桥*
- 在庐山南麓栖贤谷中。因桥侧建观音寺,故名。又因唐代贤士李渤曾在附近的栖贤寺中读书,又名栖贤桥;还因桥跨三峡涧上,亦称三峡桥。桥长24.45米,宽4.1米,桥面由巨石铺成,两端各有4级石阶。桥系单孔石桥,桥孔内圈用7排长方形花岗石排砌。观音桥横跨百尺大壑,桥基立于东西悬崖上,下为一深潭,称金井。桥上俯视涧底,有“足掉不自持,魂惊讵堪说”(朱熹诗)之感。桥西有观音亭、玉峡湾。桥下之溪系汉阳、五老两峰间99条水汇成。坡陡流急,涧中多大石,水行石间声如雷,似长江三峡之势,故名三峡涧。涧水终年激流汹涌,两岸松柏苍翠。
- 玉渊潭
- 在庐山三峡涧旁。潭深似一大瓮,有石如玉横亘中流,故名。涧水奔注渊中,四季水流汹涌,数里之外可闻。渊上石壁有古人石刻,刻有宋代张孝祥所书的“玉渊”二大字。潭西岸上有1936年夏冯玉祥手书的《墨子篇》,字大如斗。北有栖贤寺遗址,系庐山五大丛林之一,历代屡经兴废,今存废墟。
- 白鹿洞*
-
在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距庐山市城约7公里。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宝历元年(825年),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唐末兵乱,高雅之士来洞读书。颜真卿之孙颜翠曾率弟子30余人授经洞中。至南唐(937-943)中将此建为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共为当时四大书院,后遭兵火。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今庐山市)军守,重建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院名大振。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
- 后院宇屡经兴废,现存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所修。白鹿洞四山回合,一水中流,泉清石秀,古木参天。后山洞中有石鹿,系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复制。洞上有思贤台。圣殿西原为启圣祠,今余碑廊存碑百余块,刻有朱熹手制书院学规、历次修建文记及名人书法。最为珍贵的系《白鹿洞歌》,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紫霞道人所作,诗意清新,书法雄劲,后人刻石传世,堪称艺术珍品。碑廊前庭中立有“紫阳手植丹桂”碑石(紫阳即朱熹))。
- 羲之洞
- 在庐山归宗寺后。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遗迹。王羲之守浔阳(今九江市),曾览胜庐山之南,解职后卜家金轮峰下。东晋咸康六年(340年)舍宅为寺,名为归宗寺。今寺废。寺后金轮峰下,一瀑布从40米高的悬崖飞流而下,泻入深潭状若玉帘,故名玉帘瀑。潭旁石洞,俗称羲之洞,洞内有乱石,可坐卧,溪水沿洞边而过,洞外有石屋残垣及石拱桥,为王羲之读书练字之处。离洞顺溪东行1公里,溪间一池,为王羲之鹅池,池边石上镌刻著“羲之鹅池”四字。羲之性喜鹅,曾在此养鹅并练“鹅”字。池边还有宋代黄庭坚手书“石镜溪”。
- 庐山温泉
- 在庐山脚下,面对大汉阳峰,背靠黄龙山麓。距牯岭41公里。早在晋代就有“穴如围一丈许,沸泉涌出如汤,冬夏常热”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考察后,在《本草纲目》中记有:“庐山温泉有四孔,可以熟鸡蛋,一患有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后出汗,以旬日自愈。”
- 三叠泉
