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貌(4)
上海街头从前的游民(1956年)
解放前上海街头的游民。
解放前上海街头的游民。
解放后,人民政府决心把这些游民改造过来,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因此,上海市人民政府设立了“新人习艺场”、“妇女教养所”、“儿童教养院”等机构,对游民进行教育改造。六年来,上述机构收容的流浪人和娼妓共68,390人,其中已有51,361人教育完毕,获得职业,其余的人还在教养中。新人习艺场收容的游民不但能学习技能,还有丰富的文娱生活。
过去的流浪人沈和林(左起第一人)、宋梓庭(第二人)、刘寿雄(第四人)和高明珠(第五人)在新人习艺场里向老师傅王财来学习修汽车的技术。
流浪街头的姚远(左)在新人习艺场学习后,担任了助理机械技术员的职务,而且建立了美满的家庭。
王美英从小就没有父母,在旧社会里受尽凌辱和摧残,现在她不但恢复了健康,还学会了生产的技术。
13岁就开始流浪的赵宝喜(前排左起第二人),现在是新生棉纺厂的送纱工。
柯爱娟也曾陷身火坑,现在已成为上海益民食品公司第三厂的四级车工,并且和会计汤庆荣结了婚。星期天,她常和丈夫到公园里去游玩。
上海的码头工人(1956年)
做了几十年苦力的李傅新,在码头上看到张小弟当了货车司机,越发觉得年青人赶上了好时候。
在这里,再不用码头工人一包一包地背了。
一部分码头工人的新住宅。
图为他们1948年住的地方。
有了自己的阅览室。
在业余疗养所里。
码头工人张妙桃有了这样的家。
上海的人民游乐场(1956年)
今天的“上海人民游乐场”,其实就是当年的“大世界”。“大世界”包括一座4层楼的大厦和一个露天表演场,从开办到现在已经有整整40年历史。它的位置在过去的法租界,紧靠着一个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在过去,这一带的“繁华”景象是以如下的成份构成的:大大小小的旅馆、名目繁多的妓院、各色的霄夜店、浴室、按摩院、乃至燕子窠—鸦片馆。它们正如众星拱月,把“大世界”围在中心。因此,“大世界”就成了娼妓、流氓和小偷出没的场所。
这里的游客也有了显著的变化。以前,一般人有一种观众:规矩人最好不逛“大世界”。至于妇女,进去了还有被误认为娼妓的危险。现在,每天到人民游乐场来的有1万多游客,假日多到四五万人,都是正派的男女老少。
上海人民游乐场的一角。
“今天这儿又有好戏,你赶快来吧!”
请看“哈哈镜”里的“尊容”,真要笑痛你的肚子。
为什么这个人的嘴里有取之不尽的鸡蛋呢?
还可以在屋顶花园上散散步。
看杂技演员蔡少武飞车走壁,胆小的游客可真替他捏了一把汗。
木偶戏的后台。
扬剧名演员顾玉君(左)和丁曼华也在这里表演。
她们笑得多开心!
申新纺织厂的命运(1956年)
上海申新纺织厂在去年9月被批准公私合营后,所属申新9厂的职工立刻四处报喜。
上海申新纺织厂总管理处总经理荣毅仁(右)和公方代表鲍复研究合营计划。
申新六厂副厂长兼印染部工程师庞韦祥(中,资方代理人)在和车间主任、图案设计人员研究新花样。过去厂里只能印6种颜色,现在已增加到10种,花式套版也由最多4套增加到5套。
申新九厂厂长吴中一(中右,资方代表)、副厂长归素贞(中左、公方代表)和有关干部研究参加厂际竞赛的保证条件。
并入申新的原三明纺织厂资方吴本善(右)现任六厂劳动保护科科长。他正和工会劳保主任李秀月(中)研究粗纱车间的安全保护工作。
生产组长陈小妹(左)向原三明纺织厂的工人讲解新的操作方法。她们的看锭能力现已普遍从200多锭提高到450—450锭。
三十年岁月(1957年)
大华仪表厂经理兼总工程师丁佐成说:“六十岁不算老。我还要为社会主义工作几十年。”
过去2年中,厂里培养了200多名技工。
吴淞口外沉没的江亚轮(1957年)
解放前夕在吴淞口外沉没的江亚轮,经过打捞,焊接,现已重浮水面。
解放以前在上海吴淞口外爆炸沉没的江亚轮,在1959年已捞起修复,参加了长江上的运输。新生的江亚轮上有各种现代设备。
马铃薯播种机(1957年)
上海公私合营宏记铁工厂制造的马铃薯播种机每小时可播种10亩。
上海公共汽车公司(1957年)
上海公共汽车公司修配厂利用解放牌汽车底盘制成的第一批新型客车。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1957年)
上海百货公司妇女用品商店成立有1年了。它的货品近5千种,其中皮鞋有4百种,化妆日用品近1千种。每天平均接待顾客4万人,最高达到10万人。继这个商店之后,其他大城市也出现了一些专为妇女服务的商店。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
顾客最多的化妆日用品部。
时装部。
文史馆老人(1957年)
上海市文史馆是1953年成立的,现有280来位馆员。馆长是91岁的张元济先生,他是馆中四位前清翰林之一,又是戊戍政变的参与者。馆员中有文史、书画名家,也有棋艺、古琴高手,有科学家,也有佛经研究者。还有六、七十岁馆员是革命前辈,其中参加武昌起义的许崇灏先生和参加辛亥革命与讨袁之役的刘天囚先生。馆员的平均年龄是71岁。除了必要的会议,他们是不用到馆里来的。但老先生们平时总喜欢到馆里走走。
欣尝书法家沈尹默的近作。右起:法学家江庸、书法家沈尹默、画家姚虞琴、商笙伯。
馆员们的部分文稿。
围棋名手顾水如(左)和王幼宸在对奕。观棋者为刘天囚老先生。
翻译家李青崖每天要打弹子。
老画家们带来的新作品。
老化学家徐善祥经常读各国化学杂志。
漫画家丰子恺正在翻译日本石川琢木的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