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名胜古迹

大三巴
澳门最为人熟悉的示记大三巴,经过1990年至1995年的修缮并建成博物馆后,以新的面目迎接游客。游客在欣赏图画和细观已消失的天主之母教堂遗迹之余,还可参观一座墓堂,在墓中一些日本及越南的殉教者得以安息。此外,游客还可参观一个天主教艺术博物馆,馆内收集了本澳各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画作、雕塑和礼仪饰物。耶稣会会士于1565年始在澳门定居,随即以宣扬基督精神为宗旨,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义汇与共存。1594年天主之母学院的成立使耶稣会在澳门开办的学府更加蓬勃,它也成为第一所在远东开办的西方模式的大学。

自1602年起,学院设有一座新圣堂,因为以前几座教堂均毁于火灾。圣堂是一座具有三个殿堂的宏伟教堂。在建筑上,圣堂由中国和日本的工匠参与兴建,为教堂竖立一个汇聚各种文化的典范特征,为耶稣会所颂扬。数世纪以来,圣堂内丰富的内容使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762年,由于市政厅处理。后来在那里设立了军营。历时数载。1835年,在兵营厨房突然失火,波及其余的附属建筑物,摧毁了教堂,并差点摧毁了整座名胜建筑。1990年至1995年,在昔日圣堂的地点进行了修缮工作,并兴建成博物馆。

大三巴天主教艺术博物馆
该处最重要的地方是墓室-小堂,特别建在当时天主之母学院主教堂的地点,以存放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遗骨及向他们表示尊重。各部份的骸骨被放在两侧墙壁上的大型圣物匣中展示,外墙围上特别由意大利运至的橘红色大理石。至于有关的殉教者名单则刻在室外的说明牌上。嵌于小阳台下殿堂北面的大抽屉中,安放著其余长期葬于教堂的教徒和平民的遗骨。可看到一些巨型石块,建于1602年的昔日教堂便是建在巨石位置之上。

此外,还可看到一个墓地的遗迹,该墓地很有可能是属于学院创办人范礼安神父的。当游客进入神圣的殿堂时,要求保持严肃及尊敬的态度。要体验一下这地方的宗教气息,就要亲自看看一座刻于大理石上的祭坛,而在这块独一无二的巨石上,竖立了一个十字架和一座圣体龛。从庄严的小堂移步到隔壁,就是天主教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收藏的展品中有图画、雕刻以及礼仪装饰品等,这些有代表性的展品,都是从澳门所有的教堂和修院的藏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它们都是十六至十九世纪的作品,属本地教会所有,并由教会捐献给博物馆珍藏。

澳门博物馆
澳门博物馆座落在大炮台上,因为葡萄牙人最早的落脚点就在那里,是城市的心肝,俯看内港的大炮台山被耶稣会士选中,他们在那里兴建了炮台、神学院和教堂,俗称大三巴。大炮台的兴建整整用了九年时间,1617年动工,1626年峻工,占地2000平方米。呈不规则四边形。炮台外城墙是土墙,是由取自内港的黏土、贝壳、稻草和石灰混合制成,再用木板夹紧夯实。墙基是花岗岩,内墙是以砖砌成的,岗楼也是用砖砌成,而且它的表面还敷了石灰。大炮台原先与城市的围墙连接,使用铜火炮防卫。

第一任澳门总督方济各·马加尼雅士耍了个手段占据了大炮台,他邀请大炮台当时的主人—耶稣会士共进晚餐,晚宴正在进行时他命令他的卫兵将神父们逐出大炮台。从那时起至1746年,大炮台一直是总督的官邸。1762年,耶稣会士被逐出澳门,他们的神学院亦被关闭,到1831年才被改造成军营。1835年,在一次台风中因存放柴薪的小棚失火,从而摧毁了神学院以及炮台的大部分建筑和教堂,祗有教堂的前壁(俗称牌坊)得以幸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墙内地盘变成了气象台的驻地,亦成了市民和游客常到的公园,1995年,政府接纳了建筑师马锦途提出的建议,将大炮台辟为博物馆。所有古城墙均被修复,大炮也面目一新。