- 在庐山东谷会仙亭旁。站在观山上,可见一缕泉水,垂直飞泻而下,落在大磐石上,发出洪钟般的响声,泉水经过两次折叠散而复聚,再曲折回绕,又往下泻。宛如银河来自天上。附近有铁臂峰,岩石黑中带赤,层层堆叠而成,疏密很有次序,为庐山独一无二的岩层奇观。峰下白石如玉,形成拱门,即玉川门,泉下为观音崖和观音洞,洞下即绿水潭。元赵孟頫《水帘泉诗》:“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空碧。”
- 招隐泉
- 在庐山观音桥东。即“天下第六泉”。经唐代文人陆羽品评为天下第六泉,亦称“陆羽泉”。
- 九叠屏
- 在庐山三叠泉之东北。屏下即九叠谷。层峰叠翠,景色宜人。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攻陷长安(今陕西西安)时,李白来此隐居。作《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叠》诗:“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此时永王李麟兵败,李白被捕入狱,次年流放夜郎(治今贵州正安西北)中途遇赦还,再过浔阳、庐山屏风叠,作《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有“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之句。
- 九十九盘石刻
- 在庐山圆佛殿西、登山小道旁。是步行上庐山必经之地。路旁绝壁间,有宋、元、明、清以来题刻甚多,约有99处。
- 庐山植物园
- 在庐山东谷含鄱岭和大月山之间。群山环抱,溪流迂回。海拔1200多米。是我国著名的亚热带高山植物园。建于1934年。
瑞昌市
- 王乔洞
- 在瑞昌市黄高丰镇南乌石山。
- 峨嵋洞群
- 在瑞昌市。
- 铜岭商代铜矿冶遗址
- 在瑞昌市。
- 三国程普墓
- 在瑞昌市。
- 唐诗人元结的襄滨亭
- 在瑞昌市码头镇。
- 东岩寺
- 在瑞昌市码头镇。
- 常乐庵
- 在瑞昌市码头镇。
柴桑区
- 岳飞母姚氏墓
- 在柴桑区株岭山东北端。岳母原籍河南汤阴,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岳飞接来江州(今九江),随军奉养,后又移居鄂州(今湖北武昌),绍兴六年春,病逝鄂州。宋高宗赐葬庐山。四月,岳飞偕义子岳云扶柩渡长江抵九江,安葬于株岭,其地名“卧虎舔尾”,在墓侧建宗祠供祀,又于远半里处建“叠翠亭”悼母。明正德年间(1506-1521),又建祠,后毁于兵,其子孙建茅屋3间奉祀,现墓保存完好。拜台下早先建造的祠前原有石人、石马和秦桧夫妇跪姿石像等,其中多已毁损。
- 狮子洞
- 在柴桑区狮子山山中。系岩溶洞穴。约有4万平方米,分7个景厅40多个景点。
- 涌泉洞
- 在柴桑区庐山西麓涌泉乡。为大型石灰岩溶洞。因一股清澈的泉水流经整个洞窟而得名,全洞游程1.5公里,面积约1.3万多平方米。
- 陶渊明祠
- 在柴桑区城沙河街东北蔡家洼。原在柴桑区马回岭,1982年迁今址。坐西北向东南,为一进两幢砖木结构古祠建筑,面积246.9平方米。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今祠内上堂檐首及中堂原有匾额两块,各书“羲皇上人”、“望古遥集”,为清代翰林九江刘廷琛所书,大门首直书“陶靖节祠”,耳门首横刻“菊圃”、“柳巷”。
- 陶渊明墓
- 在柴桑区马回岭,距原陶渊明祠址仅百余米。从祠至墓地有砖阶沿山坡盘旋而上。外壳为长形拱顶砖石结构。墓碑首横刻“清风高节”,中间直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该墓系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重建。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浔阳柴桑(治今九江西南)人。
- 商周至战国文化遗址
- 在柴桑区磨盘墩至大王岭。
- 寻阳城遗址
- 在柴桑区。
- 岳飞夫人李氏墓
- 在柴桑区狮子镇。
共青城市
庐山市
