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名胜古迹

绍兴市

府山
在绍兴市西隅。占地22万平方米。主峰前有石柱古亭,名望海亭,始建于唐代。亭下有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墓及唐宋摩崖题刻。西南山峰上有风雨亭,1930年为纪念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而建。东南山麓有越王台,高数十米,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郡守汪纲建。

八字桥
在绍兴市八字桥直街东端。是一座梁式石桥。有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建造的题记。桥高5米,桥面系条石铺成,微微拱起,净跨4.5米,宽3.2米。两条沿主河岸向南的踏跺,为一“八”字。

青藤书屋
在绍兴市前观巷大乘弄。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的故居。山后墙上嵌徐渭手书“自成岩”刻石一方。书屋系一石柱砖墙木格花窗平房,共前后两室。前室南向,窗前有小天井,天井西首栽青藤一株,原栽是徐渭童年时手植,书屋由此得名。窗下有石砌天池,长2.75米,阔2.64米,中立方石柱,上刻徐渭手书“砥柱中流”四字。室中徐渭画像和他手书“一尘不到”,陈洪绶题“青藤书屋”匾两方。东壁嵌有“天池山人自题像赞”刻石,上有徐渭50岁时小像。

古越藏书楼
在绍兴市胜利路。为清末绍兴人徐树兰捐银8600两创办,浙江私人创办的第一所公共图书楼。楼分4进,3进为藏书室,大厅为公共阅览室。共收藏图书总数7万卷,有书目35卷。

大通师范学堂旧址
在绍兴市胜利路。校址原为贡院,清代改作官仓。1905年9月徐锡麟、陶成章等为联络同志、隐蔽革命力量,培养军事干部而创立。又借提倡兵式体操,在校内置办武器。学生为来自诸暨、东阳、永康、缙云等地的光复会骨干,因而成为当时光复会在浙江的活动中心。1906年冬由秋瑾接办。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13日大通学堂被围。秋瑾指挥学生应战,不幸在第一进东首一幢第三间(当时的会议室)被捕。学校也被清政府封闭。

王羲之故宅
在绍兴市西街。旧传为戒珠寺,是王羲之舍宅为寺处。寺前旧有洗砚池、养鹅池,寺内有上方殿、卧佛殿、竹堂、雪轩、宇素阁等。旧寺建筑几经兴废,现存山门、大殿、东厢均为清代建筑。

秋瑾故居*
在绍兴市南和畅堂18号。秋瑾祖父宦游返里,携家居此。是一处木构旧式民房。南向,共5进。第一进是门厅,大门上有何香凝所书匾额。第二进是秋瑾生前使用的客堂、餐室、卧室。1907年,秋瑾曾在此进行革命活动。第三进为其兄住处。第四进为其母住处。

鲁迅故居*
在绍兴市东昌坊口新台门。占地4000平方米。砖木结构,房舍多达百间,为周氏家族聚居之地。厅堂北面隔天井是5间楼房,为鲁迅早年的住处,鲁迅诞生于西梢间楼下。楼上东面一间是鲁迅与朱安的新房,楼下有鲁迅母亲鲁瑞及祖母蒋氏的房间。再往北是灶间,鲁迅在此认识章运水(即闰土)。最后面即为百草园,分大小园两部分,面积2000平方米,鲁迅以此为素材写下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蔡元培故居
在绍兴市萧山街笔飞弄。蔡元培(1868-1940),绍兴人。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故居建筑始建于明代晚期,共3进,占地1670平方米。砖木结构,每进三或五开间,中间有天井相隔。第一进门厅,第二进正房,第三进坐楼,系清中期重建,其东次间楼上原为蔡元培住处。蔡元培自出生至出任翰林院编修前(1894年),一直生活于此。

周恩来祖居
在绍兴市劳动路。相传祖辈中曾有一对夫妇寿至百岁,故旧称“百岁堂”。周恩来先辈世居于此,祖父任职江苏时,迁居淮安。砖瓦平房,共3进,每进3间。两进间各有天井相隔。1939年周恩来到绍兴,曾在此接待亲友和各界人士,宣传抗日救国,为抗日人士和乡亲书写多幅抗日题词,并填写家谱。

