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名胜古迹

宝鸡市

北首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
在宝鸡市龙泉巷第四中学内。为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址博物馆。1959年建立,有三个陈列室。一是墓葬陈列室,陈列瓮棺葬、二次葬、合葬、仰身葬共30多具,以及随葬品。二是房屋遗迹陈列室,陈列房子遗迹一座。三是遗物陈列室,展出石器、陶器和骨器等300多件。

北首岭陶瓷人头,出土于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人头长7.3厘米、面宽9厘米。

金台观
在宝鸡市车站北约0.5公里处。为明代辽东道人张三丰修道处。有中院和东、西偏院三部分。建于明初。朱楹雕栏,极为壮丽。地处市区北面高台,登台可俯视全市。现已在观内建立博物馆。

神农祠
在宝鸡市渭河南岸之峪家村,北距宝鸡市5公里。相传炎帝神农生于蒙峪,产后其母姜氏抱至九龙泉内沐浴,在瓦峪抚养长大,后人遂于此地修祠纪念。祠内有正殿、东西庑殿、钟亭及魁星亭等建筑。祠外有一清泉,名九龙泉。此地南依秦岭,西临渭水,风景幽美。

天台山#
在宝鸡市区南20余公里处。海拔1998米。群峰争秀,飞瀑流泉。相传远古时期神农氏(炎帝)在此治理水患、教民稼穑、尝识百草等,有关的传说和遗迹甚多,如黄帝焚香求教于炎帝的烧香台、炎帝首创“日中为市”的太阳市遗址,停放炎帝遗体的神农骨台等。为道教名山之一,有老子骑牛过玄关图刻、八景宫道院以及孙膑修道地月南洞、点将台、观象台、论道处等遗址。景色幽丽。

炎帝陵
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上。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的陵寝。据传,神农乡是炎帝神农氏的生长地,盛唐前神农境内的天台山,姜水畔就有规模宏大的神农庙、炎帝殿,而且至今仍有神农寝骨台和“九龙泉”残碑等遗迹。

陈仓区
大散关
在城区南大散岭上。山川之会,扼南北交通要道,为秦、蜀往来的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宋时金兵南下,侵犯陕川,宋将吴玠、吴麟兄弟聚兵扼险于此固守,打败金兵的多次进攻。特别是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吴氏弟兄与金兵在此激战,金兀术仅以身免。后人为纪念吴氏兄弟,在关西修有吴公祠,祠内有吴氏弟兄像。关下竖有“古大散关”碑石一通。今川陕公路、宝成铁路都从此穿过。

钓鱼台
在伐鱼堡南,北距城区约15公里。台处两山之间,为溪水旁一巨大岩石,石上有双膝跪坐痕迹,传为姜太公钓鱼处。石下激流直泻,浪花四溅,名云雾潭。石西有太公庙,石南有毋忌洞,传说毋忌为樵夫,荐太公于文王。其北又有一巨石高约3米,上刻“孕璜遗璞”四字,顶高大平坦,底小而尖,立于沙石之上,名曰大鹫石。北行1.5公里许,有文王庙一座,相传文王请太公,太公坐车上,文王拉车至此。

歧山县
太平寺塔
在岐山县城内西街。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28米。由于整个塔身斗拱繁密,显得特别秀丽。塔建于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历代虽有修葺,原貌并未改变。原建于宋太平寺内,现为城关中学。

五丈原
在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高1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西接麦里河,东界石头河,南临棋盘山,北据渭水。形势险要,可攻可守,为古代行军布阵之地。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驻兵于此。北端建有诸葛武侯祠,祠内有明、清楹联匾额,诗词碑碣多块,献殿墙壁嵌有清刻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碣40方。

周公庙
在岐山县城北7.5公里。三面环河,北有凤凰山,东为凤凰堆,相传是《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之地。南面是谷口,《诗经》“有卷者阿”即指此。庙始建于唐代,现存为清代晚期建筑。内有唐、宋以来的历代碑刻数十通,其中以唐大中二年(848年)敕赐润德泉答诏和凤翔节度使崔琪奏状、谢表刻石和韩愈、苏轼题诗为最佳。庙周有楸、柏、槐、杨等高大树木,有的相传是汉、唐所植。