海事博物馆
澳门的历史与大海紧密联系在一起。早在十四世纪初,当时福建省的人民认为澳门是一个安全的海港,于是纷纷前来。十六世纪中叶,葡萄牙航海家为了在中国沿海寻找一个港口作为经商的中途站而来到澳门,藉以拓展他们从巴西经非洲、印度和马六甲延伸至日本的贸易王国。澳门地处中国南海之滨的珠江三角洲地带,是理想的港口和补给之地。当时,广州有很多商人希望和日本进行贸易活动,可是受北京朝廷的明令禁止,而葡萄牙人拥有一支强大的船队去经营这有利可图的生意,于是选择澳门作为他们进行亚欧贸易的必经之地。渐渐地,澳门发展成了东方其中一个最大的贸易中转站。博物馆陈列大楼就建在当年首批葡萄牙人登岸的地方。在博物馆前地人们可静静的观赏河流以及供奉“娘妈”天后的道教庙宇,“娘妈”是渔民所信奉的保护神。这一带以往称为阿妈阁“AMA GAO”,澳门的葡文名“MACAU”因此而来。

圣母雪地殿教堂
圣母雪地殿教堂是东望洋山上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1626年,所供奉的是葡国人奉为护卫航海之神。教堂内部建筑保留十七世纪葡国修院的特色,天花板呈拱形。沿教堂外的梯级可进入唱经楼。

主教山小堂
主教堂小山又称海崖圣母小堂,1622年建于炮台旁,殿堂简朴,山径迂回;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后圣母堂得以扩大。1835年重建后成为今天宏伟之规模。钟楼高耸入云,配以花径草丛,古树浓荫,建筑端丽,环境优美,圣母堂前筑有高台,置有一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圣母像,圣母双手合拾,貌甚慈祥,面临大海,其下有一路德圣母岩洞,循左右环抱之石阶而下,可达洞前。洞内岩石嶙峋,中开拱门,内立圣母像,象征古时圣母在法国路德城内,当众显灵的情景。期间正置祭坛,洞前有铁栅围绕,地上设有多排低矮长凳,供人跪拜、忏悔。路圣德母岩洞前,空阶上有一块刻有葡文的古铜墓碑,是二十世纪初天主教澳门主教埋骨之处。1918年2月18日,约翰鲍连那主教逝世,寄葬于此。

路环圣方济各圣堂
建于1928年,这座小教堂的建筑形式类似澳门一般教堂的巴罗克式建筑。教堂的外墙为白色,椭圆形窗户及一座钟楼,教堂前有一座纪念碑,纪念当地1910年战胜海盗一役。教堂内本有一银色骨箱,自1978年起移入,箱内盛载着圣方济各的手骸圣镯,现时已被送到圣若瑟修院收藏。圣方济各在四百多年前跟随传教士自日本到达中国南部沿海,1552年于澳门附近的一个小岛逝世。此外,原本存在教堂内并存有1835年大古巴圣堂火灾所遗下59位日本籍及14位越南籍死者的圣镯,就被移到大三巴牌坊后的天主教艺术博物馆内。

圣雅各伯小堂
这座精致的小教堂于1629年兴建,1740年重建,位于妈阁炮台,现在属于圣地牙哥酒店的范围内,教堂内有精致的圣雅各伯雕像圣母花地玛、伊莎贝皇后的瓷砖图像。据说,圣雅各伯是澳门军事保卫者,他经常在城内巡逻以致靴上常沾满泥污,有一名士兵专责为雕像的靴子作清洁。若这名士兵忘了抹靴,便会被圣像的佩剑敲头示警。

圣弥额尔小堂
圣弥额尔小堂位于环境幽静的西洋坟场内,这幢小教堂建于1875年,1989年重修,是目前本澳保存得最好的古老建筑物之一,其内部漆上绿色及白色,教堂的窗户均装有滤色玻璃。