应天塔
在绍兴市解放南路塔山。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为六边形,7层,高约30米余。据记载,塔在宝林寺内,始建于晋末,久毁,宋乾德初复建,后又圮,明嘉靖间(1522-1566)再次重建,现塔上有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塔题记。

光相桥
在绍兴市区北海桥直街。元至正元年(1341年)建,后几经维修。桥为单孔弧拱形结构,净跨8.5米,拱高4.35米,为马蹄拱型。为浙江留存少有的元代桥梁之一。

沈园
在绍兴市延安路洋河弄。原为沈姓旧业,是南宋时当地名园。园中有小池形如戎芦,名戎芦池,上有石板小桥,连同池边假山、水井,均当年旧物。南宋诗人陆游初婚唐琬,后被迫离异。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二人在沈园邂逅。当时唐已改嫁,陆亦另娶。陆游一时感慨万端,在园壁题《钗头凤》词一首云:“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悉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极言痛苦之情。唐见后和作一首,中有:“病魂常似千索”,“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之语,不久悒郁而亡。《陆游集》中,有记咏沈园、追念往事的诗多首。

吕府
在绍兴市新河弄。东起万安桥,西迄谢公桥,占地48亩。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礼部尚书吕本的故宅。有13厅,分3条轴线。至今虽已400余年,构架除椽子有更换外,大都还是明代原物。

大舜庙
在绍兴市双江溪旁舜王山巅。中祀虞舜。清咸丰年间(1851-1861)兴建,同治年间重修。有石阶百余级,从溪边导上庙门。门前有巨樟一株,荫可亩余。入门即戏台,台顶飞檐二重,面对正殿。正殿前面立石柱4根,中间2根刻云龙,旁边2根刻舞凤。两侧山墙的前端,有石刻《西湖十景图》。

大善寺塔
在绍兴市西营。是一平面呈六边形的砖塔。高约40米,共7级。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历代曾多次重修。1957年又进行维修。巍然高耸,几立市中心。塔下为大善寺,早已圮废。

东湖
在绍兴市东约5公里。山多坚石,取用甚广,汉代开始采石,日久凿成湖泊。峭壁奇岩,逶迤数百米,合抱一湖。有石桥9座,横卧其间,将湖分成3片;有陶公、仙桃两洞,皆可通舟。

禹陵*
在绍兴市东南6公里。传是夏禹的陵墓。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甬道入内,旧有陵殿,已废。内立明人南大吉书“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亭南有禹穴辨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

禹庙
在绍兴市东南6公里、禹陵侧。中祀夏禹。史籍记载,夏启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庙,但已难考。今庙始建于南朝梁初,历代屡建屡毁。现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清代重建。

龙瑞宫记摩崖石刻
在绍兴市东南8公里的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唐贺知章书,共12行,行15字,正书。内容记道院龙瑞宫神灵管辖的范围。贺知章(659-744),唐代著名诗人,亦工书法,擅长草隶。他的题刻极为少见。

吼山
在绍兴市东13公里。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为复兴社稷,于此山养狗猎鹿以献吴王,因名狗山,日久讹为吼山。山险峻多奇石。陡壁悬崖下,有一洞天、烟萝洞、洞窟高敞清幽。山中还有云泉、荷花池、石床、万寂庵诸景。

鉴湖
在绍兴市南1.5公里。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总纳山阴、会稽两县三十六源之水为湖。东至曹娥江,西至浦阳江,长127里,周围358里,面积约206平方公里,可灌溉农田9000余顷。两县百姓大得其利。湖在唐中叶以后逐渐淤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起,豪家在湖中建筑堤堰,盗湖为田,湖面大蹙。今湖塘、容山湖、白塔洋毕其遗迹。湖上堤桥随设。贺知章、陆游都爱此“湖山奇丽”而终老此乡。鉴湖水质特佳,驰名中外的绍兴酒,即用湖水酿造。

