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名胜古迹

跨地区:
淀山湖
在上海青浦区西,邻接江苏省。湖呈戎芦形,面积63平方公里,水深约2米。同黄浦江、吴淞江相通。水产丰富。古代曾是陆地,秦、汉时沉陷为湖。湖中原有淀山,湖名即源于此。淀山上有三姑祠、普光王寺、鳌峰塔等景物。南宋后,因在湖畔围田,湖面渐小,今淀山已在湖东2公里的陆地上。

上海市区:
大世界
在黄浦区西藏南路延安路口。大型综合性游乐场。1917年商人黄楚九筹资创办。建筑1.5万平方米。一至四楼均有小型剧场,演出各种戏剧、杂技魔术和电影等,可容观众2万余人。1932年为黄金荣收购。1954年为人民政府接管。

外滩
现泛指沿黄浦江的中山东一路、中山东二路及其附近地段。1845年该地段被辟为英租界,以后外国的洋行、银行等相继在此建立,至本世纪初,许多中外主要银行集中在此,使之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称。其中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建筑有;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汇丰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怡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带有英国早期哥德式风格的通商银行大楼(今长航局大楼),属法国巴洛克风格的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今市公安局交通处),近现代主义风格的沙逊大楼(今和平饭店北楼),带有中国风格的近现代派建筑中国银行大楼等。解放前,以今延安东路为界,北面属英租界,亦称“英租界外滩”,南面属法租界,称“法兰西外滩”,由于英、法租界市政建设不一,英租界外滩比较繁华,所以民间所称的外滩一般指原英租界外滩。

豫园*
在南市区旧城厢东北。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兴建,万历五年(1577年)后陆续扩充至70余亩。为江南名园之一。园主潘允端,上海人,曾任四川布政使。取名豫园,乃“豫悦老亲”之意(豫与愉同义)。明末园景荒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建。鸦片战争后,屡遭破坏,部分园址演变为商场,剩下东北部分建筑,为学校等单位使用。1956年起整修,恢复园景20余亩。东部玉玲珑石,相传是宋代花石纲遗物。点春堂位于东北角,是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时的指挥所。

点春堂
在豫园东北部。清道光初年糖业公所设此。为五间厅堂建筑,宏丽轩昂。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举行武装起义,攻克县城,在此设立公署,策议大事。咸丰五年小刀会因粮尽弹绝,突围出城。点春堂遭清兵破坏,同治年间(1862-1874)重修,后在此设立小学。

内园
在豫园内。原名东园。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始建,原属城隍庙。乾隆年间(1736-1795),钱业公所设此。内园面积2亩许,但山石池沼、厅堂室观、楼台亭轩俱全。

沉香阁
在南市区豫园西沉香阁路33号。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豫园主人潘允端督漕于淮上,见有沉香木雕观音像浮于河面,认为天赐,携至豫园建阁供奉。清嘉庆六年(1801年)移建于旧校场西,并次第增建前殿、大雄宝殿、禅堂,改名慈云禅院。因沉香阁中观音为佛寺独有,雕像屈一足,一手置膝上,作凝思状。为国内最大的尼姑庵之一。

三山会馆
在南市区半淞园路。是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南市总部旧址。是年3月21日,起义分7个区进行。23日在三山会馆举行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南市总部成立大会,起义总指挥周恩来曾前往视察慰问。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三山会馆受到围攻,大部分纠察队员奋勇抵抗,壮烈牺牲。会馆建筑华丽,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为福建旅沪水果商人的同业行会组织。

书隐楼
在南市区天灯弄77号。传为清乾隆时(1736-1795)江西学政沈禄建,后为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其后裔居住至今。东部有门楼、轿厅、大厅,西部为内宅,前后为二进厅楼,中间为院子,两面有侧楼。此建筑之特色为多砖雕、木雕,砖雕仪门、漏窗等雕镂山水人物。

