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名胜古迹
丽水市
莲都区
- 万象山
- 在丽水市区西南隅。南宋参政何澹建万象楼于此,因名。元明清各朝都有建置,后因战乱,大部已毁,仅剩洞天楼一座。
- 南明山
- 在丽水市区南1.5公里。与丽水城隔瓯江相望。登山有石磴道可循。半山有峭壁,山上有巨石长10余丈,横架岩间如梁,称石梁。梁上遍缀名人题刻,梁下为印月池。池西胡献花岩、弥勒龛、石门和创建于宋代的仁寿寺。再上有高阳洞,洞壁多宋人题刻,其中有沈括、孙沔题刻和记载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和十六年当地两次水灾的长篇题刻。山顶云阁崖刻有传为葛洪书的“灵崇”两大字和传为米芾书“南明山”三大字。
- 南明山摩崖题记
- 在南明山麓。现存摩崖题记71处,主要分布于石梁、高阳洞、云阁崖等景点。下洞口附近刻有“沈括、王子京、黄颜、李之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等字,这方题记是沈括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游南明山时所刻。云阁崖又名“千里亭”,为南明山最高处,上有石刻12处,其中“灵崇”二字,相传为东晋葛洪所书。
- 三岩寺
- 在丽水市区西北约1公里处。寺依三岩,因名。中岩有洞名白云,上有飞瀑倾泻,称雨崖,崖上题字为唐代李邕手迹,左岩有洞名清虚,窟如半月。右崖岩有洞名朝曦,后有暗泉流出,凿石为池,名丹泉。
- 东西岩
- 在丽水市区西北30公里处。两岩高约40米,峻而刻露,对峙兀立溪边,中有峡谷,名清风峡。
- 灵鹫寺石塔
- 丽水市城西万象山。1959年因兴建水利工程迁至云和县城郊前溪山,1980年运回丽水,安置于城西万象山。石塔共4座,其中3座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另一座建于嘉定十一年(1218年)。四塔均为单檐仿木构形制,风格、造形和规模基本一致,有一座保存较为完整。塔平面呈六边形,须弥座,圆鼓形塔身。全塔雕刻精美。
龙泉市
- 凤阳山
- 在龙泉市区东南50公里。主峰海拔1921米,属武夷山系洞宫山脉,为自然保护区。面积7万亩。区内植物种类不下2000种,其中光皮桦、水青枫、鹅掌楸、香果树、白豆杉等20多种属稀有珍贵树种。
- 永和桥
- 在龙泉市安仁镇,横卧西溪之上。是一座木石结构的悬臂式廊桥。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清初毁于火,康熙五十七年(1719年)重建,其后屡有修葺。桥五墩四孔,全长约125米,宽7米,桥墩用条石砌筑,石墩上置悬挑木数层,构成悬臂结构,再架以木梁,铺桥板。桥上覆44间重檐廊屋,桥侧围以栏杆。
- 龙泉大窑窑址*
- 在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沿溪10里的山坡上共有窑址50余处。始创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极盛。早期生产盘、碗、壶、炉、瓶等,普遍以刻花为主,蔑纹趋减少,釉较薄,晶莹透明,并逐步形成自已的风格。晚期的青瓷代表为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色的顶峰。白胎瓷占绝大多数,为龙泉窑系的特点。元代以烧制大件器物为多,是烧制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明代中期衰落。该窑系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当时窑址林立,产量上乘,所产“哥窑”、“弟窑”产品,誉满天下。产品沿瓯江而下到温州后再转明州(今宁波),远销世界各地。
- 源口窑址
-
在龙泉市双平乡源口村。窑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窑床结构为龙窑,长约97米,有7条窑相互叠压打破,有原料制备和制作成型的工场作坊,坯泥淘漂、沉淀、干燥及储放的池子,陶车坑,素烧窑等。窑场废品堆积厚达10米。属元代。
沉淀池
缙云县
- 仙都*
- 在缙云县城东约10公里。这一带,山峦起伏,多奇山怪石和危崖异洞,古时通称缙云山。唐天宝七载(748年),传“有彩云仙乐之异”敕改今名。道家以为第二十九洞天。主要胜景有铁城、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姑妇岩等,分布于好溪两岸。南宋王十朋诗云“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仙都诸景以鼎湖最好。