马臻墓
在绍兴市西1.5公里的鉴湖东畔。马臻,字叔荐。东汉顺帝时任会稽太守,永和五年(140年),发动群众筑塘蓄水,因湖水清可鉴人而得名“鉴湖”。此举得罪当地豪绅,蒙冤被刑于市。马臻墓历代多次修葺,墓前立有清代牌坊,上镌“利济王墓”。“利济王”系北宋仁宗所赐,墓用石砌,其上堆土,前置清初墓碑,上刻“敕封利济王东汉会稽郡太守马公之墓”。墓东侧建“马太守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元代扩建,现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厢,为清代晚期建筑。

柯岩
在绍兴市西12公里处。是隋朝以来采石形成的奇观,占地11万平方米。岩前有峰独立,上如覆鼎,镌为石弥勒佛,石佛高约10米。石佛左近有一奇石卓立草莽,高30余米,巅若戴笠,足如立锥,如云出岫,名云骨。佛右还有七星岩、清水塘等景。

兰亭
在绍兴市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撰书的《兰亭集序》记叙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他与好友在此修禊(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仪式,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的盛况。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有小溪流经此处,称曲水。临溪有流觞亭。亭西有王右军祠。殿前有墨华池,池中建墨华亭,两廊墙上嵌古代碑刻帖石,其中唐宋以来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就有十余种。流觞亭后有御碑亭,中立清康熙、乾隆二帝御碑,流觞亭东有碑亭,内立清康熙帝书兰亭碑一块。亭前约30米处为鹅池,池畔建石碑亭,中立鹅池两个大字石碑一块,传为王羲之书。

王守仁墓
在绍兴市西南16公里兰亭乡花街洪溪。墓址是他生前亲自选定,石块砌筑,其上堆土,古松环植四周,阴翳蔽日。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哲学家,世称“阳明先生”。生前每到一处都立书院讲学,在今余姚市尚有“阳明先生讲学处”。

石佛寺
在绍兴市西北20公里下方桥镇。石佛为弥勒像,镌于隋代,像高15米有余,传为当年采石工匠所凿;唐代建寺覆盖。四周湖水环绕,小山罗列,山壁多名人摩崖题刻。

三江闸
在绍兴市北15公里。横跨钱清江上,为钱塘江、钱清江、现曹娥江三江汇合处。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为排泄山阴、会稽(都在今浙江绍兴)、萧山三县的内涝和防御海潮倒灌而建。闸用巨石砌成,筑于二小山之间。原长103.15米,阔9.16米,有闸眼28个,以二十八星宿命名,故又名应宿闸。闸上可以行人。石缝初用灰秣胶合,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熔锡弥实缝隙。其后历经数次重修。建成之后,该地区旱涝之灾大减。

诸暨市
浣纱石
在诸暨市区南1公里许浣纱溪畔、苎萝山下。传为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西施名夷光,苎萝山下有施姓两村,夷光居西,称西施。唐李白诗:“西施越溪女,明艳光云海。未入吴王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在。”石高2米许,上刻“浣纱”二字,传为王羲之所书。

五泄
在诸暨市区西约25公里。即五条瀑布。瀑从五泄山巅崇崖峻壁间飞奔而下,凡5级,景色各异。溪两岸异峰怪石,争奇竞秀,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坪、二十五岩。280米高处有五泄寺,建于唐元和三年(808年)。

枫桥小天竺
在诸暨市区东25公里枫桥镇。原为明代处士骆骖的别墅。内建有楼台亭阁多处,中以见大亭为最。亭左水池岩壁上,南镌“海眼”二字,北镌“枕流漱石”四字,均为明海瑞亲笔。正厅及两侧有祝枝山、文徵明、董其昌、陈洪绶等的书法帖石。

东化成寺塔
在诸暨市枫桥镇钟瑛村紫微山上。寺始建于梁大同二年(536年),唐会昌时(841-846)废。五代吴越末重建,后改名东化成寺。塔建于北宋元佑七年(1092年),为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平面方形,现存4层,高16余米。砖砌塔身,腰檐及塔内隔层为木构。

边村祠堂
在诸暨市边村乡边村。系边氏宗祠。据载,祠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历时10年,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是一处完整的晚清宗祠建筑。