嘉谟圣母堂
位于TAN仔嘉谟前地的嘉谟圣母堂,建于1885年,曾于1985年重修,是TAN仔唯一的天主教堂。面临大海,风景优美。教堂建有公园,种有植物。

花地玛圣母堂
花地玛圣母堂于1929年兴建,1967年重建,是目前本澳最新的教堂,服务澳门北部台山区居民。位于一处幽静的院落中,教堂设计富现代感。广阔的教堂前有宽敞的梯级,教堂内的红砖墙上有一木制的十字架。

九澳七苦圣母小堂
路环九澳七苦圣母小堂建于1966年,为九澳区民,包括治疗麻疯病人的家庭及附近居民而兴建。教堂的北门上有一幅壮观的青铜色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画像,是由一位意大利雕刻家为澳居民创作的。

马礼逊教堂
马礼逊教堂位于与东方基金会新会址相连的墓园内。这座基督教礼拜堂,建于1821年,曾于1922年重修。教堂的窗门为拱形设计,具匠心,教堂门前亮有别致的小圆灯,在这座本澳最古老的基督教传道所内,只置有十张长椅,教堂顶部保持着年代久违的屋梁,屋椽与两把长吊扇,十分别致有趣。

圣安多尼堂
圣安多尼堂是全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位于白鸽巢公园对面,始建于1558年,由耶稣会所兴建,因圣安多尼圣人是玉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故俗称此教堂为“花王堂”。该堂在1935年重建后成为今貌。这座教堂的历史已被简单的记载在教堂门前的饰板上:“于1608年建成,于1809年被焚,于1874年再度被焚;于1875年修建。”

圣奥斯定堂
圣奥斯定堂是由意大利天主教奥斯定教会,于1586年来澳传教时兴建的,三年后归葡国人所有。是本澳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澳门首间以英语传道的教堂。教堂于1825年重修,外形庄严雄伟,内部装潢宽敞阔大,以大理石的祭坛上有一座耶稣背十字架的雕像。有关圣奥斯定堂传说纷纭,据说当雕像被教堂负责人士取往主教座堂,它会神奇的回到圣奥斯定堂的祭坛上。因此,雕像现时仍安放于原位。

玫瑰圣母堂
玫瑰堂属于旧圣道明会院。圣道明会院由来自菲律宾于1587年到达澳门的西班牙修士兴建,其后不久由葡萄牙信徒管理,教堂供奉玫瑰圣母而建,最初用樟木兴建,后换上现今的抹上灰浆实心砖,属葡萄牙十七、十八世纪在东方流行并采用的建筑风格。教堂有三殿,主殿深而宽,一道用实心砖建造的拱门建筑殿和堂身分隔开。圣堂内的天花板布满图案装饰,其中有一皇冠图案,恰好就在主坛上,大门雕工精细;圣堂内部色彩缤纷,祭坛上置有圣母手抱圣婴的塑像圣堂内侧摆放着花地玛圣母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花地玛圣母出游即以此圣堂为起点。澳门政府在1997年对教堂进行了全面维修工程,并在楼高三层的钟楼内设了一所圣物宝库,收藏了不少艺术品式的弥散用品和木雕圣像的珍品。

望厦圣方济各小堂
建于1907年,1938年重建,这座规模小但具有吸引力的教堂位置很接近望厦山,邻近建有一所老人之家。教堂内部环境简单而宁静,设有一座黑色大理石祭坛,高耸的窗户沿墙而建;教堂外围则是舒适的庭院。

圣若瑟修院圣堂
圣右瑟修院圣堂由耶稣会会士兴建,1746年动工,1758年落成。在1903年重修,1953年若望主教策划再行修葺。圣堂的正面改用上海批荡,并采用假云石祭台。圣堂内并设有古旧且具有相当艺术性的告解亭。圣堂右边高塔上有大注铜钟各一,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由意籍著名铸造家卑他利华建造。

