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名胜古迹

济宁市

太白楼
在济宁市南部旧城墙之上。传为唐代诗人李白客游任城(今济宁市)时饮酒处,后人建楼以纪念,唐人沈光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楼原在任城故城内,元代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移今址。1948年因战火毁坏,建国后重修。两层飞檐,歇山式顶,通高20米,面积近5000平方米。楼下存斗大“观”字刻石一方,传为李白手书,系清嘉庆十年(1805年)运河边出土。州志载,同时出土的还有“壮”字石刻,已佚。楼东里许有浣笔泉,传为李白涤笔处,原有墨华亭,现仅存“墨华”二字石刻。

浣笔泉
在济宁市浣笔泉路西。又称墨华泉,距太白楼约1公里。初为一普通泉眼,泉涌墨碧,相传李白客居济宁,在此浣笔赋诗,遂得此名。泉旁原有墨华亭,现仅存“墨华”二字石刻。

崇觉寺铁塔*
在济宁市铁塔寺内。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建铁塔,因改称铁塔寺。塔原7级,明万历九年(1581年)重修增至9级,通高23.8米。塔身八角形,铁壳砖心。顶层八角各悬风铎,极顶为铜质鎏金宝瓶塔刹。仿木构建筑特点浓厚,是我国珍贵的范铁艺术遗产。

汉碑群
在济宁市铁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内东北隅。有汉代碑刻10种,建屋保存。州志载,原济宁文庙内有汉碑多种,赵明诚《金石录》、欧阳修《集古录》均有记述。历经战乱,至清代仅存“司隶校尉鲁峻碑”、“庐江太守范式碑”、“北海相景君碑”、“朱君长墓石”、“尉氏令郑季宜碑”5种。另有明代仿刻的“郭林宗墓志铭”。清乾隆年间(1736-1795),金石家黄易发掘嘉祥武梁祠,将“执金吾丞武荣碑”、“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运来济宁。继发现“郑固碑”残片后,“郑固碑”亦随之出土,连同原有汉碑,一同移置州学明伦堂内。

声远楼
在济宁市铁塔寺街。始建于宋,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重建,明天顺四年(1460年)重修。两层飞檐,通高17米,拾级可上。楼上有巨形铁钟一口,高2.2米,下唇周长4.5米,重约7吨,为宋代原物。音质常厚,声闻数里之外。

东大寺
在济宁市小闸口古运河西岸。据寺内碑记载,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传为朱元璋表彰回族将领胡大海而建。建筑面积共4184平方米。院中央有重檐圆顶“邦克楼”,是斋月期间,宣读《古兰经》及平日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之用。大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面阔28米,进深40余米,最高点30余米。殿门正中悬清乾隆帝钦敕保护回民的红漆金字匾额。殿堂宽敞,可容纳2000余穆斯林进行礼拜活动。望月楼居大殿之后,是斋月期间穆斯林登高望月的地方。楼北侧有沐浴室,楼西侧为教长居室。

曲阜市
鲁国故城*
在曲阜市旧城区。今市区坐落于故城西南隅。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周公留佐武王,以长子伯禽就国,建都曲阜。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为楚所灭,传34代。其间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城建于洙、沂之间,洙水绕城西北两面,小沂河流经城南。城近扁方形,东西3.5公里,南北2.5公里,周长11.5公里。

对故城进行勘探发掘,初步查明有城门11座,街道13条。城中部偏北为宫室建筑区,附近分布著制陶、制骨、冶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居住遗址。城西部有墓地多处,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后世称鲁国为“孔孟之乡,礼义之邦”。楚灭鲁,改曲阜为鲁县,汉代县治仍沿用鲁故城。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景帝封其子刘余为鲁王,都鲁县。刘余好治宫室,建有灵光殿。故城内外名胜古迹原有300余处,现保存较好的尚有50余处。

通高21.5厘米,鲁国故城出土。

铜鼎,高18.2厘米,鲁国故城出土。

铜壶,通高38厘米,鲁国故城出土。

仰圣门
即曲阜市旧城正南门,正对孔庙。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孔子学生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仞为古代计量单位,1仞等于12尺),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家之富”。原为明嘉靖时(1522-1566)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帝驾临曲阜祭孔,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门外神道两侧,古柏丛列,老干虬枝,气象森严,旧称“曲阜古道”。

阙里坊
在曲阜市孔庙东墙外阙里街。木构,四柱三间式,绿瓦覆顶,飞檐双重,彩绘斗拱,额题“阙里”二字。为元代建筑,明清重修。阙里名称的来历,诸家论说不一。但阙里为孔子故里之说,则诸家无异议。

孔庙*
在曲阜市旧城内,南接旧城垣,东与孔府毗邻。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子(前551-前479),殁后一年,鲁哀公将其故宅三间改建为庙,“岁时奉祀”。自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对孔庙进行重修、扩建,成为一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前后共9进院落。全庙共有殿堂阁庑466间,南北长1公里多,总面积327亩;周匝垣墙,配以角楼,苍松古柏,森然罗列;殿宇雕梁画栋,金壁辉煌。庙内碑刻上至两汉,下迄民国,真草隶篆,各家书体俱备。巨者逾丈,小者不盈尺,共2000余块,是我国罕见的大型碑林之一。建国后,曾进行多次大修,还辟有汉魏六朝碑刻、汉代画像石刻、玉虹楼法帖石刻3个陈列室。

