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名胜古迹

咸阳市

福昌寺千佛铁塔
在咸阳市15公里北杜镇。原寺院建筑已毁,仅留铁塔。八角九级,高21.5米,边宽3米,外用铁铸、内用青砖砌筑而成。层层有窗,中空有砖台阶可攀登。四角柱铸成金刚力士象,顶立层楼,分外得体。各层环周铸铁佛多尊,故名。其间还杂以奇花异草,珍禽怪兽,更显得工艺超群,精巧绝伦。塔座正南门额上有铁制匾额一块,正中铸有阳文“千佛塔”。表明铁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塔身保护完好,唯塔刹向南倾斜。寺院的一尊明代大铜佛像,现存咸阳博物馆。

西渭桥遗址
在咸阳市西南9公里秦都区钓台乡资村西南沙河河道上。1986年发现,目前清理出木桥桥桩16排,145根。桥面宽约16米,南北长约500米。桥址南端附近,还发现八件巨形槽形铁板,厚3厘米,宽100-110厘米,长6-7米。每件由三块大小相近的矩形铸铁板相接铸成。西渭桥即汉代的便门桥,始建于西汉后元元年(前143年),因桥与汉长安城西南头第一门-章城门遥遥相对,而此门又称便门。

西渭桥是汉、唐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即指此桥。唐太宗即位不久,与突厥颉利可汗曾会盟于此桥。在唐代,西渭桥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唐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乱,玄宗奔蜀,桥被杨国忠放火烧毁,唐末废弃。

汉陵
在咸阳市北原(亦称五陵原)上。西汉共有11个帝王陵墓,除文帝刘恒灞陵和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郊区外,其余9陵都分布在渭河以北咸阳北原一带,自西而东为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成帝刘骜的延陵,平帝的康陵,元帝的渭陵,哀帝的义陵,惠帝的安陵,高祖刘邦的长陵和景帝的阳陵,绵延约50公里,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汉陵均为覆斗形关,全为夯土筑成,上小下大,显得非常稳重。汉陵均有城垣和祭祀建筑遗迹。汉时对长、安、阳、平、茂五陵设有陵邑,并迭次迁徙天下豪富,繁荣邑地,那些豪富子弟终日斗鸡走马,作奸犯科,被称五陵少年或五陵公子。

长陵*
在咸阳市东约20公里窑店乡三义村附近。是汉高祖刘邦的陵墓。惠帝元年(前195年)葬此。现陵冢长153米,宽135米,高32.8米,呈长方形夯土堆。周匝并有夯筑的土城,四面阙门痕迹,尚可辨识。陵址建筑在渭水北岸的高原边缘,远望之若山丘隆起,特别雄伟。长陵偏西为吕后冢,还有许多贵族,也在附近埋葬,因而东西两旁长达20公里内,土冢累累。故俗语有“三原桥(龙桥),泾阳塔(崇文塔),不抵咸阳的冢圪塔。”极言墓冢之多。

陶骑兵俑群,长陵陪葬墓出土。

皇后玉玺,边长2.8厘米,长陵出土。

彩绘骑兵俑,高63厘米,长陵陪葬墓出土。

李昺墓
在咸阳市东20公里北原上。冢高10米,直径15米。昺父李虎为北周八大柱国之一,封唐国公,虎死昺袭封。北周天和七年(572年)李渊袭父昺爵。唐武德元年(618年)渊即皇帝位,追谥父昺为元皇帝,号墓兴宁。陵前置石饰,有狮、马、麒麟等,造型古朴,别具风格,为初唐石刻珍品。

顺陵*
在咸阳市东北18公里陈家村南。是唐女皇武则天母杨氏的墓。杨氏死于唐咸亨元年(670年),当时以王礼埋葬,称墓而未称陵。武则天即位后,永昌元年(689年)追尊其父为忠孝太皇,母为忠孝太后,改墓为明义陵。天授元年(690年),改明义陵为顺陵。唐景云元年(710年)和先天二年(713年),曾两次废除陵的称号,但后人仍习称为顺陵。陵园原分为内外两城,占地110万平方米,原有两层围墙,均已倒塌,仅存遗址。

陵墓位置在内城北半部,现高12.6米,底部为方形,占地约3亩。顺陵的石刻,有石人、石羊、石马、石蹲狮、走狮、石独角兽等约30多件。陵墓南门走狮和独角兽各一对,不但体型庞大、雄伟,而且雕刻异常生动、有力,是唐代艺术的珍品。外城中部原有碑塔寺一座,内立顺陵石碑,原碑高大,为武三思撰文,相王李旦(唐睿宗)书,文字中有许多是用武则天所创造的新字。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碑倒碎裂,散失各处,现存八块,十分珍贵。今存咸阳博物馆。