圣老楞佐堂
圣老楞佐堂又称风信堂(风顺堂),是澳门著名的大教堂,占地面积甚广,教堂门前有左右两排石梯级直达在门前,气派十足,花园内植有棕榈树,圣堂内持有古式吊灯,堂皇肃穆,甚具特色风信堂的建立早于1569年,期间曾数度重修,其是在1618年的一次较具有规模。而在此年进行的粉饰装修,亦使这座古老教堂倍添光彩。教堂设计,雄伟壮观,左右钟楼并崎,一座是时钟,作报时用;一座是铜钟,供教堂弥散时摇动轰鸣用。教堂的屋顶是中国式的金字瓦面,室内之装饰充满东方色彩,古雅逸趣。堂内宽敞宏伟,巨大的梁柱和精美的吊灯,颇具豪华博大之气派。祭坛内供奉着圣老楞佐有神像,穿着绚丽的衣袍,一手持圣经,一手拿法杖,庄严肃穆,在经常航海的葡国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赐予风信之神。

望德圣母堂
望得圣母堂又称圣拉匝禄堂,是澳门最早的一间华人教堂。在大堂前的主教堂建立以前,曾是澳门主教的座堂,为澳门教区成立后第一座主教堂。每逢新任主教到澳就职,先到望德堂领取法杖,以行使其权责,因此,望德堂在澳门天主教人士中享有崇高之地位。由于昔日在教堂后侧曾设有麻疯院,故有人将教堂儿作疯堂庙。1576年1月,罗马教皇额我略十三世宣布将澳门升为天主教教区,望德堂成为首座主教座堂,后来发觉教座堂不宜设于麻疯院附近,遂另建大堂作主座堂。今天之望德堂,为1885年改建之时奠定之规模。

主教座堂
主教座堂又称大堂或大庙,历史悠久。始建于1576年,本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残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众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规模,乃奠于此,1850年2月14日,由澳主教马达主持初祀典礼。1937年,大堂而皇之再次改建为三合土建筑,耗资十万零九千元,成为今日壮丽堂皇的外观。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内里装嵌有富艺术性的颜色玻璃,以及正面左右双塔式建筑物,举凡本澳教会的大庆典,必在此举行。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圣皮得,建筑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庄严纯洁,内部精丽巧饰,曾存有不小天主教遗物及古迹。教堂雄伟的祭坛下,掩埋了一些古墓,贾耐劳、华年达、嘉沙尔等十六、十七世纪时的主教的骨殖或遗骨,都葬在大堂内。而一些宗教名画如《圣约翰受洗图》、《日本天主教徒在长崎被钉十字架图》等多桢,也曾保存于大堂内。

妈阁庙
妈阁庙是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存在至今已有逾五百年。是澳门三大禅寺中最古者。妈阁庙原称妈祖阁,在澳门东南方,俗称天后庙,建于1488年,正值明朝。背山面海,沿崖建筑,古木参天,风光优美。整座庙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观音阁等四座主要建筑。石狮镇门、飞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相传天后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妈,能预言吉凶,死后常显灵海上,帮助商人及渔民消灾解难,化险为夷,福建人遂与当地居民商议,在现址立庙奉祀。游人经过庙门及花岗石牌坊,走进庭院,循着山麓的石阶小径,拾级而上,即可抵达弘仁殿。殿内四壁,雕刻着海魔神将,中央供奉天后,是妈阁庙各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者。

自弘仁殿至观音阁,沿着山崖有不少石刻,或名流政要咏题,或骚人墨客遣兴,楷草篆棣,诸体具备。此外,庭院内有中国帆船石刻浮雕,传说娘艰曾乘此船自家乡出海,经历台风巨浪,平安抵澳。观音阁置于庙最高处,供奉观音大士。四百多所前,葡国人抵达澳门,于庙前对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间神庙,询问居民当地名称及历史,居民误指庙宇故此答称《妈阁》,葡人经其音译而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每年春节和农历三月廿三娘妈诞期,妈阁庙香火至为鼎盛。除夕午夜开始,不少善男信妇纷纷到来拜神祈福,庙宇内外,一片热闹。而诞期前后,庙前空地会盖搭一大竹棚,作为临时舞台,上演神功戏。