金声玉振坊

棂星门
即孔庙大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名门,有“人才辈出,为国家所用”的意思。门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建筑。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建,改为铁梁石柱。门前立金声玉振坊,左右两侧各有下马碑,系金明昌二年(1191年)章宗皇帝所立。门内为孔庙第一进院落,次第立“太和元气”、“至圣庙”二石坊,直对圣时门。“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两木牌坊东西相对。均为明代建筑。

奎文阁
在孔庙同文门与十三御碑亭之间。古以奎星为二十八宿之一,主文章。初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名藏书楼,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改今名。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扩建为3层,高23.35米,门面7间,进深5间,飞檐三层,斗拱四重。清雍正年间(1723-1735)改覆黄琉璃瓦。为我国古代著名木结构楼阁之一。阁内原藏历代帝王赐书、墨迹。经历代战乱,藏书已大部散佚。

十三御碑亭
在孔庙大成门前。是金、元、清三代帝王为保护唐宋以来祭孔、修庙石碑而建。南面中央两座建于元代,左右两座建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余为清代建筑。十三亭均为木构,呈正方形,重檐八角,彩绘斗拱,黄瓦朱甍。共有石碑53座。最早为唐总章元年(668年)《唐赠太师鲁国孔宣公碑》和唐开元七年(719年)《重修孔子庙碑》,次为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重修兖州文宣王庙碑》,都在金代所建两座碑亭内。最大的一块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碑身重35吨,碑石采自北京西山。元代碑亭内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八思巴文碑,译有汉文,是研究我国蒙汉文字的重要资料。

杏坛
在孔庙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庄子·渔父》云:“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代以前此处是正殿基址,天圣二年(1024年),殿北移重建,即于原址筑坛植杏,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金代于坛上建亭,大学士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石碑立其上。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中有清乾隆帝《杏坛赞》御碑。有桧树一株,传为孔子手植,树侧立明代杨光训题书“先师手植桧”石碑,现存者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所萌亲条(即便条)。

大成殿
孔庙内宫殿式主体建筑。宋徽宗尊崇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更名大成殿,并御书匾额。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修,弘治十三年(1500年)火灾后重修。清雍正二年(1724年)遭雷击,又重修。殿下筑有巨型须弥座石台基,高2米多,占地1836平方米,殿9间,东西长54米,进深34米,高32米,重檐九脊,斗拱交错,黄瓦朱甍,巍峨宏丽,气象庄严。

檐下巨形石柱28根,均垫以覆盆莲花宝座柱础。两山廊檐及后檐下水磨八棱石柱18根,浅雕团龙祥云。前檐下10根,深浮雕双龙戏珠。殿前露台宽敞,旧时祭孔“余佾舞于庭”即此。台下铺陈石雕螭首,周围筑有双层汉白玉雕栏,并有复道4通。殿内正中悬“至圣先师”横匾,神龛内供孔子脱胎塑像,两旁为四配(颜回、曾参、孔彶、孟轲)、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塑像。

寝殿
在大成殿之后,为孔庙三大殿之一。原供奉孔子的夫人亓官氏。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面阔7间,进深4间,飞檐斗拱,黄瓦朱甍。殿周22根八棱水磨石柱平雕凤凰戏牡丹。殿内塑像已毁,神龛尚存。

圣迹殿
在孔庙寝殿之后。共5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修建,内有同时雕刻的“圣迹图”120幅。是我国最早的有完整故事的连环画石刻。殿内还有传为晋代画家顾恺之的《孔子行教像》石刻,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为鲁司寇像》石刻及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孔子像赞》碑等,均为艺术珍品。

汉魏六朝碑刻陈列馆
在孔庙东庑。著名的汉代碑刻有:北陛刻石、汉五凤二年(前56年)刻石、史晨碑、乙瑛碑、孔庙碑、礼器碑、孔君墓碑、孔彪碑、孔褒碑、谒孔庙残碑等17块。汉碑按一地集中保存数量计,此处居全国第一位。魏晋南北朝碑刻有:黄初碑、贾使君碑、张猛龙碑、李仲璇碑、夫子庙堂碑等。此外还有隋大业《陈叔毅修庙》碑、唐天宝《兖公颂》碑等。

玉虹楼法帖石刻
嵌于孔庙东西庑北端,共584块。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衍圣公孔传铎第五子、书法家孔继涑毕生搜集整理而成。摹本多由清代书法家张照手书。真草隶篆,章法各异,保存了晋、唐以来各种书体、各个流派的手笔。著名的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董其昌、郑燮等人书法手迹。拓制后装订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

孔子故宅
在孔庙东路承圣门内。又称阙里故宅。相传孔子曾居住于此。现存遗迹有故宅井,井周绕以雕花石栏,旁立“孔宅故井”石碑。西侧建四角黄瓦方亭,亭中立乾隆帝御书《故宅井赞》碑。另有鲁壁、诗礼堂以及崇圣祠。祠内祀孔子以上五世祖先,故又称五代祠。祠前东西阶下有孔氏世系碑2块。