顺陵走狮—狮高305厘米、长345厘米。

顺陵天禄—武周天授元年(690年)立,高415厘米、长420厘米、宽150厘米。

阳陵
在咸阳市东10公里窑店镇一带。是汉景帝刘启之墓。陵建于公元前153年,因地处当时的弋阳县,故名“阳陵”。墓封土高31米,基部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70米,墓顶方形,每边长50米。陵东北450米处有王皇后陵,北面和东面另有30多座陪葬墓。1990年5月,因建咸阳机场高速公路,在阳陵南区发现从葬坑24个。1991年开始发掘清理,出土了大量汉代裸体男、女陶俑,还有数量众多的陶牛、陶猪、陶犬、陶羊、陶鸡和铜兵器、铁制农用工具等文物。

阳陵陶俑出土情况—1990年开始,在陵园南区发现了大型丛葬坑,出土了许多约真人体高三分之一的裸体陶俑,还有其他文物。这是其中一处丛葬坑中陶俑出土时的情况。

裸体陶俑,高约62厘米。手臂是木制的,已朽毁;原体著丝织衣服,亦已朽毁。

东阙台,阳陵南阙门建筑遗址。

彩绘陶牛,长70厘米,阳陵出土。

秦咸阳城遗址*
在咸阳市东10公里窑店镇一带。遗址西起窑店镇毛王沟,东至红旗乡柏家嘴,北起窑店镇以北二道原下,南至渭河以南西安市的草滩农场。自秦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和最后灭亡,这里一直是秦国和秦王朝的首都,其间相沿144年。在宫殿区主要发掘了第1号宫殿建筑遗址和第3号宫殿建筑遗址。
兴平市
文庙大成殿
在兴平市内东街文化馆内。大殿为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五间,为明代所筑。殿前有铁制焚纸楼一座,高约7米,亦为明铸,并有北魏时石狮一匹,及宋徽宗御制大观圣作之碑一通。殿内藏有唐刻白玉覆莲瓣塔刹刹座一个,直径约1.5米,是1958年拆毁的兴平南塔塔刹遗物。另有明代巨型铜造像两尊,颇为珍贵。

杨贵妃墓
在兴平市马嵬坡。杨贵妃,名玉环。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占据长安,玄宗仓皇出奔,途经马嵬,六军不进,杀死杨国忠,又迫玄宗赐死杨贵妃。至德二年(757年)玄宗密令中官将贵妃迁葬。墓为一陵园,面积3000平方米,墓砖砌圆形,立“杨贵妃之墓”碑,大门门额上有1936年邵力子先生楷体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七字。内有历代名人游后题咏碑刻。唐僖宗《幸蜀经马嵬诗》:“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就应语,这回休更罪杨妃。”还有林则徐《路经太真墓诗》:“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近年修葺一新。

茂陵*
在兴平市区东15公里。汉武帝刘彻墓。为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该地西汉时为槐里县的茂乡,故名。始建于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前139年),历时53年,耗资巨大,以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修建陵园。建筑非常宏伟,墓内殉葬品也极为豪华丰厚。相传武帝身穿的金镂玉衣、玉箱、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盛入金箱,也一并埋入。茂陵封土,全用夯土打筑,形似覆斗,庄严稳重。今实测陵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长35.5米,底部东西长231米,南北长234米,与汉书、新唐书记载基本一致。

鎏金铜马,长76厘米,茂陵出土。

鎏金竹节银熏炉,高58厘米,茂陵出土。

四神玉铺首

霍去病墓*
在兴平市茂陵东500米。汉武帝刘彻茂陵的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前140-前117),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十八岁随卫青出征匈奴,曾先后六次出击,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之间的交通。元狩六年(前117年)病死,年仅24。墓为一座仿祁连山形状的土冢,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冢高25米。墓前陈列着的大型圆雕石刻,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而立的墓饰。计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石人、人抱熊、伏虎、卧牛、卧像、怪兽吞羊、野猪、蛙、蟾、鱼等十四件。石刻题材新颖,生动逼真,反映了西汉时期社会的富庶和国力的强大。