凤翔县
东湖
在凤翔县东门外。分内外二湖,内湖为宋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重疏,外湖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凤翔知府开凿,统名曰东湖。面积约14万平方米。湖水从城外西北角凤头泉引来。泉水东西分流,如凤凰展翅飞翔,城以此得名。由宋迄今,屡毁屡修。内湖原有三公(周公、召公、太公)祠和苏公祠,现已改建为凤翔博物馆。

雍城遗址*
在凤翔县南。是春秋时期秦国都城。先后经历19个王公,历时290多年,这里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活动的中心。雍城平面大致呈方形,东西长约3300米,南北宽约3200米,总面积为10.56平方公里。城内布局严整,道路纵横交错。目前已发现三处大型宫殿区,1号宗庙建筑群遗址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殿堂均为土木结构,大屋顶,四面坡,屋顶由双楹柱支承。这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筑群遗址。

3号建筑群遗址总面积2.18万平方米,自南向北有五座宫院,是迄今发现的先秦时代最完整的朝寝区。雍城城址西南为秦公陵区,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占地约21平方公里。陵区内先后发掘出大型墓葬和车马坑共43座,按其布局可分为13座陵园。发掘证明,秦人在春秋前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陵园规划体系和陵园设计指导思想。其中最大的为秦公1号大墓,是我国目前所见最大的木椁墓。1号大墓从1976年发掘至1986年基本结束,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5米,墓道长240.6米。

陇县
秦城

汉大散关

唐安戎关遗迹

新集川西汉龙门洞

太白县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青蜂山

褒斜、傥骆古栈道古迹

麟游县
九成宫遗址
在麟游县城西2.5公里。本为隋开皇十三年(593年)至十五年营造的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年)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官寺。唐太宗每年来此避暑,唐高宗也常来居住。宫宇早已圮毁。现仅存贞观六年秘书监魏徵撰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家欧阳询书,为历代学书者的楷模。并有永徽五年唐高宗御撰御书的《万年宫序铭》碑一通,碑侧刻有当时三品以上及学士自书的名位,亦颇珍贵。1980及1991-1994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唐代宫廷水井、37号宫殿遗址等。

千佛院摩崖造像
在麟游县城西南约15公里良舍乡百尺崖。山势如一座高大的石屏风,陡峭悬绝,奇伟壮观。山顶平圆,状似帽形,俗称喇嘛帽山。崖面雕凿佛、菩萨、天王、力士及罗汉等像1021尊,最大的一尊在正中上方,高115厘米。余绝大多数像高15厘米。根据其造型风格、衣纹、装饰以及麟游县志记载,系唐初雕凿,与慈善寺石窟年代基本相同。原有木梯石蹬和铁索可以攀登,已毁,只能从山后绕道迂回而上。

玉女潭
在麟游县城南约10公里鱼塘峡。其地两面高山夹涧,峥嵘直似刀削。潭为长方形,广约半亩,绿波荡漾,百尺狂澜,从半山飞泻而下。相传隋文帝驻跸仁寿宫,常在这里宴饮观涛。唐武则天幸万年宫,曾在此沐浴。

仙游观
在麟游县城北郊约0.5公里。传道教赤脚仙曾游此,故名。初唐王勃《仙游观赠道士诗》曾写有“野花常捧露,山叶自吟风。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明代增建有永阳园,现存5间大殿一座,此殿建于唐代,因历代多次翻修,已失去唐代风格。

慈善寺石窟
在麟游县城西南约2.5公里。共有两个洞窟五个摩崖佛龛。两窟均高5.6米。南窟深2.6米,窟顶较平,内雕立佛一尊,高4.6米,其北壁有尖拱形佛龛一个,南壁亦有同样佛龛一个。北窟深6米,窟顶略呈弧形,雕造高3.5米佛像三尊,窟壁亦有两个佛龛,仅一龛有一立佛像。窟外五个摩崖佛龛,均呈方形,有的内雕一佛,有的则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像基本完好。系唐永徽四年(653年)开凿。其风格与千佛院摩崖造像,当为同一时期的艺术作品。

