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乃东区 名胜古迹 人物、典故 地方特产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绛曲坚赞充立乃东宗。藏语中“乃”是鼻子,“东”是前边的意思。因县东侧有一山,形似大象的鼻子而得名。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隶噶厦地方政府。1951年,隶洛喀基巧(藏南总管)。1955年属山南办事处。1959年撤销格桑、颇章、乃东3宗置乃东县,属山南专区。1970年属山南地区。2016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山南地区和乃东县,设立地级山南市,山南市设立乃东区,以原乃东县的行政区域为乃东区的行政区域。 邮编:856100 区号:0893 貢布日神山 雅拉香布雪山 西藏第一座宫殿建筑—雍布拉康远眺 选举自己的当家人(1963年) 乃东县昌珠乡人民举行基层选举。图为巴桑卓玛(右)满怀激动,投下了庄严的一票。 昌珠乡的选民喜看选民榜。 第一次领到选民证。 给毛主席像和当选的人民代表献上“哈达”,表示敬意。 跳起藏族舞“锅庄”,欢庆普选工作胜利结束。 打碎农奴制枷锁以后(1964年) 西藏乃东县凯松乡,过去是大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的庄园。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3年这里的农业生产获得了民主改革后的第五次丰收。这是凯松乡丰收景象。 民主改革以前,凯松庄园的绝大多数农奴,不仅没有耕牛,连最起码的农具也没有。现在,全乡农民不仅有了八十多头耕牛,还普遍采用了新式步犁。这是互助组组员、翻身农奴策仁正在套牛准备耕地。 农奴翻了身,山河也增色。今日凯松乡的田园风光。 过去靠乞讨活命的仲多,民主改革后在凯松乡安了家。由于她热爱新社会、积极参加劳动,不仅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还被选为第五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副组长。图为仲多在扬场。 尼玛茨仁从八岁开始给封建领主当奴隶。民主改革时,他领导全乡农民坚决为推翻封建农奴制度而斗争。现在他是凯松乡的党支部书记。 凯松乡的农民在政治上也翻了身,当家作主。他们在1962年选举了人民代表,成立了乡人民委员会。乡人民委员会的委员,都是从前的农奴和奴隶。图为乡人民委员会在开会。 过去农奴和奴隶的子弟,现在成了凯松乡的第一代读书人。这是小学生巴珠和索兰多杰。 藏族人民的好干部(1964年) 西藏乃东县昌珠区区长登巴降村(右)和群众促膝谈心。 登巴村降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工作。这是他在桑珠德庆乡的党支部会上,向党员讲解党的政策。 登巴降村深入田间,和农民共同研究耕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