诗礼堂
在孔庙故宅井前。孔子曾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人因建此堂,以为学习诗礼之所。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重修,门面5间,绿瓦朱甍,彩绘斗拱。清初文学家孔尚任曾于此为康熙帝讲经。

鲁壁
在孔庙故宅井之后。史书记载,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孝经》、《尚书》等儒家经典简册藏于墙壁中,得以幸免。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苑囿,拆毁孔子故宅,始发现这批简册,称“古文经书”,亦即所谓“鲁壁藏书”。为纪念此事,后人于院中另砌一壁,称“鲁壁”,并勒石以志。

孔府*
在曲阜市城内,西与孔庙毗邻。旧称衍圣公府。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汉代封孔子嫡裔为奉祀君、关内侯;唐开元年间(713-741)封文宣公;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徽宗时又封世袭衍圣公。孔子嫡长子原住阙里故宅,称“袭封宅”。宝元年间(1038-1040)另建新第,封衍圣公后,始改称衍圣公府。明洪武十年(1377年)敕命于故宅东重建府第,弘治十六年(1503年)再次拓广,嘉靖时(1522-1566)重修。

经明清历次维修扩建,遂具现在规模。面积240余亩,楼房厅堂463间,院落9进。孔府存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的档案,原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次序编目,建国后已整理出9000多卷。孔府收藏大批历史文物,最著名者为“商周十器”,亦称“十供”,有:木工鼎、册卣、牺尊、亚尊、伯彝、蟠夔敦、夔凤豆、四足鬲、宝簠、饕餮甗。形制古雅,纹饰精美,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清高宗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赏赐孔府。孔府还收藏元、明、清以来数以千计的衣冠剑履、袍笏器皿等,其中元代七梁冠为国内仅有。

孔府大门
在曲阜孔府。明代中叶建,3间,坐北朝南。门前为照壁,门两侧置大石狮一对。门红牙黑漆,上悬“圣府”大匾。两旁明柱挂蓝地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传为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晓岚)留书。其中“富”字去掉上面一点,寓意“富贵无头”。

重光门
在孔府大堂前。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建。因门上悬有明世宗御书“恩赐重光”匾额而得名。门为木构,两边不与垣墙连属,类似遮堂门。此门平时不开,每逢孔府喜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和举行重大祭孔礼仪时,鸣礼炮十三响然后开门,故称仪门或塞门。

六厅
在孔府大堂东西两厢。是孔府的行政管理机关。东厢有知印厅,掌管孔府印信;典籍厅又名“奎文阁典籍”,保存历代帝王赐书、墨迹及典章制度,管理训练赞礼生;管勾厅,掌管孔府租银租粮,筹办祭品,下设“管勾衙门”,辖屯官、总甲、小甲,负责催租缴款。西厢有掌书厅,负责办理上下行文,处理来往一般文牍,起草咨文;司乐厅主管祭孔乐舞,保管乐舞器用,教习乐舞生;百户厅,又称“林庙守卫司百户”,下设“百户衙门”,掌管孔府各类劳役户籍。

大堂
在孔府二门内。门面5间。大堂正中设朱色暖阁,内置虎皮太师椅,朱红公案上摆著文房四宝、公府大印、令旗、令箭、红签、绿签、戒尺、惊堂木。是衍圣公开读诏旨,接见政府官员,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内两旁原样陈列衍圣公的仪仗,有“肃静”、“回避”牌和金瓜、钺斧、朝天镫、鬼头刀、八棱锤、如意钩、龙枪、蛇枪、龙旗、虎旗、豹旗、八卦旗、伞、扇、锣、鼓等。后面尚有“袭封衍圣公”、“紫禁城骑马”、“光禄寺大夫”等各种红底金字官衔牌。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后。旧称后厅。门面5间。衍圣公在此宣示典章、礼仪。堂内正中原悬“钦承圣绪”、“诗书礼乐”两块大匾,下立石碑7座,其中有清道光帝赐书衍圣公孔繁灏的“福寿”碑、慈禧太后赐衍圣公孔令贻母彭氏及妻孙氏的“寿”字碑、松鹤碑等。东间为启事厅,负责收发公文,内禀外传。西间为伴官厅,负责衍圣公随朝事宜。正堂中有穿廊与大堂相通,内置红漆长靠椅二,俗称“阁老凳”。明代权奸严嵩称阁老,其孙女为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之妻。传严嵩被参获罪,曾来孔府求情,在此坐候接见。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后。旧称退厅。门面5间。正中悬清乾隆帝御书“六代含饴”匾额,是衍圣公处理内务的地方。孔府档案记载:孔氏族人和佃户、仆设犯“法”,孔府可自行审讯、行刑、断结。东间是衍圣公接待一般客人的接待室。

内宅门
在孔府三堂之后。又称内宅禁门。是官衙和内宅的界线。门上贴有衍圣公手谕,严禁外人擅入内宅。门两旁竖立皇帝钦赐的刑具,如违禁令,打死勿论。门两侧设内传事、外传事,专事内禀外传。差设、守卫人员在此值班。门西侧有“石流”露出墙外,内宅用水,由挑水夫将水倒入石流,再灌入墙内水池之中。

