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名胜古迹

昭通市

昭阳区
孟孝琚碑
在市区文渊街原文庙的汉碑亭内。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城南白泥井出土。碑身由两块石板嵌接而成,上截至今未发现。下截高1.32米,宽0.96米。每行残存21字,有15行,约250余字。隶书。据考证为东汉永寿三年(157年)所立。碑文记述孟孝琚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广宗,是昭通的“南中大姓”。12岁随父至武阳(在今四川境)学韩诗、孝经,博览群书;改名孟旋,字孝琚。未婚而死。其父下属刻此碑送回家乡昭通,以慰死者父亲。碑的形体、文辞、书法都是东汉时期盛行的格式和风尚,其书法笔意圆劲浑朴,字画遒劲,被誉为“稀世之宝”。

霍承嗣墓壁画
在市区原文庙内。1963年在县城东北10公里的后海子中寨出土。墓室由长条砂石叠砌而成,平面为边长3米的正方形,顶部呈覆斗状,高2.2米。室内四壁彩绘题材丰富的壁画,其中有墓主人、侍从、家丁、部曲、中闾侯、金女、玉女等人物70余个,风格古朴粗犷,形象生动。其右上方有墨书铭记,说明此墓建于东晋太元十年至十九年(385-394)间。墓主人曾官建宁三郡太守,南夷校尉,交宁二州刺史,封成都县侯。

大龙洞
在北闸镇。由溶洞及寺组成。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一进二院,山门后有木构戏台,后院由正殿、两庑组成,正殿单檐硬山顶,左右有耳房,由明间直达殿后龙泉石洞。全寺占地约6500平方米。四周松柏参天,绿荫浓布。

永善县

黄华乡米贴村:有重400公斤的黑褐色扁圆形大陨石。

绥江县
镇雄县

母享镇:仙人洞

芒部镇: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刻“古芒部”大字摩崖。

雨河镇茶卓村:有一棵古杉树,号称“大树将军”。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立碑保护。

亨地乡:“十八罗汉撞金钟”等景观。

坡头彝族苗族白族乡白车村:明石暗礁渡口。地处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三省”之称。

大关县
岔河东汉崖墓

灵官岩摩崖

云台山古道

黄葛铁索桥

盐津县
袁滋题记摩崖
在盐津县城西南20公里的豆沙关崖壁上。因山路陡峭,隔河对岸崖石壁立,远观俨然一石门,古时因称石门关。唐贞元十年(794年),袁滋奉命出使南诏,册异牟寻为南诏王,途经石门时,为纪其行,作摩崖题记。全文8行,共122字,首尾可读,楷书,末尾“袁滋题”三字为篆书。摩崖题记是唐王朝与南诏改善关系,重新和好的重要标记。它补充了文献记录的不足,是南诏史研究中的重要实物资料。

巧家县
仙人洞

彪水岩

大龙潭

彝良县
罗炳辉故居
在彝良县西约5公里的阿都乡偏坡寨。有土木结构草房3间,坐北向南,面积约100平方米。此房为罗炳辉祖父罗风鏊(1769-1845)所建,罗炳辉17岁前在此居住。罗炳辉(1879-1946),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

威信县
扎西会议会址
在威信县扎西镇。原为江西会馆。有大殿及左侧两层楼房,两屋呈直角,均为当地常见的木结构建筑,殿前场地竖一旗杆。1935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进入扎西,总部设于殿内,并在侧楼上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奠定胜利的基础。1962年会馆被拆除,1975年在旧址上复原。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长征路居旧址,新建了扎西会议纪念馆和红军烈士纪念碑。

两合岩
在威信县南顺扎西河而下5公里处。扎岭山于此突然断裂,河水从中穿过,两岸岩壁对峙,高耸入云,远观无缝,故名“两合岩”。1935年2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经此。两合岩左侧另有一溶洞,洞长300米,宽100米,高80米,洞中钟乳石十分壮观。1982年在洞中又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观斗山石刻
在威信县东40公里高田乡新华汾山与罗汉山之间,山势雄伟壮观。观斗山庙原系道教古建筑群,1911-1949年顺山梁共建纵列9座殿宇,均以石材作柱梁、墙壁等构件。惜建筑大多已毁,仅存殿内诸多石刻造像。题材以道教造像为主,有佛、道、儒溶为一体的特点。63尊造像中最高的弥勒佛像高达5米。

水富县
东汉崖墓

鲁甸县
清建拖姑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