霍去病墓

礼泉县
昭陵*
在礼泉县城东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海拔1188米。东西两侧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更显得主峰突兀,孤耸回绝。唐贞观十年(636年)葬长孙皇后时开始营建,至贞观二十三年葬李世民止,历时13年。陵园地面建筑均已倾圮。祭坛内列置阿史那社尔、吐蕃赞普弄赞、高昌王麴智勇、焉耆王龙突骑支等十四国君长石刻像(现仅存像座),两庑原置六匹石刻骏马,现已迁西安碑林博物馆,另有两匹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昭陵西南有下宫遗址(俗叫皇城)。陵园周匝60公里,面积30万亩。唐太宗在初建昭陵时就诏示“功臣密戚”以及“德业佐时者”予以陪葬。以后允许臣僚申请陪葬,子孙从父祖而葬,因而庞大的陵园内,有墓冢200多座(已知墓主者167座)。自1964年起先后发掘大型墓10余座。从碑志看,都是初唐时期的诸王、公主和著名臣僚、不少墓冢前尚有石雕人、虎、羊等。

飒露紫—是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于洛阳会战王世充时的坐骑。刻有将军丘行恭为骏马拔箭的场面。现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唐武德四年(621年)在河北献县和窦建德交战时的坐骑。

什伐赤—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程咬金、秦琼率兵马同王世充、窦建德联军大战虎牢关时,骑的就是这匹马。

白蹄乌

为李世民在河北肥乡平刘黑达时所乘。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依然忍痛站立。

李绩墓
在礼泉县城东北约18公里烟霞新村。墓为三个相邻的大夯土堆,俗呼山冢。三土堆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以表彰李绩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墓前有石人、石虎和石羊,并有一通高7.5米、宽1.3米、厚0.7米的巨大碑石,居昭陵陪葬墓碑之冠,碑文为唐高宗撰文并书。李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因战功赐姓李,又因避李世民讳,改单名。墓被盗掘多次,破坏极为严重,经近年发掘清理,出土文物虽不甚多,但李绩所佩戴的鎏金剑鞘、进德冠以及残壁画的飞天舞人,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李靖墓
在礼泉县城东北25公里。为东西并列的三个高大的夯土堆。墓前有石碑一通,为许敬宗撰文王知敬书。

建陵
在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武将山上。唐肃宗李亨的陵墓。其建制如昭、乾、定、桥、泰诸陵,依山凿石,陵饰亦如之,只是各类石刻,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过上述诸陵。因沿山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游人较少,为保存陵饰石刻最多、最完整的一座唐陵。

建陵文臣—唐宝应元年(762年)立,高250厘米、宽78厘米。

建陵武臣—高245厘米、宽76厘米。

尉迟敬德墓
在礼泉县城东北约18公里烟霞新村内,西距李绩墓约300米。为昭陵陪葬墓之一。圆锥体夯筑封土堆高11.2米,直径26.5米,其南45.5米处有墓碑一通,碑首六螭,额篆刻“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碑身高4.45米,宽1.49米,厚0.52米,方形座,碑文曾经《昭陵碑考》、《文苑英华》等书著录。敬德为唐太宗重臣,以武功称著,特别是在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时,立有殊功。故墓碑丰伟(仅次于李绩墓碑),雕造精湛,为其他唐碑所不及。敬德与夫人苏氏合葬。墓室于1972年发掘,出土大量文物及墓志两合,为陕西出土唐代墓志最大者之一。

香积寺塔
在礼泉县城东25公里薄太后村旁香积寺内。俗称薄太后塔。塔身为方形七级砖造楼阁式,高27.6米,四面每层都砌出砖柱及平座、栏杆。同时在叠涩砖檐下,隐出斗拱,造型秀丽别致,在我国古塔建筑中独具风格。薄太后为汉文帝母。塔创建年代不详,但据塔的造型及斗拱设施等看,与户县宝林寺塔相似。户县宝林寺塔建于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故香积寺塔应为北宋初期建筑。

魏徵墓
在礼泉县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凤凰山巅。墓于山岭南端依山凿石而筑,属昭陵陪葬墓之一。墓垣现仅有蟠桃纹碑首的丰碑一通,《旧唐书·魏徵传》载:“帝亲制碑文,并为书石。”碑首造型,与众不同,似有独特恩遇之意。现碑身通体磨光,已无书写镌刻痕迹。魏徵(580-643)为唐太宗重臣,以直谏出名。