前上房
孔府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门面7间,门前明柱上原有孔子七十三代孙孔庆镕手书的红底黑字对联“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已,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内正中原悬“宏开慈宇”匾额。原是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场所。房内陈设豪华。东西两侧各有5间配房,是孔府收藏日用礼器的内库房和管账室。清末府内主管在此处理府务、起草和发布文告。

堂楼
在孔府前上房之后。院落2进,前后对称,有前堂楼、前东楼、前西楼和后堂楼、后东楼、后西楼,均2层,飞檐起脊,画栋雕梁,朱栏漆柱。后东楼为仆妇丫环下房,余皆为孔府主人及内眷居室。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及孙、陶、王、丰四夫人曾住前堂楼,七十七代孙孔德成曾住后堂楼。室内陈设豪华,多贵重家具、珍宝妆奁、金银器皿,帐幔五彩绣花,衣衾绫罗绸缎,历代书画古玩不计其数。

铁山园
即孔府后花园。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扩建,并置大型铁矿石装点园景,故有此名。“五君子松”,一株五干,内抱一槐树,又称“五松抱槐”,亦为园中奇景。

孔府西学院
在孔府西路。主要建筑自前而后有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东花厅、学屋等。前后回廊、透雕花栏连续其间。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分别为衍圣公学诗、学礼、读书、燕居吟咏处。南北花厅用以招待宾客。花厅为孔府秘书室,最后是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童年读书的学屋。

慕恩堂
在孔府东路。门面5间,内祀孔子七十二世孙衍圣公孔宪培及夫人于氏。于氏本姓爱新觉罗,系清乾隆帝之女,乾隆欲与孔府联姻,因宥于满汉不能通婚,特命其女先认汉族大臣于敏中为义父,然后下嫁孔府,故称于氏。其后朝廷对孔府赏赐有加,荣宠无比。孔府后人为报答朝廷,特建此堂。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又称至圣林。史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当初墓地不过一顷,2400年来,孔子后裔及孔氏族人多埋葬于此,历代帝王又不断赐给墓田,面积逐渐扩大,至清代已达3000亩,林墙周长7公里余。乔枝巨本,古木参天。史称孔子弟子各持其乡异种来植,故树种繁多。延续至今有古树2万余株,四时不雕。洙水东西流,桥后享殿5间。殿后墓地,绕以红墙,内有孔子、孔鲤、孔伋祖孙三代陵墓。孔氏家族的墓地,自孔子以下,已历七十七代,形成了以三代墓为主体的墓区。

因年代久远,除三代墓世祀不绝,仍保持完整的墓碑祠坛和神道石仪,四代至七代墓,只能根据《阙里志》中的孔林图知其大致方位;七代至四十一代,多无迹可寻。元明清三代墓保存基本完好。另有楷亭、驻跸亭、子贡庐墓处等建筑。建国后为便利旅游者参观,特修环林公路。沿途有衍圣公孔令贻、孔毓圻、孔弘绪、孔闻韶墓,清初文学家孔尚任墓,衍圣公孔宪培夫人于氏(乾隆帝女)“鸾音褒德”坊;明代李东阳、严嵩和清代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题写的墓碑。

至圣林坊是孔林大门。

享殿
在孔林洙水桥北。又称享堂。祭孔时设香坛于此。享殿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创建,清雍正年间(1723-1735)重修,门面五间,飞檐起脊,黄瓦朱甍。殿内现存供案及清乾隆帝手书《谒孔林酹酒》碑。殿东南一院为昔日主祭官的斋厅,元代名“思堂”,后通称更衣亭,为大祭时官员更衣处。

万古长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六柱五门石坊,飞檐起脊。中间两柱浮雕盘龙,刻工精美。坊额镌万古长春楷书大字。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加刻“奉敕重修”字样。坊两侧各有明万历时(1573-1620)碑亭一座,东亭碑题“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西亭碑“阙里重修林庙”,内载林庙一次修葺即花费黄金2万两。

孔子墓
在孔林内东享殿后。墓前有明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石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墓东为孔鲤墓,南为孔伋墓,其格局即所谓“携子抱孙”。孙子墓东南有宋真宗,清康熙、乾隆帝驻跸亭3座。再南为楷亭,亭旁枯树传为子贡手植。《史记》载,孔子殁后,弟子皆结庐守墓,服丧3年,唯子贡思慕情深,3年之后复独居3年始归。明嘉靖二年(1523年)御史陈凤梧于孔子墓西南建屋3间,并立“子贡庐墓处”石碑。

孔尚任墓
在孔林东北隅、环林路外侧。孔尚任(1648-1718),曲阜孔氏旁系子孙,清初文学家。所作传奇剧《桃花扇》,剧情曲折,文辞凝炼,为我国古典戏曲名著。孔尚任因作此剧遭到清廷迫害,免官家居,终老于乡里。

孔令贻墓
在孔林东偏北、环林公路东侧。孔令贻(1872-1919),孔子七十六代孙。墓碑镌“孔子七十六代孙袭封衍圣公燕庭先生墓”,为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孙宝琦手题,下款为“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立石”。

