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跨地区名胜古迹

周原
在关中平原西部,北倚岐山,南临渭河。山麓平原在海拔900米左右。其范围东到武功,西至宝鸡,拥有扶风、岐山两县的大部。古公亶父时,因避狄人侵扰,自豳迁徒于此。在今岐山县东北30公里的京当、祝家庄和扶风县黄堆、法门等地,建都立国,都城名京,也称岐邑。历经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的经营。此处地下埋藏极富,为我国西周青铜器出土的重要地点。

簋—高37厘米,周原遗址出土。

壶—通高66厘米,周原遗址出土。

父辛爵—高18.5厘米,周原遗址出土。

统万城
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无定河北岸,南距靖边县(张家畔)约50公里,东距榆林120公里。夏凤翔元年(413年)匈奴族赫连勃勃发民十万筑城为大夏国都,定名为统万城,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北魏始光四年(427年)为太武帝攻取,在此置万统镇。城址呈淡灰色,耸立于一望无垠的沙漠之中。远望宛似楼群,有海市蜃楼之景。南门名朝宋,西门名服凉,东门名招魏,北门名平朔。城垣有内外二城,内城完整无缺,东西492米,南北527米,城高10米,四角各有墩楼,最高达30余米。四城墙均有防御性的马面设施,东、西、北三面,各有马面7个,南城8个,四门均施瓮城。四城墙和城内钟楼、鼓楼建筑遗迹,夯层历历可数,极其坚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

龙门
在韩城市与山西省河津市之间,跨黄河东西两岸。又称禹门。形势如门阙,故名龙门。相传夏禹导河至此,凿以通流,即《禹贡》所谓“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山东西对峙,黄河奔流其间,波涛汹涌,出龙门一泻千里。

秦直道
南起咸阳市东部窑店乡秦咸阳宫,直抵今包头市西麻池乡(九原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而修筑的一条南北大道。始筑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至三十七年九月筑成。据司马迁《史记·蒙恬传》载“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但秦直道的具体走向位置一直鲜为人知。1984-1986年,经考古工作者徒步考察,才摸清了秦直道的走向位置。秦直道南起今咸阳市东部窑店乡的秦咸阳宫,经泾阳、三原、耀县西独冢、淳化县梁武帝村,沿子午岭支脉北行,过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靖边,到横山县大路崖杨家湾,然后穿过毛乌素沙漠,经榆林西(高奴宫)、内蒙古东胜西(大城宫),到昭君墓过黄河,直抵今包头市西麻池乡(九原宫)。全程800多公里。直道的基本宽度为30米。

魏长城
战国时期,魏国为了防御西面的强秦,沿境筑城,作为军事屏障,故称魏长城。《史记·魏世家》记载“魏惠王十九年(前351年)筑长城。”即指此长城。它南起于华阴市华山北麓玉泉院西侧长涧河西岸的朝元洞,向北经红岩、城南、河湾子、西关等村都有残垣存留。穿过渭河后,大荔县的党川村、东高垣、长城村,白水县的孔走河村、南庄村,澄城县的石曲、关则口、西梁、西庄,合阳县的白家崖、西城后、东城后村、木坪村,直到韩城市的阿池、城后村、论功村、城南村至黄河岸边,起伏蜿蜒300余公里,均有魏长城遗存。其中以城南村东段保存最为完好,长约300米,高5-6米,厚7-8米,西关村以南还有堡寨遗迹。

太白山
在眉县城南20公里,南界洋县,东接周至县,西南与留坝、凤县相连。为汉江、渭水之间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山顶海拔3767.2米,是关中最高山峰。山高气冷,背阴处终年积雪。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

太白三池
在太白山巅的山峰间。共三池,大太白池,在山北,面积1.5万平方米,为黑河源头;二太白池在山南,面积2万平立米,亦为黑河源头;三太白池亦在山南,面积7万平方米,为石头河源头。三池上下鼎列,池水清可鉴发,深不见底。

凤凰泉
在太白山北麓汤峪口。俗称汤峪泉。泉水出自太白山缝石岩,受死火山岩浆热力的影响,水温70°C,加之水中含有大量硫黄等矿物质,可治疗皮扶病和风湿病,因有神泉之称。这里泉眼很多,大者如拳,小者如珠,其中主要的三个泉口,相距5-15米左右,现已修成天然的浴池。

吴山
在陇县东南与宝鸡市境交界处。山有十七峰,高峻清秀,其中以镇西峰、大贤峰、灵应峰、望辇峰、会仙峰最为著名。另有雷神洞、真人洞、餐霞洞、元鹤巢、凤凰石、笔架山等诸胜,均极壮丽。山东2.5公里处有吴岳庙建筑群,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历代屡毁屡建,现存庙宇多为明代所建,其内原有宋、明、清所立的巨型碑石及古代名人题词碑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