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名胜古迹

大同市

九龙壁
在大同市城区东街。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照壁。崇祯末年,府邸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存。壁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下部为须弥座,束腰部位雕刻狮、虎、象、狻猊、麒麟、飞马等动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中部壁面为9条巨龙翻腾于波涛汹涌的云海之中。全壁用黄、绿、赭、紫、蓝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五彩斑斓。前有倒影池,壁龙映于水中,宛然如生。

善化寺*
在大同市城区南部。俗称南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辽保大二年(1122年)毁于兵火。金初住持圆满大师重修,凡15年始成。明代又予修缮,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称今名。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建筑。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西侧为金贞元二年(1154年)所建普贤阁,东侧为文殊阁遗址。整个寺院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全国辽金寺院中布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寺内还保存有辽金塑像30余尊,其中以金塑为佳。

善化寺三圣殿
在善化寺内。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结构上糅合宋辽建筑特点而独具风格,可谓金初代表性木构建筑。金代斜拱盛行,硕大华丽者以此为最。殿内用四根金柱支撑梁架屋顶,是辽金减柱、移柱法的突出实例。佛坛上塑华严三圣(中释迦、左文殊、右普贤),金代原作,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装,金塑风格犹存。殿内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石碑,是南宋使金通问副使朱弁所撰。金羁朱氏于此寺达14年之久,目睹寺院重修经过而为之记,故不仅文采飞扬,且记载翔实可信。

善化寺普贤阁
在善化寺西侧。为重檐歇山顶楼阁。细部结构许多处与辽清宁二年(1056年)所建应县木塔相似。

善化寺大雄宝殿
在善化寺内后部。始建于辽,金天会、皇统年间重修。殿内正中佛坛上有泥塑金身如来5尊,端坐于莲台之上;两侧二十四诸天神情各异,无一雷同。

华严寺*
在大同市西部。殿宇嵯峨,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始建于辽,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亦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10卷,故云中(即云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带)特建华严禅寺。因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

上寺

现上下二寺虽连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下寺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

华严寺大雄宝殿
在华严寺内西北隅。始建于辽,保大之乱(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面积1559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的高台基上,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檐高9.5米,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殿内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柱12根,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礼佛活动。殿内有五方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四周壁画为清代作品,金碧辉煌,为国内所罕见。顶部天花板彩画共973块,大部为清代制作。殿内还有一座2.5米高的木构楼阁模型,是仿制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乾楼而作。

华严寺壁画
在华严寺大雄宝殿内。画面高达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一座殿内有如此鸿篇巨制,为全国所少有。内容为释迦牟尼传记、说法图“七地九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罗汉图及千手千眼观音等。色彩艳丽,保存完好。

大雄宝殿内的神光赶达摩壁画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在华严寺内。为存放藏经的殿堂,故名。辽重熙七年(1038年)建,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宽阔的佛坛上布列辽代塑像31尊,技法娴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楼式壁藏,为国内仅见之辽代小木作,堪称艺术珍品。

现为下寺主殿,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年),长25.65米,宽18.46米,东向。

辽塑菩萨像,共31尊。

华严寺壁藏
在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壁藏为双层檐楼阁式,故名重楼式壁藏,俗称藏经柜。共38间,后窗上起天宫楼阁5间。壁藏斗拱共17种,形制繁复。勾栏的束腰华版雕有镂空几何形图案37种,玲珑剔透,是国内罕见的辽代小木作。内存明清藏经1700余函,计1.8万多册,完好无损。

天宫楼阁

华严寺辽塑
在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宽阔的佛坛中央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并列,其余弟子、菩萨、供养童子环侍佛的两侧,分为3组,坐立相间,井然有序。四角各立护法金刚一尊,气宇轩昂。

观音堂
在大同市西郊8公里的佛字湾附近。堂建于山坡,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创建于辽重熙年间(1032-1055)。清初毁于兵火,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正殿内保存石雕像16尊,均为辽代遗物。菩萨娴静,明王勇猛,其中观音像高5米余,神态端庄秀丽,彩饰贴金完好无缺,甚为珍贵。

云冈石窟*
在大同市西16公里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1万余尊,是我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始凿于北魏和平元年(460年),大部完成于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壮观景象,前所未有。后世曾多次修缮,并增建佛寺,尤以辽金两代规模最大。在我国三大石窟中,此窟以石雕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采见称。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菩萨、力士和飞天等形象生动活泼。

云冈昙曜五窟
在云冈石窟群中部。编号16-20窟。为北魏文成帝时高僧昙曜主持开凿,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大的窟群。第16窟正中为释迦佛,姿态英俊。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足弥勒像。第18窟正中立释迦像,身披千佛袈裟。第19窟主像为释迦坐像,高16.7米,是云冈石窟第二大像,其东西耳洞内亦雕高8米之像。第20窟露天大佛结跏趺坐,为云冈石刻的象征。