尼山孔子庙
在曲阜市东南30公里尼山东麓。东濒沂河,南临尼山水库。据《史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庙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增广,建讲堂,立学舍,称尼山书院。元至元四年(1338年)、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均曾重修,遂具现今规模。有殿堂69间,院落5进。山根有石室,名坤灵洞,洞内旧有孔子石像及石几、石床、石桌、石凳,传为孔子降生处。庙东南沂河之滨,传为孔子观川,慨叹“逝者如斯夫”之处,后人建有观川亭。东山在前,上有孔母井、孔母祠等古迹。

洙泗书院
在山东曲阜市旧城东北4公里,面洙(水)背泗(水)。相传孔子自卫返鲁,曾在此删诗书,定礼乐,整理古籍。元至元年间(1264-1294)于讲堂旧址建洙泗书院,明嘉靖三年(1524年)重修。书院红墙周匝,正殿3间,名大成殿,旧时供孔子、“四配”、“十二哲”。东西庑各3间祀孔门弟子。殿后为学舍,今废。

颜庙
在曲阜市旧城北部陋巷街。祀孔子弟子颜回。汉高祖过鲁祭孔时始建颜庙,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元至顺元年(1330年)追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始有复圣庙之称。明清两代又多次重修增广,面积85亩,殿亭门坊159间,历代碑刻55块,松、柏、桧、槐500余株。《论语》载“颜子居陋巷”。复圣门内,传即陋巷故址,有水井名“陋巷井”。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立“陋巷井”石碑一座,以表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解其乐”的勤奋好学精神。陋巷故址北有门3座,取“克已复礼,天下归仁”语意,东为克已门,西为复礼门,中为归门。入门里,东西各有明代御碑亭夹道而立。复圣殿在仰圣门内,为庙内主体建筑,殿7间,高约16米,绿瓦飞檐,彩绘斗拱。庙内还有复圣寝殿,杞国公殿(祀颜回之父)、杞国公寝殿、退省堂等建筑。其中杞国公殿为元代建筑,弥足珍贵。

梁公林
在曲阜市旧城东13公里防山之北。孔子父母叔梁纥、颜徵在合葬于此。父因子贵,宋代封叔梁纥为齐国公,元代封启圣王,林园历年增广。周围石砌林墙,古柏森森,内享殿3间,并建内墙。墓前立石人、石兽等。孔子之兄孟皮亦附葬其侧。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乡凫村东、马鞍山麓。孟子之母始葬于此,故名。后为孟氏族茔。凫村为孟子降生地,村内有孟子故里、孟母井等古迹。孟母教子有方,“三迁”、“断机”传为千古美谈。元延佑三年(1316年)诏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孟母林经2000年之久,林地已达587亩,山上山下古冢累累,松柏茂密,数里外可见。林中享殿3间,红墙周匝,孟母冢在殿后。

周公庙
在曲阜市旧城东北1公里周、汉宫殿旧址上。又称元圣庙。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同母弟。武王灭商,多赖其力,封于鲁。因留佐武王,由长子伯禽就国。武王崩,成王尚在襁褓,周公摄政,薨后谥曰元,用天子礼附葬文王之侧,鲁国建太庙奉祀。鲁灭,庙遂废。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重修周公庙。后历经增广,面积达75亩,殿庑近30间。庙内现存自宋迄清历代碑刻多块,著名的有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御制御书《文宪王赞》及清代《金人铭》碑等。

周公庙

少昊陵
在曲阜市区东4公里旧县村东北。少昊系传说中五帝之一,徙都曲阜,修太昊之法,以鸟名官。陵始建年代不详,据《曲阜县志》记载,宋代即“叠石为坟”,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扩建。陵园面积125亩,古建筑17间。陵墓表层为石板砌筑,俗称“万石山”。陵前享殿3间,东西庑各3间,苍松翠柏,柯干夭矫。

陵园有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纪事碑碣石刻数十块。门前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建的石坊。前行里许为宋代景灵宫旧址,有“万人愁”石碑,碑首已无存,碑身高7.05米,宽3.76米,厚1.2米。下有龟趺,高2.22米,宽4.6米,长6.2米,共重约140吨,为国内罕见。碑无字,传为北宋宣和时建,因金兵南犯,未及刻字。后人有诗云:“丰碑不书字,遗恨宣和年。”

石门山
在曲阜市区东北25公里处。山因石峡对峙如门而得名。山峰高峻,洞壑清幽,兼有灵泉佳木,古为仰鲁登岱必经之一,素为学绅名士所向往。唐天宝四载(745年),李白、杜甫在此置酒话别,李白即席吟《鲁郡东石门送杜甫》诗,内有“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之名,然此别竟成永诀。清初孔尚任初来石门山,即“把酒沥地”,盟愿在此结庐读书,并即兴赋《告山灵文》,罢官之后又来此山隐居,终其天年。山上留有李杜话别处、孔尚任隐居故址、石门寺等古迹。

九龙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龙山南坡。西汉鲁国诸王墓冢。共5座,东西并列,依山凿洞。1970年5月发掘西面的4座,分别编为2-5号墓。其中3号墓全长72米,最宽处24.3米,最高处18.4米,容积2900余立方米。墓道北端近墓门处有东西四马室。墓门呈长方形,用19块长方形巨石堵塞。墓门后有甬道通前室。前室东西长8米,南北宽6.3米,高4.4米,东西两面复有侧室4间。后为椁室,人骨已朽,有残存的银缕玉衣片。