上虞区
曹娥庙
在上虞区区西南孝女庙村。全称曹娥孝女庙。是民间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座祠庙。东汉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上虞人曹盱坠江溺水而死,其女曹娥,年方十四,寻找父尸,十七日不得,投江而死。时人以为孝女,元嘉元年(151年)为其筑墓立碑。纪念建筑由最初小规模的祠堂逐步扩建为庙宇,发展为拥有三条纵轴线,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建筑。庙内还保存了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蔡卞据汉碑重书的曹娥碑。

白马湖
在上虞区区西北5公里。周20余公里,三面环山。滨湖诸山三十六涧,悉会于湖。据《水经注》云,创始时塘堤屡坍,民以白马祭之,故名白马潭。1921年当地陈姓富绅捐资兴学,延经亨颐、夏丐尊等创办春晖中学,朱自清、丰子恺等著名学者数十人执教于此,改革教育制度,率先实行男女同校,影响颇大。校旁旧有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晚晴山房。

王充墓
在上虞区章镇区瓧苋。王充(27-约97),会稽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墓是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后被毁坏。1981年在原址上按原貌重新修复。通高2米,直径5米。

嵊州市
城隍庙及溪山第一楼
在嵊州市区鹿胎山麓。自元代以来多次重修。清嘉庆九年(1804年)在前楼之前又增建一楼,名为“溪山第一楼”。登楼可“全览剡中之胜”。

王羲之墓
在嵊州市金庭乡瀑布山。王羲之(303-361或321-379),曾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墓名最早见于隋沙门尚杲的《瀑布山展墓记》。几经修建。现存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墓碑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墓道石坊。墓前金庭观右侧原有王羲之旧居,又称羲之祠,今有两棵千年古柏。

柯桥区
太平桥
在柯桥区阮社附近的运河上。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清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是一座拱、梁结合的石桥,全长约40米,南端一孔为拱桥,净跨8.4米,桥宽3.5米,纤道沿拱脚南侧穿过。拱桥北侧为8孔梁桥。全桥设计新颖美观,功能区分明确,既能过大船、又可通小舟,满足了通航、泄洪和行人、拉纤等各方面要求,也具有省工省料的优点。

宋六陵
在柯桥区上蒋乡攒宫山。南宋初,金兵南侵,宋高宗把朝廷迁至杭州。南宋6位皇帝的陵墓建于攒宫山,暂为攒葬之所,占地约8亩,分别为高宗永思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宁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度宗永绍陵。陵区内原有斋宿、宰牲房、井亭等建筑。南宋灭亡后,元代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盗六陵,墓遭破坏。明太祖下诏敕葬故陵,并加以修葺,重树碑石,并建义士祠,后毁。现墓地尚存大松树200余株,每丛松树下即为一座陵墓,埋于地下的墓室石基础尚在。

陈洪绶墓
在柯桥区官山嶴横棚岭。陈洪绶(1598-1652),诸暨人。明末清初画家。其版画艺术在中国版画史具有独到成就。墓用青石砌成,横直相间,正面宽3.95米,高1.32米,黄土封顶。墓前有立柱2根,墓碑刻“明翰林陈章侯公暨德配来氏宜人韩氏宜人合墓”。

建初买地摩崖题记
在柯桥区富盛镇乌石村跳山东坡,一块长23米、高3米的紫黑色岩石上。是浙江所知最早的摩崖题记。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杜春生发现。上列直刻“大吉”二字,故又称“大吉牌”。下列5列,每行4字,即“昆弟六个,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万钱”。石刻于东汉建初元年(76年),文义简单,格式古朴,是买地券中的原始形式。

新昌县
穿岩
在新昌县城西南25公里处。有19峰,峰峰相连,横亘2.5公里,山上林木青翠,山下溪涧碧澄见底。

大佛寺
在新昌县西南南明山。大殿依山崖建造,正面外观5层,内有依崖雕成的弥勒佛一座。石佛于南朝齐永明四年(484年)开雕,梁天监十五年(516年)完成。主持者历护、淑、佑三僧,世称三生石佛。

乔佛岩石窟
在新昌县石城山千佛院旧址、大佛寺北。为浙东名胜之一。千佛院建于南朝永明年间(483-493)。院中依山凿二窟,第一窟有1020龛小佛、二菩萨立佛、十八罗汉像;第二窟有佛像35尊。大多为小坐佛,高不盈尺,与大佛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