长乐公主墓
在礼泉县烟霞乡陵光村北,与昭陵陵山一沟之隔。为昭陵陪葬墓之一。长乐公主名丽质,是唐太宗第五女,长孙皇后所生。贞观十七年(643年)暴死,年二十三岁,陪葬昭陵。墓于1986年9月被发掘,墓内出土了一批有很高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壁画。另外,还出土了一方目前国内罕见的白瓷辟雍砚,直径31.5厘米,高18.4厘米,由砚台和砚盖组成,砚台上留有墨迹,是长乐公主生前实用之物。

壁画—仪卫

泾阳县
郑国渠首
在泾阳县城西北约25公里泾河东岸。直线排列著7个砾岩正方形的大坑。原来坑与坑之间,有地下暗渠道相贯通,故称井渠。这些遗迹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朝开凿的渠首。明代在这里还设有水衙门。现在各代所开的渠首,均历历可数。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郑国渠拦河大坝遗址。

崇陵
在泾阳县云阳镇北约10公里之嵯峨山。是唐德宗李适的陵墓。据旧志载崇陵封内40里,可知范围之大。陵冢高凸于山环水抱的坳中,全用方形和长方形青石块叠砌,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栓板,浇灌生铁汁,颇为坚固。原来陵园四门,均有石刻,现南门有华表、天马、鸵鸟、石人、石马等,多残破不全。陵墓曾被盗掘,但陵冢山势、水形和石刻,仍雄伟壮观。

崇文塔
在泾阳县南永乐店。全称铁佛寺崇文宝塔。塔身共13层,高83.21米。据塔下碑石记载,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李世达(号渐庵)主持修造,每年修一层。修至第九层时李世达亡故,其女继承父志,继续修至十三层,于万历三十三年竣工。塔系八角形,全用青砖建筑。底层每边长9米,密檐式。每层分别有四窗,外面各有四个佛龛,龛中置明代石刻佛像,有立有坐,形态各异。二层内铸有金属站立佛像一座。塔内砖梯可通顶部。1980年10月,在塔顶发现明代鎏金天王铜像、鎏金弥勒铜佛和鎏金铜卧佛各一尊。

贞陵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宣宗李忱的陵寝。

永寿县

店头镇:西汉建信侯娄敬墓、太中大夫陆贾墓

旧县城村:北魏武陵塔

三原县
龙桥
横跨于三原县南北二城间的清河上。桥长约110米,宽11米,高26米。为多孔式拱形桥,桥身全用石条铁钳构成,桥面铺青石板,两侧有石雕栏杆。桥体造型宏伟美观,建于明万历十九年至三十一年(1591-1603)。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咸丰元年(1851年)曾先后修补桥面和桥基左右堤岸,而桥身始终非常坚固。经明万历四十四年和1933年两次大洪水冲击,桥身亦未受任何影响。

城隍庙
在三原县城内东渠街。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陕西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大殿博敞宏伟;殿前钟鼓楼为重檐十字歇山顶,形制峻瑰;寝宫为独特的庭院建筑,全部殿庑构造,有“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之称。前院两廊壁面镶嵌宋名将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石刻。大门木造牌楼,高大壮丽,门前有水磨砖筑照壁。

献陵
在三原县城东25公里的土原上。是唐高祖李渊的陵墓。葬于贞观九年(635年)。封土堆呈覆斗形,长、宽均约100米,高13米。陵前饰有大型华表、石屋及犀、虎等巨大的动物石刻,雕刻浑厚质朴,健壮粗犷,造型刚毅沉厚。除其中一石犀和石虎,已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室外,其他仍置墓前。附近还有不少初唐的功臣贵戚陪葬冢。

献陵

彬州市
大佛寺*
在彬州市城西10公里。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改名庆寿寺,俗称大佛寺。依山凿窟造像。除有唐贞观二年(628年)的大佛窟造像题记外,其他许多造像,应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直径约21米,高30余米,倚岩雕趺坐大佛一尊,两侧侍立二菩萨。大佛高24米余,面相丰腴,雍容肃穆,造型雄伟匀称,雕饰端严富丽,菩萨各高5米,佛、菩萨背光雕出座佛7尊,飞天19个。窟前有楼3层,高50余米。自佛窟西侧狭窄的石级而上,进入俗称罗汉洞的窟群,共有面北排列的四个小石窟,窟内除造像外,壁面有浮雕经变故事多幅及唐宋以来的游人题刻。向东为千佛洞,共3窟,窟内除造像外,并雕有300多幅人物画像。整个石窟,工程浩大,建筑设计别具匠心,为陕西省最大最完整的石窟寺。