自前至后,有完整的墓底排水系统。4座墓均已被盗,唯四马室保存尚好,有车12辆、马50匹,皆为“驷马安车”。出土随葬器物1900余件。据《汉书》载,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徙封皇子刘余于鲁,是为恭王,历五世,共六王。从3号墓出土的“宫中行乐”钱、“庆忌”印章及银缕玉衣片等,又可断定是第三代鲁王庆忌之墓。最东面的一座尚未发掘的崖墓,气势雄伟,规模更大。

兖州区
兴隆塔
在兖州区城东北隅原兴隆寺中。为八角十五级楼阁式砖塔,高54米。其建筑年代据《兖州府志》载为隋唐时建。据塔身二层外部设平座及盲窗纹饰推断,当为北宋建筑。兖州为历史名城,往来过客多登临此塔题诗留言。

西吴寺新石器遗址
在兖州区小孟乡。

北辛文化遗址
在兖州区小孟村北。

屯头大汶口-龙山遗址
在兖州区。(有关大汶口文化,请见山东泰安市名胜古迹中的介绍;有关龙山文化,见山东省章丘市的主页。)

新峄商周文化遗址
在兖州区。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兖州区。

春秋、秦汉遗址
在兖州区二十里铺。

古乘丘城遗址
在兖州区故县村北。

旧石器人类墓葬群
在兖州区王因。

汉樊城遗址
在兖州区黄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兖州区薛家庙村东南。

邹城市
孟庙*
在邹城市区南关。为历代祭礼孟子之所。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知兖州时,始于四基山访得孟子坟墓,建庙墓旁。因距城较远,瞻拜祭祀诸多不便,乃于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今址。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追封孟子为邹国公,元代加封邹国亚圣公,其后不断对孟庙增修拓广,至明代已具现在规模。庙呈长方形,院落5进,殿宇64间,占地60余亩。据记载,历代重修,达38次之多。

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地震倾圮后重建。殿7间,高17米,横宽27.7米,进深20.48米。檐下八角石柱26根,通体浅雕龙凤花卉。庙内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块,著名的有元代重制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西晋刘宝墓表、唐欧阳询《苏玉华墓志铭》,还有清代所立“孟母断机处”碑。庙内古树苍郁,翳天蔽日,桧树居多。一巨槐生古柏之中,纠缠连理抱成一本,人称“柏抱槐”。

孟府*
在邹城市区南关,东与孟庙毗邻。为孟子嫡裔居住的地方。始建年代不详,查孟庙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迁此,孟府当于迁庙不久即行修建。元至顺二年(1331年)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自此孟府亦称亚圣府,至明代已有相当规模。孟府前为官衙,后为住宅,现存院落4进,南北长226米,东西宽99米,殿堂门庑116间。堂内原设暖阁,公案銮架上插“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肃静”、“回避”等各种仪仗牌。大堂之后为内宅院、赐书楼。

孟林
在邹城市区东北四基山西麓。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始于此发现孟子墓,并建庙祭祀(宋宣和时迁县城南关)。元丰七年(1084年),朝廷又赐库钱30万,增修墓庙,购置祭田,广植柏桧。至清康熙时(1662-1722),祭田、墓田已达5846亩。由神道至山前渡一拱桥,有石垒甬道直通享殿大门。享殿5间,殿后即孟子墓。

朱檀墓
在邹城市区北九龙山南麓。朱檀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出生两个月受封鲁王,15岁就藩兖州。他“好文礼士,善诗歌”,笃信道教。为求长生不老药,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洪武二十二年薨,年仅19岁。朱元璋恶其荒唐,谥为“荒”。墓坐北面南,依山建造,有巨大的封土堆,占地1.3万余平方米。

1970年春发掘朱檀墓。墓室距地表深20余米。墓室通长20.6米,有两重门,分前后两室,两室间有甬道相连。前室前部正中置一大缸,内有一盏“鲁王之宝”印;御案之前,有木雕彩绘俑群,其中武士俑、仪仗俑、乐俑、侍卫俑380个,马俑24个,车2辆。因墓室长年积水,随葬品600余件大多保存完好,其中织金缎龙袍、双层透雕玉带、宋“天风海涛”琴、宋高宗题“葵花蛱蝶”扇面、元钱选白莲手卷等均为国内罕见的文物珍品。 

铁山摩崖石刻*
在邹城市区西北铁山之阳。凿刻于坡约45度、面积1037平方米的巨大石坪上。可分为大集经文、“石颂”大字及颂文、傍石题名三部分。皆刻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刻经主持者为西汉丞相匡衡后裔匡哲,书写者为北齐僧人安道壹。整个石刻书法奇伟,变隶为主,篆、楷、行各体间有,可与泰山经石峪刻石媲美。自清乾隆末年黄易访碑得之以后,屡见著录。为免遭山水冲刷,1973-1975年在刻石周围筑防护石墙。

岗山摩崖石刻*
在邹城市区北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沟”的山谷中。长约300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刊刻。现存刻石26方,32处,计400余字,字径大者35×45厘米,小者10厘米见方。岗山刻经书法艺术风格与铁山刻经迥异,大字多以方笔结体,以楷为主,间有隶意。