扶风县
法门寺*
在扶风县城北10公里法门镇。原名阿育王寺,唐初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627-649)建有方形四层木塔一座。大历三年(768年),改称护国真身宝塔。内藏唐宪宗令人迎来的释迦佛指骨。“王公庶士,奔走舍施”。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旧唐书·韩愈传》)。法门寺便成了当时著名的寺院。有佛殿5间,两侧为钟、鼓楼,正北为大雄宝殿,殿前墙头镶有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浴室灵巽记刻石,并竖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法门寺碑等。

明隆庆三年(1569年),唐代木塔毁。明万历七年(1579年)至三十七年修建砖塔一座,高45米左右,12层,雕檐刻拱。1981年塔身半面倒毁。1986年拆除残塔时,发现唐代地宫。出土唐代佛教、金银器皿121件(组),瓷器16件,玻璃器17件,石质器12件,四枚佛指舍利和大量精美的丝织品。1988年建成法门寺博物馆,展出地宫和塔身发现的珍贵文物。同时,法门寺寺院和真身宝塔重建。

塔基地宫遗址—1987年,在重修法门寺内明代砖塔时,在塔其下发现了唐代塔基,发掘了塔基中的地宫。地宫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后室小等七部分组成,全长21.2米,总面积31.48平方米。地宫内藏放唐懿宗、唐僖宗供奉佛舍利的大量珍贵物品。地宫封闭于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四日。

八重宝函(第二至第八),唐懿宗供奉的地宫金筐宝细珍珠装宝函。

地宫后室遗物出土情况。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高38.5厘米。

宝刹单檐铜塔,通高53.5厘米。

盘口细颈黄玻璃瓶,通高21厘米。

花叶纹蓝玻璃盘,外径20厘米。

马援墓
在扶风县城西约3.5公里伏波村。墓为圆锥形夯土堆,高约10米,直径10米,墓前有清刻“汉伏波将军墓”碑一通。马援(前14-后49年),东汉扶风茂陵(今兴平县东北)人。新莽末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继归刘秀,参加攻隗嚣的战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在进击武陵“五溪蛮”时,病死军中。

清真观
在扶风县东北5公里任鲁村。观内玉清殿保存较完好,为元代建筑,俗称老君庵大殿。为三间单体高台建筑,其平面、立面及梁架斗拱构件,都具有典型的元代特点和风格,在建筑法式和制度上比较接近宋代。

泰陵
隋文帝杨坚(541-604年)的陵墓,位于扶风县东南约20公里。

千阳县
望鲁台

大小石门

西汉骨质算筹

上店乡:唐临千城遗址、唐段行琛墓

眉县
张横渠墓祠
在眉县城东南30公里大振村迷糊岭下,北依凤凰原,南对荞麦山。封土高5米,底径约10米,墓前有碑楼一座,墓地槲树成林。碑文略述张横渠生平事迹。张横渠(1020-1077)名载,北宋哲学家。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长期在家乡从事讲学著述,因讲学于关中,故其学派称“关学”,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当地人民为纪念张横渠,在横渠镇上修建张子祠,祠内有正殿5间,献殿、过庭、后殿各3间,颇显壮观。据祠内碑载,祠于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明、清以来,重修过多次。1991年重建仿宋建筑大殿五间。祠门前竖立“张子故里”碑石一通。

凤县
褒斜古栈道遗迹

连云古栈道遗迹

故道栈道遗迹

陈仓古栈道遗迹

辛家庄:古为秦州—凤翔古道。五代周王景伐蜀,南宋和尚抗金,解放战争秦岭战役皆争战于此。村南有唐僧取经“晒经台”遗址。村东有东风洞遗址。

南星乡:村东1公里为陈仓古道沟口。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5年)石碑,书“对面陈仓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