徐光启故居
在南市区乔家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此诞生。大门原在太卿坊,九间楼前还有几进房屋,明末因火灾被毁,仅存后进9间,故名“九间楼”。徐光启一生俭朴,虽做了大官,亦不翻建新宅。他在这里曾从事科学试验和翻译西洋科学著作。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在卢湾区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1921年7月23日,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推派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刘仁静、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陈独秀指派包惠僧参加,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在此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因受法租界巡捕房暗探的干扰,代表们移至浙江嘉兴。最后一天(7月31日)会议在南湖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通过党纲和关于党的工作任务的决议,选举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在卢湾区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组织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中央机关设此。为培养青年干部学习外语,阅读外文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去国外学习,团中央在此创办“外国语学社”,教授俄、英、法文,教师有杨明斋夫妇、李汉俊、李达等。在此学习的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1921年1月后,他们又陆续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孙中山故居*
在卢湾区香山路7号。为一二层楼洋房。屋前有花园草坪,楼下是餐室、会客室,楼上是卧室和书房。孙中山于1918年迁入居住,并在此进行了很多重要革命活动,写了《实业计划》、《孙文学说》。1922年8月23日会见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瞿秋白、林伯渠,同年还与苏联特使越飞商谈,于次年1月26日发表《孙文越飞宣言》。1922年9月在花园草坪上召开会议,邀请共产党人参加,研究国民党改组方案。

邹韬奋故居
在卢湾区重庆南路万宜坊54号。系砖木结构三层楼房。是邹韬奋(1895-1944)的住所。

静安寺
在静安区南京西路。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创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始名静安寺。原在吴淞江北岸,因江潮泛滥,危及寺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早于上海建城。元、明以后,屡修屡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大雄宝殿,内有国内最大的玉佛,高3.87米,宽2.6米,重11吨。

宋庆龄故居
在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外观朴素的小楼房,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屋外有花园草坪。1948年宋庆龄迁入居住。楼下有书房、客厅、餐室,二楼有办公室、卧室等。建国后,宋庆龄虽常住北京,但来沪时仍在此居住。

徐家汇天主堂
在徐汇区漕溪北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罗马式教堂建筑,宏敞壮丽,名圣依纳爵堂。前有钟楼2座,高达50余米。在进深70米的大堂内有祭台19座,可容2500人,为上海最大的天主堂。

徐光启墓*
在徐汇区南丹路光启公园内。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上海人。明代科学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去世后葬于上海法华泾和肇嘉浜汇合处,以后子孙居此,地名遂称徐家汇。墓地于1957年修整,墓前有徐光启花岗石雕像。

龙华寺
在徐汇区龙华镇。据文献记载,是五代吴越王钱俶所造,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为空相寺,明代又恢复龙华寺之名。历代多次修葺,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毁,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有弥勒殿、金刚殿、大雄宝殿、三圣殿、钟鼓楼等,飞檐甍脊,庄严幽深,是一组完整的佛寺建筑群。寺前龙华塔相传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七级八面,高40.64米,砖木结构,各层均有飞檐曲栏,砖身和基础部分,均系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建造时的原物。


龙华塔

桂林公园·康健园
桂林公园在徐汇区桂林路1号,原址是黄金荣的家祠,1933年扩充为花园。占地60亩,有四教厅、船舫、凌云亭、观音阁、伫月亭等,并购来苏州木渎严家花园的湖石、立峰,如石公石婆等。1949年上海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康健园在康健路。原是1937年创设的康健农场,1948年改建为私人营业性的园苑,以跑驴等吸引游人。

黄母祠
在徐汇区龙吴路上海植物园内。此地原为上海县喜泰路黄母庙村。元代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去世后,乡人为之营葬并立祠。本祠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为一三间瓦房,前有门厅。

黄道婆墓
在徐汇区龙华乡东湾村。古称乌泥泾。元代江南种棉纺织技术较落后。农村妇女黄道婆(约1245-?)年青时流落海南岛,后向黎族人民学会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年老回到故乡,将技术传授给家乡农民,并改革弹棉、纺车等工具。不久松江府所属各县农户,从事纺织者日多,所产之布,驰名南北,有“衣被天下”之称。

邹容墓
在徐汇区华泾镇西。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1903年苏报案发生,被租界巡捕房拘捕,后死于狱中,年仅21岁。当时有义士刘三收其遗骸,葬于华泾镇刘宅旁的空地上。1924年,修墓立碑。1981年重建。墓区占地1亩余。墓后有章太炎所书“赠大将军巴县邹容墓”墓碑。东边石亭内矗立著一座高近3米的“赠大将军邹君墓表”石刻,由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丹书。

马桥古文化遗址
在闵行区马桥镇东俞塘村。1959年底发现,1960年开始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已发掘了2000余平方米。遗址有三层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上层为晚期几何印纹陶文化,属春秋战国年代。中层为早期印纹陶遗存,属商代。下层叠压著典型的良渚文化(见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主页),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遗址的发现,将上海一带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