葛山摩崖石刻
在邹城市东北葛炉山西麓花岗岩石坪上。长26米,宽10米,面积260平方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刊刻。葛山刻经书法风格与铁山略同,个别字隶书近楷,富有变化。

峄山
在邹城市东南。方圆10余公里,海拔555米。山上奇峰怪石,岩洞幽深,相互通达。春秋时邾国国君文公曾迁都于峄山之阳,残垣断壁至今犹存。后人建寺观,筑亭台,刻石纪胜,遂有“邹鲁秀灵”称誉。秦始皇登峄山,曾命丞相李斯勒石纪功,世称“峄山石刻”,原碑已佚,元代仿刻碑现存邹县文物管理所。

鱼台县
武景亭遗址
在鱼台县。

孔庙大殿
在鱼台县。

鱼台旧城遗址
在鱼台县。

栖霞堌堆新石器遗址
在鱼台县李阁乡。

武棠序遗址
在鱼台县武台乡。

金乡县
文峰塔
在金乡县。

鱼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乡县。

白垞集
在金乡县。此地建筑别致,有“迷魂阵白垞集,十人到九人迷”之说。

嘉祥县
青山寺
在嘉祥县城西南7.5公里。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建。周初分封神农氏之后于焦国,祠青山;现青山东麓犹存焦国故城遗址。庙宇顺山势层层递升,设计巧妙。入院门第一层为惠济公殿,殿前立北宋宣和时加封焦王为惠济公的牒文碑,两侧配以享殿、白玉宫、客厅等。拾级而上至中层二殿,再上为顶殿,殿前有月台,供游人赏月。山岩石罅间,有泉名“感应”,涌流而出,泉水从龙口注入玉液池,池水如镜,久雨不溢,大旱不涸。

武氏祠
在嘉祥县武翟山(一作武宅山)下。据祠内石阙铭文记载,东汉末年,嘉祥武氏世代为官。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其后子孙始在墓前建武氏祠堂,精工细作,数十年乃成。它由几个祠堂组成。1941年,美国学者费尉梅来此考察,根据著录碑文和画像内容,曾考订各祠堂的主人。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内。石刻包括石阙、石狮、墓碑、画像等。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金石家赵明诚等均有著录,可知此项石刻最晚在宋代即已发现。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金石家黄易亲赴嘉祥,详加查勘并发掘、搜集,得画像石刻20余块。后又陆续发现多块。除流散国外两石及运存济宁两石外,现尚有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2块,画像石43块,隶书题记约1069字。不仅是一组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刘贺废圹
在嘉祥县金山之阳山腰处,系人工凿成的多室山洞。洞口南向,深30米,内造6个分洞,最大洞室长8米,宽7米,高2.5米。据考,此处汉朝时为昌邑国治。据《汉书·武五子传》载,汉武帝于天汉十五年(前83年)封其孙刘贺为昌邑王,贺立13年,汉昭帝崩,无嗣,征贺。贺即位27日,行淫乱,旋废。

汉宣帝即位,封贺为海昏侯,就国豫章(今江西南昌)。经实地考察,洞南里许红土山上,有第昌邑王墓,此洞为刘贺废冢。刘贺从继昌邑王位到即帝位共13年,有时间在此营造墓冢。墓室建成后,因被征入京,后去豫章,削爵异地,活不得国,死不入圹。据此可确定此洞为刘贺废圹。

英山出土壁画
由画可见北朝东胡民族的服饰。1976年2月,山东省嘉祥县满碉公社杨楼大队社员于英山脚下发现了一座隋开皇四年的壁画墓。据出土墓志推知,附近还有另一隋墓,故将此墓暂定名为“英山一号隋墓”。

曾庙
在嘉祥县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原祀孔子弟子曾参。曾参(前505-前436),事亲至孝,作《孝经》,封宗圣,故曾庙又称宗圣庙。始建年代无考,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重修,面积约2.6万平方米。门外分立石坊3座,中题“宗圣庙”,左题“三省自治”,右题“道传一贯”。大殿7间,进深4间,重檐九脊歇山式。中周廊柱22根。庙南里许有曾参墓。

微山县
微山岛
在微山县南、微山湖中,东临京沪铁路。岛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3.5公里。微山海拔90米,为岛上制高点。相传商代末年国势颓败,微子数谏纣王,被拒见疑,逃来此地隐居,死后葬于山顶,山以此得名。微子墓前立有篆书“殷微子墓”石碑。历史上微山岛是与陆地相连的山丘。岛东南方向原有汉代张良的封地留城,早已陷没湖中,1975年大旱,湖底发现大量汉代文物可证。

山西麓有张良墓。张良(?-前186),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封留侯。墓高15米,径约百米,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夯筑,墓前有“汉留侯张良墓”石碑一块,为清乾隆二年(1737年)立。岛上汉代墓葬颇多,出土大量精美的画像石刻。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即以微山岛为根据地,活动在微山湖畔、津浦铁路线上,不断打击日本侵略者。

仲子庙
在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祀孔子门生子路。仲子(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泉林)人。《济宁直隶州志》载“汉更始元年,仲子十七世孙为避赤眉乱,自泗水卞邑流寓济宁,建庙横坊村,今仲家浅也”。唐开元七年(719年)贺知章为任城令,创修庙,并拨祭田三顷供仲氏春秋祭祀。现存建筑为明清以来重修改建的遗存。纵长120米,南北宽40米。现存仲子画像刻石一块,另有康熙御赐楹联“三德达身修永固不贷,四科仲正气果则无难”和“贤诣升堂”题额。后楼内置铸铁大香炉一只和《仲氏谱略》刻石一方。

