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普洱市

1950年置宁洱专区,专员公署驻宁洱县。1951年宁洱县更名普洱县,专区更名普洱专区。1955年专员公署迁驻思茅,改称思茅专区。1970年改思茅地区。3503年10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地区和县级思茅市,设立地级思茅市,思茅市新设翠云区。

3507年经国务院批准,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所属翠云区更名为思茅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邮编:664450
区号:0879

西盟县佤族服饰

澜沧县拉祜族(拉祜纳)服饰:斜襟大开衩长衫

孟连县傣族花布拼贴座垫


思茅—从废墟上再生(1959年)

云南南部的思茅城半世纪以前,原是个繁荣的城市,固定居民就有4万人,澜沧江和怒江两岸的茶叶、药材、食盐和布匹、皮毛在此集散,每年有几千头牦牛从西藏来驮“普洱茶”。鉴于这个地方的富庶,贪婪的法帝国主义者在1895年,根据不平等的“中法商务专条”把思茅辟为通商口岸,在那里设立了领事馆并建立了租界。

不幸从1900年开始,当地忽然发生鼠役,人口死亡三分之一。1912年以后,又蔓延了恶性疟疾,居民整村整村的死亡,国民党在当地仅有的一所医院不但不设法救治,而且遇有急病,医生还要轿子接送和鱼肉、鸦片接待,甚至乘机敲索药费,例如一颗奎宁丸要银币五角,打一针要四十元。老百姓出不起这笔费用,只好坐着等死。在解放时,全城四万人口只剩下一两千。田里杂草丛生,老虎白天跑到城里来觅食。

今天所见的思茅,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努力重建的结果。短短的几年来,思茅的变化是极大的。这里人口已增到二万余人,荒芜了的田地上,开始奔驰着拖拉机。去年成立了“东风”人民公社。

解放以前,思茅由于恶性疟疾,人口大部死亡,全城成了废墟。解放后,人民政府根除了疟疾,进行了市政建设,现在人口已增加到2万余。

思茅解放前的一条街道。

1956年6月完成的洗马河水库,它可以灌溉整个思茅的农田。

解放后,设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免费为群众治疗,同时展开群众性的防预工作。图为防治站在市外毒杀疟蛟幼虫。

没有一点工业的思茅,1956年建起了通用机械一厂,现有700工人,能制造车床、煤气机和榨油、碾米的机器。

春天的田野。

在解放前疟疾流行时长满了野草的田间。

近郊重建的三家村。

球场旁边。

芭樵阴里的彝族学生和汉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