观音堂
观音又称普济禅院,是澳门三大禅院中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占地广阔、建筑雄伟的一家。建于明朝末年,距今约三百六十多年。庙貌巍峨,深入三进,横连几座。观音堂之名闻遐迩,除在于其悠久历史以外,更是签署“中美望厦条约”的地方。禅院为中国古翚飞式的佛教建筑,具中国名山古刹的特色,禅院的首座是大雄宝殿,次殿是长寿佛殿,后座正殿是观音殿。院后还有广阔幽深的后花园,是一座颇具规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筑群。大雄宝殿正对禅院,庄严雄伟,其中之一为佛祖释迦牟尼佛;殿旁悬有一个铜钟,古色斑驳,已有三个半世纪的历史。殿顶的檐头瓦脊,镶有明朝琉璃瓦及精工嵌镶的石湾公仔,栩栩如生,维妙维肖。次殿是长寿佛殿,供奉长寿佛,佛像安祥,象征佛陀普渡众生的精神。进入主殿观音殿,供奉观音大士莲台,樟木雕塑,十八罗汉分列主殿两旁,雕工精细,造型神态活现,其中位于左面的一尊罗汉,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鬓发卷曲,极象外国人,据云就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孛罗,他曾在中国研习佛理。

观音殿是禅院的正殿,每逢观音诞期,殿内香火鼎盛,善信络绎不绝,场面热闹。观音殿旁有一小庭园,围绕着园中的莲花池有十数盆栽,其中之一盆栽生长形态独特,历经数十寒暑,树枝弯曲长成一个”寿“字,传说善信只要手触“寿”字,便可长命百岁。禅院内进的前厅挂有一幅画像,人称“大笑佛”。无论从那个方向欣赏画像,佛相均咧咀相视而笑。步入后花园,有一花岗石桌和四条长石凳,就是签定中美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地方。1844年,清政府国势日衰,列强觊觎,美国以顾盛为代表,与清钦差大臣耆英于澳门签署“望厦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港口,扩大美领事裁判权。1944年,禅院于石桌后方立一亭碑,记术此事。在后山花园中的连理树,是一棵有数百历史的榕树,状貌古拙,高逾数丈。树的茎部四株相连,造型颇似长颈鹿。“连理树”的命名,取意于“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关此树,流传着一个哀怨动人的故事;在观音堂建庙之初,附近有一双情侣,因家庭反对成婚而双双殉情自杀,死后合葬之处长出这棵连理树,以表示爱情坚贞不渝及至死不离之意。

莲峰庙
是澳门著名禅院之一,建于明朝,距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占地辽阔,古树婆娑庄严肃穆。莲峰庙古名“天妃庙”,规模较小,供奉天后娘娘。从清朝时代起多番扩建,修葺而成今规模。现时主庙供奉观音天后,此外,尚有武帝殿、仁寿殿、医灵殿、神农殿、沮涌殿及金花娘娘痘母殿。庙内有一石荷池,每当夏日荷开,莲叶满塘,香远益清;还有一副栩栩如生,砌有神龙、巨鲤的壁画,造型奇特。十九世纪中叶,清廷官吏林则徐到澳巡阅,曾在莲峰庙台案接见澳葡官员。现时在庙前空地建有林则徐全身石像,重五吨、高三米,藉以纪念林氏到澳一事。

莲溪庙
莲溪庙位于新桥永乐戏院侧,创建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内里供奉菩萨甚多,香火也鼎盛。莲溪庙以其所在之地为名。澳门地形,宛如莲花,故称莲岛,由大陆通澳门之路视为莲花茎。茎尽处有山拔起,称莲花山,又名莲峰。莲峰之阳,昔有溪水一道,流于新桥坊间,称作莲溪。庙则建于溪之右岸,故称莲溪庙。此庙始建于道光年间,内奉华光、北帝、财帛、文昌诸神。历经数次破坏、修茸及扩建,至今日其座落之新桥区,亦由昔日之汪洋一片发展成澳门的繁嚣地区之一。

