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貌(5)

郭琳爽经理(1957年)

郭琳爽经理是全国最大商业资本家之一。1947年上海解放前夕,有的资本家离开了上海,永安公司几个经理留下来的就只有他一个。永安公司过去专营高级消费品,解放后官僚买办跑了,所以顾客也少了,生意很清淡,入不敷出。经过政府的扶助和全体职工的努力,永安公司终于维持下来。去年1月公私合营以后,公司的商品增加到34450种,销售比合营前增加了两倍,平均每天接待6万顾客,年底盈余50万。郭经理更满意的是私方人员都原职不动。

在郭琳爽家里作过客的外国朋友都羡慕他这个舒适的家庭。他喜欢种花、养鸡,还是粤剧的名票友。他有11个儿女,现在和他夫妇住在一起的是最小的两个。

郭琳爽在上海永安公司的经理室里工作了28年。

在北京全国政协委员会小组会上。

参加政协参观团访问西北时,在兰州附近黄河边准备登上羊皮筏。

星期天夫妇两人带着身边的两个孩子到教堂做礼拜。

移花接木,整理家园。

他也喜欢养鸡。

郭太太做的粤式菜点,很合丈夫的口味。

永安公司公私合营时,他(左)和职工一起演戏庆祝。

天伦之乐。

阿十(弹钢琴者)和阿十一都是高中学生。

怀念海外的九个儿女。

三代合影。

全家的爱好(1957年)

练武术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我国各地都有许多武术爱好者。78岁的佟忠义从小就爱好它,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练习,并且把这种爱好传给他的儿女。现在除了他的大儿媳外,他的16个儿孙全会武术,个个身体矫健。他的二女儿佟佩云还在1956年的射箭比赛中创造了30公尺准射的全国最高纪录。

伤科医师佟忠义,练武已有72年之久。

和小孙子较量武术。

每天早晨都带着全家大小练武。

长女和次女为参加全国射箭比赛作准备。

两个小孙女对练拳也很起劲。

长子和次子用长枪对打。

次子嘉禄练单刀。

教次女佩云练剑。

年已78岁,每天仍能行医。

诚实的人(1958年)

去年夏天,上海的三个摊贩在一堆以8元钱收购来的旧货中发现一只名贵的犀牛角杯。他们以1450多元把它卖出后,将所得价款全部归还了原主。事隔不久,上海旧货摊贩张德盛也从一位老人那里以5元5角代价买了一只深红色酒杯。这也是犀牛角杯,单按药材计算就值1300多元。诚实的张德盛把它卖出后,也将全部货款归还了原物主。

图为张德盛收购的犀牛角杯。

万里探亲(1958年)

老人李德山原来是上海码头工人,他的儿子李庆云(又名舒拉)1926年去苏联海参崴学习,后来又在那里担任“五一”工人俱乐部副主任。当时海参崴东方大学女学生谢尼娅也在俱乐部工作,两人发生了真挚的爱情。但在1933年,李德山因为从事革命工作被捕入狱,舒拉也不幸死了。从此,老人就断了儿子的音讯。

解放后,老人经过多方探寻,才知道儿子已在20年前死亡,后事是由一位苏联女友料理的。他在悲痛之余,一心要找到这位不知姓名的女郎。1957年春节终于找到她—在莫斯科矿业大学担任俄文系主任的谢尼娅。

从此以后,谢尼娅便陆续来信安慰老人,给他寄来酒、糖果和三个儿女的照片。在去年7月里的一封信上,谢尼娅说她决定趁假期到中国来看他。于是老人就望眼欲穿地等待这个悲喜交集的日子。

在短短相聚的半个月里,谢尼娅象孝顺的女儿一样照顾着老人的饮食起居,老人也从她的来临得到了莫大的安慰。白天,他们一起游览上海景色,晚上,他们一起娓娓谈天。当谢尼娅带留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上海时,她祝福92岁的老爸爸百年长寿,并且希望能到莫斯科去。

万里探亲的谢尼娅受到老爸爸邻居的欢迎。

上海市副市长刘季平接见谢尼娅和老爸爸。

父女情深。

绞接式高容量无轨电车(1958年)

上海电车修造厂制造的绞接式高容量无轨电车,行驶时二节车厢之间可通行,头部不断放出电磁波,遇到二公尺远的物体就会自动停车。

上海西郊公园里的白熊(1958年)

嬉戏—上海西郊公园里的白熊。

玻璃丝(1958年)

20年前,上海有一个中学生对玻璃纤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省吃俭用,勤学苦钻,8年后制出了初级玻璃纤维,但结果是受到国民党的敲诈,被迫流浪街头,替人修理自行车。解放后,他参加了创建一个小型玻璃纤维厂的工作,去年又试制成高级玻璃纤维。这个人就是上海新建斯美玻璃纤维厂的总工程师程伟民。

斯美玻璃纤维厂的总工程师程伟民(左)在指导工作操作。

制丝车间的机器设备都是我国自己设计制造的。

并线车间用改装的棉纺机把200根玻璃丝并成一股线。

产品:玻璃丝和玻璃带。

上海城隍庙(1958年)

上海的城隍庙是在十四世纪末叶开始建立的。当时上海是东南漕运大商港,庙宇受到各业行会的崇奉,规模日益宏敞。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旁边的豫园并为庙产。由于园林建筑独步江南,庙中香火更为鼎盛,并且出现了长驻庙会形式的商场。这样,城隍庙就成为上海人交易和游憩的中心。

庙内的玩具摊。琳琅满目。

吸引游客的九曲桥。

这片50年历史的店铺,很能满足爱好古玩的游客。

姑娘们可以在庙内买到各种首饰。

百翎路一带一片鸟语声。

张仁和鲜花店已有300多年历史。

棋迷群英会。

画像请进。

看了门口的广告,如果不进去看看真的动物,总是不过瘾。

不到“老松盛”吃几个酒酿圆子,就舍不得出城隍庙。

可以在这里得到意外的收获。

外滩变了(1958年)

一提起上海,谁都会很自然地想起外滩。外滩是上海的缩影,有人说它反映着上海的性格。我相信读者中间一定会有许多“老上海”,那么我想告诉他们:上海变了,外滩变了,上海的性格变了。

外滩一瞥。

解放前,黄浦江上停满了外国侵略者的兵舰。

国民党的装甲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

码头工人的生活在解放前(左上角)和解放后(下)真有天壌之别。

冒险家的乐园变成了“和平饭店”。

谁能想到这就是解放前满河污水、臭气四溢的苏州河呢。

外滩大马路,如今绿树成荫,鲜花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