- 点将台
- 在庐山市城内。相传是三国时周瑜操练水军的点将指挥之处。台高约7米,为花岗石砌成,台下有扶门通道,台上建有双层房檐木结构城楼。现存建筑,属清代维修。
- 爱莲池
- 在庐山市南康镇。
- 紫阳堤
- 在庐山市南康镇。东南1.5公里有落星石。
- 观音桥
- 在庐山市白鹿乡西北部。
- 招隐泉
- 在庐山市白鹿乡西北部。
- 虎爪崖
- 在庐山市温泉乡栗里陶村西。
- 陶渊明醉石
- 在庐山市温泉乡栗里陶村西。
- 周代文化遗迹
- 在庐山市温泉乡磨盘岭。
- 陶渊明故里
- 在庐山市栗里陶村。村中有“陶渊明故居”碑刻。
- 铜鼓墩商周文化遗址
- 在庐山市横塘乡铜鼓墩。
- 商周遗址
- 在庐山市泽泉乡查家山。
武宁县
- 李烈钧将军墓
- 在武宁县新宁镇东登高山。
- 鲁溪洞
- 在武宁县鲁溪镇。
彭泽县
- 马当山
- 在彭泽县城东北。其山像马,故名。临长江而立,山势险峻,山下长江迂回马当折流东去。相传王勃过马当山往交趾(今越南)省亲,夜宿上元殿,梦神人指点,翌晨登舟,神风相助,五百里遥程,转瞬即至洪州(今南昌)。恰逢滕王阁大摆宴席,王勃临席挥毫,写下了千古不朽之作《滕王阁序》。宋代诗人黄庭坚、范成大、陆游,明代才子解缙等都曾来此,并赋诗题词。
- 龙门
- 在彭泽县西南、龙宫洞洞门之外。一石屹立,高悬数丈,气势宏伟,宛如一座巨大门楼,为龙宫洞镇关把守,是天然地下艺术宫殿龙宫洞必经之门,故名“龙门”。
- 龙宫洞
- 在彭泽县西南、乌龙山麓。为地下石灰岸溶洞,全长2700米。洞外是一座巨石飞架的“龙门”。洞中大量钟乳石、石幔、石笋,形状奇特。远离洞口1100余米的水晶宫(正宫),是龙宫洞的中心,长达80米,宽70米,高60米。
- 玉壶洞
- 在彭泽县西南、龙宫洞附近。洞深口大,进洞如入厅堂。厅堂两侧各有一个厢洞。右为水洞,一条清溪从水洞中潺潺流出,内有龙潭长200米,可以行船。
- 仙真岩
- 在彭泽县龙宫洞与玉壶洞之间。面朝象山,地处狮山,狮象把守。岩洞内有仙坛庙宇、莲花缸、石碑、钟乳奇石。洞口如雄狮张口,洞外陡壁数丈。
永修县
- 云居寺
- 在永修县云居山顶。唐元和初年建云居禅院。寺以山名。开山祖为道容禅师。中和三年(883年)道膺禅师来此传教,声名大振,朝廷赐额“龙昌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手书“真如禅院”寺额。先后大修16次。建国后,于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长老主持重建真如寺,先后建有铁瓦盖顶的大雄宝殿及天王殿、韦驮殿、虚怀楼、云海楼、报恩堂、西归堂、禅堂、斋堂、钟鼓楼、藏经楼等;新塑释迦牟尼、观音、十八罗汉等大小圣像百余座。铸大铜报钟1座、千僧锅4口。寺内僧众百余人。
- 商代文化遗址
- 在永修县江益镇竟内的营盘山、城墩圈。
- 新石器文化遗址
- 在永修县洪家山、营盘山、魏家嘴等地。
- 商周文化遗址
- 在永修县城山墩、太子山、崩山。
- 唐太宗后裔李少贤墓
- 在永修县三溪桥乡。
- 北宋户部尚书李常墓
- 在永修县三溪桥乡。
- 明刑部尚书魏源墓
- 在永修县三溪桥乡。
- 香炉山新石器遗址
- 在永修县立新乡。
- 磨盘山新石器遗址
- 在永修县立新乡。
- 古城墩新石器遗址
- 在永修县滩溪乡。
- 龚家墩商代遗址
- 在永修县滩溪乡。
- 城墩商代遗址
- 在永修县滩溪乡。
- 曳山墩商代遗址
- 在永修县滩溪乡。
- 筲箕山商代遗址
- 在永修县马口乡。
- 清翰林李炯堂墓
- 在永修县城丰乡。
修水县
-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
- 在修水县城原商会办公楼。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两边有厢房。1927年9月上旬,以卢德铭为总指挥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秋收起义部队的主力)师部驻址。
- 南岩