- 小赤壁
- 在仙都山。临九曲练溪之南,有岩如屏,石色斑驳,白里透赤,故名。因其地处河阴山北,空气湿润,每逢雨后初晴,半壁居雾,经久不散,且飞瀑轰鸣,珠玉飞溅。壁间横嵌一天然石廊,长70多米,俗称龙耕路。龙耕路中段,有修筑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丹室。
- 步虚山
- 在仙都山。和鼎湖峰栉比而立。相传,唐时道士周景复、刘复静在此修炼成仙,故名,为道教第二十九洞天。山下有唐代玉虚宫遗址。
- 鼎湖峰
- 在仙都山。又称玉柱峰,俗称石笋。靠山临水,状如春笋,拔地而起,海拔168米。
- 仙水洞
- 在仙都鼎湖峰旁。旧志说是唐道士周景复修炼之所。洞中泉出罅隙,大旱不竭。洞内有摩崖题记20余处,半为北宋人所书。赵汴、苏舜元、孙沔、马寻等题名刻石均在。
- 倪翁洞
- 在仙都初砀山上。由大小3个洞组成。洞前好溪蜿蜒,鼎湖在望。传古时有倪某隐居于此。洞口石上刻有唐李阳冰所写“倪翁洞”三字。
- 仙都摩崖题记
- 在缙云县仙都乡。仙都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唐代以来,游人不绝,留下100多处摩崖题记。主要分布在初砀山、鼎湖峰、小赤壁、铁城等地。其中唐代摩崖2处,包括曾任缙云县令的著名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的“倪翁洞”题记。其中不乏名人之作,如宋代苏舜元、杨杰等人的作品。
- 独峰书院
- 在仙都,离缙云县城东10公里。南宋朱熹曾在此讲学。嘉定间(1208-1224)创礼殿为讲肆之所,咸淳间(1265-1274)即旧址广而新之。明洪武间(1368-1398)废。现存独峰书院,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建。
- 铁城
- 在仙都上章村对岸,距县城约15公里。两边峭壁,高100余米。峭壁上刻有“铁城”二字。入峡深处,两边峭壁紧靠,仅容单骑通行。过此,豁然开朗。
- 黄龙山
- 在缙云县城北8公里。三面陡绝,一面出入,曾为古代屯兵处。山中有池,神话有黄龙潜伏,故名。山上林木茂盛,多奇石。山上蝙蝠洞旁有黄龙寺,初建于唐,屡有兴废。现存寺宇为清代晚期所建。
青田县
- 太鹤山
- 在青田县城北隅。传有双白鹤年年至此育雏,故名。海拔100米,周围20公里,属括苍山脉。道教传称第三十六洞天。山巅有混元峰,又名试剑石,高约30米,中分为四,相距各1米许,传为唐代道士叶法善丹成试剑所剖。峰下有洞,称白鹤洞,为叶炼丹处。山壁留有唐以来摩崖石刻多处。
- 混元峰摩崖题刻
- 在太鹤山上。有唐以来摩崖题刻多处。唐道士叶法善曾居此山,山上四架坛下有高一丈六尺的叶法善全身画像刻石。
- 石门洞
- 在青田县城西北35公里括苍山中、大溪南岸。风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传为我国道教的第十二洞天。自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永嘉太守谢灵运称道之后,著名于世。洞内有瀑布从高96.3米的绝壁顶泻下,冬夏不竭,称石门飞瀑。李白诗云:“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喷壁洒素雪,空蒙生昼寒”。瀑下有积银潭,面积百余平方米,潭水从松溪导入大溪。缘溪有碑林、刘基祠、灵佑寺诸古迹。松溪汇入大溪处有钟鼓两山,崇崖壁立,对峙如门,石门洞由此得名。
- 石门洞摩崖石刻
- 在石门洞。大都集中于洞内瀑布左侧和洞门钟山的绝壁上。自南朝宋开始,历代都有题刻。其中有南朝宋谢灵运,唐郭密之,宋陈道古、沈括、宋师禹,元曹用、郑复初等人题刻78处。内容大都是当时游山后的题名和对当地风景的赞叹之词,书法真、隶、行、草间杂,各具面目。
云和县
- 狮山
- 在云和县云和镇。
- 龟山
- 在云和县云和镇。
- 仙人洞
- 在云和县麻□村东南。
- 仙姑岩
- 在云和县沈村西。
- “明季内臣管矿税处”石碑
- 在云和县黄源乡黄家畲村西。
- 水碓坑古窑址
- 在云和县。
- 插花殿
- 在云和县。
- 魁星楼
- 在云和县。
- 王一卿墓
- 在云和县。
- 百岁坊
- 在云和县。
遂昌县
- 独山寨
- 在遂昌县焦滩乡。是典型的古代浙南山寨。寨内有明代古井两眼、石牌坊一座,清代寨门、叶氏宗祠、旌节牌楼门和其他民俗建筑多处。
- 九龙山