云冈露天大佛
在云冈石窟中部西隅。编号第20窟。窟前立壁在辽代前塌毁,造像露天。主像为释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质坚硬,保存完好,面形丰圆,神情肃穆。为云冈石窟中的代表作品。

大石佛,(北魏)天安元年(664年)云冈石窟第20窟。

云冈第五、第六窟
在云冈石窟中部。两窟毗连成一组双窟,窟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所建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5窟内中央坐佛高17米,为众佛之最,外貌经唐代泥塑重装。第6窟内,中央雕方形两层塔柱,高16米,下层四面雕有佛像,此窟规模宏伟,雕饰瑰丽,为云冈艺术之精华。

云冈五华洞
在云冈石窟中部。编号9-13窟。第9、10两窟是一组,平面方形,分前后室。第11-13窟是一组。第12窟前室北壁和东壁雕三开间仿木构殿宇和屋形龛,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箜篌、笛、鼓等乐器,是研究我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正中雕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右臂下雕四臂托臂力士,颇为奇特。五华洞雕像艺术造型丰富多采,为研究艺术、历史、书法、音乐、建筑等的形象资料。

绘彩伎乐手持琵琶

云冈东部窟群
在云冈石窟东隅。编号1-4窟。第3窟原为大型塔洞设计,因规模极大,北魏一代未能完成。后室正面两侧雕有一佛二菩萨,面形丰满,风格和雕刻手法是初唐作品。第4窟风蚀严重。

云冈西部窟群
在云冈石窟西隅。编号21-53窟及一些未编号的洞窟。此石窟群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迁都洛阳后的作品。其中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龛楣、帐幔等雕饰造型已淅趋繁缛,佛像造型多为瘦骨清相。

禅房寺砖塔
在大同市西南30公里处丈人峰顶上。为禅房寺的一部分。塔为六角七级,实心砖石结构。此塔造型美观,塔形结构及雕刻风格都具辽代风格。

大同县
吉家庄新石器遗址
在大同县西南吉家庄。

冈上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大同县西南冈上。

唐定襄故城遗址
在大同县西南吉家庄乡。

白登台
在大同县西北周士庄镇。

关家坟
在大同县西北周士庄镇。

北魏墓群
在大同县西党留庄乡。

大同火山群
在大同县西坪北7公里在高庄。

慈禧太后西逃驻跸处
在大同县西坪北15公里聚乐堡。

元宰相康里脱脱墓
在大同县东南西册田乡。

清吏部尚书李殿林墓
在大同县东南西册田乡。

天镇县
慈云寺
在天镇县城内。相传始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辽开泰八年(1019年)曾大修,明宣德五年(1430年)重修改今名。全寺长140余米,规模宏敞,布局严谨,曾被誉为“关北巨刹”。毗卢殿为明代所建,宽23.5米,深11米,高15米,气势雄伟,殿内木制壁藏楼阁,雕刻精细,藏经移存于大同华严寺。山门内有钟鼓二楼分列东西,元代所建,楼内铁钟铸于明宣德七年。现存建筑多为明代遗物。明清时寺内有大戒坛,山西、河北等地的僧侣,多来此习经受戒。

盘山寺
在天镇县城关镇。

边城第一泉
在天镇县城关镇。

玉皇阁
在天镇县北27公里新平堡。

长城
在天镇县北新平堡镇内。

马市口与鞑靼互市旧地
天镇县新平堡镇内。

景家寺
在天镇县西南贾家屯乡。

云峰寺
在天镇县西南贾家屯乡塔儿村。

灵丘县
觉山寺
在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山麓。溏河逶迤于寺前,悬钟山屏障于寺后,寺周群峰环抱,寺内古柏参天,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辽代重修,僧侣数百,盛极一时,后寺庙废毁,仅存宝塔一座。现存殿宇、禅房皆是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十五年重建。塔八角十三级,逐层可以攀登。此塔于辽大安六年(1090年)重修,后经元、明多次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

平型关战斗遗址*
在灵丘县城关镇西南28公里关沟村。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此伏击侵华日军坂垣师团21旅团,歼敌3000余,是为“平型关大捷”。

