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貌(7)

钢管新品种(1962年)

上海钢管厂经过工人们的苦心钻研,已生产了许多无缝钢管新品种。其中有管壁达十多个毫米的高压钢管。有象注射针头一般的钢管。图为:用高压钢管制造的大型化肥工业设备。

图为青年工人张金根和同伴们用“土”设备轧制成的直径只有1毫米的无缝钢管。

这是上海德明五金运动器具厂为航模运动员特制的压燃小发动机,精密度很高。它是上海生产的发动机中最小的一种。

两头蛇(1962年)

上海自然博物馆最近收到市郊金山县钱圩人民公社社员送来一条两头蛇。蛇的两个头部发育正常,两张嘴可以同时取食,两对眼睛视觉也正常。据有关科学工作者认为:这是一条胚胎发育不正常的赤练蛇,它的产生,是母体在受精后受到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病理的扰乱的缘故。

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故事片(1962年)

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正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这部影片通过一个流浪国外的魔术师陆幻奇重返祖国寻子访友的故事,生动地反映出上海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这是导演桑弧(右)和饰陆幻奇的演员陈强(中)、陆幻奇儿子的演员韩非,在研究怎样表演他们父子相见不相识的一场。

打捞沉船(1962年)

打捞工作船在浮筒边工作。

潜水员用水下电割刀割除沉船上的障碍物。

沉没二十五年的“公平号”出水。

解放前,被有钱人鄙视为“水鬼”的船民沈职四,现在成了打捞工程师。

在打捞工作船上,装备有潜水减压箱等安全保健设备,并有随船工作的医务人员。

由上海打捞工程局捞起的“江亚”轮,现已修复为新型客轮,航行在上海—武汉的长江航线上。

在一个玩具商店里(1962年)

上海最繁华的一条马路南京路上有一家专卖玩具的“儿童玩具商店”。虽然市上一般的百货商店都出售玩具,而这里的营业仍是很热闹,特别是到了假日。

“飞机是这样发动的!”

“好宝宝……”。

目不暇接。

搪瓷新产品(1962年)

上海益丰搪瓷厂有四十多年历史,是我国最早的搪瓷厂之一。解放后,它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仅1961年生产的品种有60多种,大至成套的卫生设备,小至匙、勺、杯、碟;既有适合农村需要的大宗产品,也有为少数民族特制的用品。

酒具。

著名画家王个簃(作画者)、唐云(左一)为上海益丰搪瓷厂设计花样。

盆和茶杯。

从15公分到40公分的一套平边盆。

随工人下乡(1962年)

下乡支援农业的工人们在轮船上。

老工人刘田宝向农民了解耕犁的效能。

公兴动力机厂的工人(中间二人)在金山县拖拉机站。

工人褚正达(左)在老朋友家里。

上海港的引水员(1962年)

黄浦江上汽笛声声,各种船只往来如梭,停靠在浦西码头的英国怡和公司“东韵”号轮船冉冉地升起了一面红白旗,这表示中国引水员已经登船,船就要起碇了。

负责引领“东韵”号出港的是上海港务局的引水员龚阿六,他是上海港务局新培养出来的优秀引水员之一。

龚阿六(左)引领英国商船出港。

码头工人和水手出身的引水员们。左起:龚阿六、汪月明、贲粉扣、张寿增。

柴油机的制造(1963年)

上海柴油机厂职工自己设计制造的柴油机体生产流水线。

柴油机装配线上。正在装配的是八十匹马力的柴油机。

工人使用我国制造的多头钻床加工柴油机机体。

上海炼油厂(1963年)

上海炼油厂在解放前是国民党官僚资本经营的中国石油公司的一个油库,也是帝国主义的美孚、德士古、亚细亚等石油公司的一个石油商品储存点。解放后,人民政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就在这个烂摊子上着手建设上海炼油厂。

巨轮满载原油驶往上海炼油厂。

大批新的技术力量成长起来,这是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吴顺祥(左)正设法提高柴油质量。

这个厂的产品供应了许多工、农、交通运输部门。

在支援农业的行列里(1963年)

上海吴治化工厂是我国自己制造设备的大型氮肥厂之一。国家从各方面抽调技术骨干来充实这个新企业的技术力量。

吴泾化工厂的造气车间。

第二期工程又开始了,助理技术员江兰娥和负责机器安装的老技工张顺生在研究工作。

合成氨车间。

利用石腊生产制皂原料(1963年)

我国开始利用石油工业的副产品石腊制皂原料—合成脂肪酸,这是上海制皂厂新建的合成脂肪酸车间精制工段。

轧制无缝钢管新品种

上海永鑫无缝钢管厂为适应生产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需要,最近轧制出一批技术要求较高的矩形、方形、椭圆形等各种无缝钢管。这是职工在检查一批将要出厂的矩形无缝钢管。

何克明和他的灯彩(1963年)

农历正月十五为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在节日前后张灯放花是我国古老的风俗。上海一位老艺人何克明和他的徒弟萧品章擅于扎制各种种飞禽走兽,由于注意解剖原理且能巧妙地配以花木假山,因而尤为精致逼真。

何克明(右)与徒弟萧品章。

前途无限(1963年)

去年,上海郊区的马桥人民公社又一次战胜自然灾害,在晚稻刚开镰收割时,边轻易不露口风的老农也说:这样的好收成,解放以来也是少有的。

国家兴建的电力网也为这一带的人民公社提供了廉价的动力。

拥有十五台拖拉机的拖拉机站。

公社化后新建的二十个电力排灌站之一。

张家生产队去年种的棉花,虽经三次台风和虫害严重侵袭,收成仍然不错。

公社的奶牛场生产的牛奶供应市场,也供应社员。

为了保证供应城市人民需要,雨天也收摘蔬菜。

马桥人民公社又一次战胜自然灾害,晚稻获得良好收成。

公社农具机械修配厂生产的电气灭虫灯。

俞塘大队妇女队长平品花。

1958年以来马桥人民公社新建的七个农民新村之一—俞塘新村。

国家在马桥新建的中心医院,设有内、外、小儿、妇、中医等科,拥有二十多张病床和X光室、手术室、分娩室等设务。

俞塘大队的几位业余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