- 在遂昌县西南80公里浙闽赣三省毗邻地区。面积3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24米。山势险要,雨量充沛,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始天然林区。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连香树、鹅掌楸、铁杉、长叶榧等古老树种;有香果树、银杏树、伯乐树、马草鞍树等珍贵林木。
松阳县
- 延庆寺塔
- 在松阳县西屏镇以西2.5公里。延庆寺建于梁普通年间(520-527)。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僧行达应诏至中印度,得大经论8部、舍利49粒以归,于咸平二年至五年(999-1002)在延庆寺建塔,以藏舍利。寺已毁。延庆寺塔为砖木结构楼阁式,平面六角形,高7层,通高约38米,塔体作空筒形结构。
- 詹宝兄弟牌坊
- 在松阳县西屏镇下马街。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是一座石结构的牌坊。四柱三间五楼,高约8.5米,通面阔6.35米,顶作歇山式结构。牌坊不少构件上有精美的雕饰。
庆元县
- 西洋殿
- 在庆元县后广乡西洋村口。是浙南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为纪念香菇发明者吴三公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坐北朝南,主要有戏台、中亭、正厅、左右厢房等建筑,其中木、石雕刻十分精致。西洋殿是研究香菇历史及地方建筑的重要实物。
- 兰溪桥
- 在庆元县五大堡。
- 松源殿
- 在庆元县五大堡。
- 唐青瓷窑址
- 在庆元县竹口镇竹下村后山坡。
- 洞宫山
- 在庆元县百山祖乡。海拔1,857米。尚存原始植被,百山祖冷杉被定为世界12个濒危珍稀树种之一。凤阳山-百山祖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飞阁桥
- 在庆元县合湖乡。
- 如龙桥
- 在庆元县举水乡。
- 吴文简祠
- 在庆元县举水乡。
- 云泉寺
- 在庆元县举水乡。
- 步蟾桥
- 在庆元县举水乡。
- 荐元塔
- 在庆元县举水乡。
- 青田庵
- 在庆元县江根乡。
- 南峰寺
- 在庆元县岭头。
- 孔庙
- 在庆元县松源镇。
- 官井
- 在庆元县松源镇。
- 卢福神庙
- 在庆元县松源镇。
- 百丈庵
- 在庆元县屏都镇。
- 安禅寺
- 在庆元县屏都镇。
景宁畲族自治县
- 时思寺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白象山麓。初为梅氏墓庐,后改时思院。元至正年间(1341-1370)敕建时思道场。寺院坐西向东现存山门、大殿、钟楼、三清殿等建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开间,结构古朴,用材较大,约为元代晚期旧物。钟楼方形,三重檐歇山顶,清乾隆时曾大修。寺院北侧为梅氏宗祠,前后三进建筑。时思寺依山面溪,景色秀丽。
- 雪花漈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
- 龙舌喷珠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
- 石马潜渡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
- 桂山石印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鹤溪镇。
- 文昌阁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
- 观音阁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
- 浮伞祠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
- 大赤坑楼桥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大赤坑。
- 环胜桥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高演村。
- 敕木山石刻
-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