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貌(1)

让天津不再受洪水的威胁(1953年)

独流减河进洪闸。

进洪闸工地的另一角,工人们正砌石块以护堤岸。

在独流减河的右侧,为了控制着子牙河和南运河水量,修建了一座节制闸,并在它旁边修了一座船闸,以维持南运河的航运。

独流减河,西起进洪闸,东达渤海,长四十多公里,上游宽四百公尺,下游一千零二十公尺,这条人造的河流现已大部分完工。

为了保证汛前完成任务,工人们紧张地进行工作。

天津市慰问团,代表二百四十万市民,到独流减河工地,慰问辛勤劳动的八万民工。

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1953年)

解放前,这里原是有名的赌场—回力球场,现已改建为天津市第一工人文化宫。

下工以后,许多工人到文化宫来参加各项文娱活动,朋友们在这里会面了。

文化宫组织的工人业余管弦乐队,有队员38人。

在阅览室里。

文化宫定期举办专门技术讲座帮助各厂职工学习生产技术。

天津国棉五厂业余评剧队在文化宫剧场演出“小二黑结婚”,很受观众欢迎。

在游艺室里。

天津市近代化的自来水设备(1953年)

在新建的混凝池中圆形的混合井利用水力将净水药剂与水混合。

在新建的快滤池控制室里有16个滤水池,这里的操作台上集中了各种闸门开关,只要一个人就能管理全部操作。

天津市近代化自来水设备工程的设计者、自来水公司的总工程师、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刘弗祺(左第二人)正向工程师们和操作人员讲解操作台的性能。

快滤池控制室里的流量指示器自动记录着总的出水量。

在化验室里用物理检验、化学检验、细菌检验等方法检验水质。

开港后的塘沽新港(1954年)

装卸工人展开了“快装快卸”运动,大提高了装卸效率。起重20吨的“铁道汽力起重机”正从船上卸下五金货物。

起重船“泰山一号”正从商船上卸下汽车。

“船边装车”,将货物直接由船上卸到火车箱里,可以降低运输成本,缩短卸货时间。

塘沽新港是我国第一座巨大的人工商港。现在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可以停泊载重万吨的轮船。

挖泥船在不停地工作。今后,这座港口将一面使用,一面继续建设。

商船开进了新港的船闸,正准备沿着海河开往天津。

轮船进出港口,都由我国引水员引导。这是引水员施良正将商船引出港去。

天津职工业余学校(1954年)

1954年全市职工业余学已从1949年的20所发展到289所,参加学习的职工已达到19万5千多人。这些职工业余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提高文化为主的职工业余学校,相当于普通的小学或初中;另一类是以提高技术为主的职工业余技术学校,在这种学校里,根据各厂矿的生产需要,设冶炼、机工、电气、建筑等班。

天津市第五区第一工人业余学校预备班的学员在上课。学员中有20岁左右的青年,也有40、50岁的老工人。

天津市第十工人业余中学的校舍。每天晚上在这里上课的有350多名工人。

纺织工人张同荣已在厂里的职工业余学校中读到高小一年级,并且能够看报了。她自己还订了一份报纸。

国营天津第一棉纺厂工人李连才和他的儿子文生。每逢星期一、三、五,当文生从职工子弟小学放学出来的时候,总会碰见到职工业余学校来上课的父亲。

天津市工人业余机械工业学校的学员们在复习制图课。在这个学校学习的有来自14个工厂的工人。

全国劳动模范、国营天津第一棉纺厂织布工人王富臣(右)和他的同班同学郝金华在做算术习题。

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职工业余技术学校化学教师段茂瀚(厂里的副总工程师)给学员讲解净水程序中的凝结作用。

为使文化课与技术课紧密地配合,天津钢厂职工业余技术学校的文化课教师常到车间里了解生产情况。

国营天津第五棉纺织厂电气工人于书印,在天津市工人业余电气工业学校里学习了仪表的构造原理后,修好了6个不同类型的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