公刘墓
在彬州市城东约40公里土陵村东,居泾河北岸山谷间。冢高约50米,长约1500米,顶部平垣,呈梯形。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周文王的十代祖先。他务耕种,行地宜,使周族逐渐兴盛。

开元寺塔
在彬州市城内西街紫微山下唐开元寺遗址内。俗称彬州市塔。高47.84米,八角形七层中空,为楼阁式砖塔。叠涩出檐,檐上砌有精巧的曲尺形栏杆,雄伟壮丽。塔内原设有楼板和阶梯,可盘旋登临远眺。1985年4月维修加固时,在铁制塔刹相轮上发现铸有“大宋皇佑五年岁次(1053年)癸巳秋八月十四建谨记”铭文。还在铁刹周围发现宋代铜佛像31尊,铜镜2个,壶门座铜棺和“大观通宝”、“宣和通宝”铜钱等一批珍贵文物。

苻坚墓
在彬州市城西南15公里水国镇西。为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王苻坚(338-385)的陵墓。封土堆东西长7米,南北21米,东高3米,西高2米,呈角锥形,故俗称长角冢。有“前秦国王苻坚之墓”石碑一通,为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立。

冯晖墓
在彬州市底店乡二桥村南冯家沟内。墓在1991年11月被盗后发现。1992年4月进行发掘清理。墓坐北向南,墓道长25米,宽3米。墓门双扇石质,高约2.4米,上方用砖砌筑成仿木结构楼阁式门楼。门楼高4米,饰有彩绘。墓甬道长7.83米,宽2.1米,高2.47米,甬道两壁嵌有彩绘浮雕乐舞人物画像砖56块,28人,分男女两队,各14人,分别手持竖箜篌、琵琶、横笛、箫、笙、拍板、腰鼓等乐器,或吹或弹,或唱或跳,组成一组完整的五代乐舞演出队,雕刻精美,形象逼真传神。填补了我国五代时音乐、舞蹈和美术雕塑史研究空白,是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

墓室东西宽5.3米,南北长6.15米,高7.15米,四角攒尖穹窿顶。墓顶绘有二十八宿、北斗、银河系、月亮等天象图。墓室东、西、南三面有耳室及小龛,墓室四壁及耳室、小龛和甬道壁上,绘有侍女、珠宝器皿、丝绢、团花双凤、对舞鸳鸯图等,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墓内随葬品仅有石砚和墓志铭一方。墓志铭共有2510个字,较详细地记述了墓主人冯晖的生平事迹。冯晖(893-952),出身行伍,善战多谋,曾先后在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中任部将、刺史、节度使等职,死前任后周中书令和陈留王,死后追封为卫王。

旬邑县
泰塔
在旬邑县城内北街。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56米。塔内中空,有木梯可盘旋登临塔顶。各层塔檐与转角部位的中线处,施青石柱一根。每层塔门两侧砌成直棂形窗并刻有球形菱花格子和曲尺栏杆,外观极为精巧雅致。塔为北宋时期建筑。

长武县
昭仁寺*
在长武县城内东街路北。唐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为纪念与薛仁杲作战阵亡的将士而建。原建筑仅存大雄宝殿一座,梁架结构,颇为特殊,木构件细部,极为古朴。三间殿内,不见立柱,全由四根角梁挑起的大梁架叠起拱,是我国古建筑中罕见的一例。寺内有唐碑名“豳州昭仁寺碑”,为朱子奢撰文,书者未见姓名,传为虞世南手笔,书法秀丽而刚劲,整碑文字,基本完好。

乾县
乾陵*
在乾县城北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海拔1047.9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乾陵依山修凿,陵园原有两重垣墙。南门地面石刻基本完整,计有六棱柱华表一对,翼马和鸵鸟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著袍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两座高达6.3米的《述圣记》和《无字碑》幢,并有当时曾参加高宗葬礼的国内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者的石刻像61尊。内城四门各有大型石狮一对。石刻体型庞大,造型逼真。高宗于文明元年(684年)葬于乾陵;武则天于神龙二年(706年)葬入乾陵内。陵东南陪葬有17座王公大臣的墓冢。

乾陵述圣记碑,与无字碑相对称,通高691厘米,碑体方形,边长各186厘米。碑文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