康公庙
(地址:十月初五街)康公庙位于十月初五街中段,超过二百年历史。庙内正殿供奉康公真君,即汉代之帅李烈,保国有功,受封成为康公。左是南海广利洪圣大王,右为西山金圣候王,偏殿闪为六祖圣佛,后为汉代神医华佗先师。该庙专主民间喜庆法事,殿前中央放置有“酒船石”,于清咸丰年间雕刻而成,并有船只、鲤跃龙门、龙凤呈祥及松鹤延年吉祥图字案,该石专给善男信女向神佛礼拜奠酒之用,因而称为“酒船石”。

菩提禅院
菩提禅院位于TAN仔七潭公路脚,是TAN仔最大的庙宇。雕梁华饰、建筑宏伟,禅院内除供奉全澳最大的释迦牟尼佛像外,在庭园外还有一尊泰国的四面佛像。该尊释迦牟尼佛像底部莲座高5.4米,重约六吨,以青铜铸造。斋堂对外开放,为游客供应新鲜甘美的蔬菜。

观音岩
在澳门大学山脚下,沿指示牌方向拾阶而下,经过一段草木葱郁的小径便可到达。观音岩供奉望海观音,据传,庙内安放观音像的位置,为昔日未建庙时,观音显灵之处,后来由一名福建商人斥资建成庙宇,奉祀观音大士。殿堂面积虽然不大但却甚清幽,从殿外的空地上更可远眺澳门的南西湾一带以及澳TAN大桥的迷人景致。

北帝古庙
位于TAN仔市区中心嘉模前地,是TAN仔最早古老的庙宇,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据闻建庙至今已数百年,但真正的年份已无从稽考。据该庙内历史碑记,则至少超过一百五十多年。该座北帝古庙外形壮严肃穆,建筑古色古香,内里的神像,金木浮雕、碑匾,以及其它物品,大都是存世不多的百年前雕刻工艺品。而从门外的石雕及内里的石刻碑文,可略知百多年前TAN仔的历史。

天后古庙
座落在路环民国马路山腰处,是路环区最的一个庙宇,外貌壮严肃穆,甚具气派,建庙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庙内存放有不少牌匾,显示该庙的香火历来鼎盛。此外,庙内亦有一些逾百年的文物,值得细意欣赏,在庙前放置有百多年前的救火水车与及石记碑文,可从中了解路环区的发展。

谭公庙
于路环十月初五街尾,与中国大陆小横琴岛极接近。该庙建于清同治年间,距今已有百多年,是路环香火最盛的庙宇,庙内除供奉谭仙圣外,更加置有一双鲸骨雕制的龙舟,是一件已有百多年历史的文物。据说摸过鲸骨会行好运,故善男信女进香后必顺便摸一摸龙骨。而在庙外一块刻有“鹅”字的巨形大石,亦为区内一个特别标记。

新桥
新桥,位于澳门西北面,原是澳门一道桥梁之名称。当时因这道桥为新建,人们皆称之为新桥,在这桥附近之街坊称为新桥坊。现在桥梁虽毁,而居民仍沿用此为地名,亦即今日所谓的“新桥区”。新桥遗址在石敢当行台前,有桥头土地见证这一段历史。昔日中国之各行会馆,澳门仅存四间,有两间在新区内:工羡行会馆(造船工会)在新桥石街;坭水行会馆,在新惠爱街。澳门众多古庙之中,莲溪庙的知名度十分高,它是新桥区的地标之一,位于附近的杂架摊亦有很多人认识,是寻幽探胜、发掘宝藏的地方。