伏羲庙
在微山县两城乡刘庄西。建于女娲陵前云台之上。原为一组规整的古建筑群,前有三圣阁,后有女娲殿,庙门、钟鼓楼对称齐备,现仅存伏羲殿。庙始建年代不详。自唐宋至明清,历代皆有重修碑刻。现存大殿,坐北面南,座下之石砌云台,高4米,边长150米,巨石构筑。殿阔5间,进深3间,顶覆黄绿两色琉璃瓦。殿内脊檩留有“大明嘉靖三十九年重修”墨书题记。

汶上县
宝相寺塔
在汶上县城西北隅。塔前原有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重建的宝相寺,已废圮。塔为砖砌,八角十五级楼阁式,高45米。北面设门,有螺旋台阶可登。

分水龙王庙
在汶上县南旺镇北。面对素称“水脊”的汶河、运河交汇之处,故得“分水”之称。设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经历代拓广增修,始成以龙王庙为主,附以禹王殿、宋公祠、观音阁等综合性的祠庙群,东西宽250米,南北长220米,占地5.5万平方米。

傍岸特备12根巨型石桩,供过往船只停泊挽缆。大殿内奉祀泥塑神像20尊,内顶高悬“疏流利运”、“庥被汶泗”、“总制分流”、“广济群生”等匾额30余面。楼下乾隆御碑,铭刻清帝南巡途经此地的诗赋题咏。宋公祠居禹王殿之左,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供奉永乐间工部尚书宋礼塑像。宋礼在督导遏汶济运的治河工程中,功劳卓著,备受沿河百姓爱戴。祠前分列配殿两座,供奉辅助宋礼治河的济宁同知潘叔正和农民水利专家白英老人塑像。

关帝庙
在汶上县汶上镇。

唐故城遗址
在汶上县汶上镇。

古阚城遗址
在汶上县南旺镇。

鲁桓公墓遗址
在汶上县南旺镇。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县南旺镇。

白英祠
在汶上县南旺镇。

古桃城遗址
在汶上县军屯乡南桃村。

军屯汉墓葬群
在汶上县军屯乡。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县军屯乡。

古阳城遗址
在汶上县郭楼乡。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县白石。

唐郑王城遗址
在汶上县白石乡郑城村。

北齐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县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县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苑庄。

唐阳城故址
在汶上县义桥。

周马神庙遗址
在汶上县义桥。

大徐龙山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康驿乡。

徐海大汶口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康驿乡。

中店汉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次丘乡。

东周文化遗址
在汶上县次丘乡。

泗水县
卞桥
在泗水县城东25公里卞桥村东,横跨泗河上游支流上,东距泉林约里许。桥始建年代不详,此桥在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前即已有之,是山东境内现存最早的古代桥梁。桥面东西长24米,宽6米,东西引桥各35米,为单券三孔石拱桥。

泗水泉林
在泗水县城东25公里陪尾山下。地下水透过石灰岩、砂岩断层夺地而出,形成星罗棋布的大型泉群。相传当年孔子来游,曾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郦道元也曾来此追溯泗水源头。清乾隆帝南巡,曾多次驻跸泉林,修有行宫、御桥、文桥、武桥、石船浮槎、游亭等,并留下许多题咏碑刻。

小黄沟大汶口遗址
在泗水县。

下芦城遗址
在泗水县。

古卞城遗址
在泗水县。

仲庙遗址
在泗水县泗水镇。

北魏汉阳县故城遗址
在泗水县故县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县泗张乡。

梁山县
马刨泉
在梁山县北昆山上。传周穆王游猎于此,为寇所困,苦无水,马咆哮刨地得泉,因名。山亦名困山(后改为昆山)。泉出山岩罅隙中,终年不断。汇集为池,清澈见底,泉西北为20米处有明万历七年(1579年)所建月岩寺,大殿3间,石墙围绕。殿前存明清古碑3幢。殿后有清光绪八年(1882年)增建的双层月岩阁。泉西北山壁间有唐代开凿的石窟寺,内有石雕立体佛像3尊。后人结石为庙于窟顶,壁上浮雕石像5尊,俗称庙上庙。

梁山
在梁山县南,北濒东平湖。汉文帝子梁孝王曾围猎于此,死后葬山麓,遂易名梁山。山势险峻,唐宋时黄河溃决,周成大泽,广800里,即古梁山泊。相传北宋末年宋江领导农民起义曾在此扎寨,抗拒官军。因《水浒传》一书行世,遂驰名遐迩。山上附近地区遍布水浒故事遗迹。虎头峰有“宋江寨”,寨中央有“聚义厅”遗址,厅旁巨石突起,上有石窝,传为起义军树立“替天行道”杏黄旗的旗杆石。寨北虎头峰与雪山峰之间山口名“黑风口”,传为李逵在此把关。山东南麓有明代抗倭僧人西竺和尚墓塔及唐代莲台寺遗址,精雕佛像犹存。

梁孝王墓
在梁山县。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