宋庆龄墓*
在长宁区陵园路宋庆龄陵园内。建于1932年,面积195平方米。大理石墓廓在其父母之墓东侧。墓地前有广场,1984年增置宋庆龄汉白玉雕像一座。

玉佛寺
在普陀区江宁路安远路上。清光绪初,普陀山僧人慧根至缅甸迎回大小玉佛5尊,归国后途经上海,上海留下2尊并募款在江湾建寺。光绪八年(1882年)竣工。辛亥革命后,寺废。1918年在今址重建,1928年竣工。殿宇仿宋代体制,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三进殿院。玉佛楼供玉佛坐像,高1.9米,用整块白玉雕成,色泽晶莹,神态庄严。楼上并藏有清刻大藏经7000余卷。卧佛堂供玉雕释迦像,身长96厘米,为国内名刹。

真如寺
在普陀区真如镇。元延佑七年(1320年)建。现存正殿,面阔和进深均为3间。仍保留初建时原貌,大部分构件亦为元代之物。

宋教仁墓
在闸北区共和新路闸北公园内。宋教仁近代民主革命家。1913年3月被袁派人刺死于上海火车站。1914年建墓。1924年6月拓地百余亩建陵园,称宋公园。

鲁迅故居
在虹口区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1933年4月鲁迅迁居于此。是一幢红色砖墙三层单开间楼房。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等作品。提倡木刻版画,还编辑整理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6年10月19日上午5点25分鲁迅在此逝世。

鲁迅墓*
在虹口区鲁迅公园内。鲁迅1936年10月19日病逝,遗体葬在万国公墓。1956年迁至虹口公园。花岗石的墓台上矗立巨大的墓碑,镌刻毛泽东题词“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墓前有鲁迅铜像。

黄炎培故居
在浦东新区川沙镇南市街新川路口。

张闻天故居
在浦东新区施湾乡邓三村张家宅。

宝山区
陈化成纪念馆
在宝山区友谊路东临江公园原文庙大成殿内。陈化成(1776-1842),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总兵、提督。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在吴淞口严密设防。1842年6月16日,英国舰队进袭吴淞口,陈化成扼守西炮台,发炮还击,击沉击伤敌舰4艘。由于东炮台和宝山城的守军不战而溃,英军在多处登陆,致使陈化成腹背受敌,中弹英勇牺牲。

横沙岛
在宝山区东北部长江口,西南邻浦东新区,西邻长兴岛,北邻崇明岛。原属川沙县,1958年划归宝山县(今宝山区)。系长江泥沙冲积而成。因横亘长江口,故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始成沙洲,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围垦。呈三角形,面积49平方公里。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农业发达,淡水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亦著。

嘉定区
汇龙潭
在嘉定区嘉定镇南大街孔庙前。原为新渠、野奴泾、唐家浜、南北杨树浜,5条河道的交汇处。南面原有明天顺四年(1460年)堆叠的土山应奎山。万历十六年(1588年)凿潭后,土山四面环水,当地人称为“五龙抢珠”。沿潭筑石栏,望柱上端雕镂72只小石狮,姿态各不相同。

叶池
在嘉定区嘉定镇清河路。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围攻嘉定县城,进士侯峒曾、黄淳耀率领义勇军守城,作战十余日,城破,侯峒曾奔至家中后园叶池,与两子投水而死。1962年在叶池原址立碑纪念。

秋霞圃
在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明代园林。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尚书龚弘建于住宅旁。明末此园辗转易主,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建为城隍庙后园,成为官僚地主祭神、宴客、游乐之所。后又多次遭到破坏。园中池上草堂、四面厅、屏山堂、丛桂轩、舟而不游轩等建筑,均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后所建。

孔庙
在嘉定区嘉定镇南大街。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初称文宣王庙。淳佑年间(1241-1252)改建,元、明、清多次扩建,为江南各县文庙建筑规模较大的一所。主要殿堂坊表均保存完好。

陶庵留碧
在嘉定区嘉定镇城中路原上海科技大学内。原西林庵旧址。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围攻嘉定城,进士侯峒曾、黄淳耀等组织义勇军守城。城破后,淳耀与弟渊耀奔往西林庵,写了“宏(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兄弟同时自缢,口喷鲜血于壁。淳耀字陶庵,故后世将此处称为“陶庵留碧”。西林庵早毁,1962年在废址上立碑。碑为吴玉章题“陶庵留碧”四字。

