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钢铁基地

第一根无缝钢管(1953年)

苏联电气安装专家卓无格诺德尼帮助该厂工人解决电气方面的许多疑难问题。

精整工段段长张朝恒将自己从苏联无缝钢管厂学得的关于矫正的性能讲给矫正小组的工人们听。

无缝钢管厂准备开生产,起重机将钢坯放在切断机的自动架床上。

热轧工段车间全景。

青年工人卢德新自苏联无缝钢管学习归来后,已能熟练地掌握技术,现任穿孔组组长。

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诞生了,经过检查,质量良好。

自动化的鞍钢8号高炉(1953年)

过去,堵塞出铁口是靠工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来进行的,现在有了自动化的装备,只要操纵电钮,就能迅速地把出铁口堵上。

出铁时刻到了,工人掌握着电开关让通红的铁水从炉门里喷射出来,沿着铁沟滚滚地流着。炼铁工人们的口号是“为国家炼好优质铁”。

8号高炉是国营鞍山钢铁公司改建的中国第一座自动化的大型炼铁炉,它是依据苏联的最新标准设计的,在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下,中国工人以热情的劳动完成了8号高炉的改建、安装工程。现在已正式开炉生产了。

值班人员坐在自动计器操纵室里根据信号与自动记录掌握着炉内的情况。

掌握渣口堵塞的工人叶成刚再也不用着冒着高热去堵塞渣口了。

这不过是开始(1953年)

鞍钢新成立的金属结构加工厂统一制造鞍钢各工程所需的金属建筑器材。

电焊工人李连民(右)、石宝润正在焊工字铁。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

鞍山基本建设三大工程之一—修建一个强大的高炉。这是工人在修建高炉的瓦斯管道。

在0190工程新建的厂房里,安装技工用两架吊车安装35吨重的千斤座。

大量的载重汽车在为鞍山的基本建设服务。

建筑职工宿舍也是基本建设的一部分。

地质工程师罗耀星(右)和技术员关子祥检查铁矿石的成份,提供精确的矿量资料。

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1955年)

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的一个钢筋混凝土专业小组。1954年除夕,全组10个组员把1年来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向祖国作了一次汇报。

1954年,全组共计绘制了450余张图纸。

组长王日午是1952年从唐山工学院毕业的。

在改建和扩建的设计中,如果没有旧图纸作参考,他们就到现场去把要设计的东西一一测绘下来。

他们看到按自己的设计改建起来的第六号炼铁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李德珍在向工程师罗承瀚请教。她是组内唯一的小学毕业生,担任描图的工作。

鞍钢又一座巨型炼钢厂(1956年)

鞍钢第二炼钢厂的铸锭车间。

过去在地坑里铸锭,现在却在火车上铸锭了。

在操纵室里控制平炉内的温度。

创造全国快速炼钢新纪录的一号平炉炉长李廷顺。

青年友谊炉(1956年)

鞍山钢铁公司炼钢厂一号平炉的炼钢工人学习了科列斯尼科夫的先进操作法,创造了全国快速炼钢的最高纪录,今年1月该炉被正式命名为“青年友谊炉”。图为友谊炉的工人们在加料。

用苏联科列斯尼科夫的快速炼钢法,炼好这一炉钢只用了6个半小时。

科列斯尼科夫和我国工人一起观察炉内情况。

李尚忠—科列斯尼科夫表演快速炼钢时的助手,现在也成了优秀的快速炼钢工人。

强大的社会主义钢铁基地(1959年)

在短短的十年里,我国人民已经把鞍钢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钢铁基地。

党的八中全会的伟大号召已经成为鼓舞鞍钢全体职工继续奋勇前进的无穷力量,他们力争提前完成全年的钢产计划。钢的产量正在节节上升,每炉钢的熔炼时间目前平均已比国家计划缩短了54分钟。

1958年大跃进中建成的两座大型固定式平炉采取了三槽出钢的先进技术,一炉的装入量就达到450吨。

1953年建成的无缝钢管厂,设备能力在1958年提高了将近三倍。

十年来,鞍钢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英雄人物都是普通工人,这是炼铁厂副厂长孟泰。

七号平炉总炉长李绍奎。

第一炼钢厂平炉总工长陈效法。

北部机修工厂车间主任王崇伦。

新建的大型固定式平炉,全部生产都由机械来操作。

鞍钢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期间就修建了十座炼焦炉。这是今年建成的自动化炼焦车间。

最近两个月又多生产了10万吨钢材。

鞍钢新景(1962年)

生气勃勃的鞍山钢铁公司。这是化工总厂的炼焦炉。

送往初轧厂的大钢锭。

钢桩的设计者—工程师龙春满(左一)、赵季堃(右)和技术员林健桩。

选矿车间的工人们正在为高炉准备“细粮”—精矿粉。

新产品六孔鱼尾板将大批出厂。

鞍钢夜大学(1964年)

鞍钢夜大学外景。

上高等数学课。

鞍钢老工人李振明(左),坚持业余学习十三年,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在生产中搞了一百多项技术革新,由于他进步快,已被提升为技术员。

夜大学的学员课余在一起自修。

教师为因公出差的学员补课。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鞍钢(1978年)

著名劳动模范王崇伦(左),他在鞍钢曾担任过车间主任,工人工程师、副厂长及鞍山市总工会副主任。

鞍山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的一个车间。

被“四人帮”严重破坏的鞍钢,现在又兴旺起来。

一九七七年第二安轧厂采用双轧工艺轧钢,使工效大大提高。

电机修配厂总工程师宋学文(中)深入现场同工人一起改革技术。

改建中的七号高炉正在吊装热风炉的顶盖。

粉碎“四人帮”之前月月完不成任务的六号高炉,现在创造了月产最高记录。

一直落后于生产需要的矿山,采剥总量,铁精石,铁精矿三大主要产品创造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职工的业余爱好(1979年)

在鞍山钢铁公司采访期间,见到这里的职工的业余爱好广泛、兴趣之多样,出乎意料之外。这里可以看到业余作家、下棋能手、“举重大王”、球迷、画家、摄影师、演员……。

鞍钢职工的一个业余演出队。

乒乓球迷王秀兰(左二)和她的伙伴们。

推土机手李安利也是个小提琴手。

大型厂吊车工、无线电爱好者王志坚,在调试他自己安装的十九时黑白电视机。

老油漆工人刘兴和在舞剑。

一炼钢厂工人梁文是象棋爱好者。从一九六一年到现在,全市象棋比赛哪一次都少不了他。

工人们在俱乐部的绘画室里。

“举重大王”二炼钢厂青年工人董连武(左)。

修建部工人、文学爱好者杨友山,他创作的讽刺评剧《基础》,今年参加鞍山市文艺汇演时,获得“创作奖”。

半连轧厂工段长,摄影爱好者陈忠明一家。

鞍钢职工俱乐部组织讲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