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续1)
玻璃纤维
利用砂子、石头作为原料的玻璃纤维工业,正在我国迅速成长。玻璃纤维的使用范围在日益扩大。玻璃纤维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工业,在专家和工人的不断努力下,正在不断地发展与提高。
坩锅吐出了纤细的玻璃丝。
用玻璃钢作外壳的无轨电车。
用玻璃布和塑料制成的人造革,可以做箱子、手提袋等用具。
春早人勤
春雷一声,大地惊苏。在被冰盖雪的北方,拖拉机拽着犁刀,划开刚解冻的黑土,大河两岸,麦田返青,万顷新碧,茁壮的秧苗,笑迎料峭的寒风,春华焕发。
三月的江南,已是芳草连天。秧田间,清水泛白,人们播下了第一把稻种;公社的姑娘们,忙着洗刷筐箔,准备育养春蚕;而在华南,这时已是播秧季节了。
川南春耕。
蚕事初兴。
麦田秀色。
冬猎
冬天是狞猎的黄金季节。狞猎的过程是猎人和野兽斗智斗力的过程。狞猎是十分有趣的活动,那珍贵的皮毛和野味很诱惑人;同时这又是很好的体育锻炼,猎人在掌握登山本领,要学会滑雪,潜水狩猎还要学会游泳。他们更需要具备准确的射击技术。一个优秀的猎人往往是一个全能的运动员。
人民公社的猎手。
出猎。
甘肃省裕固族的猎手尽兴而归。
吉林的人民公社社员们捕猎黑熊,为农田除害。
野生动物的世界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调查证实:青海高原是我国野行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地处“东洋区”和“古北区”的交接处,动物种类繁多,有寒带、温带的动物,也有热带、亚热带的动物。
科学工作者在青海高原观察雪线一带野生动物的活动环境。
把动物的形态拍摄下来。
贵重的药用动物—麝。
黄河上游高原上的棕熊,最大的体重达450公斤。这是出世只5个月的幼熊。
雪豹。
石羊。
远望“鸟岛”。
科学工作人员在扎陵湖畔。
猞猁。
正在孵卵的马鸡。
刚出蛋壳的小海鸥。
野驴。
军民之间
人民解放军战士准备下海捕鱼,公社社员们在帮助战士织渔网。
帮助农民车水。
亲切谈心。
防暑降温
唐山钢厂在车间里设置了隔热水帘。
上海第一钢厂平炉车间的冷气休息室。
上海市南市区商业部门为了便利工人,在上钢三厂十几个车间设立了小门市部,供应各种冷饮。
揭开马铃薯退化的秘密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林傅光教授在实验室里。
检定马铃薯病毒的种类和数量。
在气温相同土温不同的情况下,所结种薯的后代,出现了退化与不退化的两种现象。
纺织的来历
河南安阳殷墟的墓葬中出土的铜斧,上有丝织物的痕迹。这说明距今三千多年前,殷代的贵族曾用丝织物包裹陪葬的青铜器。
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春秋末期(公元前五世纪)的菱纹花绢。
湖南长沙楚墓(公元前四世纪—公元前三世纪)出土的丝织纹带。
南宋耕织图。(公元十三世纪时的绘画)这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提花织机图。
元朝初年(公元十三世纪末)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多繀式棉纺车,它同时可以纺出三根纱来。
中国古代伟大的女纺织家黄道婆之墓。这是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她修建的墓园。
西汉时代(公元前三世纪—前一世纪)出产的丝织物“韩仁绣”采锦。
魏、晋时(公元三世纪—五世纪)出产的胭脂红地缠枝花毛织物。
唐代(公元七世纪—十世纪)天蓝地牡丹锦。
宋代(公元十世纪—十三世纪)紫地鸾鹊穿花缂丝。
明代(公元十四世纪—十七世纪)青地牡丹加金缎。
清代(公元十七世纪—二十世纪)淡青地团花加金缎。
民间陶器
水罐。
戏剧人物罐。
大鱼盘。
黑釉壶。
绿茶
扁形茶。
长形茶。
圆形茶。
产品制成后,先经过严格的鉴定。
西湖龙井茶区有一个长流不息的古泉,叫“龙井”,泉水清澈甘冽,用以泡茶,别有一种滋味。
绿茶中的龙井茶,就出产在风光如画的西子湖边。
四川新胜茶场新辟的茶园。
采摘嫩叶。
茶树。
漫话饮茶
泡茶敬客。
藏族人喝“酥油茶”。
广州茶楼。
斗茶图(元代赵孟頫作)。斗茶是集体品评茶的优劣。
唐代人使用的带托茶杯。
团坐面饮—维吾尔人饮茶的方式。
游西湖的人,都要到虎跑来喝一杯甘泉冲泡的龙井茶。虎跑泉与北京的玉泉、镇江冷泉、无锡惠泉称为四大名泉。
国产双层客车开始运行
我国自制的双层旅客列车,最近开始在京沈(北京—沈阳)线上运行。列车共有十二个车厢,第一车厢均有电话间、电炉、灯光调节器等设备,座位比单层客车还要宽大。它是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制造的。图为列车外型。