法华塔
在嘉定区嘉定镇练祁塘南岸。塔下为登龙桥和大街,踞旧城中心。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建造,俗名文笔峰,有祈求科举中式之意。方形七级,砖木结构,梯道以石级砌于砖身内。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清末又渐残缺,1919年修理时,改用水泥钢骨砌出平座栏杆。

古猗园
在嘉定区南翔镇。明嘉靖年间(1522-1566)镇人闵士籍所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园归叶锦,重葺并扩充,改名古猗园。1937年“八一三”抗战时,大部分园景毁于炮火。1959年重建,将原有27亩园基扩充至90亩,恢复部分旧景,并修复补阙亭。

南翔寺经幢
在古猗园内。原在南翔寺大雄宝殿前。两幢东西相峙。寺毁后长期弃于路旁,1959年移至古猗园,立于南厅和微声阁前。幢高8米许,各有20余级,幢身6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各级刻有莲瓣、卷云、力士、天王、狮子等。

南翔寺砖塔
在嘉定区南翔镇大街。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传说此地农民坌地得一石,常有两鹤飞来伫立石上,有僧人扬言是佛地仙迹,四出募化建寺。竣工后,两鹤向南飞翔而不复返,遂命名为南翔寺。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改名云翔寺。寺早毁,唯山门前东西相峙之双塔仍存。为仿木结构砖塔,七级八角形。根据塔的形制结构推断,塔系五代至北宋初年所建。

金山区
华严塔
在金山区松隐镇东北。又称松隐塔。元代创建松隐禅院,有寺僧书写《华严经》81卷,募款造塔。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兴工,经四年建成。砖木结构,七级方形,高约50米。

金山
在金山区南杭州湾口,西距金山嘴6.6公里。包括大小金山和浮山。大金山海拔103米,为上海地区小山中最高者,东西长1公里,宽0.3公里,面积0.3平方公里,小金山在大金山西北,面积0.1平方公里,海拔32米,浮山在大金山北,面积0.05平方公里,海拔30米,长300米,宽150米,状似乌龟。山上颇多古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和动物研究中心在小金山饲养百余猕猴,并辟自然保护区。

松江区
松江唐经幢*
在松江区中山东路小学内。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建。现存21级,高9.3米。幢身8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并有题记。其余各级,雕刻精致。全幢高大,形体美观。

西林塔
在松江区中山西路西塔弄。此塔砖木结构,七级八角,梯道以石级砌在砖身内,至今尚为完整。木构部分为明、清时重建。

颐园
在松江区秀野桥西、今上海市第四福利院内。始建于明。原为罗氏私家园林。此园保留明代原物和建筑较多。

清真寺
在松江区缸甏行。又称真教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修和扩建。主体部分仍为原来的结构。礼拜殿面阔3间,结构为明代厅堂形式,柱础月梁均有明代特征。为上海地区最早的一座清真寺。

兴圣教寺塔
在松江区东。即松江方塔。寺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北宋熙宁、元丰、元佑年间(1068-1094)造塔,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1975-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方塔形体优美,现周围辟为古典园林。

松江明刻照壁
在松江区东、原府城隍庙大门前。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庙在抗日战争时毁于炮火,今仅存照壁,与兴圣教寺塔近在咫尺,现划入方塔园中。昭壁面阔3间,中间高4.75米、阔6.10米的壁面上,为巨幅雕刻,以一怪兽为主体,鹿角、狮尾、牛蹄、成鳞,足踏元宝、如意、珊瑚、玉杯,旁有摇钱树、灵芝等,皆人间财宝。传说此兽贪婪无比,任何东西都要吞食,后来在海边看到旭日,妄想吞吃,结果淹死海中。

醉白池
在松江区西南。清顺治七年(1650年)工部主事顾大申建。园林布局以池水为主,环池三面皆曲廊亭榭,晴雨均可凭栏赏景。醉白池之名取于苏轼《醉白堂记》,谓宋代宰相韩琦慕唐诗人白居易晚年以饮酒咏诗为乐而筑醉白堂。顾大申擅绘画,善诗文,亦慕白居易之乐而以“醉白”为池、园名。嘉庆二年(1797年)改为育婴堂。建国后,恢复园林。1959年修复开放,并扩充面积至76亩。园内多樟、女贞、桂等古树。

护珠塔
在松江区天马山中峰。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建于圆智教寺后。砖木结构,七级八角,高18.82米。南宋淳佑五年(1245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遭火。以后又有人拆砖觅宝,底层砖身之西半角被拆去大半。今塔侧向东南,倾斜度约6°3',宛如斜塔,但历200余年,至今犹屹立于山上。