唐代曲迥寺石像冢
在灵丘县西南三楼乡。

战国赵武灵王墓
在灵丘县城关镇。

大云寺遗址
在灵丘县城关镇内。

后北城遗址
在灵丘县城关镇内。

萧太后城
在灵丘县西东河南镇。

觉山寺
在灵丘县东觉山村。

北魏御射碑
在灵丘县城关会村。

白求恩创办的特种外科医院旧址
在灵丘县南下关乡杨庄。

阳高县
云林寺
在阳高县城内西隅。现存主要建筑大雄宝殿,为明代所建。殿内泥塑三世佛、弟子、胁侍菩萨和十八罗汉像,也是明代作品。两壁壁画完好,内容为佛传故事。

旧石器遗址*
在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

古城堡汉墓群
在阳高县古城镇。

故城遗址
在阳高县古城村。

胡神庙
在阳高县罗文皂镇许家园村。

白登故城遗址
在阳高县大白登镇。

左云县
古城汉墓群
在左云县城。

明代堡城
在左云县东北20公里威鲁堡和城关镇北11公里三屯村。

广灵县
壶山水神堂
在广灵县城南里许壶山上。为大士庵与丰水神祠的合称。平地一山,崖石兀峙。丰水源泉环山涌出,汇成池塘,壶河水至此与丰水汇合,形成巨潭,广百余亩。夏秋碧光闪闪,寒冬雾气朦胧,古柏苍翠,杨柳夹岸,壶山如同孤岛。寺庙建于山巅。可登临远眺。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遗物。殿堂雕刻细腻,钟楼结构玲珑。庙内东南隅矗立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塔一座,高约20米。寺内古井,直通山下泉源。

汉墓群
在广灵县东北10公里蕉山乡洗马庄。

稻地古城
在广灵县城关镇内。

寡妇城
在广灵县城关镇。

莎泉
在广灵县城关镇西16公里莎泉村。

元代侍郎庞清故里
在广灵县城关镇东北10公里洗马庄。

袁表故里
在广灵县城关镇东南5公里留老山北麓。

平舒故城遗址
广灵县城关

六郎城
在广灵县西南香炉台乡。

圣佛寺
在广灵县东南宜兴乡。

圣泉寺
在广灵县东南宜兴乡。

长城遗址
在广灵县东及东南部的邵家庄乡和宜兴乡境内。

浑源县
永安寺
在浑源县城内。始建于金代。后遭火毁,元初本县人高定主持重建,现存山门、中殿、正殿及东西厢房。正殿保留有元代建筑。其余建筑均为后代增建。正殿名传法正宗殿,实为大雄宝殿。殿长24米,深15米,庑殿顶,黄琉璃瓦,堆花脊饰,色彩纯正,为明代所制。殿后壁和两面山墙上均有壁画,正中为观音菩萨,两旁为十大明王,技法熟练,色泽鲜丽,至今保存完好,是明代绘画中的佳品。

圆觉寺砖塔
在浑源县城内。寺宇毁坏,古塔独存。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明成化年间 (1465-1487) 修葺。平面八角形,高9层。砖刻的门窗均仿木结构式样。塔基高约4米,四周满嵌砖刻浮雕,歌舞伎乐人物生动婀娜多姿,武士勇猛有力,狮兽等形象逼真,是砖雕中的精品。塔第一层南面有门可入。塔刹顶端有一铁制候鸟,可随风旋转。

恒山#
主峰在浑源县城南。相传4000年前舜帝巡狩四方,至此见山势雄伟,遂封为北岳。在山西省东北部,西衡雁门关,东跨河北省,连绵数百里。主峰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7米。分东西两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双峰对峙,浑水中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天险。翠屏山上怪石争奇,古树参天,苍松翠柏之间散布楼台殿宇。古有十八胜景,今尚存朝殿、会仙府、九天宫、悬空寺等十多处。另有琴棋台、出云洞、紫芝峪等自然景区。

悬空寺*
在浑源县城南5公里。建在恒山下金龙口西崖峭壁上。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6世纪),全寺有殿宇楼阁40间,陡崖上凿洞穴插悬梁为基,楼阁之间有栈道相通。登楼俯视,如临深渊。悬空寺地势窄险,面对恒山,背倚翠屏。寺背西面东,院内南北各有危楼对峙,既是碑亭,又是门楼。下砌砖壁,上筑楼阁。寺内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像80余尊,古人题咏镌刻于壁间。

麻庄汉墓群
在浑源县西北下韩村乡麻庄。

清代栗毓美墓
在浑源县城关镇。

北岳行宫
在浑源县城关镇。

文庙夫子碑
在浑源县城关镇。

温泉宫
在浑源县城关镇东南39公里汤头村。

三清殿
在浑源县中部东坊城乡境内。

新石器文化遗址
在浑源县荆庄乡。

元代刘祁故居“归替堂”遗址
在浑源县荆庄乡。

清代永安桥
在浑源县西北西留村乡。

高山寨
在浑源县西留村乡。

毕村汉墓群
在浑源县北榆林乡毕村。

兴国寺
在浑源县西北南水头乡。

云岩寺
在浑源县西北南水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