三盏灯
三盏灯的原名是嘉路米耶圆形地,位于澳门新桥区,由于圆形地中间建有葡式古老街灯,因此有三盏灯之别名。上世纪六十年代东南亚政局不稳,大量华侨移民澳门聚居三盏灯,华侨为生计在此经营食肆,将东南亚饮食文化带来此处,香浓鱼汤粉、缅甸椰子面、印尼千层糕等美食令人垂涎三尺,更三盏灯成为美食天堂。

望厦村
望厦村位于澳门莲峰山又名望厦山之南,及西南地区,即今美副将大马路、雅廉访大马路至文第士街止,昔日在望厦村聚居者,多属闽潮人氏,初只寄居,渐且繁衍,日久成村,但人本有情,不能记忘怀故乡,因此将村名“望厦”,即取回盼福建厦门之意也。望厦村民,以何、沈、黄、许、赵姓氏最多,,村内之庙宇,以观音古庙最为古老,大约始自明朝中叶。普济禅院建于明末天启七年。康真君庙及锋庙,则大约建自清朝道光年间。而福德祠及武帝庙于光绪卅三年,澳葡政府强拆,龙田村后归还,至于城隍庙于光绪卅四年由观音古庙傍扩建而成,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五月十八日(公元1844年7月3日),中美在普济禅院内小花园之石圆台签定之望厦条约,虽美其名为中美互惠商约,实决不平等互惠,有诗云:“国耻百年湔不尽,犹留学可案任摩挲”。

龙田村
龙田村在昔日澳门城墙外,望厦村南。琴山(即松山)护其东,龙泉流其下,菜花稻浪,终岁青葱,村人衣食无缺,桑麻鸡犬,田舍相望,系世外桃园,即今文第士街,士多纽拜师大马路、飞良绍街、罗沙达街、巴士度街至亚马勒马路一带。光绪五年至卅三年葡人巧夺强取,铲平做路,沧海桑田,昔日之乡闾田舍,无复旧观,现今楼宇林立,马路纵横,不再有人认识龙田村遗址。龙田村街改名文第街,更令龙田村无迹可寻,国父纪念馆坐落于文第士街。

高士德马路
高士德马路原名柯高马路,位于望厦村与龙田本之交界处,是澳葡政府辟山筑路建屋而成,林荫大道,花园洋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高尚住宅区,随着城市发展,拆旧建新,现今是繁华闹区,彷如香港九龙的旺角,名牌店铺林立,欧美时装、名牌香水、珠宝金饰、电脑、手机......应有尽有,目不暇给,提督马路与高士德马路交界处的红街市,由土生葡人 Julio Alberto Basto 建于1936年,建筑局 Art Deco 的后现代风格,已民被列为澳门建筑遗产,是该区著名地标,服务该区多年的坊会亦以该两条街道命名。

提督马路
罅些提督大马路,简称提督马路,位于澳门西岸,旧称北北湾,1868年,澳葡将北湾填塞,筑成一道直线堤岸,作为内港船泊舟车上落通道,但因昔日商务运输并不发达,所以修筑一条石子小路,1923年由于航运日盛,沿岸之石子路过于狭窄古老,不适需求,再填海扩阔沿堤马路,由妈阁庙前地起,沿岸至莲峰庙前止,开辟成康庄大道。

荷兰园
荷兰园区是今日澳门繁盛区之一,数十年前则是个幽静的住宅聚居处。它的范围介于进教围与花园之间,由雀仔园尾至塔石球场址之一带地区。荷兰园之得名,据历史记载:1622年,大队荷舰来袭澳门,后被葡兵击败,将所有荷兰军俘虏,安置于该区之废园中,日间筑城建垒,晚间拘禁回园内,因荷兰人日出夕入该区园地,故被称为荷兰园。

异国风情-小曼谷(荷兰园二马路)
荷兰园二马路令你有置身泰国的感觉,甜、咸、酸、辣是泰国三大菜系之共通味型,由泰国名厨主理,以纯正泰式香料烹制,精湛厨艺为顾客提供原汁原味泰国美食,无论造型及色彩,均深有浓烈民族特色、色、形、香、味俱全及价钱适中,吸引大批市民及游客前来品尝,二十多年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