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网
淄博市名胜古迹
- 临博齐国故城*
-
在淄博市旧临淄县城西部和北部。约在公元前9世纪中叶,齐国第七个国君齐献公由薄姑(今山东博兴)迁都于此,自春秋战国至前221年秦灭齐止,先后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达630多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城之一。1964年开始,对故城进行多次勘探拭掘,已查明故城分大小两城,大、小城总面积60余平方华里。大城周长14158米,小城周长7275米,城墙厚度一般在30米左右,现在地面上的城墙遗迹犹隐约可见。
-
《齐记》载,故城城门共13座。已探明11座,门道宽多在10米以上。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已探明干道10条,多与城门相通。挖掘的排水沟、护城濠与天然河流有计划地联系起来。已发现炼铜、铸钱、冶铁和制骨作坊遗址多处。小城是贵族聚居的地方,城西北有高台,名“桓公台”,传说是齐桓公会见诸侯和检阅兵马的地方。台周围有许多夯土建筑遗迹,是当时宫殿建筑区之一。大城内发现墓地两处,大型殉马坑一处。婴冢在城西南部,系后人修筑的纪念性墓葬。城东南部有韶院村,传为孔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
- 桓公台
-
在淄博市齐故城小城内西北。系宫室建筑群中一座高台建筑台址。秦汉时称“环台”,魏晋间称“营丘”,唐长庆年间(821-824)建齐桓公庙和管子庙于其上,故名“桓公台”。古台历经2500余年风雨侵蚀,仍高达14米。地下夯土基呈长方形,南北长86米,东西宽70米。
- 晏婴墓
-
在淄博市齐故城小城北墙外,与桓公台南北相对。高10米左右,经勘探,知此墓为后人建的纪念性墓冢。晏婴(?-前500),夷维(今山东高密)人,世称晏子,春秋时著名政治家。
- 孔子闻韶处
-
在淄博市齐故城大城东南部韶院村。孔子对帝舜时的韶乐推崇备至,称其“尽善矣!尽美矣”。又载,孔子至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村内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所立“孔子闻韶处”石碑。
- 管仲墓
-
在淄博市临淄区牛山北麓。传为春秋齐相管仲之墓。管仲(?-前645),春秋时期大政治家。墓东西36米,南北约16米,北坡高9米,南坡高6米。
- 二王冢*
-
在淄博市临淄区郑家沟南鼎足山。传为春秋齐桓公、齐景公墓。桓公姜氏,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在位,以管仲为相,为春秋王霸之首。景公名杵臼,前547-前490年在位,任晏婴为相。1984年考据,二王冢为田齐侯剡和田桓公墓。二冢东西并列,因山为坟,墓高37米,东西近170米,南北140米。
- 三士冢
-
在淄博市临淄旧县城南门外。一基三冢,高约16米,东西110米,南北近60米,传为春秋时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三勇士之墓。诸葛亮《梁父吟》云:“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有痛惜凭吊之意。嘉祥出土汉代画像石刻中亦有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 四王冢
-
在淄博市临淄区淄河村南,北距胶济铁路半里许。传为战国田齐国君威王、宣王、泯王、襄王墓。威王名因齐,约前356-前320在位,任用邹忌为相,孙膑为军师,为战国七雄之一;宣王名辟疆,约前319-前301年在位,喜文学游说之士,“稷下学宫”复盛。四墓自古而东并列,绵延相连,封土高大,一基四巅,状若山丘,此地齐王陵寝颇多,故有齐陵之名。
- 殉马坑
-
在淄博市临淄区河崖头村西、齐故城东北部,环绕一座“甲”字形石椁大墓周围。东、西、北三面相连,全长约215米,宽5米。1964年和1972年先后发掘84米,清理殉马228匹,分两行并列,头外向,侧卧昂首,整齐壮观。按马坑长度推算,全部殉马当不下600匹。数量之多为国内罕见。这些排列有序的殉马均为战马,且为公马。这里当是春秋齐国国君的墓地。规模宏大的殉马坑,说明了齐统治阶级的奢侈,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千乘之国”的齐国国力之强盛。1983年9月,在殉马坑西边南段40米处新建展厅一座,面积800余平方米,展出殉马105匹。
- 大武乡墓
-
在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南。封土高32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5万余平方米。旧时方志称战国淳于髡墓。1978年秋,在配合胶济铁路复线工程中发掘了此墓。探知属长方形竖穴“中”字型汉墓。墓口长约42米,宽约41米,墓深约17-20米。墓室南北各有一条墓道,长分别为63米和39米,宽约15米。先后清理了墓室周围的5个陪葬坑,其中器物坑1个,车马坑1个,兵器坑2个,殉狗坑1个。出土陶器、铜器、铁器、银器、铅器、漆器、骨器、车马器等文物共1.21万余件,其中矩型铜镜、鎏金花纹银盘、银盒、铁盔甲等均为稀世珍品。1983年,主墓封土取平,待发掘清理。根据此墓的规模、形制和出土器物的年代,应为西汉齐王陵墓。汉齐王自刘肥悼惠王始下传六王,座殁均葬于临淄地区及其周围,此墓应为其一。