陈子龙墓
在松江区佘山镇广富林村。陈子龙(1608-1647),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崇祯进士。清兵南下,他在松江起兵抗清,事败,又结义兵,事泄被捕,在解送南京途中,投水自尽。

松郡九峰
在松江区西北平畴绿野间,屹立著一群小山丘,有“松郡九峰”之称。唐、宋时,九峰三泖,为江南名胜。元、明以后,九峰上有寺庙、亭台,山下有园林,罗列为十景。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
在松江区小昆山北荡湾村。夏氏松江人,父子均为南明抗清领导人物。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破南京后,夏允彝在松江起兵,失败投水自杀,年仅17岁。完淳自幼善诗赋,传世作有《南冠草》、《夏完淳集》等。1961年陈毅题写墓碑。

崇明区
唐一岑墓
在崇明区城桥镇东。16世纪中叶,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劫掠,长江口的崇明岛也受害甚烈。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犯县城,知县唐一岑率领军民御敌。不久倭寇又来夜袭,因有奸细开启城门,唐一岑仓座应战,在巷战中手刃数寇,而唐不幸战死。

金螯山
在崇明区城桥镇东2.5公里。清康熙七年(1668年)总兵张大治在东门外筑土山,叠成九峰。山上筑亭阁,植松柏桃柳,命名金鳌山,成为岛上胜景。

崇明森林公园
在崇明区崇明岛中部、东风农场旁。前身是东平林场,面积5362亩,森林占4200亩,半数为水杉,以及柳杉、香樟等。林中养鹿。另有竹林100亩,果园350亩。

奉贤区
柘林古文化遗址
在奉贤区。

古月城遗址
在奉贤区奉城镇。

古银杏树
在奉贤区金汇镇。

宋建石牌楼
在奉贤区东新市村。

明建迎恩桥
在奉贤区东新市村。

白虎庙
在奉贤区东新市村。

环龙桥
在奉贤区东新市村。

南汇区
上海野生动物园
在南汇区三灶乡东部,东距县城1公里。占地187万平方米。1994年底正式动工,1995年底开放。园内主要有食草动物放养区、凶猛动物放养区、火烈鸟区、水禽区、珍稀动物圈养区、百鸟园、蝴蝶园及科普宣传中心组成。此园融参观放养动物与旅游、娱乐、教育为一体。参观方式有车入式和步入式。

青浦区
曲水园
在青浦区青浦镇东北隅。临大盈浦。清乾隆十年(1745年)建。初名灵园,嘉庆三年(1798年)取王羲之《兰亭集序》曲水流觞改今名。园中有36景。为上海市现存五大古典名园之一。

放生桥
在青浦区朱家角镇东。跨于漕港上,是上海地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全长70.8米,宽5.8米,五孔联拱。元代建慈门寺于漕港南岸,明隆庆五年(1571年),寺僧性潮募款造桥,并规定桥下里许只能放生鱼鳖,不能撒网捕鱼,故名放生桥。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桥圮,寺僧又募银1.1万两重建。

泖塔
在清浦区沈巷镇西南泖口,屹立在柳河中的小洲上。古为泖湖中心,唐、宋时为江南水乡胜景,泛舟游湖者甚多。明代以后,淤涨成田。唐乾符年间(874-879)有僧人如海在湖中心筑2亩许之台基建泖塔于上,并凿井建亭,名澄照塔院。泖塔砖木结构,五层方形,造型工整简明、具有唐代风格。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
在青浦区重固镇西。1962年发现,1979年及1982-1984年进行发掘。是4000余年前人工堆成的一个带椭圆形的土台,高7.5米,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土台东部已发现31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见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主页)的墓葬,出土大量玉器,有琮、璧、璜、斧、钺、环等,都是礼器、祭器和饰物。还有石器、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有的墓中有双手反缚状的殉葬者的骨骼。北部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墓葬18座,叠在上面的有战国墓4座、西汉墓96座,考古学家称之为“上海的金字塔”。

崧泽古文化遗址
在青浦区崧泽村。1958年发现。1960-1961年、1974-1976年进行发掘。有三层文化遗存,上层是晚期几何纹陶文化,时代相当于西周。中层是新石器时代墓葬群,因在太湖流域同类文化中,是一处典型遗存,故被称为“崧泽文化”。下层为马家浜文化,属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是上海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距今600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