- 在修水县城南,与修水城隔河相望。这里岩奇山秀,花木扶疏,重楼叠阁,人称“修江第一山”。修水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故乡,风景秀丽的南岩是他常来的地方。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于南岩立清风阁(又名松风阁),此为黄庭坚祠。山脚靠修水处有黄庭坚手书石刻,相传黄庭坚曾在此读书。
- 黄庭坚墓
- 在修水县坑口。墓基规模很大,有墓志铭,墓旁有双井和钓鱼台。墓于1959年维修。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双井人。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北宋四大家”。晚年屡遭贬谪。崇宁四年(1105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州市)贬所。三年后归葬家乡。
- 秋收起义纪念馆
- 在修水县义宁镇。
- 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 在修水县上奉乡山背跑马岭。
- 清水岩
- 在修水县清水岩乡。
- 抱子石
- 在修水县清水岩乡。
- 东岭石林
- 在修水县清水岩乡。
湖口县
- 石钟山
- 在湖口县鄱阳湖入长江口处。南为上石钟山,北为下石钟山,两山对峙,耸立在鄱阳湖和长江汇合处,合称“双钟山”。上石钟山苍松翠柏,石林耸立。下石钟山峭壁悬岩,林木茂密。两座山中,以下石钟山为胜,名驰天下,海拔70米左右。石钟山陡峭峥嵘,因控扼江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号称“江湖锁钥”,自古为军事要塞。元末,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石钟山是争战要地;太平天国时,翼王石达开以石钟山为据点,重创湘军,致曾国藩几于跳水自杀,至今仍有太平天国遗垒。山上从唐代起就有建筑,几经兴废。
- 鞋山
- 在湖口县东南鄱阳湖中。为第四纪冰川期形成的大石岛。因状如鞋,故名。海拔90.4米,周长百余米。西南系湖水入口的要道婴子口,东南群山起伏,西面匡庐崛起,北扼湖口南镇鄱湖,为历代战略要地。三国时,周瑜守柴桑(治今九江西南),在此练水军。南朝宋武帝布阵破卢循。明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鞋山常旌旗耀日。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谋反,都御史王守仁在此督兵破阵。太平军也曾在此大破湘军水师。
- 新石器文化遗址
- 在湖口县文桥乡。
- 东汉墓
- 在湖口县文桥乡象山。
德安县
- 商代遗址
- 在德安县石灰山。
- 江州义门陈旧址
- 在德安县。
- 胡耀邦墓
- 在德安县共青城。
都昌县
- 南山
- 在都昌县城东南,与县城隔水相望。南山秀景,名扬遐迩。山上有一高达百尺的峭壁陡岩。相传汉武帝南巡,见岩下住一老人品学非凡,欲封为官,老人坚辞不受。后人仰慕其德,命岩为“野老岩”。岩下一泓清泉,水清味甘,大旱不涸。北宋诗人苏轼游此,大加赞赏,题刻“野老泉”三字。去野老泉不远,有一状如圆椅之巨石,据说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读书处。两侧原有石壁精舍,传为谢灵运居处。取道而上,有古庙,原名清隐寺,始建于唐,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今保存尚好。苏轼等历代名士,都在此留有题刻,惜今大多不存,仅苏轼的《过都昌》:“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手迹尚保存在《晚香堂苏帖》中。
- 飘水岩
- 在都昌县大港乡黄金山。
- 老爷庙
- 在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