- 蒲松龄故居
-
在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院落前后两进,西有侧院。青砖黑瓦,木棂门窗,为当地民房样式。院内山石水池,豆棚瓜架,植腊梅、秋菊、石榴等,有山林泉壑之胜。北院正房三间,为蒲松龄诞生处,也是他的书房“聊斋”。室内陈列著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蒲松龄亲笔题词“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画像两旁悬郭沫若撰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金字楹联。
- 柳泉
-
在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东壑沟中。相传当年蒲松龄在此设茶待客,搜集创作素材。泉出沟底,蒲松龄在世时,外溢为溪,大旱不竭,称“满井”。沟内绿柳成荫,后人名之曰柳泉,故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1979年作家沈雁冰题“柳泉”二字并立石碑于井旁。
- 博山溶洞
-
在淄博市博山区樵岭前村东面、寨峪顶山山腰。此处峰峦叠翠林木藏秀,曲谷幽深,飞流叠瀑。洞内时高时低,一般高3米左右,最高处达50余米;一般宽10米,最宽处20余米,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而行。洞内遍布钟乳石、石笋、石花、石幔。沿洞有五处大厅,每厅各可容数百人,景色各不相同。
- 颜文姜祠
-
在淄博市博山区凤凰山下西神头村内。当地传说,齐国孝妇颜文姜孝事公婆,远汲山泉,不间寒暑,感动神明,泉出室内,汇流成河,名孝妇河。相传祠建于后周,历代均曾重修,现存主要建筑多明清风格。祠院面积约3600平方米。有舒同题“颜文姜祠”金字匾额。门前立石狮2座。正殿高约18米,面阔、进深各3间,殿顶梁架与一般古建筑手法不同,或称无梁殿。
- 四世宫保坊
-
在桓台县城南门外。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建。砖石结构,面阔9.2米,进深3.32米,高15米。顶覆绿瓦,下筑拱形门洞。额书“四世宫保”四字,传为书画家董其昌题。明代新城(今桓台)人王麟、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祖孙四世,居官显赫,政绩颇著。坊为王氏后人所建。拱门洞两面共有石狮子8座,其中4座抱绣球回首,4座抱幼狮回首,雕镂精细。
- 忠勤祠
-
在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原名祠堂村)北首。系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的家祠。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户部左侍郎王之垣为追念其父王重光(太仆寺少卿)而建。祠坐北面南,纵长80米,横宽50米。由正厅和两侧配房组成。正厅面阔5间,进深3间,砖木结构。四壁嵌碑碣题刻799方。除集王羲之、钟繇、欧阳询等历代名家书法外,多为当时名流撰刻。
- 小庞遗址
- 在桓台县。
- 皇始庵遗址
- 在桓台县。
- 王家祠堂
- 在桓台县。
- 马踏湖风景游览区
- 在桓台县起风镇。
- 会城遗址
- 在桓台县起风镇。
- 鲁连井
- 在桓台县起风镇。
- 起风阁遗址
- 在桓台县起风镇。
- 五贤祠
- 在桓台县华沟。
- 徐夜书屋
- 在桓台县起风镇华沟。
- 狄城遗址
- 在高青县高城镇。
- 滚龙桥
- 在高青县高城镇。
- 临济古城遗址
- 在高青县黑里寨镇。
- 魏胥家古庙
- 在高青县黑里寨镇。
- 胡哈喇墓
- 在高青县。
- 文昌阁
- 在高青县青城镇。
- 沂源猿人化石遗址
-
在沂源县土门乡骑子鞍山东南麓一处石灰岸裂隙中,内有红色土状堆积,面积约200平方米。1981年9月发现,获得一批猿人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眉骨的粗状程度和牙齿的原始性质与北京猿人近似。其时代属于更新世中期,距今20-40万年。沂源猿人的发现,在山东尚属首次,填补了我国猿人地理分布的空白,对了解“北京猿人”、安徽“和县猿人”与东北古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鲁山
- 在沂源县。
- 下崖洞
- 在沂源县。
- 荆山银杏
- 在沂源县南麻镇。
- 姑子坪商周村落遗址
- 在沂源县南麻镇。
- 楼真观遗址
- 在沂源县安平村。
- 东安郡古城遗址
- 在沂源县东里镇。
- 莒鲁会盟处
-
在沂源县东里镇院峪村古莱山。又闵子骞避召隐居于此。建有闵仲祠,现存洗墨池、曝书台遗址。
- 狗跑泉及碑
- 在沂源县沟泉。
- 织女洞
- 在沂源县燕崖乡。
- 上崖洞遗址
- 在沂源县。
- 元神清宫遗址
- 在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