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根治淮河水灾而斗争
淮河水灾给淮河两岸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肥沃的良田被洪水冲没,人们只得过着饥饿与绝望的生活。
洪水期到来时,淮河中流各支流都汇合在镇阳关—蚌埠西,于是镇阳关平地也变成了河湖,低矮的房屋被淹没了,人们只得居住在较高的房子里生活。
为保证治淮工作顺利进行,去年11月6日于蚌埠市组成治淮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山在会上作治淮工程计划的报告。
为了供应治淮的需要,成群的竹筏满载着大别山的林材、麻、竹子等运往各工段供应站。
淮河中游的河道疏浚工程。民工开掘皖北泗县附近的新濉河。
苏联水利专家在正阳关附近和当地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皖北霍邱县城西湖的地形。
治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希圣亲自试验土质与工具的效能。
阜阳与蚌埠圈堤民工,冬修中,每日都要把泥土上一寸厚的冻土刨掉,才能挖取不冻的泥土上堤打硪。
大批工程粮准备运往各段工程处,供民工食用。
安徽省正阳关附近浅段的工程大部是利用机器—挖泥机挖泥。
寿县山区民工为治淮工程处制作石硪。
防治站的医务工作者在各工程地为患病或因劳动不小心而擦伤的民工医疗。
广大妇女也和男人一样参加了伟大的治淮工程并创造了模范事迹。治淮特等功臣陈明英(右)甘彩华(左)在蚌埠圈堤立功,政府奖给她们每人一匹毛驴。
紧张工作之后愉快的休息,泗县民工许步发给大家演唱地方小调。
陕北实验文工团在蚌埠西线工地慰劳民工,演出活报剧“一封家信”。
工农联盟的结晶。铁路工人一等功巨王长思(左)一等功臣民工李秀英(中)和特等功臣民工谢洪友(右)。
第一期治淮工程完工后,淮河的灾害已大大减除,并初步保证了两岸数千亩田地的丰收以及航运的畅通。这是航行在淮河中游的小轮船。
分水闸建筑是一个很复杂的机械工程。上海市的五金工人除了参加水闸机件的制造外,并组织了800余人的“淮河水闸工程队”赴工地,在炎热的天气底下,进行安装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也不断提高,像安装闸门的油压筒,开始时3小时安装一个,后来提高到每小时安装3个。
开掘固定河槽是淮河集分水闸工程三大部分之一。
中央治淮视察团一共带去4面毛主席亲笔题字的锦旗,分赠给治淮委员会及河南、皖北、苏北3个省区的治淮指挥机关。
濉河也是经常为患的淮河支流,在第一期的疏治工程中,有二十二万六千余民工参加疏浚工作。
濉河疏浚工程中,要在灵壁和泗县间挖出一条30余公里长、65公尺宽的新河道。
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敌伪破坏后的淮阴船闸闸基。
完成后的新河道。
淮河船闸位于淮河下游、中运河的杨庄至里运河的中码头捷径上,是南北运河运输的枢纽。现在全部工程已于8月修复通航。从此运河南北畅通,对物资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