乾陵鸵鸟,高180厘米、宽140厘米。

永泰公主墓
在乾县北原,距西安76.5公里。永泰公主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的第七女,名仙蕙,嫁于武延基(武则天侄武承嗣之子),死于大足元年(701年),时年17岁。神龙二年(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陵北原,陪葬乾陵。地面存有唐代的封土堆和围墙,围墙南面排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华表一对。1960-1962年发掘,该墓系斜坡土洞砖室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等构成,全长87.5米。出土《宫女图》等壁画、陶俑(三彩)、石线刻画、石椁、陶瓷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1000余件。

彩绘骑马带犬俑—(唐)高30.5厘米、32.5厘米;1960年永泰公主墓出土。

三彩仰头、低头马—(唐)高20至28.5厘米、长24至27厘米;1960年永泰公主墓出土。

壁画—女侍

前室壁画—宫女图

章怀太子墓
在乾县城北3公里处。章怀太子名李贤,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次子。曾注释《后汉书》,先后封潞王、雍王,上元二年(675年)立为太子。调露二年(680年)被武则天废为庶人,贬巴州(今四川巴中县),文明元年(684年),逼令自杀,年31岁。神龙二年(706年)迁陕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追封为章怀太子。妻房氏与之合葬。

墓为覆斗形冢。1987-1972年发掘。墓由墓道、过洞、四个天井、六个便房、甬道、前室和后室组成,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虽曾被盗,但墓内壁画保存基本完好。计有出行图、马球图、演奏图、侍女图、观鸟捕蝉图、迎宾图等50多幅,总计400余平方米,反映了李贤生前生活片断和当时中外友好活动的实况,人物生动,为前所未见。墓内出土陶俑、三彩器用600余件。

壁画—打马球

壁画—捧盆景侍女,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有关盆景的图像资料。

墓道壁画—客使图,李贤(章怀太子)墓。

懿德太子墓
在乾县县城北原,距县城西北3公里韩家堡。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子,唐中宗长子,死于大足元年(701年),卒年19岁。神龙二年(706年)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地面存有封土堆和围墙,围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二对(一件只残留底座),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地下)。1971-1972年发掘。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小龛、甬道、墓室所构成,全长100.8米。出土壁画有《建筑图》、《仪仗图》、《架鹞戏犬图》、《团扇宫女图》和《内侍图》等,陶俑(三彩)、石刻、陶瓷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1000余件。

贴金铠甲骑马俑,高34厘米、长35厘米;懿德太子墓出土。

壁画—仪仗

墓道壁画—仪仗图,李重润(懿德太子)墓。

墓道壁画阙楼图—李重润墓

武功县
苏武墓
在武功县旧县城北1.5公里武功乡龙门村。为一圆锥形夯土堆,高约4米,南北约30米,东西20米。封土前有清康熙、乾隆和道光时的“汉典属国”、“重修苏武墓门”碑等数通。苏武(?-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天汉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留,武杖汉节于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始得回汉,官典属国。

报本寺塔
在武功县旧县城西北隅。俗称武功塔。青砖砌筑,七级八面楼阁式,高38.94米。塔身向东北倾斜3°36',塔顶偏离垂直中心线2.41米。塔内中空,原有木梯可登,现已毁圮。塔身秀丽挺拔,为北宋时期的建筑。1987年加固塔基时,发现地宫,出土了金棺、银椁、五色舍利子、白瓷细颈净水瓶、铜镜、天然水晶石和北宋铜钱等文物。

教稼台
在武功县东门外。为一砖砌的长方形平台。传说是周民族的祖先后稷教稼的地方。帝舜封他于有邰国(现武功境内一带)。后人为纪念其功绩而建立此台。现教稼台成为人们怀念远古祖先为发展农耕辛勤劳动的象征。

淳化县
甘泉宫
在淳化县北凉武帝村。又称云阳宫。原是秦代的林光宫,为秦二世时建造,在池阳(今泾阳)县西北甘泉山上。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前140年)扩大了建筑范围,在秦林光宫的基础上,以甘泉山为名,建成甘泉宫。周围45公里。今宫殿台基犹存,形似覆斗。甘泉宫为西汉皇室避暑胜地,遗址内常出土有板瓦筒瓦、子母砖、陶水道等文物。

钩弋夫人墓
在淳化县铁王乡大□塔村西北、甘泉宫南。墓形似覆斗,夯筑。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54米,高约20米。墓四周有阙门,除西边破坏外,余三面保存基本完好。钩弋夫人赵婕妤,河间(今属河北)人,汉昭帝之母。曾随汉武帝从幸甘泉宫,后被武帝所杀,葬之云阳(今淳化)。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改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